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张力稳定的流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33678发布日期:2020-04-24 21:56阅读:4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张力稳定的流延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流延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张力稳定的流延机。



背景技术:

流延机是可以把浆料制备成均一的厚度,一定宽度的片状薄膜的成型设备,适用于薄膜成型的实验和生产中。薄膜生产过程中,对薄膜的张力控制要求十分严格,生产过程中张力不稳定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传统的薄膜生产工艺中控制张力是通过工作人员的经验手动调节,无法保证控制精度,生产质量得不到保证。现有流延机结构通过张力传感器直接对张力进行检测,并将检测信号反馈给张力控制器实现对薄膜张力的控制,当处于平衡状态的张力控制系统受到较强的干扰时,系统不能立刻做出反应,张力控制系统反应速度慢会直接影响薄膜的生产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张力稳定的流延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张力稳定的流延机,所述流延机包括挤出机构、压延机构、测厚仪、电晕机构、冷却机构、牵引机构和收卷机构;其中,挤出机构的出料端设置在压延机构的入料端上方,压延机构的出料端与通过第一导辊组件与测厚仪的入料端连接,测厚仪的出料端通过第二导辊组件与电晕机构的入料端连接,电晕机构的出料端与冷却机构的入料端连接,冷却机构的出料端与牵引机构的入料端连接,牵引机构的出料端与收卷机构连接;牵引机构包括沿着薄膜运动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料辊、第一导向辊、压辊组、机械摆杆、张紧辊和第一出料辊,机械摆杆与伺服电机连接,伺服电机与plc控制器连接,以使由所述plc控制器设定薄膜所需张力和机械摆杆的扭力并计算伺服电机所需要输出的扭力,进而伺服电机驱动机械摆杆的扭力方向与薄膜拉力方向相反并且平衡。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机械摆杆加伺服电机取代张力传感器,由plc控制器根据需要控制伺服电机,进而使得摆杆伺服做恒扭矩控制,而机械摆杆有储料缓冲作用,张力更稳定,可靠性更高,不易出故障。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流延机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第一导向辊设置在进料辊的右上方,薄膜由第一导向辊的上方卷绕至压辊组,张紧辊设置在压辊组的右下方,薄膜由机械摆杆的上方卷绕至张紧辊的下方,机械摆杆在压辊组与张紧辊之间摆动,第一出料辊设置在张紧辊的右上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一导向辊和张紧辊使得薄膜在牵引机构内保持一定张力,在机械摆杆摆动过程中,可以保持薄膜的张力平衡稳定。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流延机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压延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压延辊、胶辊、第二压延辊和次冷辊,第一压延辊通过皮带轮与第一压延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压延辊通过皮带轮与第二压延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胶辊与摆杆连接,摆杆与伸缩气缸的活塞杆连接,以使胶辊在第一压延辊和第二压延辊之间摆动,次冷辊通过皮带轮与次冷电机连接,薄膜由次冷辊的上方缠绕至第一导辊组,并由第一导辊组件的下方缠绕至测厚仪,第一导辊组件的高度低于次冷辊的高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次冷辊和第一导辊组件使得薄膜在压延机构和测厚仪之间保持一定张力,可以保持薄膜的张力平衡稳定。