线束穿护套装置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606216发布日期:2020-05-01 22:07阅读:845来源:国知局
线束穿护套装置及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线材加工设备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线束穿护套装置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产品都会涉及电子元器件与电路板之间的线束,该线束可直接插接使用,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为了满足线束的使用需求,通常会对其进行剥皮、穿套管、打端、浸锡等加工;套管通常包括护套、热缩管等。

传统技术中多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进行线束的穿护套加工,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且无法保证线束质量,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线束质量,用于对线束穿护套加工的设备相继出现,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线束穿护套设备,穿护套效率仍然较低,通常由线束朝向护套进行穿套,穿套过程不够稳定顺畅,且影响穿护套的精度,无法保证产品的整体质量。

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穿护套装置及其方法,其实现了线束的自动穿护套,且穿套过程高效稳定顺畅,由护套朝向线束位移进行穿套的方式,提高了穿护套的精度,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线束穿护套装置,包括用于输送第一套管的第一套管输送装置、用于对线束的第一端进行穿第一套管的第一套管装置;

该第一套管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机构及驱动第一输送机构的第三驱动机构;

该第一套管装置包括第一套管机构、第一套管单元及第四驱动机构;该第一套管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单元、第二固定单元;该第四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固定单元、第二固定单元两者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第一套管的夹持或松开;该第一套管机构连接于第一套管单元;该第一套管单元连接有第五驱动机构,该第五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套管单元朝向线束的第一端位移;

还包括用于输送线束的送线装置;该送线装置包括送线机构及驱动送线机构的第一驱动机构;该送线装置往复运动于第一套管装置一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单元、第二固定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一套管上固定单元、第一套管下固定单元;所述第四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套管上固定单元、第一套管下固定单元两者在上下方向上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第一套管的夹持或松开。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套管上固定单元的下端向上凹设有上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套管下固定单元的上端向下凹设置有下定位凹槽,所述上定位凹槽、下定位凹槽对应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套管单元包括推动块,所述第五驱动机构驱动推动块朝向线束的第一端位移;所述第一套管机构连接于推动块。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套管单元还包括有推动导轨及推动滑块;所述推动导轨设置于第五驱动机构的上方,并沿第五驱动机构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推动滑块的一端适配于推动导轨上,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套管机构;所述推动块连接于推动滑块。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输送机构包括振动盘、输送轨道、振动机构,所述输送轨道的两端分别衔接于振动盘的输出端、第一套管机构的输入端;所述振动机构位于输送轨道的下方,所述第三驱动机构连接于振动机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送线机构包括滚轮及用于线束穿过的输送管,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于滚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送线装置还包括有移动机构,所述送线机构安装于移动机构上方;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移动驱动单元、第一丝杠、第一滑块、第一滑轨,所述移动驱动单元驱动连接于第一丝杠,所述第一滑块连接于第一丝杠,速搜第一滑块适配于第一滑轨,所述送线机构安装于第一滑块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送线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夹,所述定位夹连接有定位驱动单元,所述定位驱动单元驱动定位夹夹持住线束。

一种穿护套方法,包括第一套管输送装置、第一套管装置、送线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送套管:由第一套管输送装置将第一套管输送至第一套管装置,并由第一套管装置的第一套管机构固定住第一套管,使第一套管位于穿套管的一侧;

步骤二、送线:由送线装置将线束输送至第一套管装置的穿套管的一侧;

步骤三、穿第一套管:由第一套管装置的第一套管单元联动第一套管机构以带动第一套管朝向线束的第一端位移,以使线束的第一端插入第一套管内,并使线束的第一端露于第一套管外。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固定单元、第二固定单元两者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第一套管的夹持或松开,结合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套管单元朝向线束的第一端位移的设计,使其实现了线束的自动穿护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且穿套过程高效稳定顺畅,由护套朝向线束位移进行穿套的方式,提高了穿护套的精度,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第一套管输送装置、第一套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第一套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第二套管输送装置、第二套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第二套管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裁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拉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整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移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热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之实施例应用对线束的两端均进行穿护套的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之实施例应用对线束的两端均进行穿热缩管的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之实施例的机台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送线装置11、滚轮

