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属于模具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集成式燃油箱的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
目前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燃油箱和尿素箱的结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集成式燃油箱是将燃油箱与尿素箱集成为一个箱体,并通过注塑与焊接工艺成型。而在注塑成型过程中,由于集成式燃油箱外形的不规则性,例如加注口等结构,会在模具中形成倒钩结构,导致前模与后模在脱模时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集成式燃油箱外形的不规则性所导致的开模效率低下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集成式燃油箱的模具,其中,集成式燃油箱由两个壳体组装形成,其中一个壳体的外表面凸设有液体注口,模具包括第一模具,第一模具包括第一前模和第一后模,第一前模和第一后模能够接合形成第一模腔,第一模腔用以成型带液体注口的壳体;第一前模朝向第一模腔的一侧设置有用以成型液体注口外表面的滑块,滑块在第一模具开模时垂直于开模方向并向第一前模的外侧滑动;第一后模朝向第一模腔的一侧设置有用以成型液体住口内表面的第一镶块,第一后模还设置有动力机构,第一镶块外周设置有螺纹,第一镶块在动力机构的驱动下能够绕其自身轴线相对于第一后模旋转并能够沿自身轴线方向相对于第一后模移动。在成型凸出于壳体外表面的液体注口时,通过将第一前模上成型液体注口外表面的结构设置为滑块结构,使得在第一前模与第一后模开模时,滑块能够垂直于开模的方向移动,且移动的方向为第一前模的外侧,滑块移开后,成型的液体注口得以从第一前模内脱出;同时,第一后模上成型液体注口内表面的结构设置为带螺纹的第一镶块,开模时,可首先通过动力机构将第一镶块自液体注口内部自动旋脱出来,效率较快且不易对液体注口内表面产生损伤。通过第一前模的滑块及第一后模的第一镶块相配合,使得开模时液体注口形成的特殊的倒钩结构得以快速高效的脱出且液体注口内外表面受到较小的影响,提高了成型壳体的整体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前模的滑块包括用以成型尿素注口的第一滑块和用以成型燃油注口的第二滑块;第一模腔包括尿素注口成型腔,第一滑块与第一前模共同形成尿素注口成型腔,第一模具开模时第一滑块相对于第一前模滑动,以使成型的尿素注口能够自尿素注口成型腔内移出;第一模腔包括燃油注口成型腔,第二滑块与第一前模共同形成燃油注口成型腔,第一模具开模时第二滑块相对于第一前模滑动,以使成型的燃油注口能够自燃油注口成型腔内移出。在成型尿素注口及燃油注口时,第一滑块用已成型部分尿素注口外表面,第二滑块同样用已成型部分燃油注口外表面,开模时,随着第一后模的移动,第一滑块与第二滑块随之移动,尿素注口成型腔与燃油注口成型腔出现缺口,成型的尿素注口与燃油注口得以从该缺口处移出。
在一个示例中,模具还包括第二模具,第二模具包括第二前模和第二后模,第二前模和第二后模能够接合形成第二模腔,第二模腔用以成型另一壳体;第一后模设置有连通第一模腔的进气孔,和/或第二后模设置有连通第二模腔的进气孔。在成型两个壳体时,由于壳体为薄壁结构,成型后的壳体抱紧力过大,会使得成型的壳体与模具之间形成真空,不易脱模,通过进气孔向模腔的真空环境内吹气,一方面可保证模腔内外部压力平衡,减小壳体的抱紧力,减小脱模难度,另一方面向模腔内吹气时,也可使得第一后模、第二后模对成型的壳体产生压力,从而辅助顶出壳体,协助壳体脱模,提高脱模的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前模的分型面周向间隔地设置有数个连通第一模腔的一级排气槽;分型面还设置有条状的二级排气槽,数个一级排气槽均与二级排气槽的内侧壁相连通,二级排气槽与第一前模外表面相连通;第二前模的分型面周向间隔地设置有数个连通第二模腔的一级排气槽;分型面还设置有条状的二级排气槽,数个一级排气槽均与二级排气槽的内侧壁相连通,二级排气槽与第二前模外表面相连通。在进胶时,胶料在高温的作用下因分解而产生的气体以及模腔内本身所存在的气体必须要排出模外,否则会产生壳体的缺料、烧焦等问题,通过在第一前模和第二前模的分型面上均设置一级排气槽,使得前述气体得以自分型面处自模腔内排入一级排气槽,并通过一级排气槽进入二级排气槽,同时每个一级排气槽都与二级排气槽相连,可使得分型面各处的排气更加均匀,避免壳体因排气不畅产生缺料、烧焦等现象。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成型的一面设置有第二镶块,第二镶块设置有用以成型加强筋的沟槽。集成式燃油箱的内外部均设置有凸出于壳体表面的加强筋,模具成型加强筋时的结构加工困难,将成型加强筋处的结构设置为第二镶块,加工制作简单;当因产品需求需要改变壳体表面的加强筋的形式时,可直接更换镶块而无需更换整个模具,减少了壳体的制造成本。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后模朝向第一模腔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后模可拆卸连接的预埋物防脱机构;预埋物防脱机构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及与第一弹性件抵接的弹性顶柱,弹性顶柱能够垂直于开模方向移动,第一弹性件能够给予弹性顶柱垂直于开模方向移动的力。在注塑壳体时,需要预埋在壳体内的零件会在注塑之前放入模腔内,通过预埋物防脱机构内的弹性顶柱与第一弹性件相配合,第一弹性件给予弹性顶柱运动的力,使得弹性顶柱顶住预埋物,对预埋物起到一定的限位及固定作用,避免合模时第一后模的运动导致的预埋物的脱落以及失位,保证预埋物处于正确的预埋位置。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前模朝向第二模腔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前模可拆卸连接的镶针机构,镶针机构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镶针机构抵接,另一端与一螺母抵接;第二前模与第二后模合模时,第二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螺母与第二后模抵接。