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自动备料挤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84874发布日期:2020-10-20 17:45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橡胶自动备料挤出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挤出机,具体地,涉及一种橡胶自动备料挤出机。



背景技术:

目前,橡胶成型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机器,橡胶成型机一般是先注入充分混合的橡胶料,然后通过模具挤出成型。混料过程中采用的是混料机进行,但是通过常规混料机提供的橡胶料的压强较小,橡胶料的黏性较大,不利于橡胶料的流动。随着现有的橡胶制品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同时对机构的精细要求更加的严苛,使得模具中的流道更为复杂。但是现有的混合后的橡胶料,往往难以完全充满流道,这是由于在流通过程中,会出现局部的固化,使得模具流道中出现空隙,由此使得橡胶产品存在残缺,故而难以完全成型,达不到预期的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一般采用空压机对混合后的橡胶料进行加压,进而使得橡胶料能够快速、完全地进入模具的流道中,但是空压机增压后的橡胶料的最大射压也仅仅只有10kg/cm2,对于复杂的模具,还是难以制得合格的橡胶制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橡胶自动备料挤出机,该橡胶自动备料挤出机能够对橡胶料自动混合和增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橡胶自动备料挤出机,包括底座、下支撑架、安装座和上支撑架,下支撑架设置于底座的顶部,安装座设置于下支撑架的顶部,上支撑架设置于安装座的顶部,上支撑架的顶部设置有驱动结构,驱动结构的底部的驱动轴的底部连接有挤压柱;挤压柱的中部形成有容纳腔,容纳腔的底部为敞口;挤压柱的外部连通有入料管道,并且,入料管道与容纳腔相连通;安装座的中部安装有混料部,混料部的中部形成有混料腔,混料部的底部设置有多通接头,多通接头上连接有至少两个输出管道,输出管道的端部设置有控制阀;

驱动结构能够驱动挤压柱在竖直方向往复运动;在橡胶料通过入料管道注入容纳腔的情形下,挤压柱能够进入混料腔内,并且能够将橡胶料挤入至多通接头内。

优选地,驱动轴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头,挤压柱螺纹连接于连接头的底部。

优选地,驱动结构为气缸或者油压泵。

优选地,挤压柱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转接头,转接头的底端螺纹连接有注射头,挤压柱、转接头和注射头相互连通;转接头的外壁上设置有密封圈。

优选地,转接头的顶部和底部均有内凹的连接槽,挤压柱和注射头与连接槽之间均为螺纹固定;注射头的底部为上宽下窄的结构。

优选地,注射头的顶部与连接槽之间设置有滚珠。

优选地,混料部的底部连接有接头,多通接头通过管道与接头相连通。

优选地,接头的底部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安装槽,安装槽的底部为漏斗状。

优选地,混料部与安装槽之间为螺纹连接。

优选地,多通接头为三通接头、四通接头或五通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供的橡胶自动备料挤出机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通过驱动结构驱动挤压柱向下运动使得挤压柱的底部进入混料腔中,此时暂停驱动结构的驱动;接着,将多种橡胶料(如两种橡胶料)通过入料管道注入容纳腔中,橡胶料顺着容纳腔进入混料腔中,同时驱动挤压柱在混料腔中上下往复运动以对橡胶料达到混合备料的效果;一旦达到混合效果,便继续驱动挤压柱向下运动以将橡胶料挤入至多通接头中;其中,通过控制控制阀,便可通过输出管道将橡胶料挤至不同的模具中进行橡胶成型,从而实现了一个混料结构对多个成型机构进行供料的效果;更为重要要的是,该输出管道中橡胶料的最大射压能够高达1500kg/cm2,从而使得橡胶料能够快速地填充满模具的所有流道,进而提高了橡胶制品的合格率。

反之,一旦橡胶注射完成,便可通过驱动结构将挤压柱与混料部分离,便可对挤压柱和混料部进行清洗和维护。由此可见,该装置还具有便于操作和维护的优点。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橡胶自动备料挤出机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4是图1中b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下支撑架

