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84774发布日期:2020-06-05 20:26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明显示触控屏,特别是涉及一种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面板厂商不断提升了整机产品的显示性能和品质,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技术、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技术、激光显示技术以及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技术,呈现多元化的应用局面,显示无处不在。同时,结合投射式电容触控技术,还可以满足可透明显示与人机互动的智能化功能需求。透过这种“智能化升级”产品,旅客在看到玻璃后方的同时,还能在屏幕上显示各种图像、文字信息,增添了产品趣味性和便利性,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现在技术中的透明显示触控产品通常包括盖板玻璃、触控屏和显示屏三个主要部件。其中,盖板玻璃一般经过钢化处理的硬性的玻璃材质,透过率超过90%,触控屏以投射式触控屏为主流,其衬底一般为柔软可弯曲的塑料材质,并在其上制作x方向和y方向的导电电极,透过率超过80%,而显示屏一般为普通的硬性的无碱玻璃衬底,有两个玻璃贴合组成,其透过率超过30%。

就现有技术的显示屏技术而言,lcd技术需要外界光源或对背光、面板的设计,但其透过率低,难以起到通透的显示效果;而投影技术采用半反半透的玻璃,但大尺寸投影仪限制了应用场景,因此综合比较,oled技术可以提供最佳的透明显示效果,而备受重视。透明oled与其他透明显示相比,其透过率超过40%,亮度达到150nits,色域超过100%ntsc,属于oled显示技术的一种崭新应用,在轨道交通的残酷应用环境上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这给轨道交通玻璃厂商如何应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请参考图6,其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轨道玻璃窗户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的轨道玻璃窗户通常由玻璃构成,其结构由内到外依次是内侧玻璃s1/贴合介质s2/内侧玻璃s3/间隔条s4(密封胶s5)/外侧玻璃s6/贴合介质s7/外侧玻璃s8,通过调节玻璃的厚度和间隔条的厚度,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要。

同时,侧窗轻量化可以有助于降低能耗,是业内厂家纷纷追逐的技术目标。一般情况下,为了起到减重的目的,会使用塑料材料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等取代或全部取代玻璃,由于塑料材料是玻璃密度的一半左右,即可在相同的厚度条件下,大大减轻窗户的重量。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塑料材料如pc、pmma等容易吸水的缘故,都会引起侧窗露点实验难以满足要求。特别是,当oled显示屏(显示屏的衬底是玻璃材料)与减重的侧窗(塑料材质)集成在一起时,由于塑料材料是玻璃的热膨胀系数的10倍左右,那么,由于使用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导致侧窗发生明显的形变,严重时使得显示屏发生破碎现象。

因此,有必要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方案,通过新型结构的提出与验证,从而确保oled显示屏与减重侧窗可以集成在一起。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其中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包括:

内侧贴合单元,还包括:

第一内侧塑料,设置于内侧贴合单元的内侧;

触控屏,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一内侧塑料的外侧;

第一内侧贴合介质,内侧贴合设置于触控屏的外侧;

显示屏,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一内侧贴合介质的外侧;

第二内侧贴合介质,内侧贴合设置于显示屏的外侧;以及

第二内侧塑料,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二内侧贴合介质的外侧;

外侧贴合单元,还包括:

第一外侧塑料,设置于外侧贴合单元的内侧;

第一外侧贴合介质,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一外侧塑料的外侧;以及

第二外侧塑料,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一外侧贴合介质的外侧;

间隔条,一端设置于第二内侧塑料的外侧边缘,间隔条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一外侧塑料的内侧边缘,内侧贴合单元与外侧贴合单元通过间隔条连接,并形成一中空层;以及

密封胶,设置于外侧贴合单元与内侧贴合单元之间,并位于间隔条外侧。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外侧贴合单元还包括:

水汽阻挡层,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一外侧贴合介质的外侧;以及

第二外侧贴合介质,内侧贴合设置于水汽阻挡层的外侧,第二外侧塑料的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二外侧贴合介质的外侧,第二外侧塑料的内侧通过第二外侧贴合介质及水汽阻挡层贴合设置于第一外侧贴合介质的外侧。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水汽阻挡层为透明的无机玻璃、塑料或由无机玻璃为衬底组成的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透明液晶显示器显示屏、透明电容触控屏、透明发光二极管显示屏、透明microled显示屏、透明miniled显示屏、透明液晶显示器调光膜或透明染料液晶调光膜;第一内侧贴合介质、第二内侧贴合介质、第一外侧贴合介质及第二外侧贴合介质的材质为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基甲酸酯或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

