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海绵床垫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69283发布日期:2021-04-06 12:16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保海绵床垫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床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海绵床垫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海绵床垫作为现代常用的床垫。

海绵床垫通过成型,贴合人体的体重变化的体型,与其他床垫材质相比,具有轻便、舒适等特点;同时,与伴侣共眠,也不会被他辗转反侧而感到不安。

但是海绵床垫的透气性不佳,在较闷热的天气睡觉时,直接在海绵床垫上睡觉容易感觉燥热和不适,身体与海绵床垫的接触面无法有空气流通,导致睡眠中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水蒸气等会不断通过皮肤排出,床垫不透气,不能及时散发,不利于睡眠和人体健康。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保海绵床垫制备工艺,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在较闷热的天气睡觉时,直接在海绵床垫上睡觉容易感觉燥热和不适,身体与海绵床垫的接触面无法有空气流通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环保海绵床垫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加工出海绵床垫;

(2)在海绵床垫的上表面形成多个散热孔;

(3)加工出散热底板;

(4)加工出多个第一散热部;

(5)将多个第一散热部装配于散热底板的顶端;

(6)将海绵床垫叠放于散热底板上,多个第一散热部分别装配于对应的散热孔内;

(7)加工出多个第二散热部;

(8)将多个第二散热部分别装配于对应的散热孔内;

在步骤(1)中,将海绵原液发泡成型,形成预定形状的海绵床垫;

在步骤(1)和步骤(2)中,通过发泡模具将海绵原液发泡成型,形成预定形状的海绵床垫。

进一步,所述发泡模具包括海绵床垫成型的下模座。

进一步,所述下模座具有海绵床垫成型的型腔。

进一步,所述型腔内具有形成所述散热孔的成型柱。

进一步,所述成型柱在所述型腔内呈矩阵排列设置。

进一步,所述成型柱的高度尺寸等于型腔的深度尺寸。

进一步,所述发泡模具还包括对型腔进行封闭的上模座。

进一步,所述上模座包括上模板,所述上模板铰接于下模座的一端。

进一步,还包括向下模座的型腔内输入海绵原液的原液输出装置。

进一步,所述原液输出装置包括输出海绵原液的原液输出部。

进一步,所述原液输出部包括输出海绵原液的第一原液输出管。

进一步,所述第一原液输出管的外壁上形成海绵原液输出的原液输出头。

进一步,所述原液输出头包括多个沿第一原液输出管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原液输出嘴。

进一步,多个所述原液输出嘴的输出端朝向型腔设置。

进一步,所述原液输出装置还包括储存海绵原液的原液储存部;所述原液输出部包括第二原液输出管;所述原液储存部内形成容置海绵原液的容置腔,原液储存部上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上表面形成原液输出的第一原液输出口,所述第一原液输出口和容置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原液输出管的一端装配于第一原液输出口内并与第一延伸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原液输出管和第一原液输出管相连通,所述第二原液输出管和第一原液输出管垂直设置。

进一步,还包括将成型后的海绵床垫切割平整的切割装置。

进一步,所述切割装置包括对海绵床垫进行水平切割的切割部。

进一步,所述切割部包括对海绵床垫进行水平切割的切割线。

进一步,所述切割部还包括驱动切割线上下运动的第一升降装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包括第一升降气缸和第二升降气缸;所述切割线的一端和第一升降气缸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切割线的另一端和第二升降气缸的输出端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切割装置还包括承载海绵床垫并朝切割线运动的第一移动驱动装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移动驱动装置包括承载海绵床垫的输送带,和驱动带传送的传送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升降气缸和第二升降气缸分处输送带的两侧。

进一步,所述海绵原液由聚酯、纤维、粘接剂和发泡助剂按照预定重量百分比混合而成。

进一步,所述聚酯、纤维、粘接剂和发泡助剂按重量百分比80%、10%、5%和5%进行混合。

进一步,在步骤(3)-步骤(5)中,所述第一散热部包括第一散热管,所述第一散热管的下端形成第一进气口,第一散热管的上端形成第一出气孔,所述散热底板为内部中空结构,散热底板的顶端设有多个与各第一散热管一一对应的装配孔,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管分别装配于对应的装配孔上,所述散热底板的内部设有多条第一进气管,多条进气管沿散热底板的长度方向平行排列,每条进气管的管壁上形成与对应行的第一散热管相连通的多个第一出气口,所述散热底板的内部还设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与第一进气管垂直设置且第二进气管与多条第一进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二进气管具有第二进气口,所述散热底板的侧壁上形成与第二进气管的第二进气口相对应的进气孔。