壳体内预埋的数个螺母需要在注塑前将螺母预先放进模具中,合模之后,第二弹性件给予螺母朝向第二后模的力,使得螺母的端部与第二后模紧密贴合,避免由于螺母高度制作时的公差而引起的碰穿孔封胶。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均设置有进胶系统,进胶系统的进胶末端设置有透气钢构件。壳体为薄壁箱体结构,面积大,因进胶时使用的热流道长,在进胶系统的进胶末端增加透气钢构件后,可避免在进胶末端产生困气、缺料等现象。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公开的部分实施例,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前模的仰视图;
图2是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
图3是图1中b-b截面的剖视图;
图4是图1中c-c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后模的仰视图;
图6是图5中d-d截面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e-e截面的剖视图;
图8是图5中f-f截面的剖视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后模与第一滑块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前模的仰视图;
图11是图10中g-g截面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后模的仰视图;
图13是图12中h-h截面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模具合模后镶针机构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中预埋物防脱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中预埋物防脱机构的仰视图;
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中预埋物防脱机构的部分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中预埋物防脱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第一模具10、滑块11、第一滑块111、第二滑块112、第一后模20、第一镶块21、螺纹211、预埋物防脱机构22、第一弹性件221、弹性顶柱222、卡环23、第二前模30、镶针机构31、第二弹性件311、螺母32、螺母端部321、第二后模40、分型面50、一级排气槽51、二级排气槽52、三级排气槽53、第二镶块60、沟槽61。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公开的全部实施例,该一部分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技术原理,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基于本公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其它所有实施例,仍应落入到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顶部”“底部”、“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集成式燃油箱的模具,其中,集成式燃油箱由两个壳体组装形成,其中一个壳体的外表面凸设有液体注口,模具包括第一模具10,第一模具包括第一前模10和第一后模20,第一前模10和第一后模20能够接合形成第一模腔,第一模腔用以成型带液体注口的壳体;第一前模10朝向第一模腔的一侧设置有用以成型液体注口外表面的滑块11,滑块11在第一模具开模时垂直于开模方向并向第一前模10的外侧滑动;第一后模20朝向第一模腔的一侧设置有用以成型液体注口内表面的第一镶块21,第一后模20还设置有动力机构(图中未示出),第一镶块21外周设置有螺纹211,第一镶块21在动力机构的驱动下能够绕其自身轴线相对于第一后模20旋转并能够沿自身轴线方向相对于第一后模20移动。在成型凸出于壳体外表面的液体注口时,通过将第一前模10上成型液体注口外表面的结构设置为滑块11,使得在第一前模10与第一后模20开模时,滑块11能够垂直于开模的方向移动,且移动的方向为第一前模的外侧,如图2、图3、图9中箭头所示的方向即为滑块11的移动方向。滑块11移开后,成型的液体注口得以从第一前模10内脱出;同时,第一后模20上成型液体注口内表面的结构设置为带螺纹211的第一镶块21,开模时,可首先通过动力机构将第一镶块21自液体注口内部自动旋脱出来,效率较快且不易对液体注口内表面产生损伤。通过第一前模10的滑块11及第一后模20的第一镶块21相配合,使得开模时液体注口形成的特殊的倒钩结构得以快速高效的脱出且液体注口内外表面受到较小的影响,提高了成型壳体的整体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3所示,第一前模10的滑块11包括用以成型尿素注口的第一滑块111和用以成型燃油注口的第二滑块112;第一模腔包括尿素注口成型腔,第一滑块111与第一前模10共同形成尿素注口成型腔,第一模具开模时第一滑块111相对于第一前模10滑动,以使成型的尿素注口能够自尿素注口成型腔内移出;第一模腔包括燃油注口成型腔,第二滑块112与第一前模10共同形成燃油注口成型腔,第一模具开模时第二滑块112相对于第一前模10滑动,以使成型的燃油注口能够自燃油注口成型腔内移出。在成型尿素注口及燃油注口时,第一滑块111用已成型部分尿素注口外表面,第二滑块112同样用已成型部分燃油注口外表面,开模时,随着第一后模20的移动,第一滑块111与第二滑块112随之移动,尿素注口成型腔与燃油注口成型腔出现缺口,成型的尿素注口与燃油注口得以从该缺口处移出。