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第一内侧塑料、第二内侧塑料、第一外侧塑料及第二外侧塑料的材质为有机塑料;第一内侧塑料、第二内侧塑料、第一外侧塑料及第二外侧塑料的厚度为0.01-10毫米;第一内侧塑料、第二内侧塑料、第一外侧塑料及第二外侧塑料的结构为平板状、单曲率状或双曲率状。

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显示屏为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不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或液晶显示器显示屏。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有: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触控屏和显示屏放置塑料材料之间,从而平衡显示屏衬底两侧的热膨胀应力,不仅可以起到减重的目的,也巧妙地规避了玻璃与塑料之间的多层贴合因热膨胀不同导致的形变问题,同时,也解决了长寿命周期内,因塑料渗透水汽引起的露点难题。

2、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透明oled屏,也适用于lcd显示屏和不透明的oled显示屏,并且该结构不仅可以应用于汽车窗户、天窗、船窗户,也可以应用于轨交侧窗等产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二实施例的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的制作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二实施例的形成内侧贴合单元的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二实施例的形成外侧贴合单元的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的轨道玻璃窗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1包括内侧贴合单元2、外侧贴合单元3、间隔条4和密封胶5,其中:

请再次参考图1,内侧贴合单元2还包括第一内侧塑料21、触控屏22、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显示屏24、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和第二内侧塑料26,第一内侧塑料21设置于内侧贴合单元2的内侧,第一内侧塑料21的材质优选为有机塑料,例如可以为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但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内侧塑料21的厚度为0.01-10毫米,例如可以为0.01毫米、1毫米、3毫米、5毫米、8毫米或10毫米,但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进一步公开的第一内侧塑料21可以为平板状,也可以为单曲率状或双曲率状,具体的可以根据触控屏22的形状进行选择。

触控屏22的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一内侧塑料21的外侧。优选的,触控屏22与第一内侧塑料21的贴合面上可以设置oca胶,通过oca胶贴合设置于第一内侧塑料21的外侧,也可以不设置oca胶,直接贴合设置于第一内侧塑料21的外侧,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对于触控屏22的选择可以没有特殊要求,参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选择即可。

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的内侧贴合设置于触控屏22的外侧,其贴合方式为全贴合。优选的,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的尺寸大于触控屏22的尺寸,等于第一内侧塑料21的尺寸,使得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全覆盖在触控屏22上,从而提高触控屏22与第一内侧塑料21的粘结性,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的材质的选择可以为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基甲酸酯或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但并不以此为限。

显示屏24的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的外侧,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的内侧贴合设置于显示屏24的外侧。优选的,显示屏24的尺寸小于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及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的尺寸,使得显示屏24全覆盖地包覆于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与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之间,但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屏24可以为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或不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也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显示屏,具体的选择哪种显示屏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的材质的选择可以为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基甲酸酯或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但并不以此为限。

第二内侧塑料26的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的外侧,其贴合方式为全贴合。优选的,第二内侧塑料26的尺寸等于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的尺寸,使得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全覆盖在第二内侧塑料26上,从而提高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与第二内侧塑料26的粘结性,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二内侧塑料26的材质优选为有机塑料,例如可以为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但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二内侧塑料26的厚度为0.01-10毫米,例如可以为0.01毫米、1毫米、3毫米、5毫米、8毫米或10毫米,但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进一步公开的第二内侧塑料26可以为平板状,也可以为单曲率状或双曲率状,具体的可以根据触控屏22的形状进行选择。

请再次参考图1,外侧贴合单元3还包括第一外侧塑料31、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和第二外侧塑料33,第一外侧塑料31设置于外侧贴合单元3的内侧,第一外侧塑料31的材质优选为有机塑料,例如可以为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但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外侧塑料31的厚度为0.01-10毫米,例如可以为0.01毫米、1毫米、3毫米、5毫米、8毫米或10毫米,但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进一步公开的第一外侧塑料31可以为平板状,也可以为单曲率状或双曲率状,具体的可以根据触控屏22的形状进行选择。