进一步,还包括向进气孔持续输入气体的进气装置。

进一步,在步骤(5)之后且在步骤(6)之前,先将海绵床垫通过输送带逐渐输送到支撑部上,便于后续将海绵床垫叠放于散热底板上。

进一步,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底板;所述支撑底板的上表面形成多个容置散热底板上各列第一散热管的容置孔。

进一步,在步骤(6)中,通过第一装配装置将海绵床垫和支撑底板穿过第一散热部叠放在散热底板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装配装置包括承载支撑底板的支撑台;所述支撑底板放置于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

进一步,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形成多个与各容置孔一一对应的支撑凸起;所述支撑凸起的高度尺寸和容置孔的深度尺寸相等,所述支撑底板的多个容置孔分别装配于对应的支撑凸起上,所述支撑底板的上表面和传送带的上表面平齐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装配装置还包括装配工作台,和将支撑台上的支撑底板和海绵床垫夹取放置于装配工作台上的夹取装置。

进一步,所述夹取装置包括对支撑底板进行夹取的夹持机构。

进一步,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对支撑底板的上部进行夹持的第一夹持装置,和对支撑底板的下部进行夹持的第二夹持装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夹持装置包括对支撑底板上部的一侧进行夹持的第一上夹持手,和对支撑底板上部的另一侧进行夹持的第二上夹持手;所述第二夹持装置包括对支撑底板下部的一侧进行夹持的第一下夹持手,和对支撑底板下部的另一侧进行夹持的第二下夹持手。

进一步,所述第一上夹持手包括贴合支撑底板侧壁的第一上贴合板,和承载支撑底板的第一上承载板;所述第一上贴合板和第一上承载板垂直设置;所述第二上夹持手包括贴合支撑底板侧壁的第二上贴合板,和承载支撑底板的第二上承载板;所述第二上贴合板和第二上承载板垂直设置;所述第一下夹持手包括贴合支撑底板侧壁的第一下贴合板,和承载支撑底板的第一下承载板;所述第一下贴合板和第一下承载板垂直设置;所述第二下夹持手包括贴合支撑底板侧壁的第二下贴合板,和承载支撑底板的第二下承载板;所述第二下贴合板和第二下承载板垂直设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夹持装置还包括驱动第一上夹持手升降的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和驱动第二上夹持手升降的第二升降驱动装置;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和第一上夹持手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和第二上夹持手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夹持装置包括驱动第一下夹持手升降的第三升降驱动装置,和驱动第二下夹持手升降的第四升降驱动装置;所述第三升降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和第一下夹持手连接在一起,所述第四升降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和第二下夹持手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夹持机构还包括驱动第一夹持装置开合的第一开合驱动装置,和驱动第二夹持装置开合的第二开合驱动装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合驱动装置包括供第一上夹持手和第二上夹持手滑动的第一上夹持滑轨,与第一上夹持手连接的第一上滑块,与第二上夹持手连接的第二上滑块,驱动第一上滑块在第一上夹持滑轨上滑动的第一滑动驱动装置,以及驱动第二上滑块在第一上夹持滑轨上滑动的第二滑动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上滑块的一端和第一升降驱动装置相连接,第一上滑块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上夹持滑轨,所述第二上滑块的一端和第二升降驱动装置相连接,第二上滑块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上夹持滑轨。

进一步,所述第二开合驱动装置包括供第一下夹持手和第二下夹持手滑动的第一下夹持滑轨,与第一下夹持手连接的第一下滑块,与第二下夹持手连接的第二下滑块,驱动第一下滑块在第一下夹持滑轨上滑动的第三滑动驱动装置,以及驱动第二下滑块在第一下夹持滑轨上滑动的第四滑动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下滑块的一端和第三升降驱动装置相连接,第一下滑块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下夹持滑轨,所述第二下滑块的一端和第四升降驱动装置相连接,第二下滑块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下夹持滑轨。

进一步,所述夹取装置还包括驱动夹持机构在装配工作台和支撑台之间来回移动的第一移动装置。

进一步,所述第一移动装置包括供第一上夹持滑轨和第一下夹持滑轨滑动的滑动装置。

进一步,所述滑动装置包括第一滑道、第二滑道,驱动第一上夹持滑轨在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上滑动的第一移动驱动装置,以及驱动第一下夹持滑轨在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上滑动的第二移动驱动装置;所述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分处装配工作台和支撑台的两侧,所述第一上夹持滑轨的一端和第一滑道滑动连接,第一上夹持滑轨的另一端和第二滑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下夹持滑轨的一端和第一滑道滑动连接,第一下夹持滑轨的另一端和第二滑道滑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移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第一上夹持滑轨在第一滑道上滑动的第一动力驱动装置,和驱动第一上夹持滑轨在第二滑道上滑动的第二动力驱动装置;所述第二移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第一下夹持滑轨在第一滑道上滑动的第三动力驱动装置,和驱动第一下夹持滑轨在第二滑道上滑动的第四动力驱动装置。

