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大镜的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931908发布日期:2020-11-13 16:34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放大镜的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放大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放大镜的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放大镜用来观察物体微小细节的简单目视光学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视距离小得多的会聚透镜。放大镜可用于金融等行业的票证鉴别、珠宝矿石和文物的分析鉴定、以及印刷行业的校正观察、电子行业的印刷线路走样条纹等,对各行业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放大镜的生产通过高温、加压再冷却得到,一般在压力机上实现。为了提高放大镜的质量和制备精度,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菲涅尔超薄放大镜的制备方法和放大镜的制备装置,利用胶板、电镀镍模板和上压板实现,将放大镜材料片放置在电镀镍模板上,上压板下压制得放大镜。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实际操作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具有以下缺陷:

工作台面不能移动,在制备完成后需要伸入到台面上夹取放大镜。

有鉴于此,急需对现有的放大镜制备结构进行改进,以方便操作,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放大镜制备结构存在操作不便,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放大镜的制备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设有台面、压力机和加热装置,还包括:

压板组件,包括上压板和下压板,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压板的中心设有互相匹配的模具;

移动台,包括设置在所述台面上的顶出机构,所述移动台通过顶出机构滑动设置在所述台面上。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顶出机构为油缸,设置在所述台面的底面上,所述油缸的末端与所述移动台之间设有连接杆,所述油缸的柱塞杆的末端固定设有所述连接杆,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台的外端固定。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顶出机构为油缸,设置在所述台面的内端面上,其柱塞杆的末端与所述移动台的内端面固定,所述台面的顶面上设有导槽,所述移动台的底面上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导槽内。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模具的内侧面形成弧形凹槽。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台面上设有导向杆,所述压力机内沿着所述导向杆上下移动,所述台面上设有行程开关。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台面的面积大于所述下压板的面积,且所述台面的长度大于所述移动台的滑动行程。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为恒温加热板。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利用上述结构的放大镜的制备装置进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加工步骤:

将模具分别固定于上压板和下压板上;

将待加工材料放入恒温加热板上加热至需要温度,80~145℃;

将待加工材料放入上压板和下压板之间的模具内;

压力机向下移动,上压板的模具抵靠在待加工材料上;

压力机施压,待加工材料经过加压,再冷却,制得成品。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待加工材料的厚度,按照线性关系等比例增加加工温度。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待加工材料采用pvc材质,为0.3~0.8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下加工完成后,直接利用移动台向外移动,拿到成品,更为便捷和人性化,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2.操作简单,提高工作效率,放大镜透明,纹理清晰,使用方便;

3.压力机和加热装置等设备设置在工作台上,通过移动台向外移动运送成品,防止人为拿取成品时发生掉落、磕碰或划伤同时避免工人工作时误触机器发生安全事故,防止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另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中另一个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另一个实施例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放大镜的制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出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放大镜的制备装置,包括机体,机体上设有台面10和压力机40,还包括压板组件和移动台30以及加热装置70。

压板组件包括上压板22和下压板21,上压板22和下压板21的中心设有互相匹配的模具230。

如图2所示,移动台30包括设置在台面10上的顶出机构31,顶出机构31的末端与移动台30之间设有连接杆32,移动台30通过顶出机构31滑动设置在台面10上。

本发明,在加工时,直接利用加热装置70进行加热,加热到合适温度后压力机40直接施压实现加工制备,加工方便;下加工完成后,直接利用移动台30向外移动,拿到成品,更为便捷和人性化,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操作简单,提高工作效率,放大镜透明,纹理清晰,使用方便。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顶出机构31为油缸,设置在台面10的底面上,其柱塞杆的末端固定设有连接杆32,连接板的另一端与移动台30的外端固定。本实施例中,顶出机构31用于为移动台30提供动力,同时设置了连接杆32限定移动台30的行程,提高滑动的稳定性。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顶出机构31为油缸,设置在台面10的内端面上,其柱塞杆的末端与移动台30的内端面固定。台面10的顶面上设有导槽11,移动台30的底面上设有导向块33,顶出机构31为移动台30提供动力,使移动台30通过导向块33平稳地滑动设置在导槽11内。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模具230的内侧面形成弧形凹槽。模具230内与放大镜成品的参数匹配,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台面10上设有导向杆50,压力机40内沿着导向杆50上下移动,台面10上设有行程开关。本实施例中,导向杆50为压力机40的上下移动提供导向作用,行程开关用于在加工完成或加工步骤中人工调整。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台面10的面积大于下压板21的面积,且台面10的长度大于移动台30的滑动行程。本实施例中,台面10用于为移动台30提供支撑。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利用上述放大镜的制备装置进行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加工步骤:

将模具230分别固定于上压板22和下压板21上;

将待加工材料60放入恒温电热板70上加热至需要温度,80~145℃;

将加热后的待加工材料60放入上压板22和下压板21之间的模具230内;

压力机40向下移动,上压板22的模具230抵靠在待加工材料60上;

压力机40施压,待加工材料60经过加压,再冷却,制得成品。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根据待加工材料60的厚度,按照线性关系等比例增加加工温度。由于厚度不同,那么预热时间会不同,为了提高加压效果,随着厚度增加会提高预热温度,以达到合适的加工效果。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待加工材料60采用pvc材质,为0.1~0.4mm。在加压制得成品后,其变形方向一致且规律,能够形成整齐纹理,有效保证成品品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下加工完成后,直接利用移动台向外移动,拿到成品,更为便捷和人性化,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2.操作简单,提高工作效率,放大镜透明,纹理清晰,使用方便;

3.压力机和加热装置等设备设置在工作台上,通过移动台向外移动运送成品,防止人为拿取成品时发生掉落、磕碰或划伤同时避免工人工作时误触机器发生安全事故,防止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发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