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流延机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电晕机构包括第一电晕辊、第二电晕辊、第二导向辊、第一张力辊、第二张力辊、第三导向辊、水冷辊和第二出料辊;第一电晕辊垂直向下地连接在排风管道底端,第二电晕辊水平向右地连接在排风管道顶端,排风管道与臭氧排风机连接,第二导向辊平行于第二电晕辊连接在第二电晕辊的对面架体上,第一张力辊连接在架体外侧,第二张力辊和第三导向辊依次连接在第二导向辊下方的架体上,水冷辊连接在第三导向辊的右侧,第二出料辊连接在水冷辊的右下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电晕辊、第二电晕辊和第二导向辊使得薄膜的运动轨迹呈垂直状态,保证了薄膜在进入电晕机构时保持一定张力,并且薄膜的两面均可以进行电晕操作,第一张力辊和第二出料辊保证了薄膜在电晕机构出料时保持一定张力,可以保持薄膜的张力平衡稳定。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流延机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水冷辊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压辊,所述第一压辊与第二气缸连接,所述第二气缸带动所述第一压辊上下移动,以控制所述第一压辊压紧薄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水冷辊与第一压辊配合保证了薄膜在电晕机构中移动的稳定性,还可以对电晕后的薄膜进行冷却。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流延机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冷却机构包括第四导向辊、第一冷却辊、第二冷却辊、第三张力辊和第三出料辊;第四导向辊高于电晕机构的出料端,薄膜由第四导向辊的上方缠绕至第一冷却辊,第一冷却辊和第二冷却辊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一冷却辊通过皮带轮与第一冷却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冷却辊的上方设置有辅助冷却辊,辅助冷却辊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连接,第一气缸控制辅助冷却辊与第一冷却辊之间的距离,第二冷却辊通过皮带轮与第二冷却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冷却辊的上方设置有模温机,第三张力辊设置在第二冷却辊的右下方,第三出料辊设置在第三张力辊的右下方。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冷却辊和辅助冷却辊的配合保证了薄膜在冷却机构中冷却和移动的稳定性;通过第三张力辊保证了薄膜在冷却机构出料时保持一定张力,可以保持薄膜的张力平衡稳定。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流延机的进一步说明,优选地,挤出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挤出螺杆和垂直地连接在挤出螺杆上的挤出模头,挤出模头的出料端架设在压延机构的入料端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实用新型采用机械摆杆加伺服电机取代张力传感器,摆杆伺服做恒扭矩控制,机械摆杆有储料缓冲作用,张力更稳定,可靠性更高,不易出故障;2、本实用新型在牵引机构、压延机构、测厚仪、电晕机构、冷却机构均设置有导向辊、张紧辊或张力辊、导辊,以保证了薄膜在运行过程中保持一定张力,可以在整个流延机内保持薄膜的张力平衡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张力稳定的流延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他目的,现结合所附较佳实施例附以附图详细说明如下,本附图所说明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张力稳定的流延机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张力稳定的流延机,所述流延机包括挤出机构1、压延机构2、测厚仪3、电晕机构4、冷却机构5、牵引机构6和收卷机构7;其中,挤出机构1的出料端设置在压延机构2的入料端上方,压延机构2的出料端与通过第一导辊组件8与测厚仪3的入料端连接,测厚仪3的出料端通过第二导辊组件9与电晕机构4的入料端连接,电晕机构4的出料端与冷却机构5的入料端连接,冷却机构5的出料端与牵引机构6的入料端连接,牵引机构6的出料端与收卷机构7连接。其中,挤出机构1包括水平设置的挤出螺杆11和垂直地连接在挤出螺杆11上的挤出模头12,挤出模头12的出料端架设在压延机构2的入料端上方。