进一步,所述装配工作台包括承载散热底板、支撑底板和海绵床垫的主工作台,和放置预装工件的辅工作台;所述辅工作台形成于主工作台的两侧。

进一步,在步骤(7)之后且在步骤(8)之前,将加工好的第二散热部放置于装配工作台的辅工作台上。

进一步,在步骤(8)中,所述第二散热部包括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二散热管的下端形成穿过第一散热管的开口,第二散热管装配于散热孔内并与第一散热管滑动连接。

进一步,通过第二装配装置将第二散热部一一装配于对应的散热孔内。

进一步,所述第二装配装置包括多个抓取第二散热管并将第二散热管放入散热孔内的抓取机构。

进一步,所述抓取机构包括对第二散热管进行抓取的抓取装置。

进一步,所述抓取装置包括对第二散热管进行抓取的抓取头。

进一步,所述抓取头包括与第二散热管外壁接触的第一抓取爪、第二抓取爪、第三抓取爪和第四抓取爪。

进一步,所述抓取头还包括驱动第一抓取爪、第二抓取爪、第三抓取爪和第四抓取爪开合的第三开合驱动装置。

进一步,所述抓取装置还包括驱动抓取头升降的第五升降驱动装置;所述第五升降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和抓取头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抓取机构还包括驱动抓取装置移动到各散热孔上的第二移动装置。

进一步,所述第二移动装置包括抓取滑轨、与抓取滑轨滑动连接的第三滑块,驱动抓取滑轨在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上滑动的第三移动驱动装置,以及驱动第三滑块在抓取滑轨上滑动的第五滑动驱动装置;所述第三滑块的一端和抓取装置相连接,第三滑块的另一端和抓取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五滑动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和第三滑块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第三移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抓取滑轨在第一滑道上滑动的第五动力驱动装置,和驱动抓取滑轨在第二滑道上滑动的第六动力驱动装置。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涉及的一种环保海绵床垫制备工艺,其至少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发泡模具将海绵原液发泡成型,形成预定形状的海绵床垫,将海绵床垫输送到支撑底板上,夹取装置将支撑台上的支撑底板连同海绵床垫一起夹取到装配工作台上的散热底板上,各第一散热管和各散热孔一一对应,通过支撑底板,使夹取装置在运输海绵床垫的时候海绵床垫不会发生变形,更容易和散热底板上的第一散热管相对应,再通过抓取装置将第二散热管一一装配于散热孔内,并和第一散热管滑动连接;当天气闷热时,进气装置向散热底板内的第二进气管输入气体,第二进气管分别向多条第一进气管输入气体,第一进气管分别向第一散热管输入气体,使气体通过第一出气孔顶起第二散热管,使第二散热管伸出海绵床垫的上表面,第二散热管呈矩阵排列设置,形成供人们睡觉的平面,同时第二散热管和海绵床垫之间形成空气流通的风道,使空气在人体的下表面流通,降低人们在睡觉时的燥热感,同时保持海绵床垫的整洁;在天气舒适时,排出散热底板内的空气,使第二散热管向下滑动与第一散热管贴合,恢复海绵床垫的正常状态;本发明通过向散热底板进气,使第二散热管向上拱起,形成供人们睡觉的平面,同时保证人体和海绵床垫之间具有空气流通的空间,降低睡觉时的燥热感,保持海绵床垫整洁;在天气舒适时,排出散热底板内的空气,即可将海绵床垫恢复成正常状态供人们睡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涉及一种环保海绵床垫制备工艺的制备流水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涉及一种环保海绵床垫制备工艺的发泡模具和原液输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涉及一种环保海绵床垫制备工艺的抓取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海绵床垫装配成型后进气装置关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海绵床垫装配成型后进气装置打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海绵床垫,11-散热孔,2-散热底板,21-第一散热部,22-第二散热部,3-发泡模具,31-下模座,32-型腔,321-成型柱,33-上模座,4-原液输出装置,41-原液输出部,411-第一原液输出管,42-原液储存部,412-第二原液输出管,421-第一延伸部,5-切割装置,51-切割部,511-切割线,512-第一升降装置,5121-第一升降气缸,5122-第二升降气缸,52-第一移动驱动装置,521-输送带,7-支撑底板,8-第一装配装置,81-支撑台,811-支撑凸起,82-装配台工作台,83-夹取装置,84-夹持机构,85-第一夹持装置,86-第二夹持装置,851-第一上夹持手,852-第二上夹持手,861-第一下夹持手,862-第二下夹持手,8511-第一上贴合板,8512-第一上承载板,8521-第二上贴合板,8611-第一下贴合板,8612-第一下承载板,8621-第二下贴合板,853-第一升降驱动装置,854-第二升降驱动装置,863-第三升降驱动装置,864-第四升降驱动装置,87-第一开合驱动装置,88-第二开合驱动装置,871-第一上夹持滑轨,872-第一上滑块,873-第二上滑块,831-第一移动装置,832-滑动装置,8321-第一滑道,8322-第二滑道,821-主工作台,822-辅工作台,9-第二装配装置,91-抓取机构,92-抓取装置,93-抓取头,931-第一抓取爪,932-第二抓取爪,933-第三抓取爪,934-第四抓取爪,935-第三开合驱动装置,94-第五升降驱动装置,95-第二移动装置,951-抓取滑轨,952-第三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环保海绵床垫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加工出海绵床垫1;