12、移动机构13、移动驱动单元

14、第一丝杠15、第一滑块

16、第一滑轨17、定位夹

20、裁剥装置21、第二驱动机构

22、双向丝杠23、上移动块

24、下移动块25、移动导轨

26、上裁切单元27、下裁切单元

28、上剥皮单元29、下剥皮单元

30、第一套管输送装置31、第一输送机构

311、振动盘312、输送轨道

313、振动机构40、第一套管装置

41、第四驱动机构42、第一套管上固定单元

43、第一套管下固定单元44、推动块

45、第五驱动机构46、推动导轨

47、推动滑块50、第一打端装置

51、定位座52、打端机构

53、打端驱动单元60、第二套管输送装置

61、第二输送机构62、第六驱动机构

63、承接座70、第二套管装置

71、第七驱动机构72、第八驱动机构

73、第二套管上固定单元74、第二套管下固定单元

75、移动单元751、第一皮带

752、第一带轮753、第一承接滑块

754、第一横向滑轨76、夹持固定单元

761、上夹持固定单元762、下夹持固定单元

763、夹持固定驱动单元77、切套管机构

771、上切单元772、下切单元

80、第二打端装置90、整理装置

91、端子固定机构911、端子固定驱动单元

912、上端子固定单元913、下端子固定单元

92、套管夹持机构921、夹持驱动单元

922、上夹持梳理单元923、下夹持梳理单元

93、移位机构931、第二皮带

932、第二带轮933、第二承接滑块

934、第二横向滑轨94、移位驱动单元

100、拉动装置101、定位机构

1011、定位驱动单元1012、左定位单元

1013、右定位单元102、拉动机构

1021、拉动驱动单元1022、拉动轮

1023、拉动带1024、第二丝杠

1025、第二滑块1026、第二滑轨

200、热缩装置201、热缩机构

2011、热缩单元2012、热缩固定单元

2013、热缩固定驱动单元202、直线式输送机构

2021、直线式输送单元2022、第九驱动机构

300、移载装置301、移载驱动机构

302、移载夹303、移载夹驱动单元

304、固定夹座400、护套

500、热缩管600、机台

601、第一工位602、第二工位

603、第三工位604、第四工位。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16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发明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其中,于本实施例中,下述第一套管为护套400,第二套管为热缩管500,当然,下述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并不局限于上述两种套管,也可视实际生产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下面以其第一套管为护套400、第二套管为热缩管500作以说明;另外,下面以其应用于线束双头压端穿套管一体机上作以说明。

一种线束双头压端穿套管一体机,包括机台,该机台上设置有第一工位、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及第四工位;该第一工位用于安装输送线束的送线装置;该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均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套管装置的第一安装位、用于安装第二套管装置的第二安装位;该第四工位用于安装热缩装置;该第一工位安装有用于输送线束的送线装置;该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分别可选择性地安装有第一套管装置或第二套管装置;该第四工位可选择性地安装热缩装置;所述第一安装位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套管装置的第一安装孔组,所述第二安装位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套管装置的第二安装孔组。如此,可于机台的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均设置第一套管装置,于机台的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均设置第二套管装置,于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分别设置第一套管装置、第二套管装置,于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分别设置第二套管装置、第一套管装置,使其具备四种应用性能,可针对线束的两端进行不同的穿套管,满足了加工多样性。