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的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一外侧塑料31的外侧,第二外侧塑料33的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的外侧,第一外侧塑料31、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及第二外侧塑料33之间的贴合方式为全贴合。优选的,第一外侧塑料31、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及第二外侧塑料33的尺寸相同,使得第一外侧塑料31、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及第二外侧塑料33之间为全覆盖的贴合,从而提高第一外侧塑料31、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及第二外侧塑料33之间贴合的粘结性,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的材质的选择可以为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基甲酸酯或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但并不以此为限。

第二外侧塑料33的材质优选为有机塑料,例如可以为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但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二外侧塑料33的厚度为0.01-10毫米,例如可以为0.01毫米、1毫米、3毫米、5毫米、8毫米或10毫米,但并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进一步公开的第二外侧塑料33可以为平板状,也可以为单曲率状或双曲率状,具体的可以根据触控屏22的形状进行选择。

间隔条4的一端设置于第二内侧塑料26的外侧边缘,间隔条4的另一端设置于第一外侧塑料31的内侧边缘,内侧贴合单元2与外侧贴合单元3通过间隔条4连接,并形成一中空层6,密封胶5设置于外侧贴合单元3与内侧贴合单元2之间,并位于间隔条4外侧,以密封中空层6。在本实施例中对于间隔条4的选择可以没有特殊要求,参照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选择即可,例如可以选择为铝制间隔条。

请再次参考图1,本实施例公开的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1,通过将触控屏22和显示屏24放置于塑料材料(第一内侧塑料21与第二内侧塑料26)之间,从而平衡显示屏24衬底两侧的热膨胀应力,不仅可以起到减重的目的,也巧妙地规避了玻璃与塑料之间的多层贴合因热膨胀不同导致的形变问题。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1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外侧贴合单元3还包括水汽阻挡层34和第二外侧贴合介质35,水汽阻挡层34的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的外侧。本实施例公开的水汽阻挡层34可以为透明的无机玻璃、塑料或由无机玻璃为衬底组成的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透明液晶显示器显示屏、透明电容触控屏、透明发光二极管显示屏、透明microled显示屏、透明miniled显示屏、透明液晶显示器调光膜或透明染料液晶调光膜。当其为无机玻璃时,可以选择为普通无机玻璃,也可以选择为具有透明功能器件的无机玻璃,比如染料液晶产品(可以在通电的情况,调整光线透过率,具有低雾度的特点),那么该减重的中空结构的侧窗,不仅具有明显的减重特征,还具备触控显示功能及调光功能,但并不以此为限;当其为塑料时,可以选择为高透、低雾度的聚丙烯塑料、聚乙烯塑料或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等,但并不以此为限。

第二外侧贴合介质35的内侧贴合设置于水汽阻挡层34的外侧,其贴合方式为全贴合。优选的,水汽阻挡层34的尺寸等于第二外侧贴合介质35的尺寸,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二外侧贴合介质35的材质的选择可以为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基甲酸酯或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二外侧塑料33的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二外侧贴合介质35的外侧,第二外侧塑料33的内侧通过第二外侧贴合介质35及水汽阻挡层34贴合设置于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的外侧,但并不以此为限。

请再次参考图2,本实施例通过于第一外侧塑料31与第二外侧塑料33之间增设一水汽阻挡层34,规避塑料材质渗透水汽的缺陷。同时,由于该水汽阻挡层34两边为相同的塑料材质,所以可以规避因热膨胀导致的形变问题,并且由于该水汽阻挡层34完全可以阻挡水汽的渗透,保证中空侧窗结构的外侧不会渗透水汽,以及内侧贴合单元2的内侧集成了触控屏22和显示屏24,也完全阻挡了水汽,因此本实施例具有了在全生命周期内都可以通过露点实验的可行性。

本实用新型的二实施例中,请同时参考图3及图1,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二实施例的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的制作方法7的步骤流程示意图。减重的透明显示触控屏的贴合结构的制作方法7包括以下步骤701-704,其中:

步骤701,形成内侧贴合单元2。

具体的,请同时参考图4及图1,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二实施例的形成内侧贴合单元2的方法8的步骤流程示意图。形成内侧贴合单元2的方法8还包括以下步骤801-805,其中:

步骤801,准备原料。准备第一内侧塑料21及第二内侧塑料26,第一内侧塑料21及第二内侧塑料26的材质为有机塑料,厚度为0.01—10毫米。

具体的,准备的第一内侧塑料21及第二内侧塑料26的材质优选为有机塑料,例如可以为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但并不以此为限。

第一内侧塑料21及第二内侧塑料26的厚度为0.01-10毫米,例如可以为0.01毫米、1毫米、3毫米、5毫米、8毫米或10毫米,但并不以此为限。

第一内侧塑料21及第二内侧塑料26还可以为平板状,也可以为单曲率状或双曲率状,具体的可以根据触控屏22的形状进行选择。

步骤802,形成第一次全贴合结构。于第一内侧塑料21上依次贴附触控屏22、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形成第一次全贴合结构。

具体的,于第一内侧塑料21上先贴附触控屏22,触控屏22可以直接贴合于第一内侧塑料21上,也可以通过oca胶贴合设置于第一内侧塑料21上,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贴合于触控屏22上,其贴合方式为全贴合。优选的,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的尺寸大于触控屏22的尺寸,等于第一内侧塑料21的尺寸,使得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全覆盖在触控屏22上,从而提高触控屏22与第一内侧塑料21的粘结性,但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的材质的选择可以为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基甲酸酯或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但并不以此为限。

步骤803,第一次高压贴合。将第一次全贴合结构送入高压釜中,使第一内侧塑料21、触控屏22及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进行高压贴合。

具体的,将第一次全贴合结构送入高压釜中,对高压釜冷抽真空,冷抽时间大于2小时,真空度介于-0.05兆帕斯卡~-0.1兆帕斯卡之间,然后进行高压贴合,并且高压贴合时,控制高压釜内的压强保持在0.05~10兆帕斯卡之间,贴合温度介于80摄氏度~130摄氏度之间,当压强和温度恒定后,贴合保持的恒温时间介于0.5小时~12小时,使第一内侧塑料21、触控屏22及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高压贴合形成一体式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

步骤804,形成第二次全贴合结构。于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上依次贴附显示屏24、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及第二内侧塑料26,形成第二次全贴合结构。

具体的,先将显示屏24贴合设置于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上,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贴合设置于显示屏24上,优选的,显示屏24的尺寸小于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及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的尺寸,使得显示屏24全覆盖地包覆于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与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之间,但并不以此为限。然后将第二内侧塑料26的内侧贴合设置于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的外侧,其贴合方式为全贴合。优选的,第二内侧塑料26的尺寸等于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的尺寸,使得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全覆盖在第二内侧塑料26上,从而提高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与第二内侧塑料26的粘结性,但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公开的显示屏24可以为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或不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24,也可以为液晶显示器显示屏24,具体的选择哪种显示屏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选择。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的材质的选择可以为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基甲酸酯或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但并不以此为限。

步骤805,第二次高压贴合。将第二次全贴合结构送入高压釜中,使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显示屏24、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及第二内侧塑料26高压贴合。

具体的,将第二次全贴合结构送入高压釜中,对高压釜冷抽真空,冷抽时间大于2小时,真空度介于-0.05兆帕斯卡~-0.1兆帕斯卡之间,然后进行高压贴合,并且高压贴合时,控制高压釜内的压强保持在0.05~10兆帕斯卡之间,贴合温度介于80摄氏度~130摄氏度之间,当压强和温度恒定后,贴合保持的恒温时间介于0.5小时~12小时,使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显示屏24、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及第二内侧塑料26高压贴合形成一体式结构,从而使第一内侧塑料21、触控屏22、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显示屏24、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及第二内侧塑料26形成内侧贴合单元2,但并不以此为限。

步骤702,形成外侧贴合单元3。

具体的,请同时参考图5及图1,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二实施例的形成外侧贴合单元3的制作方法9的步骤流程示意图。形成外侧贴合单元3的制作方法9还包括以下步骤901-903,其中:

步骤901,准备原料。准备第一外侧塑料31及第二外侧塑料33,第一外侧塑料31及第二外侧塑料33的材质为有机塑料,厚度为0.01—10毫米。

具体的,准备的第一外侧塑料31及第二外侧塑料33的材质优选为有机塑料,例如可以为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但并不以此为限。

第一外侧塑料31及第二外侧塑料33的厚度为0.01-10毫米,例如可以为0.01毫米、1毫米、3毫米、5毫米、8毫米或10毫米,但并不以此为限。

第一外侧塑料31及第二外侧塑料33还可以为平板状,也可以为单曲率状或双曲率状,具体的可以根据触控屏22的形状进行选择。

步骤902,形成第三次全贴合结构。于第一内侧塑料21上依次贴附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及第二外侧塑料33,形成第三次全贴合结构。

具体的,先将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贴合设置于第一外侧塑料31上,再将第二外侧塑料33贴合设置于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上,第一外侧塑料31、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及第二外侧塑料33之间的贴合方式为全贴合。优选的,第一外侧塑料31、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及第二外侧塑料33的尺寸相同,使得第一外侧塑料31、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及第二外侧塑料33之间为全覆盖的贴合,从而提高第一外侧塑料31、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及第二外侧塑料33之间贴合的粘结性,但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的材质的选择可以为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基甲酸酯或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但并不以此为限。

更具体的,于第一内侧贴合介质23上依次贴附显示屏24、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及第二内侧塑料26时还包括,于第二内侧贴合介质25与第二内侧塑料26之间还贴附一水汽阻挡层34,水汽阻挡层34贴合设置于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上,第二外侧贴合介质35的贴合设置于水汽阻挡层34上,第二外侧塑料33贴合设置于第二外侧贴合介质35上,其贴合方式为全贴合,优选的,水汽阻挡层34的尺寸等于第二外侧贴合介质35的尺寸,但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公开的水汽阻挡层34可以为透明的无机玻璃或塑料,当其为无机玻璃时,可以选择为普通无机玻璃,也可以选择为具有透明功能器件的无机玻璃,比如染料液晶产品(可以在通电的情况,调整光线透过率,具有低雾度的特点),那么该减重的中空结构的侧窗,不仅具有明显的减重特征,还具备触控显示功能及调光功能,但并不以此为限;当其为塑料时,可以选择为高透、低雾度的聚丙烯塑料、聚乙烯塑料或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等,但并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二外侧贴合介质35的材质的选择可以为聚乙烯醇缩丁醛、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氨基甲酸酯或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橡胶,但并不以此为限。

步骤902,第三次高压贴合。将第三次全贴合结构送入高压釜中,使第一内侧塑料21、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及第二外侧塑料33进行高压贴合。

具体的,将第三次全贴合结构送入高压釜中,对高压釜冷抽真空,冷抽时间大于2小时,真空度介于-0.05兆帕斯卡~-0.1兆帕斯卡之间,然后进行高压贴合,并且高压贴合时,控制高压釜内的压强保持在0.05~10兆帕斯卡之间,贴合温度介于80摄氏度~130摄氏度之间,当压强和温度恒定后,贴合保持的恒温时间介于0.5小时~12小时,使第一内侧塑料21、第一外侧贴合介质32及第二外侧塑料33高压贴合形成一体式结构,从而形成外侧贴合单元3,但并不以此为限。

步骤703,形成一中空层6。将内侧贴合单元2与外侧贴合单元3通过间隔条4连接,并形成一中空层6。

具体的,将间隔条4的两端分别通过胶黏剂与内侧贴合单元2及外侧贴合单元3粘结在一起,同时,间隔条4设置于内侧贴合单元2及外侧贴合单元3的端部,间隔条4、内侧贴合单元2及外侧贴合单元3之间形成一中空层6。

步骤704,密封中空层6。于间隔条4外侧涂覆密封胶5,密封中空层6。

具体的,于内侧贴合单元2与外侧贴合单元3之间,间隔条4的外侧涂覆密封胶5,密封中空层6,以防止水汽进入到中空层6内。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优选实施方式,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方式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