(2)在海绵床垫1的上表面形成多个散热孔11;

(3)加工出散热底板2;

(4)加工出多个第一散热部21;

(5)将多个第一散热部21装配于散热底板2的顶端;

(6)将海绵床垫1叠放于散热底板2上,多个第一散热部21分别装配于对应的散热孔11内;

(7)加工出多个第二散热部22;

(8)将多个第二散热部22分别装配于对应的散热孔11内;

在步骤(1)中,将海绵原液发泡成型,形成预定形状的海绵床垫;

在步骤(1)和步骤(2)中,通过发泡模具3将海绵原液发泡成型,形成预定形状的海绵床垫。

这样,通过发泡模具将海绵原液发泡成型,形成预定形状的海绵床垫,将海绵床垫1输送到支撑底板7上,夹取装置83将支撑台81上的支撑底板7连同海绵床垫1一起夹取到装配工作台上的散热底板2上,各第一散热管和各散热孔11一一对应,通过支撑底板7,使夹取装置83在运输海绵床垫1的时候海绵床垫1不会发生变形,更容易和散热底板2上的第一散热管相对应,再通过抓取装置92将第二散热管一一装配于散热孔11内,并和第一散热管滑动连接;当天气闷热时,进气装置向散热底板2内的第二进气管输入气体,第二进气管分别向多条第一进气管输入气体,第一进气管分别向第一散热管输入气体,使气体通过第一出气孔顶起第二散热管,使第二散热管伸出海绵床垫1的上表面,第二散热管呈矩阵排列设置,形成供人们睡觉的平面,同时第二散热管和海绵床垫1之间形成空气流通的风道,使空气在人体的下表面流通,降低人们在睡觉时的燥热感,同时保持海绵床垫1的整洁;在天气舒适时,排出散热底板2内的空气,使第二散热管向下滑动与第一散热管贴合,恢复海绵床垫1的正常状态;本发明通过向散热底板2进气,使第二散热管向上拱起,形成供人们睡觉的平面,同时保证人体和海绵床垫1之间具有空气流通的空间,降低睡觉时的燥热感,保持海绵床垫1整洁;在天气舒适时,排出散热底板2内的空气,即可将海绵床垫1恢复成正常状态供人们睡觉,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优选地,为了便于海绵原液的发泡成型,发泡模具3包括海绵床垫1成型的下模座31。