在实际应用时,若需对线束的两端分别穿护套400、热缩管500,则采用第一套管输送装置30、于第二工位安装第一套管装置40、第二套管输送装置60、于第三工位安装第二套管装置70以分别对线束的两端穿护套400、热缩管500,并于整理装置90的输出侧于第四工位设置热缩装置200,以对热缩管500进行热缩,即如图1所示整体结构;若需对线束的两端均穿护套400,则采用两套第一套管输送装置30、第一套管装置40,即将第二套管输送装置60、第二套管装置70替换成第一套管输送装置30、第一套管装置40(即于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均设置第一套管装置40),并于第四工位无需设置热缩装置200,即可实现对线束的两端进行穿护套400的应用,即如图14所示整体结构;若需对线束的两端均穿热缩管500,则采用两套第二套管输送装置60、第二套管装置70,即将第一套管输送装置30、第一套管装置40替换成第二套管输送装置60、第二套管装置70(即于第二工位、第三工位均设置第二套管装置70),并于整理装置90的输出侧于第四工位设置热缩装置200,如此,即可实现对线束的两端进行穿热缩管500的应用,即如图15所示整体结构。

接下来以其对线束的两端分别穿护套和热缩管作以说明:

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13所示,所述线束双头压端穿套管一体机包括机台及设置于机台上的包括用于输送线束的送线装置10、用于对线束两端进行裁剥的裁剥装置20、用于输送第一套管的第一套管输送装置30、用于对线束的第一端进行穿第一套管的第一套管装置40、用于对穿好第一套管的线束的第一端进行打端的第一打端装置50、用于输送第二套管的第二套管输送装置60、用于对线束的第二端进行穿第二套管的第二套管装置70、用于对穿好第二套管的线束的第二端进行打端的第二打端装置80、用于整理套管使套管与端子紧固的整理装置90。

其中,该送线装置10往复运动于第一套管装置一侧;该送线装置10包括送线机构及驱动送线机构的第一驱动机构;具体而言,所述送线机构包括滚轮11及用于线束穿过的输送管,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于滚轮11;所述送线装置10还包括有移动机构12,所述送线机构安装于移动机构12上方;所述移动机构12包括移动驱动单元13、第一丝杠14、第一滑块15、第一滑轨16,所述移动驱动单元13驱动连接于第一丝杠14,所述第一滑块15连接于第一丝杠14,速搜第一滑块15适配于第一滑轨16,所述送线机构安装于第一滑块15上;所述送线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夹17,所述定位夹17连接有定位驱动单元1011,所述定位驱动单元1011驱动定位夹17夹持住线束,以将裁剥好的线束移动至第一套管装置40、第一打端装置50;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夹17为机械手,以通过机械手将线束夹持住。

该裁剥装置20包括用于裁断线束的裁切机构、用于对线束进行剥皮的剥皮机构及第二驱动机构21,该第二驱动机构21分别驱动裁切机构、剥皮机构;该裁剥装置2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线束的第一端拉动以使线束的第二端位移至裁剥装置20的拉动装置100,该拉动装置100包括定位机构101及拉动机构102,该定位机构101包括定位单元及驱动定位单元的定位驱动单元1011,该定位单元包括第一定位单元、第二定位单元;该定位驱动单元1011驱动第一定位单元、第二定位单元两者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线束的夹持或松开;

所述裁剥装置20还包括有双向丝杠22、上移动块23、下移动块24、移动导轨25,所述第二驱动机构21驱动连接双向丝杠22,所述上移动块23、下移动块24的一端分别连接于双向丝杠22的上下两侧,所述上移动块23、下移动块24均适配于移动导轨25上;所述裁切机构包括上裁切单元26、下裁切单元27,所述剥皮机构包括上剥皮单元28、下剥皮单元29,所述上裁切单元26、上剥皮单元28均安装于上移动块23上,所述下裁切单元27、下剥皮单元29均安装于下移动块24上。

