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模具上的模内切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81670发布日期:2020-09-18 20:40阅读:71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模具上的模内切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成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模具上的模内切结构。



背景技术:

注塑机,通过完全熔融的塑料材料,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型的产品,而成型产品的形成需要将熔融的塑料材料通过流体凹槽流向模型腔体,冷却后模型腔体内得到成型的产品,但是流体凹槽中的塑料材料也冷却成型了,因此出现流体凹槽上的不用的塑料材料与模型腔体上的成型品为一体式结构,因此需要对不用的塑料材料与成型品之间做个切割工作,现有在针对成型品和流体凹槽的塑胶切割方式采用外部手工作业的操作,需要购买气缸切割机,做切刀,安排专人去切,不仅增加模具成本,而且还增加人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模具上的模内切结构,特别是结构简单,采用模内切结构,优化成型品切割工作,降低模具制造成本和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模具上的模内切结构,包括前模架、后模架和模架底座,前模架内部设有前模仁,后模架内部设有后模仁,后模仁上设有从其中心位置向外延伸的若干条流胶凹槽,流胶凹槽连通对应一个模型腔体,所述流胶凹槽与所述模型腔体的交界处开设有竖直设置的内切腔体,内切腔体内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切刀,在合模状态所述切刀前端抵达在所述内切腔体的端面处,切刀的后端穿出内切腔体并抵达所述模架底座内部的切刀板,切刀后端在其径向上设有第一限位凸起,第一限位凸起与切刀板底面设有的凹槽相互配合,切刀板下方设有与其相互贴合且固定连接的切刀顶板,切刀顶板下方设有顶杆,顶杆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切刀顶板运动。

作为优选的结构是,所述流胶凹槽和模型腔体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竖直设置的顶针腔体,顶针腔体内部设有与其相匹配的顶针,在合模状态所述顶针前端抵达在所述顶针腔体的端面处,顶针的后端依次穿过切刀板、切刀顶板并抵达所述模架底座内部的顶针板,顶针后端在其径向上设有第二限位凸起,第二限位凸起与顶针板底面设有的凹槽相互配合,顶针板下方设有与其相互贴合且固定连接的顶针压板,顶针压板下方设有定距顶杆,定距顶杆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顶针压板的运动。

作为优选的结构是,所述顶杆一端连接所述切刀顶板,另一端依次穿过顶针板、顶针压板并连接第一驱动机构。

作为优选的结构是,所述定距顶杆一端连接所述顶针压板,另一端连接第二驱动机构。

作为优选的结构是,所述切刀板、切刀顶板、顶针板和顶针压板上均设有位于一条竖直直线上的通孔,通孔处设有导向柱套,导向柱套内设有导向柱。

作为优选的结构是,所述导向柱的底端设有螺纹孔,通过螺栓将导向柱固定在所述模架底座的底部上。

作为优选的结构是,所述切刀顶板和顶针板之间在合模状态时留有间隙。

作为优选的结构是,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均采用气缸驱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流胶凹槽与模型腔体的交界处开设有竖直设置的内切腔体,内切腔体设有切刀,在模具开模前通过驱动切刀顶出切割断成型品与流胶凹槽上的塑胶,开模后就可以直接用开模机械手取出成型品和流胶凹槽上的塑胶,优化了成型品和流胶凹槽上塑胶的切割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内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切刀;2、顶针;3、第一限位凸起;4、第二限位凸起;5、切刀板;6、切刀顶板;7、顶针板;8、顶针压板;9、导向柱;10、导向柱套;11、顶杆;12、定距顶杆;13、前模架;14、后模架;15、模架底座;16、流胶凹槽;17、模型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1至2所示一种用于模具上的模内切结构,包括前模架13、后模架14和模架底座15,前模架13内部设有前模仁,后模架14内部设有后模仁,后模仁上设有从其中心位置向外延伸的若干条流胶凹槽16,流胶凹槽16连通对应一个模型腔体17,模具可以生产多个模型腔体上冷却的成型品。

流胶凹槽16与所述模型腔体17的交界处开设有竖直设置的内切腔体,内切腔体内设有与其相匹配的切刀1,切刀1的形状与内切腔体相互匹配,避免产生切刀1的侧壁与内切腔体侧壁之间的间隙,而导致熔融状态的塑胶进入到间隙处,在合模状态所述切刀1前端抵达在所述内切腔体的端面处,同样避免熔融状态的塑胶进入到内切腔体冷却后导致切刀1无法正常工作。

