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打印机电控系统的防磁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65152发布日期:2020-06-26 22:38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3D打印机电控系统的防磁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3d打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3d打印机电控系统的防磁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3d打印技术自诞生以来,以其快速、准确、低成本规模生产及无限的设计空间等优点逐渐在建筑、军事、医疗、重点制造、文化创意、创新教育等领域取得日益广泛的应用。3d打印作为制造业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对传统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工厂模式、产业链组合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fdm打印机作为3d打印领域的关键装备,其电控系统的防电磁、抗干扰能力,对于保证打印过程的稳定性、平顺性及打印件的表面质面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原有打印机电控系统主板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几乎没有防电磁、抗干扰的能力,因此,需要针对这一技术难题进行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d打印机电控系统的防磁保护装置,解决了3d打印机中电控系统如何进行防电磁和抗干扰的技术难题,防止打印机的电控系统主板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具备防电磁和抗干扰的能力,提高了打印过程的稳定性和平顺性,确保高可靠性。

一种3d打印机电控系统的防磁保护装置,所述电控系统包括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开关电源、固态继电器、接线端子、电源控制模块和主板,所述主板通过接线分别与所述开关电源、所述固态继电器、所述接线端子和所述电源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安装板固定设置在打印机的下框底板,所述主板的顶端和外侧设置有防磁保护装置,所述防磁保护装置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所述防磁保护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板顶端的弧形板、用于覆盖在所述弧形板外侧面的第一管帘和第二管帘,所述弧形板的凹面朝向所述电源控制模块设置,所述弧形板的四角位置分别通过支撑柱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

两个所述第一管帘和两个所述第二管帘分别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管帘包括若干个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第一细管、串联若干所述细管的第一细线、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一细管顶端且与所述第一细线连接的第一支撑条,所述第一支撑条固定设置在所述弧形板的端部。

所述第二管帘包括若干个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第二细管、串联若干所述细管的第二细线、设置在若干所述第二细管顶端且与所述第二细线连接的第二支撑条,所述第二支撑条固定设置在所述弧形板的侧部。

所述弧形板的端部设置有平直板,所述平直板与所述支撑柱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条与所述平直板连接。

所述弧形板的侧部设置有u型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包括水平杆和设置在所述水平杆两端的竖直杆,所述水平杆与所述弧形板的侧部连接,所述竖直杆与所述平直板的端部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条与所述水平杆连接。

若干所述第一细管之间设置有间隙,若干所述第二细管之间设置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达成以下显著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计弧形板,弧形板为金属材料,设置在电控系统的上端,该屏蔽体形状简单,且其结构保持了可提供低磁阻路径或磁场运动的“最低磁阻路径”;

(2)设置有管帘,管帘由若干细管组成,若干细管通过丝线连接,若干细管提供了多个弧形面,不仅起到了防磁的作用,而且还能方便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控系统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磁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弧形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管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管帘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开关电源;2、固态继电器;3、接线端子;4、防磁保护装置;4-1、弧形板;4-11、支撑柱;4-12、平直板;4-2、第一管帘;4-21、第一细管;4-22、第一支撑条;4-3、第二管帘;4-31、第二细管;4-32、连接杆;4-33、第二支撑条;5、安装板;6、电源控制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加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参见图1,一种3d打印机电控系统的防磁保护装置4,电控系统包括安装板5、设置在安装板5上的开关电源1、固态继电器2、接线端子3、电源控制模块6和主板,主板通过接线分别与开关电源1、固态继电器2、接线端子3和电源控制模块6连接,安装板5固定设置在打印机的下框底板,主板的顶端和外侧设置有防磁保护装置4,防磁保护装置4与安装板5连接。

主板的顶端和外侧均设置有防磁保护装置4,有助于对电控系统进行更加全面的保护。

参见图2和图3,防磁保护装置4包括设置在主板顶端的弧形板4-1、用于覆盖在弧形板4-1外侧面的第一管帘4-2和第二管帘4-3,弧形板4-1的凹面朝向电源控制模块6设置,弧形板4-1的四角位置分别通过支撑柱4-11设置在安装板5上;

两个第一管帘4-2和两个第二管帘4-3分别相对设置。

参见图4,第一管帘4-2包括若干个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第一细管4-21、串联若干细管的第一细线、设置在若干第一细管4-21顶端且与第一细线连接的第一支撑条4-22,第一支撑条4-22固定设置在弧形板4-1的端部。

参见图5,第二管帘4-3包括若干个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的第二细管4-31、串联若干细管的第二细线、设置在若干第二细管4-31顶端且与第二细线连接的第二支撑条4-33,第二支撑条4-33固定设置在弧形板4-1的侧部。

现有技术中,大部分屏蔽体用的公式和模型的开发是基于圆形或无限长的圆柱体几何形状的。在实际应用中,所给定屏蔽体的实际形状由器件结构和屏蔽体自身的可利用空间所决定。在设计一屏蔽体时,要使磁力线旋转90°是困难的。但是,圆形屏蔽体,比如要改变圆柱体或是具有圆形角的盒体的磁力线的方向要比具有方形角的屏蔽体容易一些。类似地,对于包容已进入屏蔽材料的磁力线并改变其方向,圆角要比尖角好一些。保持可提供低磁阻路径的屏蔽体形状简单或磁场运动的“最低磁阻路径”非常重要。因此,本装置设置有弧形板4-1,并且第一管帘4-2和第二管帘4-3的组成单元体也成圆弧形。

弧形板4-1的端部设置有平直板4-12,平直板4-12与支撑柱4-11连接;

第一支撑条4-22与平直板4-12连接。

弧形板4-1的侧部设置有u型的连接杆4-32,连接杆4-32包括水平杆和设置在水平杆两端的竖直杆,水平杆与弧形板4-1的侧部连接,竖直杆与平直板4-12的端部连接;

第二支撑条4-33与水平杆连接。

若干第一细管4-21之间设置有间隙,若干第二细管4-31之间设置有间隙。

设置有间隙,在实现防磁的效果的前提下,还有助于电源控制模块6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体工作过程:

在使用时,第一管帘4-2和第二管帘4-3安装后,使其自然下垂即可,若干第一细管4-21和若干第二细管4-31之间均设置有间隙,还有助于散热;

当需要对电控系统进行相关的操作时,直接将第一管帘4-2和第二管帘4-3掀起即可,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