该第一套管输送装置30包括第一输送机构31及驱动第一输送机构31的第三驱动机构;该第一套管装置40包括第一套管机构、第一套管单元及第四驱动机构41;该第一套管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单元、第二固定单元;该第四驱动机构41驱动第一固定单元、第二固定单元两者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第一套管的夹持或松开;该第一套管机构连接于第一套管单元;该第一套管单元连接有第五驱动机构45,该第五驱动机构45驱动第一套管单元朝向线束的第一端位移。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单元、第二固定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一套管上固定单元42、第一套管下固定单元43;所述第四驱动机构41驱动第一套管上固定单元42、第一套管下固定单元43两者在上下方向上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第一套管的夹持或松开;所述第一套管单元包括推动块44,所述第五驱动机构45驱动推动块44朝向线束的第一端位移;所述第一套管机构连接于推动块44;优选地,所述第一套管上固定单元42的下端向上凹设有上定位凹槽,所述第一套管下固定单元43的上端向下凹设置有下定位凹槽,所述上定位凹槽、下定位凹槽对应设置;借此,以通过上定位凹槽、下定位凹槽的结合设置,使其更有利于稳固地对第一套管进行定位。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管单元还包括有推动导轨46及推动滑块47;所述推动导轨46设置于第五驱动机构45的上方,并沿第五驱动机构45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推动滑块47的一端适配于推动导轨46上,另一端经推动块44连接于第一套管机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输送机构31包括振动盘311、输送轨道312、振动机构313,所述输送轨道312的两端分别衔接于振动盘311的输出端、第一套管机构的输入端;所述振动机构313位于输送轨道312的下方,所述第三驱动机构连接于振动机构313。

该第二套管输送装置60包括第二输送机构61及驱动第二输送机构61的第六驱动机构62;该第二套管装置70包括第二套管机构、第二套管单元及第七驱动机构71;该第二套管机构包括第三固定单元、第四固定单元;该第七驱动机构71驱动第三固定单元、第四固定单元两者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第二套管的夹持或松开;该第二套管机构连接于第二套管单元;该第二套管单元连接有第八驱动机构72,该第八驱动机构72驱动第二套管单元朝向线束的第二端位移;

所述第三固定单元、第四固定单元分别定义为第二套管上固定单元73、第二套管下固定单元74;所述第七驱动机构71包括上第七驱动机构71、下第七驱动机构71;所述上第七驱动机构71、下第七驱动机构71分别驱动第二套管上固定单元73、第二套管下固定单元74,以使第二套管上固定单元73、第二套管下固定单元74两者在上下方向上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第二套管的夹持或松开;所述第二套管单元包括移动单元75、夹持固定单元76;所述移动单元75的一端连接于第八驱动机构72,所述夹持固定单元76连接于移动单元75的另一端;所述夹持固定单元76包括第一夹持固定单元76、第二夹持固定单元76及夹持固定驱动单元763;所述夹持固定驱动单元763驱动第一夹持固定单元76、第二夹持固定单元76两者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第二套管的夹持或松开。

其中,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固定单元76、第二夹持固定单元76分别定义为上夹持固定单元761、下夹持固定单元762;所述夹持固定驱动单元763驱动上夹持固定单元761、下夹持固定单元762两者在上下方向上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第二套管的夹持或松开。此处,优选地,优选地,所述上夹持固定单元761的下端向上凹设有上夹持凹槽,所述下夹持固定单元762的上端向下凹设置有下夹持凹槽,所述上夹持凹槽、下夹持凹槽对应设置;借此,以通过上夹持凹槽、下夹持凹槽的结合设置,使其更有利于稳固地对第二套管进行定位。

所述移动单元75为横向移动单元75,所述横向移动单元75包括第一皮带751、第一带轮752、第一承接滑块753、第一横向滑轨754,所述第一皮带751衔接于第一带轮752,所述第一带轮752连接于第八驱动机构72,所述第一承接滑块753适配于第一横向滑轨754上,所述第一承接滑块753连接于第一皮带751;所述夹持固定单元76连接于第一承接滑块753上。