请参看图1,压延机构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压延辊21、胶辊22、第二压延辊23和次冷辊24,第一压延辊21通过皮带轮与第一压延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压延辊23通过皮带轮与第二压延电机的输出轴连接,胶辊22与摆杆25连接,摆杆25与伸缩气缸26的活塞杆连接,以使胶辊22在第一压延辊21和第二压延辊23之间摆动,次冷辊24通过皮带轮与次冷电机连接,薄膜由次冷辊24的上方缠绕至第一导辊组件8,并由第一导辊组件8的下方缠绕至测厚仪3,第一导辊组件8的高度低于次冷辊24的高度,第一导辊组件8的高度也低于测厚仪3中导辊的高度,利用次冷辊和第一导辊组件使得薄膜在压延机构和测厚仪之间保持一定张力,可以保持薄膜的张力平衡稳定。

请参看图1,电晕机构4包括第一电晕辊41、第二电晕辊42、第二导向辊43、第一张力辊44、第二张力辊45、第三导向辊46、水冷辊47和第二出料辊48;第一电晕辊41垂直向下地连接在排风管道底端,第二电晕辊42水平向右地连接在排风管道顶端,排风管道与臭氧排风机49连接,第一电晕辊、第二电晕辊和第二导向辊使得薄膜的运动轨迹呈垂直状态,保证了薄膜在进入电晕机构时保持一定张力,并且薄膜的两面均可以进行电晕操作,第二导向辊43平行于第二电晕辊42连接在第二电晕辊42的对面架体上,第一张力辊44连接在架体外侧,第二张力辊45和第三导向辊46依次连接在第二导向辊43下方的架体上,水冷辊47连接在第三导向辊46的右侧,水冷辊47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压辊,所述第一压辊与第二气缸连接,所述第二气缸带动所述第一压辊上下移动,以控制所述第一压辊压紧薄膜,第二出料辊48连接在水冷辊47的右下方,第一张力辊和第二出料辊保证了薄膜在电晕机构出料时保持一定张力,可以保持薄膜的张力平衡稳定,通过水冷辊与第一压辊配合保证了薄膜在电晕机构中移动的稳定性,还可以对电晕后的薄膜进行冷却。

请参看图1,冷却机构5包括第四导向辊51、第一冷却辊52、第二冷却辊53、第三张力辊54和第三出料辊55;第四导向辊51高于电晕机构4的出料端,薄膜由第四导向辊51的上方缠绕至第一冷却辊52,第一冷却辊52和第二冷却辊53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第一冷却辊52通过皮带轮与第一冷却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冷却辊52的上方设置有辅助冷却辊56,辅助冷却辊56与第一气缸57的活塞杆连接,第一气缸57控制辅助冷却辊56与第一冷却辊52之间的距离,第二冷却辊53通过皮带轮与第二冷却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冷却辊53的上方设置有模温机58,第三张力辊54设置在第二冷却辊53的右下方,第三出料辊55设置在第三张力辊54的右下方,通过第一冷却辊和辅助冷却辊的配合保证了薄膜在冷却机构中冷却和移动的稳定性;通过第三张力辊保证了薄膜在冷却机构出料时保持一定张力,可以保持薄膜的张力平衡稳定。

请参看图1,牵引机构6包括沿着薄膜运动方向依次设置的进料辊61、第一导向辊62、压辊组63、机械摆杆64、张紧辊65和第一出料辊66,机械摆杆64与伺服电机67连接,伺服电机67与plc控制器连接,以使由所述plc控制器设定薄膜所需张力和机械摆杆64的扭力并计算伺服电机67所需要输出的扭力,进而伺服电机67驱动机械摆杆64的扭力方向与薄膜拉力方向相反并且平衡。第一导向辊62设置在进料辊61的右上方,薄膜由第一导向辊62的上方卷绕至压辊组63,张紧辊65设置在压辊组63的右下方,薄膜由机械摆杆64的上方卷绕至张紧辊65的下方,机械摆杆64在压辊组63与张紧辊65之间摆动,第一出料辊66设置在张紧辊65的右上方,利用第一导向辊和张紧辊使得薄膜在牵引机构内保持一定张力,在机械摆杆摆动过程中,可以保持薄膜的张力平衡稳定。

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机械摆杆加伺服电机取代张力传感器,摆杆伺服做恒扭矩控制,机械摆杆有储料缓冲作用,张力更稳定,可靠性更高,不易出故障;并且在牵引机构、压延机构、测厚仪、电晕机构、冷却机构均设置有导向辊、张紧辊或张力辊、导辊,以保证了薄膜在运行过程中保持一定张力,可以在整个流延机内保持薄膜的张力平衡稳定。

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意在证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不应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内,当可作各种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