具体地,如图7所示,用以成型燃油注口内表面的结构同样设置为镶块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模具还包括第二模具,第二模具包括第二前模30和第二后模40,第二前模30和第二后模40能够接合形成第二模腔,第二模腔用以成型另一壳体;第一后模20设置有连通第一模腔的进气孔(图中未示出),和/或第二后模40设置有连通第二模腔的进气孔。在成型两个壳体时,由于壳体为薄壁结构,成型后的壳体抱紧力过大,会使得成型的壳体与模具之间形成真空,不易脱模,通过进气孔向模腔的真空环境内吹气,一方面可保证模腔内外部压力平衡,减小壳体的抱紧力,减小脱模难度,另一方面向模腔内吹气时,也可使得第一后模20、第二后模40对成型的壳体产生压力,从而辅助顶出壳体,协助壳体脱模,提高脱模的效率。具体地,进气孔设置有多个,进气孔在第一后模20和第二后模40上均匀排布。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前模10的分型面50周向间隔地设置有数个连通第一模腔的一级排气槽51;分型面50还设置有条状的二级排气槽52,数个一级排气槽51均与二级排气槽52的内侧壁相连通,二级排气槽52与第一前模外表面相连通;如图10所示,第二前模的分型面50周向间隔地设置有数个连通第二模腔的一级排气槽51;分型面50还设置有条状的二级排气槽52,数个一级排气槽51均与二级排气槽52的内侧壁相连通,二级排气槽52与第二前模30外表面相连通。在进胶时,胶料在高温的作用下因分解而产生的气体以及模腔内本身所存在的气体必须要排出模外,否则会产生壳体的缺料、烧焦等问题,通过在第一前模10和第二前模30的分型面50上均设置一级排气槽51,使得前述气体得以自分型面处自模腔内排入一级排气槽51,并通过一级排气槽51进入二级排气槽52,同时每个一级排气槽51都与二级排气槽52相连,可使得分型面50各处的排气更加均匀,避免壳体因排气不畅产生缺料、烧焦等现象。
具体地,如图1、图10所示,第一前模10与第二前模30的分型面50上还设置有连通模外的三级排气槽53,三级排气槽53与二级排气槽52的外侧壁相连通,进入二级排气槽52的气体经由三级排气槽53排出模具外。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11、图13所示,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成型的一面设置有第二镶块60,第二镶块60设置有用以成型加强筋的沟槽61。集成式燃油箱的内外部均设置有凸出于壳体表面的加强筋,模具成型加强筋时的结构加工困难,将成型加强筋处的结构设置为第二镶块60,加工制作简单;当因产品需求需要改变壳体表面的加强筋的形式时,可直接更换镶块而无需更换整个模具,减少了壳体的制造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至图18所示,第一后模20朝向第一模腔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后模20可拆卸连接的预埋物防脱机构22;预埋物防脱机构22内设置有第一弹性件221及与第一弹性件221抵接的弹性顶柱222,弹性顶柱222能够垂直于开模方向移动,第一弹性件221能够给予弹性顶柱222垂直于开模方向移动的力。在注塑壳体时,需要预埋在壳体内的零件会在注塑之前放入模腔内,通过预埋物防脱机构22内的弹性顶柱222与第一弹性件221相配合,第一弹性件221给予弹性顶柱222运动的力,使得弹性顶柱222顶住预埋物,对预埋物起到一定的限位及固定作用,避免合模时第一后模20的运动导致的预埋物的脱落以及失位,保证预埋物处于正确的预埋位置。
具体地,如图15至图18所示,预埋物为卡环23时,卡环23套设在预埋物防脱机构22上,第一弹性件221与弹性顶柱222在预埋物防脱机构22内相对设置有一对,具体数量可根据实际预埋物的实际结构设置一个或多个,将卡环23套设在预埋物防脱机构22上的过程中,首先在卡环23的压迫下,第一弹性件221被压缩,弹性顶柱222朝预埋物防脱机构22的中部移动,卡环23得以套在预埋物防脱机构22上的设定位置处,此时弹性顶柱222在第一弹性件221的力的作用下分别给予卡环23向左及向右的力,从而将卡环23固定在预埋物防脱机构22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二前模30朝向第二模腔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二前模30可拆卸连接的镶针机构31,镶针机构31内设置有第二弹性件311,第二弹性件311的一端与镶针机构31抵接,另一端与一螺母32抵接;第二前模30与第二后模40合模时,第二弹性件311处于压缩状态,螺母32与第二后模40抵接。壳体内预埋的数个螺母32需要在注塑前将螺母32预先放进模具中,合模之后,第二弹性件311给予螺母32朝向第二后模的力,使得螺母端部321与第二后模40紧密贴合,避免由于螺母32高度制作时的公差而引起的碰穿孔封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均设置有进胶系统(图中未示出),进胶系统的进胶末端设置有透气钢构件。壳体为薄壁箱体结构,面积大,因进胶时使用的热流道长,在进胶系统的进胶末端增加透气钢构件后,可避免在进胶末端产生困气、缺料等现象。
至此,已经结合前文的多个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这些具体实施例。在不偏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拆分和组合,也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凡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和/或技术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更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将落入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