所述第二套管装置70还包括切套管机构77,所述切套管机构77包括上切单元771、下切单元772及切套管驱动单元,所述切套管驱动单元驱动上切单元771、下切单元772两者在上下方向上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第二套管的切断或松开。

所述第二套管输送装置60还包括有承接座63,所述第二输送机构61、第六驱动机构62均安装于承接座63上,所述第二输送机构61包括套管输送轮,所述套管输送轮连接于第六驱动机构62。

该第一打端装置50、第二打端装置80均包括定位座51、安装于定位座51上的打端机构52及驱动打端机构52的打端驱动单元53;所述第一打端装置50、第二打端装置80可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打端装置,只需完成对线束的打端即可,并不局限于其具体打端结构,在此,不做赘述;另外,如图1所示,本文中以第一打端装置50显示两个打端装置的大致结构。

该整理装置90包括端子固定机构91、套管夹持机构92;该端子固定机构91包括第一端子固定单元、第二端子固定单元及端子固定驱动单元911;该端子固定驱动单元911驱动第一端子固定单元、第二端子固定单元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端子的夹持或松开;该套管夹持机构92包括第一夹持梳理单元、第二夹持梳理单元及夹持驱动单元921;该套管夹持驱动单元921驱动第一夹持梳理单元、第二夹持梳理单元两者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套管的夹持或松开。借此,通过整理装置90的设置,可使穿于线束内处于松开状态的套管能稳固地紧固于线束上,同时,对需要进行热缩处理的热缩管应用时,起到预先定位紧固的作用。

所述整理装置90还包括有移位机构93及驱动移位的移位驱动单元94,所述移位机构93包括第二皮带931、第二带轮932、第二承接滑块933、第二横向滑轨934,所述第二皮带931衔接于第二带轮932,所述第二带轮932连接于移位驱动单元94,所述第二承接滑块933适配于第二横向滑轨934上,所述第二承接滑块933连接于第二皮带931;所述套管夹持机构92连接于第二承接滑块933上。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梳理单元、第二夹持梳理单元分别定义为上夹持梳理单元922、下夹持梳理单元923,所述套管夹持驱动单元921驱动上夹持梳理单元922、下夹持梳理单元923两者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套管的夹持或松开。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固定单元、第二端子固定单元分别定义为上端子固定单元912、下端子固定单元913,所述端子固定驱动单元911驱动上端子固定单元912、下端子固定单元913两者在上下方向上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端子的夹持或松开。

所述线束双头压端穿套管一体机还包括有热缩装置200,所述热缩装置200包括热缩机构201及直线式输送机构202,所述直线式输送机构202设置于热缩机构201的上方;所述直线式输送机构202包括直线式输送单元2021、第九驱动机构2022,所述第九驱动机构2022驱动直线式输送单元2021往复运动于热缩机构201与热缩装置200的下料区之间;所述热缩机构201包括热缩单元2011及位于热缩单元2011一侧的用于固定穿好套管的线束的热缩固定单元2012,所述热缩固定单元2012连接有热缩固定驱动单元2013,所述热缩固定单元2012包括第一热缩固定单元2012、第二热缩固定单元2012,所述热缩固定驱动单元2013驱动第一热缩固定单元2012、第二热缩固定单元2012两者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线束的端子的夹持或松开。借此,通过热缩装置200的设置,可使其应用于热缩管时,将热缩管通过热缩的方式紧固于线束的端子上。

所述拉动机构102包括拉动单元及驱动拉动单元的拉动驱动单元1021,所述拉动单元包括拉动轮1022、拉动带1023、第二丝杠1024、第二滑块1025、第二滑轨1026,所述拉动驱动单元1021连接拉动轮1022,所述拉动轮1022衔接于拉动带1023,所述第二丝杠1024连接于拉动轮1022,所述第二滑块1025连接于第二丝杠1024,所述第二滑块1025适配于第二滑轨1026上,所述定位机构101连接于第二滑块1025;所述第一定位单元、第二定位单元分别定义为左定位单元1012、右定位单元1013;所述定位驱动单元1011驱动左定位单元1012、右定位单元1013两者在左右方向上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线束的夹持或松开。借此,通过拉动装置100的设计,可使其完成对线束两端的裁剥,以便于后续对线束的第二端进行穿套管。

