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稳定性的注塑模具用脱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74279发布日期:2020-06-12 15:10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提高稳定性的注塑模具用脱模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提高稳定性的注塑模具用脱模机构。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主要是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根据塑胶制品的形状和性能可以将注塑模具分为不同的种类,待到产品成型冷却后,上下模分离将成品取出,完成制作,但是现有的注塑模具脱模机构在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脱模时稳定性不强,而且脱模效率较低,进而影响了成品的取出进度,也降低了注塑模具对制品的生产效率,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可提高稳定性的注塑模具用脱模机构,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稳定性的注塑模具用脱模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的注塑模具脱模时稳定性不强,而且脱模效率较低,进而影响了成品的取出进度,也降低了注塑模具对制品的生产效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提高稳定性的注塑模具用脱模机构,包括上连接板、伺服电机和第二套杆,所述上连接板的底部连接有上模座,且上连接板的中间开设有浇注口,并且浇注口的底部连接有总流道,所述总流道设置于上模座的内部,且总流道的下方设置有分流道,所述上模座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套杆,且第一套杆的外侧固定有连接块,并且连接块通过凹槽与固定板相连接,所述固定板的底部连接有下连接板,所述伺服电机安装于下连接板的底部,且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丝杆相连接,并且第一丝杆的左右两侧均通过传动皮带与第二丝杆相连接,所述第二丝杆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套杆,所述第二套杆的底部连接有第一丝杆,且第二套杆的顶部安装有底板,并且底板的顶部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的上方设置有模腔,且模腔设置于下模座的内部,并且下模座设置于下连接板的上方。

优选的,所述分流道设置有四个,且每个分流道的底部与模腔的位置一一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第一套杆设置有两个,且2个第一套杆关于上连接板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并且第一套杆与第二丝杆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块与第一套杆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且连接块通过凹槽与固定板构成滑动结构。

优选的,所述底板与第二套杆为焊接连接,且第二套杆与第二丝杆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杆与底板为一体式结构,且底板与下模座内壁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杆包括第一固定杆、连接弹簧和第二固定杆,且第一固定杆设置于第二固定杆的外侧,并且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之间通过连接弹簧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可提高稳定性的注塑模具用脱模机构,

(1)设置有4个顶杆,且顶杆的位置与模腔的位置一一相对应,并且顶杆与底板为一体式结构,当底板随着第二套杆上升的时候,可以通过顶杆将模腔内的成品同时顶出,提高了该注塑模具的脱模进度;

(2)设置有2个第一套杆,且第一套杆与第二丝杆为螺纹连接,并且第二丝杆通过传动皮带与第一丝杆相连接,这样可以使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同时转动,从而使上模座和下模座分离的同时进行脱模操作,提高了该注塑模具的工作效率,也使脱模过程中更加稳定;

(3)分流道与模腔相互连通,相比于传统的一次成型一个产品的方式,提高了该注塑模具的工作进度,也为工作人员减轻了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主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流道和模腔连接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套杆和连接块连接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底板和顶杆连接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顶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连接板;2、上模座;3、浇注口;4、总流道;5、分流道;6、第一套杆;7、连接块;8、凹槽;9、固定板;10、下连接板;11、伺服电机;12、第一丝杆;13、传动皮带;14、第二丝杆;15、第二套杆;16、底板;17、顶杆;1701、第一固定杆;1702、连接弹簧;1703、第二固定杆;18、模腔;19、下模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提高稳定性的注塑模具用脱模机构,包括上连接板1、上模座2、浇注口3、总流道4、分流道5、第一套杆6、连接块7、凹槽8、固定板9、下连接板10、伺服电机11、第一丝杆12、传动皮带13、第二丝杆14、第二套杆15、底板16、顶杆17、模腔18和下模座19,上连接板1的底部连接有上模座2,且上连接板1的中间开设有浇注口3,并且浇注口3的底部连接有总流道4,总流道4设置于上模座2的内部,且总流道4的下方设置有分流道5,上模座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套杆6,且第一套杆6的外侧固定有连接块7,并且连接块7通过凹槽8与固定板9相连接,固定板9的底部连接有下连接板10,伺服电机11安装于下连接板10的底部,且伺服电机11的输出端与第一丝杆12相连接,并且第一丝杆12的左右两侧均通过传动皮带13与第二丝杆14相连接,第二丝杆14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套杆6,第二套杆15的底部连接有第一丝杆12,且第二套杆15的顶部安装有底板16,并且底板16的顶部连接有顶杆17,顶杆17的上方设置有模腔18,且模腔18设置于下模座19的内部,并且下模座19设置于下连接板10的上方;

分流道5设置有四个,且每个分流道5的底部与模腔18的位置一一相对应,相比于传统的一次成型一个产品的方式,提高了该注塑模具的工作进度,也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第一套杆6设置有两个,且2个第一套杆6关于上连接板1的纵向中心线对称,并且第一套杆6与第二丝杆14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这样在脱模过程中,可以使上模座2移动的更加平稳,防止出现晃动的现象;

连接块7与第一套杆6的连接方式为焊接,且连接块7通过凹槽8与固定板9构成滑动结构,可以使第一套杆6移动时更加稳定,进一步保证了该注塑模具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底板16与第二套杆15为焊接连接,且第二套杆15与第二丝杆14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保证了底板16与第二套杆15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有效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掉落的现象;

顶杆17与底板16为一体式结构,且底板16与下模座19内壁的连接方式为滑动连接,这样在底板16升降时,可以更加平稳,进而确保了该注塑模具脱模工作的正常进行;

顶杆17包括第一固定杆1701、连接弹簧1702和第二固定杆1703,且第一固定杆1701设置于第二固定杆1703的外侧,并且第一固定杆1701与第二固定杆1703之间通过连接弹簧1702相连接,这样在顶出成品时,可以减缓第二固定杆1703的震动力度,进而降低对底板16的震动力度,降低了底板16的损坏几率。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可提高稳定性的注塑模具用脱模机构时,根据图1-5,首先工作人员将下连接板10和下模座19固定在相应位置,然后将准备好的浇注液从浇注口3倒入,浇注液会沿着总流道4和分流道5流进模腔18内,进行产品的制作,当产品成型需要取出时,工作人员通过外接电源启动伺服电机11,伺服电机11会带动第一丝杆12转动,因第一丝杆12的左右两侧均通过传动皮带13与第二丝杆14相连接,且第二丝杆14和第一套杆6与第一丝杆12和第二套杆15的连接方式均为螺纹连接,这样在第一丝杆12转动时,会带动第二丝杆14一起转动,从而使第一套杆6和第二套杆15一起向上移动,与此同时第一套杆6外侧的连接块7会沿着凹槽8向上滑动,以确保第一套杆6上升的稳定性,通过第一套杆6带动上连接板1和上模座2一起向上移动,使上模座2与下模座19分离;

当第二套杆15上升时,会带动底板16和顶杆17一起上升,且顶杆17设置有四个,4个顶杆17的位置与4个模腔18的位置一一相对应,因而可以通过顶杆17将模腔18内的成品顶出,第一固定杆1701在连接弹簧1702的作用下,可以减缓对第二固定杆1703的震动力度,进而降低对底板16的震动力度,降低了底板16受损坏的几率,相比于传统的脱模方式,稳定性更好,也提高了该注塑模具的脱模效率,以上便是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且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