3、安装座4、混料部

5、挤压柱6、上支撑架

7、连接头8、驱动轴

9、驱动结构10、控制阀

11、输出管道12、入料管道

13、容纳腔14、混料腔

15、接头16、多通接头

17、安装槽18、转接头

19、注射头20、密封圈

21、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上、下、顶、底、内、外”等包含在术语中的方位词仅代表该术语在常规使用状态下的方位,或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俗称,而不应视为对该术语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橡胶自动备料挤出机,如图1-4所示,包括底座1、下支撑架2、安装座3和上支撑架6,下支撑架2设置于底座1的顶部,安装座3设置于下支撑架2的顶部,上支撑架6设置于安装座3的顶部,上支撑架6的顶部设置有驱动结构9,驱动结构9的底部的驱动轴8的底部连接有挤压柱5;挤压柱5的中部形成有容纳腔13,容纳腔13的底部为敞口;挤压柱5的外部连通有入料管道12,并且,入料管道12与容纳腔13相连通;安装座3的中部安装有混料部4,混料部4的中部形成有混料腔14,混料部4的底部设置有多通接头16,多通接头16上连接有至少两个输出管道11,输出管道11的端部设置有控制阀10;

驱动结构9能够驱动挤压柱5在竖直方向往复运动;在橡胶料通过入料管道12注入容纳腔13的情形下,挤压柱5能够进入混料腔14内,并且能够将橡胶料挤入至多通接头16内。

上述橡胶自动备料挤出机的工作过程如下:首先,通过驱动结构9驱动挤压柱5向下运动使得挤压柱5的底部进入混料腔14中,此时暂停驱动结构9的驱动;接着,将多种橡胶料(如两种橡胶料)通过入料管道12注入容纳腔13中,橡胶料顺着容纳腔13进入混料腔14中,同时驱动挤压柱5在混料腔14中上下往复运动以对橡胶料达到混合备料的效果;一旦达到混合效果,便继续驱动挤压柱5向下运动以将橡胶料挤入至多通接头16中;其中,通过控制控制阀10,便可通过输出管道11将橡胶料挤至不同的模具中进行橡胶成型,从而实现了一个混料结构对多个成型机构进行供料的效果;更为重要要的是,该输出管道11中橡胶料的最大射压能够高达1500kg/cm2,从而使得橡胶料能够快速地填充满模具的所有流道,进而提高了橡胶制品的合格率。反之,一旦橡胶注射完成,便可通过驱动结构9将挤压柱5与混料部4分离,便可对挤压柱5和混料部4进行清洗和维护。由此可见,该装置还具有便于操作和维护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挤压柱5的连接方式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便于安装与拆卸,优选地,驱动轴8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头7,挤压柱5螺纹连接于连接头7的底部。螺纹连接方式可以便于挤压柱5的安装与拆卸,同时连接头7的存在也起到一定的机械加固的作用。

此外,在本发明中,驱动结构9的具体种类也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便于操作,优选地,驱动结构9为气缸或者油压泵。此外,相对于电机,气缸或者油压泵也能够对挤压柱5提供足够大的驱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挤压柱5的结构也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便于橡胶料能够顺利地进入混料腔14中,优选地,挤压柱5的底部螺纹连接有转接头18,转接头18的底端螺纹连接有注射头19,挤压柱5、转接头18和注射头19相互连通;转接头18的外壁上设置有密封圈20。密封圈20能够提高挤压柱5的底部与混料腔14之间的密封性,从而防止橡胶料的溢出。同时,转接头18和注射头19的存在,也为密封圈20的安装提供了便利。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密封圈20的外径大于转接头18的外径和注射头19的外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接头18、注射头19的结构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进一步便于安装,优选地,转接头18的顶部和底部均有内凹的连接槽,挤压柱5和注射头19与连接槽之间均为螺纹固定;注射头19的底部为上宽下窄的结构。一方面,螺纹连接极大地提高了安装与拆卸的便捷性;另一方面,连接槽的设计提高了安装后的结构的稳定性;此外,上宽下窄的结构也提提高了挤压柱5对混料腔14中物料的挤压和混合效果。

在本发明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橡胶料的混合效果,优选地,注射头19的顶部与连接槽之间设置有滚珠21。该滚珠21在橡胶料进入混料腔14之前,也能够对橡胶料起到一定的挤压混合效果。

在本发明中,多通接头16的安装方式也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为了进一步便于多通接头16的安装与拆卸,优选地,混料部4的底部连接有接头15,多通接头16通过管道与接头15相连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接头15的的安装的稳定性,优选地,接头15的底部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安装槽17,安装槽17的底部为漏斗状。为了进一步便于安装与拆卸,更优选地,混料部4与安装槽17之间为螺纹连接。

最后,在本发明中,多通接头16的连通孔也可以在宽的范围内选择,但是考虑到实际生产中的需要,优选地,多通接头16为三通接头、四通接头或五通结构。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