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41757发布日期:2020-08-05 01:59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玻璃钢加工设备,具体是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



背景技术:

玻璃钢是指使用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和酚醛树脂基体,以玻璃纤维或其制品作增强材料的增强塑料,亦称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质轻而硬、不导电、性能稳定、机械强度高、而且耐腐蚀,因此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用来替代传统的材料。

目前玻璃钢的生产工艺主要有手糊成型工艺、拉挤成型工艺、缠绕成型工艺和模压成型工艺,其中手糊成型工艺应用最为广泛,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其他几种工艺均需要大型自动化设备,生产成本较高,但是手糊成型工艺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因此亟需一种能够将手糊后玻璃钢原料进行成型固化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包括底座、下压板、凹模、凸模、上压板、顶板、主动杆和从动杆,所述底座的上端设置有下压板,下压板的上端安装有凹模,底座右方的前后两端设置有主动杆,底座左方的前后两端设置有从动杆,主动杆和从动杆的上端安装有顶板,顶板的下方设置有上压板,上压板的下方安装有凸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底座的右方转动安装有转轴,底座的左方安装有固定轴,电机设置在底座内部,转轴上设置有齿轮,电机通过齿轮传动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和固定轴的前后两端均穿出底座,转轴的前后两端安装有主动杆,主动杆的下端与转轴固定连接,固定轴的前后两端安装有从动杆,从动杆的下端转动安装在固定轴上,底座的上端设置有下压板,下压板的四周开设有螺孔,下压板的上端安装有凹模,凹模的四周开设有通孔,通过螺栓将凹模安装在下压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凹模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容腔,凹模的前端中部设置有第一入口、第一入口与第一容腔连通,第一入口的前端安装有三通,凹模的后端中部设置有第一出口,第一出口与第一容腔连通,第一出口的后端安装有三通,第一入口上的三通一端与蒸汽供气管连接,第一入口上的三通另一端与冷却水供水管连接,第一出口上的三通一端与蒸汽排气管连接,第一出口上的三通另一端与冷却水排水管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顶板前端的左右两方和后端的左右两方均设置有安装轴,顶板右方前后两端的安装轴转动安装在两主动杆的上端,顶板左方前后两端的安装轴转动安装在两从动杆的上端,顶板上设置有若干导向套,顶板的中部设置有液压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所述上压板的上端设置有若干导柱,导柱均安装在导向套中,上压板的上端中部设置有连接座,连接座与液压缸中的伸缩杆连接,上压板的四周开设有若干螺孔,上压板的下方安装有凸模,凸模的四周开设有通孔,凸模通过螺栓安装在上压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方案:所述凸模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容腔,凸模的前端中部设置有第二入口、第二入口与第二容腔连通,第二入口的前端安装有三通,凸模的后端中部设置有第二出口,第二出口与第二容腔连通,第二出口的后端安装有三通,第二入口上的三通一端与蒸汽供气管连接,第二入口上的三通另一端与冷却水供水管连接,第二出口上的三通一端与蒸汽排气管连接,第二出口上的三通另一端与冷却水排水管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使用方便,通过设置翻转式顶板,能够在上下料时将上压板和凸模转至底座的一端,使凹模显露出来,方便工人进行上下料作业,通过在凹模和凸模中设置空腔,并将空腔通过三通与蒸汽供气管和冷却水供水管连接,能够对模具进行加热和降温,使得玻璃钢在模具中能够快速成型和固化,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在模具的定位下进行成型固化,能够确保玻璃钢不会变形,提高了玻璃钢的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立体结构的右上视图。

图2为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立体结构的右下视图。

图3为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的右视图。

图4为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立体爆炸结构的右上视图。

图6为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立体爆炸结构的右下视图。

图7为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上下料状态的主视图。

图中:1、底座;11、转轴;12、固定轴;13、电机;2、下压板;3、凹模;31、第一容腔;32、第一入口;33、第一出口;4、凸模;41、第二容腔;42、第二入口;43、第二出口;5、上压板;51、导柱;52、连接座;6、顶板;61、导向套;62、液压缸;63、安装轴;7、主动杆;8、从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7,一种环氧加热玻璃钢模具,包括底座1、下压板2、凹模3、凸模4、上压板5、顶板6、主动杆7和从动杆8;所述底座1的上端设置有下压板2,下压板2的上端安装有凹模3,底座1右方的前后两端设置有主动杆7,底座1左方的前后两端设置有从动杆8,主动杆7和从动杆8的上端安装有顶板6,顶板6的下方设置有上压板5,上压板5的下方安装有凸模4。

