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路板贴合治具及线路板贴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36160发布日期:2020-10-28 11:26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路板贴合治具及线路板贴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路板贴合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路板贴合治具及线路板贴合系统。



背景技术:

在触摸屏制作过程中,需要通过物理贴合方式实现对触摸屏上的各层线路间的贴合,以使其形成完整的线路板。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线路贴合方式多采用手工贴合,且需多个操作人员同时配合,即其中一个操作人员先在第一线路板上贴设一层pet保护膜,然后另一个操作人员在非导电层上冲出凹槽,再将第二线路板贴到非导电层上,最后一位操作人员先撕去pet保护膜,然后再在第一线路板上贴上导电层。

采用上述方式,不仅操作工艺复杂、人工成本高,而且,因需贴设pet保护膜,后进行撕离,物料耗费大,效率较低;此外,在贴合过程中,因第一线路板1上有凹槽1a,在将第一线路板1和第二线路板2通过滚轮2a实现贴合时,第一线路板1和第二线路板2可能发生形变,沿着凹槽1a顺凹,从而导致第一线路板1和第二线路板2未充分接触贴合,导致第一线路板1和第二线路板2之间存在间隙,进而导致触摸屏容易形成气泡封闭区域a(如图1所示),严重影响触摸屏的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线路板贴合治具及线路板贴合系统,无需贴合pet膜,同时可利用该贴合治具支撑第一线路板上的凹槽,有利于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的充分接触贴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线路板贴合治具,包括治具本体,所述治具本体设有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上设有支撑凸台及第一吸风孔,所述支撑凸台上设有第二吸风孔,所述第一吸风孔与所述支撑凸台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吸风孔与所述第二吸风孔连通。

优选地,治具本体选用柔性材料,例如硅胶制成,其用于贴合线路板时,可保护线路板上的导电层,防止导电层出现损坏或损伤。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台为多个,分别在所述贴合面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吸风孔为多个,间隔设于所述贴合面上,且所述第一吸风孔的数量多于所述支撑凸台的数量。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贴合面上还设有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设于相邻的两所述支撑凸台之间。

优选地,所述定位部件为定位孔或定位凸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台的支撑面为非平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台包括第一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两侧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所述贴合面上的凸设高度相等,且所述第二部分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高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吸风孔为阶梯孔,包括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所述第一开口部位于所述第二开口部上方,所述第一开口部的开口口径小于所述第二开口部的开口口径。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线路板贴合系统,包括线路板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线路板贴合治具,所述线路板上设有凹槽,所述线路板贴合治具上的所述支撑凸台卡设于所述凹槽,且所述第一吸风孔和所述第二吸风孔的开口方向均朝向所述线路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线路板包括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所述第二线路板位于所述第一线路板下方,所述线路板贴合治具位于所述第一线路板上方,所述第一线路板上设有所述凹槽。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线路板包括第一主板和导电胶层,所述导电胶层贴设于所述第一主板的上表面,所述导电胶层上设有所述凹槽;

所述第二线路板包括第二主板和贴设于所述第二主板上方的非导电胶层,所述非导电胶层贴合于所述第一主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凸台的高度为所述凹槽的深度的1-1.5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无需贴设pet膜,降低物料和人工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线路板贴合治具和贴合系统,利用贴合治具来实现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之间的贴合,因贴合治具能够有效保护第一线路板上的线路,因此,使用贴合治具时,无需额外在第一线路板上额外贴合pet保护膜,从而减少人工贴合需增加pet保护膜贴设的工序和撕离工序,降低物料和人工成本。

(2)贴合良率高,降低气泡产生几率。本实用新型的线路板贴合治具和贴合系统,通过设置支撑凸台用于与第一线路板上的凹槽配合,从而利用支撑凸台可以补充凹槽处的高度,避免贴合线路顺凹至凹槽内,提高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的充分接触可能性,降低气泡产生几率,提高贴合良率。

同时,支撑凸台的支撑面为非平面,可在使用滚轮对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进行贴合时,由于该非平面的设置,其可在贴合过程有个爬坡过程,从而有利于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的充分贴合。