切刀1的后端穿出内切腔体并抵达所述模架底座15内部的切刀板5,切刀1后端在其径向上设有第一限位凸起3,第一限位凸起3与切刀板5底面设有的凹槽相互配合,切刀板5下方设有与其相互贴合且固定连接的切刀顶板6,切刀板5底面设有的凹槽对第一限位凸起3起到限位作用,使得切刀1在切刀板5不动的情况下不能向上运动,切刀板5下方设有与其相互贴合且固定连接的切刀顶板6,贴合且固定连接的方式使得切刀1在切刀顶板6不动的情况下不能向下运动,从而实现切刀1后端固定在切刀板5和切刀顶板6之间。

切刀顶板6下方设有顶杆11,顶杆11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切刀顶板6运动,其中第一驱动机构采用灵敏度高的气缸驱动机构,气缸驱动机构驱动切刀顶板6的运动,从而带动切刀1的运动实现成型品与流胶凹槽16上的塑胶分割。

流胶凹槽16和模型腔体17上均开设有若干个竖直设置的顶针腔体,顶针腔体内部设有与其相匹配的顶针2,避免产生顶针2的侧壁与顶针腔体侧壁之间的间隙,而导致熔融状态的塑胶进入到间隙处,在合模状态所述顶针2前端抵达在所述顶针腔体的端面处,同样避免熔融状态的塑胶进入到顶针腔体冷却后导致顶针2无法正常工作。

顶针2的后端依次穿过切刀板5、切刀顶板6并抵达所述模架底座15内部的顶针板7,顶针2后端在其径向上设有第二限位凸起4,第二限位凸起4与顶针板7底面设有的凹槽相互配合,顶针板7底面设有的凹槽对第二限位凸起4起到限位作用,使得顶针2在顶针板7不动的情况下不能向上运动,顶针板7下方设有与其相互贴合且固定连接的顶针压板8,贴合且固定连接的方式使得顶针2在顶针压板8不动的情况下不能向下运动,从而实现顶针2后端固定在顶针板7与顶针压板8之间。

顶针压板8下方设有定距顶杆12,其中第二驱动机构采用灵敏度高的气缸驱动机构,定距顶杆12通过第二驱动机构驱动顶针压板8的运动,顶针压板8带动顶针2运动实现对成型品和流体凹槽上塑胶顶出脱模过程。

顶杆11一端连接所述切刀顶板6,另一端依次穿过顶针板7、顶针压板8并连接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为气缸驱动机构,对顶杆11施加作用力,定距顶杆12一端连接所述顶针压板8,另一端连接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同样为气缸驱动机构,对定距顶杆12施加作用力。

无论是成型品与流胶凹槽16上的塑胶分割,还是成型品与流胶凹槽16上的塑胶被顶出脱模,顶针2和切刀1是上下来回运动的,确保这个过程的稳定性,需要切刀板5、切刀顶板6、顶针板7和顶针8上下来回运动在竖直方向上而不发生倾斜,因为切刀1后端固定在切刀板5和切刀顶板6之间,且顶针2后端固定在顶针板7和顶针8之间,因此在切刀板5、切刀顶板6、顶针板7和顶针8压板上均设有位于一条竖直直线上的通孔,通孔处设有导向柱套10,导向柱套10内设有导向柱9,导向柱套10起到保护导向柱9的作用,而导向柱为竖直设置配合一条竖直直线上的通孔,导向柱9的底端设有螺纹孔,通过螺栓将导向柱9固定在所述模架底座15的底部上,导向柱9是固定不动的,这样才能实现切刀板5、切刀顶板6、顶针板7和顶针8相对于导向柱9的运动,导向柱9的存在增加了切刀板5、切刀顶板6、顶针板7和顶针8运动的稳定性。

切刀顶板6和顶针板7之间在合模状态时留有间隙,间隙的距离可以根据操作人员对实际生产成型品需要来调节,因为切刀板5和切刀顶板6一起作用于切刀1,切刀板5和切刀顶板6向上移动的距离就是切刀1移动的距离,同样顶针板7和顶针8向上移动的距离就是顶针2移动的距离,切刀1负责切割功能,顶针2负责顶出功能,实际作业中需要顶针2的顶出的距离要大于切刀1顶出的距离,这样才能对切割完的塑胶进行顶出,而间隙的距离就是顶针2顶出的距离与切刀1顶出的距离之差。

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塑胶材料冷却后,在合模状态第一驱动机构开启,第二驱动机构关闭,实现切刀1对成型品和流体凹槽上塑胶进行切割,切割完成之后对模具进行开模,在开模状态第一驱动机构关闭,第二驱动机构开启,实现顶针2对成型品和流体凹槽上塑胶进行顶出功能。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