所述线束双头压端穿套管一体机还包括有用于移动工件的移载装置300,所述移载装置300包括移载驱动机构301及若干移载夹302,若干移载夹302均固定于一连接杆上,所述连接杆可移动式连接于移载驱动机构301,每个移载夹302均连接有移载夹驱动单元303,若干移载夹302横向间距布置;以及,于机台上设置有若干工位,所述移载驱动机构301联动若干移载夹302往复运动于各个工位;所述移载装置300还包括有用于固定线束的固定夹座304,对应每个工位于相应处均设置有固定夹座304;所述固定夹座304包括基座及设置于基座上的固定夹、驱动固定夹的固定夹驱动单元。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夹为机械手,以形成对线束的夹持固定,便于相应工位的加工稳定。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以上所述驱动单元、驱动机构均可视实际生产需求优选采用电机或气缸驱动。

其线束的双头压端穿套管的大致工作过程如下:

步骤一、第一次裁剥:由裁剥装置20对线束的第一端进行裁剥;

步骤二、穿第一套管:由第一套管装置40的第一套管机构固定住第一套管,第一套管装置40的第一套管单元联动第一套管机构以带动第一套管朝向线束的第一端位移,以使线束裁剥好的第一端插入第一套管内,并使线束裁剥好的第一端露于第一套管外;此处,由第一套管输送装置30将第一套管输送至第一套管装置40,并由第一套管装置40的第一套管机构固定住第一套管,使第一套管位于穿套管的一侧,由送线装置10将线束输送至第一套管装置40的穿套管的一侧;

步骤三、第一次打端:由第一打端装置50对步骤二中穿好第一套管的线束的第一端进行打端;

步骤四、拉线:由拉动装置100将步骤三中第一端打端完成的线束的第一端拉动,以使线束的第二端位移至裁剥装置20;

步骤五、第二次裁剥:由裁剥装置20对线束的第二端进行裁剥;

步骤六、穿第二套管:由第二套管装置70的第二套管机构固定住第二套管,第二套管装置70的第二套管单元带动第二套管朝向线束的第二端位移,以使线束裁剥好的第二端插入第二套管内,并使线束裁剥好的第二端露于第二套管外;此处,由第二套管输送装置60将第二套管输送至第二套管装置70,并由第二套管装置70的第二套管机构固定住第二套管,由第二套管单元夹持住第二套管,然后,第二套管机构释放第二套管,第二套管单元带动第二套管朝向线束的第二端位移;

步骤七、第二次打端:由第二打端装置80对步骤六中穿好第二套管的线束的第二端进行打端;

步骤八、整理套管:由整理装置90的端子固定机构91分别对线束的第一端、第二端的端子进行固定,以使套管夹持机构92分别对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固定住,以使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分别朝向线束第一端的端子、线束第二端的端子位移,以使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分别与线束第一端的端子、线束第二端的端子相紧固。所述步骤八整理套管完成后,由直线式输送机构202将两端均穿好套管并整理好套管的线束移动至热缩机构201,由热缩机构201对线束的第一端紧固的第一套管和/或线束的第二端紧固的第二套管进行热缩(即当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均为热缩管,热缩机构201对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均进行热缩,当第一套管、第二套管二者其一为热缩管时,则对其一进行热缩)。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固定单元、第二固定单元两者可选择性地张合,以形成对第一套管的夹持或松开,结合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套管单元朝向线束的第一端位移的设计,使其实现了线束的自动穿护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且穿套过程高效稳定顺畅,由护套朝向线束位移进行穿套的方式,提高了穿护套的精度,从而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