此外,通过设置第一吸风孔和第二吸风孔,与外接送风装置连接可使得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在第一吸风孔及第二吸风孔的吸风作用下紧贴着贴合治具,从而可保证贴合完成后的线路板的平整性,改善出现贴合气泡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传统的线路板贴合后出现封闭气泡的贴合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线路板贴合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线路板贴合系统的贴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线路板贴合治具,包括治具本体100,治具本体100设有贴合面10,贴合面10上设有支撑凸台11以及第一吸风孔12,该支撑凸台11上设有第二吸风孔110,第一吸风孔12与支撑凸台11间隔设置,且第一吸风孔12与第二吸风孔110连通。

本实施例的线路板贴合治具,应用于线路板贴合工艺中,该贴合治具可用于支撑线路板,从而使得线路板在贴合过程中能够保持平整,以及减少线路板出现变形的情况,进而避免线路板贴合因未充分接触而导致产生气泡的情况。

此外,因本实施例的贴合治具的设计,本实施例的贴合治具可应用于大尺寸的线路板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该治具本体100可为板状,该贴合面10则为治具本体10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具体地,治具本体100可为方形板或圆形板,因线路板多为方形,本实施例以治具本体100为方形板为例。

进一步地,该治具本体100可选用柔性材料制成,以应用于贴合线路板时,能够保护线路板上的导电线路,避免损伤导电线路。优选地,该治具本体100的材质可选用软质硅胶或软质塑料。

由此可知,采用本实施例的线路板贴合治具,在贴合线路时,因贴合治具采用柔性材料,其可对线路板上的导电线路起到保护作用,从而无需额外在线路板上的导电线路贴设pet保护膜,减少pet保护膜的物料使用,降低物料成本。

进一步地,该支撑凸台11可为多个,分别在该贴合面10上间隔设置。具体地,该支撑凸台11用于在该线路板贴合治具应用于贴合线路板时,与线路板上的凹槽配合,从而对线路板起到支撑作用,使得线路板在贴合时不至于顺凹至凹槽内。该支撑凸台11的数量可根据待贴合的线路板上的凹槽数量设置。另外,对于该支撑凸台11在贴合面10上的设置位置,也与待贴合的线路板上的凹槽位置相适配,从而能够使得使用该贴合治具进行线路板贴合时,该支撑凸台11可卡设于线路板的凹槽内。

更进一步地,该支撑凸台11可自治具本体100的贴合面10向上延伸,其延伸高度可根据待贴合线路板上的凹槽的深度设置,通常可为凹槽的深度的1-1.5倍。例如,该支撑凸台11的高度可为h,凹槽的深度为s,则h=s、h=1.1s、h=1.2s、h=1.3s、h=1.4s或h=1.5s等等。

更进一步地,支撑凸台11的支撑面为非平面,该支撑凸台11的延伸高度可为设置为具有一定的坡度,即,支撑面为倾斜面,从而在使用滚轮对线路板进行贴合时,可使其具有爬坡过程,减缓滚轮在线路板上的滚动速度,从而使得滚轮能够尽可能地压合线路板。具体地,该支撑凸台11可包括第一部分和位于第一部分两侧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该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贴合面10上的凸设高度相等,且第二部分的高度小于第一部分的高度。即,该支撑凸台11为中部高,两侧低的设计,这样,在滚轮来回滚动时,可使其尽可能地与线路板充分接触,减缓滚轮的滚动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支撑凸台11也可选用其高度由左至右逐步增大或者是由右至左逐步增大的方式。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吸风孔12可为多个,间隔设于该贴合面10上,且该第一吸风孔12的数量多于该支撑凸台11的数量。具体地,该第一吸风孔12可为尽可能多地设置在该贴合面10上,从而可将线路板贴合治具连接于风机等送风设备,从而当将线路板贴合在线路板贴合治具上时,利用该第一吸风孔12可使得线路板尽可能地在贴合面10上保持平整,从而有利于该线路板的贴合平整性,提高其贴合良率。

进一步地,该第一吸风孔12可为阶梯孔,例如凸字形孔,包括第一开口部12a和第二开口部12b,第一开口部12a位于第二开口部12b上方,且第一开口部12a的开口口径小于第二开口部12b的开口口径,即,该第一吸风孔12的口径选用下宽上窄的设计,其能够使得在线路板贴过程中,尽可能地将风力集中在第一吸风孔12的第一开口部12a的位置,从而加强贴合时的吸力,进一步保证线路板贴合时的平整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吸风孔12也可选用普通的方形孔、圆形孔、u形孔等等。

