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挤塑板生产的熔体静态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3640发布日期:2020-05-22 21:46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适用于挤塑板生产的熔体静态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挤塑板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挤塑板生产的熔体静态混合器。



背景技术:

在生产挤塑板的过程当中,由于挤塑板设备是两阶螺杆串联组成,即一阶熔炼螺杆将聚苯乙烯塑化后,再与发泡剂混合输送给二阶发泡螺杆,经发泡螺杆降温至合适的温度以制得挤塑板。一阶螺杆和二阶螺杆是通过管道连接,由于熔体在管道中流动时,在径向有个流动速度分布,这种径向速度的差异造成了管道中心与管壁的熔体性能的差异,如粘度、温度等。这种差异会造成二氧化碳在ps料中分布不均。因此,需要在安装在二阶螺杆与模具之间设置静态混合器,使熔体从二阶螺杆进入模具后,能够保证一定的均匀度及熔体性能。目前使用的静态混合器如图9所示,其结构是在静态混合器的管道内部设有呈交差设置的混合单元,在混合单元的表面上设置有菱形的引导凸部;在工作时,物料与混合单元接触,利用混合单元将物料混合均匀,但是这种静态混合器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下问题:第一,物料在混合时,由于物料进入到静态混合器后压力逐渐的下降,二氧化碳很容易从原本混合均匀的熔体中逃逸,从而影响挤塑板的质量;第二,由于混合物料时,大部分物料其实处于静态混合器的中间位置,无法对静态混合器中间的物料迅速降温,从而影响挤塑板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适用于挤塑板生产的熔体静态混合器。

一种适用于挤塑板生产的熔体静态混合器,包括混合筒体、混合部件,混合部件沿混合筒体的轴线位置设置在混合筒体的内部,混合部件与混合筒体的内壁相接触,所述混合部件包括混合分散器、分流引导部件,混合分散器沿混合筒体的轴线位置设置在混合筒体的内部,混合分散器的外壁表面上固定设置有分散柱,分散柱的顶部与混合筒体的内壁相接触,每个分散柱之间留有间距,以供物料从每个分散柱之间留有的间距之间流过,分流引导部件设置在混合分散器的两个端部,以引导物料流入流出。

优选的,所述混合分散器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一个贯穿孔,贯穿孔沿混合分散器的轴向方向贯穿整个混合分散器,所述分流引导部件包括分流件、芯轴、引导件,芯轴插入到混合分散器的贯穿孔内,且芯轴的两端延伸至混合分散器的两个端部,芯轴与混合分散器可相对转动,分流件可拆卸的设置在芯轴的一端,且分流件靠近混合分散器的一侧表面与混合分散器相接触,引导件可拆卸的设置在芯轴的另一端,且引导件靠近分散器的一侧表面与混合分散器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分散柱沿混合分散器的外壁表面周向等距分布,使分散柱在混合分散器的外壁表面呈圈状分布。

优选的,所述分散柱沿混合分散器的轴向方向上分布有至少两圈,每圈分散柱前后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每圈分散柱前后之间等距设置。

优选的,所述分散柱根据不同的分散柱圈数组合成一组,每组分散柱的圈数为至少两圈。

优选的,所述每组分散柱之间留有间距。

优选的,所述混合筒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冷却夹套,冷却夹套上设置有冷却介质入口及冷却介质出口,冷却夹套为沿混合筒体的外壁表面呈等距螺旋状分布的腔道,冷却夹套上的冷却介质入口与腔道的进口端连通,冷却夹套上的冷却介质出口与腔道的出口端连通。

优选的,所述混合筒体的入口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法兰,混合筒体的出口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法兰。

优选的,所述混合筒体与第二连接法兰连接的一端的内径小于混合筒体的内径。

优选的,所述分流件、引导件均为圆锥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该实用新型包括混合筒体、混合部件,混合部件沿混合筒体的轴线位置设置在混合筒体的内部,混合部件与混合筒体的内壁相接触,所述混合部件包括混合分散器、分流引导部件,混合分散器沿混合筒体的轴线位置设置在混合筒体的内部,混合分散器的外壁表面上固定设置有分散柱,分散柱的顶部与混合筒体的内壁相接触,每个分散柱之间留有间距,以供物料从每个分散柱之间留有的间距之间流过,分流引导部件设置在混合分散器的两个端部,以引导物料流入流出。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二氧化碳与聚苯乙烯混合不匀、在熔体输送过程中逃逸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二氧化碳在发泡过程中串泡、并泡的问题,避免了挤塑板在生产过程中收缩的现象,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混合筒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混合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混合分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混合分散器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现有技术中静态混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混合筒体10、冷却介质入口101、冷却介质出口102、冷却夹套103、压力检测器安装孔104、混合部件20、混合分散器201、分散柱2011、贯穿孔2012、分流件202、芯轴203、引导件204、第一连接法兰30、第二连接法兰4040、混合单元50、引导凸部60、静态混合器的管道70。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看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挤塑板生产的熔体静态混合器,包括混合筒体10、混合部件20,混合部件20沿混合筒体10的轴线位置设置在混合筒体10的内部,混合部件20与混合筒体10的内壁相接触,所述混合筒体10的外壁上设置有冷却夹套103,冷却夹套103上设置有冷却介质入口101及冷却介质出口102,冷却夹套103为沿混合筒体10的外壁表面呈等距螺旋状分布的腔道,冷却夹套103上的冷却介质入口101与腔道的进口端连通,冷却夹套103上的冷却介质出口102与腔道的出口端连通,所述混合部件20包括混合分散器201、分流引导部件,混合分散器201沿混合筒体10的轴线位置设置在混合筒体10的内部,混合分散器201的外壁表面上固定设置有分散柱2011,分散柱2011的顶部与混合筒体10的内壁相接触,每个分散柱2011之间留有间距,以供物料从每个分散柱2011之间留有的间距之间流过;这样设置,可以使混合筒体10内的热量通过分散柱2011更快速的传递至混合筒体10的外壁,从而可以使冷却介质在混合筒体10的外壁表面环绕流动,更好的将传递到混合筒体10外壁上的热量带走,其中冷却介质的流动方向选择与物料的流动方向相反,可有利于对混合筒体10内的物料降温。混合筒体10的外壁上还设置有用于安装压力检测器的压力检测器安装孔104。