所述底座1包括转轴11、固定轴12和电机13,底座1的右方转动安装有转轴11,底座1的左方安装有固定轴12,电机13设置在底座1内部,转轴11上设置有齿轮,电机13通过齿轮传动带动转轴11转动,转轴11和固定轴12的前后两端均穿出底座1,转轴11的前后两端安装有主动杆7,主动杆7的下端与转轴11固定连接,固定轴12的前后两端安装有从动杆8,从动杆8的下端转动安装在固定轴12上,底座1的上端设置有下压板2,下压板2的四周开设有螺孔,下压板2的上端安装有凹模3,凹模3的四周开设有通孔,通过螺栓将凹模3安装在下压板2上。

所述凹模3包括第一容腔31、第一入口32和第一出口33,凹模3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容腔31,凹模3的前端中部设置有第一入口32、第一入口32与第一容腔31连通,第一入口32的前端安装有三通,凹模3的后端中部设置有第一出口33,第一出口33与第一容腔31连通,第一出口33的后端安装有三通,第一入口32上的三通一端与蒸汽供气管连接,第一入口32上的三通另一端与冷却水供水管连接,第一出口33上的三通一端与蒸汽排气管连接,第一出口33上的三通另一端与冷却水排水管连接。

所述顶板6包括导向套61、液压缸62和安装轴63,顶板6前端的左右两方和后端的左右两方均设置有安装轴63,顶板6右方前后两端的安装轴63转动安装在两主动杆7的上端,顶板6左方前后两端的安装轴63转动安装在两从动杆8的上端,顶板6上设置有若干导向套61,顶板6的中部设置有液压缸62。

所述上压板5包括导柱51和连接座52,上压板5的上端设置有若干导柱51,导柱51均安装在导向套61中,从而将上压板5安装在顶板6上,上压板5的上端中部设置有连接座52,连接座52与液压缸62中的伸缩杆连接,通过液压缸62能够带动上压板5上下运动,上压板5的四周开设有若干螺孔,上压板5的下方安装有凸模4,凸模4的四周开设有通孔,凸模4通过螺栓安装在上压板5上。

所述凸模4包括第二容腔41、第二入口42和第二出口43,凸模4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容腔41,凸模4的前端中部设置有第二入口42、第二入口42与第二容腔41连通,第二入口42的前端安装有三通,凸模4的后端中部设置有第二出口43,第二出口43与第二容腔41连通,第二出口43的后端安装有三通,第二入口42上的三通一端与蒸汽供气管连接,第二入口42上的三通另一端与冷却水供水管连接,第二出口43上的三通一端与蒸汽排气管连接,第二出口43上的三通另一端与冷却水排水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首先控制电机13带动转轴11转动,从而带动主动杆7转动,将顶板6转至底座1的左方,然后将预制的原料放置在凹模3的上端,然后控制电机13将顶板6转至底座1的上方,然后控制第一入口32和第二入口42上的三通将蒸汽供气管与第一入口32和第二入口42连通,控制第一出口33和第二出口43上的三通将蒸汽排气管与第一出口33和第二出口43连通,使高温蒸汽进入第一容腔31和第二容腔41中,对凹模3和凸模4进行加热,然后启动液压缸62,通过伸缩杆推动上压板5和凸模4向下运动,通过凸模4和凹模3配合将原料热压成型,一段时间以后,控制第一入口32和第二入口42上的三通将冷却水供水管与第一入口32和第二入口42连通,控制第一出口33和第二出口43上的三通将冷却水排水管与第一出口33和第二出口43连通,使冷却水进入第一容腔31和第二容腔41中,对凹模3和凸模4进行降温,从而将成型的玻璃钢降温固化,待冷却后,控制液压缸62将凸模4上升复位,然后控制电机13将顶板6、上压板5和凸模4转至底座1的左方,最后将成型的玻璃钢从凹模3上取下,再放上新的原料,重复上述步骤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