进一步地,该第二吸风孔110可为与第一吸风孔12相同的吸风孔,即,第二吸风孔110的口径也可选用下宽上窄的设计,且第二吸风孔110和第一吸风孔12连通,这样,在使用送风设备对第一吸风孔12和第二吸风孔110送风时,由于第二吸风孔110设置在支撑凸台11上,从而也可进一步提高支撑凸台11与线路板上的凹槽的配合平整性,使得支撑凸台11牢牢地固设在线路板的凹槽内,防止支撑凸台11移位。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在线路板贴合时对线路板进行定位,该贴合面10上还设有定位部件13,该定位部件13可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支撑凸台11之间,从而利用定位部件13、支撑凸台11可定位该线路板和贴合治具,确保支撑凸台11可准确对位至线路板上的凹槽。具体地,该定位部件13可为设在贴合面10上的定位孔或者是定位凸台。该定位部件13为定位孔或定位凸台可根据线路板来设置,例如,若线路板上设有定位凸台,则该定位部件13可为定位孔,若线路板上设有定位孔,则定位部件13可为定位凸台。

采用定位部件13的设计,能够提高在线路板贴合时的定位准确性,起到防呆效果,同时便于操作人员操作定位。

本实施例一提供的线路板贴合治具,通过在贴合面10上设置支撑凸台11,且支撑凸台11的支撑面为非平面,从而不仅可利用支撑凸台11与线路板上的凹槽配合起到支撑作用,降低线路板出现变形的可能性,同时还可利用该支撑面的非平面设置,使得采用滚轮压合线路板时可减缓滚轮的压合速度,从而使得滚轮可充分与线路板接触,提高线路板的贴合良率。

此外,采用该治具的设计,无需操作人员事先在线路板上贴合保护膜以及减少后续撕离保护膜的工序,简化线路板的贴合工艺,降低成本。

另外,采用在贴合面10上设置第一吸风孔12,且第一吸风孔12的开口口径下宽上窄,从而可使得风可尽可能多的集中在第一吸风孔12的出口处,加强第一吸风孔12对线路板的吸力,提高在贴合线路板时的平整性。

实施例二

请再次参阅图2和图4,本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线路板贴合系统,包括线路板200和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线路板贴合治具。该线路板200上设有凹槽20a,该线路板贴合治具的支撑凸台11卡设于该凹槽20a,且第一吸风孔12和第二吸风孔110的开口方向朝向该线路板200。

进一步地,该线路板200包括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第二线路板位于第一线路板下方,该线路板贴合治具位于第一线路板上方,用于贴合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

具体地,该线路板贴合治具贴合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的方式为:该第一线路板上凹槽20a,该支撑凸台11卡设于该凹槽20a,用于支撑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即,在支撑凸台11的支撑作用下,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在滚轮300贴合时,能够减少因滚轮300作用而导致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可能部分变形顺凹至凹槽20a内的情况。

进一步地,第一线路板包括第一主板201和导电胶层202,该导电胶层202贴设在第一主板201的上表面,导电胶层202上设有该凹槽20a。该第二线路板包括第二主板203和贴设在第二主板203上方的非导电胶层204,该非导电胶层202用于贴合至第一主板201。

具体地,使用该线路板贴合治具对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进行贴合时的过程如下:

准备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将第一线路板放在第二线路板上方,然后将线路板贴合治具放在第一线路板上方,利用贴合面10上的定位部件13和支撑凸台11,使得定位部件13与第一线路板上的定位孔或定位凸台定位配合,然后将支撑凸台11对应卡合在第一线路板上的凹槽20a内。

启动送风设备以及滚轮300,利用第一吸风孔12将第一线路板牢牢地吸附在贴合面10上,然后滚轮300在第二线路板下方进行压合,直至滚轮300将第二线路板的非导电胶层204牢牢地贴合于第一主板201背离导电胶层202的一面上,完成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的贴合。

可以得知的是,由于该支撑凸台11的支撑面为非平面,在滚轮300在经过该支撑凸台11的位置时的滚动速度有所减缓,从而使得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在凹槽20a处的贴合更加充分紧密,从而可极大降低在凹槽20a处产生封闭气泡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二提供的线路板200贴合系统,利用线路板贴合治具对线路板200进行贴合,不仅贴合难度降低,降低人力贴合成本,同时也可提高贴合效率和贴合良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贴合治具和线路板贴合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线路板贴合治具及线路板贴合系统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