请参看图3、图7,混合分散器201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一个贯穿孔2012,贯穿孔2012沿混合分散器201的轴向方向贯穿整个混合分散器201,所述分流引导部件包括分流件202、芯轴203、引导件204,芯轴203插入到混合分散器201的贯穿孔2012内,且芯轴203的两端延伸至混合分散器201的两个端部,芯轴203与混合分散器201可相对转动,在物料从每个分散柱2011之间的间距流过时,由于物料的挤压作用,此时混合分散器201与芯轴203可相对的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分散柱2011也在跟随混合分散器201转动,分散柱2011可起到搅动物料的作用,使物料不仅在芯轴203的轴向方向上被分散,也可以使物料在混合分散器201外表面的周向方向上流动,更加有利于对物料的混匀。

请参看图7,分流件202可拆卸的设置在芯轴203的一端,例如分流件202可以选择通过与芯轴203的一端螺纹连接,分流件202靠近混合分散器201的一侧表面与混合分散器201相接触,分流件202为圆锥形结构,分流件202就可以使进入到混合筒体10内的物料向四周分散,向混合筒体10的内壁方向流动,使物料始终处于混合分散器201与混合筒体10内壁之间,这样就会使物料更加靠近混合筒体10外壳设置的冷却夹套103,不仅可以使物料能够更加均匀的分散,还可以使物料能够更加靠近冷却介质,使物料快速冷却;引导件204为圆锥形结构,引导件204可拆卸的设置在芯轴203的另一端,例如引导件204可以选择通过与芯轴203的一端螺纹连接,引导件204靠近分散器的一侧表面与混合分散器201相接触,引导件204可以将物料更加快速的从混合筒体10内向外引流,使物料从混合筒体10的内壁表面处向中间汇集,从而使物料从混合筒体10的出口端流出。

请参看图5、图6,分散柱2011沿混合分散器201的外壁表面周向等距分布,使分散柱2011在混合分散器201的外壁表面呈圈状分布。分散柱2011沿混合分散器201的轴向方向上分布有至少两圈,每圈分散柱2011前后交错设置。每圈分散柱2011前后之间等距设置。混合分散器201这样设置,就使混合筒体10的内壁与混合分散器201外壁之间形成很多可以供物料流通的间距,在物料进入到混合筒体10时,物料受到分流件202的阻挡分流作用,使物料向四周分散,并向混合筒体10的内壁方向流动,在接触混合筒体10的内壁后,物料被阻挡,受后续物料压力的作用,物料向混合筒体10的出口端流动,此时物料被挤压至分散柱2011后,使物料与混合分散器201上的第一圈分散柱2011接触,第一圈分散柱2011将物料分散开,并向分散柱2011的两边流动,继而从第一圈的每个分散柱2011之间的间距流过,继续向混合筒体10的出口端流动,而下一圈的分散柱2011有与第一圈的分散柱2011交错设置,那么此时,从第一圈分散柱2011之间的间距流过的物料又被下一圈的分散柱2011分散开,并向分散柱2011的两遍流动,由于在混合分散器201上设置有至少两圈这样的分散柱2011,那么物料在经过这样连续的分散后,便可以被均匀的分散开;同时,物料被分散的同时,物料也更加的靠近混合筒体10外壁设置的冷却夹套103,冷却夹套103内的冷却介质也可以更好的将物料的热量带走,从而快速的对物料降温。

请参看图8,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分散柱2011根据不同的分散柱2011圈数可以组合成一组,每组分散柱2011的圈数为至少两圈,例如每2圈、3圈、4圈分散柱2011为一组,每组分散柱2011之间留有间距,而且该间距的距离应该是至少一个分散柱2011的宽度,这样就会使混合分散器201与混合筒体10的内壁之间形成一端空腔。这样设置后,会在混合分散器201的外壁表面上形成间断式的分散柱2011组群,当物料被前一个分散柱2011组分散后进入到这个空腔内时,从分散柱2011不同间距流出的物料此时又会被掺杂在一起,在物料的挤压作用下,物料又会被挤压到下一个分散柱2011组群进行分散,这样连续反复的作用,便可以使物料被均匀的分散开。

混合筒体10的入口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法兰30,用于与一阶螺杆连接,混合筒体10的出口端设置有第二连接法兰40,用于与二阶螺杆连接。混合筒体10与第二连接法兰40连接的一端的内径小于混合筒体10的内径,在物料从混合筒体10的入口端向出口端流动时,物料挤压混合分散器201时,混合分散器201可以卡在混合筒体10的出口端。

本实用新型所提到的相接触,均为过渡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如下:物料从混合筒体10的入口端进入到混合筒体10内部,由于分流件202的作用,使物料向四周散开,物料此时处于混合分散器201与混合筒体10内壁之间,由于混合分散器201的外壁表面上设置有分散柱2011,分散柱2011将物料分散,并向分散柱2011的两边间距流动,而下一圈分散柱2011又会将从前一圈分散柱2011两边间距流过的物料分散,与此同时,冷却夹套103内的冷却介质将传递到混合筒体10外壁上的热量带走,从而快速的对物料降温。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