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成型线缆护套的半挤管模具。
背景技术:
线缆护套的挤压成型模具通常包括挤压式、半挤压式、挤管式模具三种。
在传统的挤压式模具中,由于模芯没有管状承径部分,模芯缩在模套承径的后方,因此熔融的靠压力通过模套实现最后定型。该类型模具挤出的塑胶层(护套)结构紧密,外表平整,但由于是压力式挤出,塑胶会在挤出模口处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因此出胶量较挤管式模具要低,且由于出胶压力大,在护套挤出时护套与线芯的附着力也较大,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护套与线芯黏连的情况,影响客户裁线。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成型线缆护套的半挤管模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成型线缆护套的半挤管模具,包括模套和模芯两部分,所述模套套设于所述模芯的外部,且两者间隙配合,两者之间的所述间隙为挤出通道;
所述模套内具有一贯通的第一内腔,用于容置所述模芯;所述第一内腔包括后段的第一锥形腔以及前段的第一矩形腔;所述第一锥形腔的后端开口大于前端开口,前端开口的前侧连通所述第一矩形腔;该第一矩形腔对应模套承径设置,且其横截面形状与挤压好护套的电缆的横截面形状对应;
所述模芯的前端为一锥形头部,并具有一管状承径;所述锥形头部外轮廓的锥角角度与所述第一锥形腔的锥角角度相同;所述模芯内具有一贯通的第二内腔,用于容置电缆的线芯;所述第二内腔包括后段的第二矩形腔以及前段的第二锥形腔;所述第二锥形腔的后端开口大于前端开口,后端开口的后侧连通所述第二矩形腔,前端开口的前端对应管状承径设置,且其横截面形状与电缆线芯的横截面形状对应;
其中,在所述模套和所述模芯的组合状态下,所述模芯的管状承径全部位于所述模套的第一锥形腔中。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所述模套的第一锥形腔的锥角角度为30±5°。
2.上述方案中,所述模芯的管状承径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mm。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成型线缆护套的半挤管模具,包括模套和模芯,两者间隙配合且两者之间的间隙为挤出通道;模套内具有第一内腔,包括第一锥形腔及第一矩形腔;第一锥形腔的前端开口的前侧连通第一矩形腔;第一矩形腔对应模套承径设置;模芯的前端为锥形头部,并具有管状承径;锥形头部外轮廓的锥角角度与第一锥形腔的锥角角度相同;模芯内具有第二内腔,包括第二矩形腔及第二锥形腔;第二锥形腔的后端开口的后侧连通第二矩形腔,前端开口的前端对应管状承径设置;在模套和模芯的组合状态下,模芯的管状承径位于模套的第一锥形腔中。
相比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模芯的锥形头部外轮廓的锥角角度与模套的第一锥形腔的锥角角度设置相同,保证了挤出通道的宽度一致性,出胶量稳定,当线芯外径变大时,不致出现刮伤、卡住的现象,也能防止因线芯外径变小,在模芯内摆动而引起的偏心,提高同心度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出胶更加稳定,进而出胶速度得以提升,线速度也得以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半挤管模具采用了挤压模具的装配结构,模芯的管状承径全部位于模套的第一锥形腔中,具备挤压模具出胶量稳定,以及料和线芯结合度高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出胶压力介于挤管式和挤压式之间,使得压力能使护套层压实、填充线芯的空隙,令护套具备足够的附着力,保证护套与线芯结合的紧密性;同时其附着力小于挤压式模具,可避免因附着力过大导致线芯与护套黏连,使得客户端的裁线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芯与模套结合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模套;2.模芯;3.挤出通道;4.第一内腔;5.第一锥形腔;6.第一矩形腔;7.模套承径;8.锥形头部;9.管状承径;10.第二内腔;11.第二矩形腔;12.第二锥形腔;α.第一锥形腔的锥角;β.锥形头部外轮廓的锥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以下将以图式及详细叙述对本案进行清楚说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了解本案的实施例后,当可由本案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案的精神与范围。
本文的用语只为描述特定实施例,而无意为本案的限制。单数形式如“一”、“这”、“此”、“本”以及“该”,如本文所用,同样也包含复数形式。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第一”、“第二”等,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案,其仅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连接”或“定位”,均可指二或多个组件或装置相互直接作实体接触,或是相互间接作实体接触,亦可指二或多个组件或装置相互操作或动作。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包含”、“包括”、“具有”等,均为开放性的用语,即意指包含但不限于。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词(terms),除有特别注明外,通常具有每个用词使用在此领域中、在本案内容中与特殊内容中的平常意义。某些用以描述本案的用词将于下或在此说明书的别处讨论,以提供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有关本案之描述上额外的引导。
关于本文中所使用的“前”、“后”为方向性用词,在本案中仅为说明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并非用以限定本案保护反应及实际实施时的具体方向。
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用于成型线缆护套的半挤管模具,包括模套1和模芯2两部分,所述模套1套设于所述模芯2的外部,且两者间隙配合,两者之间的所述间隙为挤出通道3。
所述模套1内具有一贯通的第一内腔4,用于容置所述模芯2;所述第一内腔4包括后段的第一锥形腔5以及前段的第一矩形腔6;所述第一锥形腔5的锥角α角度为30±5°。所述第一锥形腔5的后端开口大于前端开口,前端开口的前侧连通所述第一矩形腔6;该第一矩形腔6对应模套承径7设置,且其横截面形状与挤压好护套的电缆的横截面形状对应。
所述模芯2的前端为一锥形头部8,并具有一管状承径9,该管状承径9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mm。所述锥形头部8外轮廓的锥角β角度与所述第一锥形腔5的锥角α角度相同;所述模芯2内具有一贯通的第二内腔10,用于容置电缆的线芯;所述第二内腔10包括后段的第二矩形腔11以及前段的第二锥形腔12;所述第二锥形腔12的后端开口大于前端开口,后端开口的后侧连通所述第二矩形腔11,前端开口的前端对应管状承径9设置,且其横截面形状与电缆线芯的横截面形状对应。
其中,在所述模套1和所述模芯2的组合状态下,所述模芯2的管状承径9全部位于所述模套1的第一锥形腔5中。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模芯的锥形头部外轮廓的锥角角度与模套的第一锥形腔的锥角角度设置相同,保证了挤出通道的宽度一致性,出胶量稳定,当线芯外径变大时,不致出现刮伤、卡住的现象,也能防止因线芯外径变小,在模芯内摆动而引起的偏心,提高同心度的稳定性。同时,由于出胶更加稳定,进而出胶速度得以提升,线速度也得以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半挤管模具采用了挤压模具的装配结构,模芯的管状承径全部位于模套的第一锥形腔中,具备挤压模具出胶量稳定,以及料和线芯结合度高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出胶压力介于挤管式和挤压式之间,使得压力能使护套层压实、填充线芯的空隙,令护套具备足够的附着力,保证护套与线芯结合的紧密性;同时其附着力小于挤压式模具,可避免因附着力过大导致线芯与护套黏连,使得客户端的裁线更为方便。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