优选地,下模座31具有海绵床垫1成型的型腔32。通过将海绵原液输入到型腔32内,使海绵原液在型腔32内发泡成型。

优选地,型腔32内具有形成散热孔11的成型柱321。通过成型柱321,使海绵床垫1在发泡成型的过程中直接形成散热孔11。

优选地,为了使散热孔11的散热效果更好,成型柱321在型腔32内呈矩阵排列设置。

优选地,为了使发泡成型的散热孔11为上下连通的通孔,成型柱321的高度尺寸等于型腔32的深度尺寸。

优选地,为了便于成型,发泡模具3还包括对型腔32进行封闭的上模座33。

优选地,为了便于上模板打开和盖在下模板上,上模座33包括上模板,上模板铰接于下模座31的一端。

优选地,为了提高海绵原液的输入效率,还包括向下模座31的型腔32内输入海绵原液的原液输出装置4。

优选地,原液输出装置4包括输出海绵原液的原液输出部41。通过原液输出部41将海绵原液输入到型腔32内。

优选地,原液输出部41包括输出海绵原液的第一原液输出管411。通过第一原液输出管411将海绵原液输入到型腔32内。

优选地,第一原液输出管411的外壁上形成海绵原液输出的原液输出头。通过原液输出头将海绵原液输入到型腔32内。

优选地,为了提高海绵原液输入到型腔32内的效率,原液输出头包括多个沿第一原液输出管411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的原液输出嘴;具体地,原液输出嘴的数量为三个。

优选地,为了提高输入到型腔32内的效率,多个原液输出嘴的输出端朝向型腔32设置。

优选地,原液输出装置4还包括储存海绵原液的原液储存部42;原液输出部41包括第二原液输出管412;原液储存部42内形成容置海绵原液的容置腔,原液储存部42上形成第一延伸部421,第一延伸部421的上表面形成原液输出的第一原液输出口,第一原液输出口和容置腔相连通,第二原液输出管412的一端装配于第一原液输出口内并与第一延伸部421转动连接,第二原液输出管412和第一原液输出管411相连通,第二原液输出管412和第一原液输出管411垂直设置。通过原液储存部42将海绵原液输入到第二原液输入管,第二原液输入管输入到第一原液输入管,第一原液输入管通过原液输出嘴将海绵原液输入型腔32内,第二原液输出管412可以转动一定的角度,将海绵原液均匀地输入到型腔32内;具体地,原液储存部42内设有用于抽取海绵原液的水泵。

优选地,还包括将成型后的海绵床垫1切割平整的切割装置5。通过切割装置5,将海绵床垫1上不平整的位置切成平齐状态。

优选地,切割装置5包括对海绵床垫1进行水平切割的切割部51。通过切割部51,对海绵床垫1进行切割。

优选地,切割部51包括对海绵床垫1进行水平切割的切割线511。通过切割线511对海绵床垫1进行切割。

优选地,切割部51还包括驱动切割线511上下运动的第一升降装置512。通过第一升降装置512驱动切割线511下降到切割位置,海绵床垫1通过输送装置向右输送经过切割线511后切割平整,将切割后的废料拿起,进行后续装配。

优选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853包括第一升降气缸5121和第二升降气缸5122;切割线511的一端和第一升降气缸5121的输出端相连接,切割线511的另一端和第二升降气缸5122的输出端相连接。通过第一升降气缸5121和第二升降气缸5122同时驱动切割线511上下运动,实现对海绵床垫1切割的目的。

优选地,切割装置5还包括承载海绵床垫1并朝切割线511运动的第一移动驱动装置52。通过第一移动驱动装置52驱动海绵床垫1逐渐向切割线511运动,逐渐将海绵床垫1切割平齐。

优选地,第一移动驱动装置52包括承载海绵床垫1的输送带521,和驱动带传送的传送驱动装置;第一升降气缸5121和第二升降气缸5122分处输送带521的两侧。传送驱动装置驱动输送带521传动,带动海绵床垫1向前运动;具体地,传送驱动装置包括主动轮、传动轮,和驱动主动轮转动的转动电机,输送带521缠绕主动轮和传动轮设置,转动电机的输出端和主动轮连接在一起,转动电机驱动主动轮转动带动输送带521转动。

优选地,为了使海绵床垫1成型效果更好,海绵原液由聚酯、纤维、粘接剂和发泡助剂按照预定重量百分比混合而成。

优选地,为了使海绵床垫1成型效果更好,聚酯、纤维、粘接剂和发泡助剂按重量百分比80%、10%、5%和5%进行混合。

优选地,在步骤(3)-步骤(5)中,第一散热部21包括第一散热管,第一散热管的下端形成第一进气口,第一散热管的上端形成第一出气孔,散热底板2为内部中空结构,散热底板2的顶端设有多个与各第一散热管一一对应的装配孔,多个第一散热管分别装配于对应的装配孔上,散热底板2的内部设有多条第一进气管,多条进气管沿散热底板2的长度方向平行排列,每条进气管的管壁上形成与对应行的第一散热管相连通的多个第一出气口,散热底板2的内部还设有第二进气管,第二进气管与第一进气管垂直设置且第二进气管与多条第一进气管相连通,第二进气管具有第二进气口,散热底板2的侧壁上形成与第二进气管的第二进气口相对应的进气孔。第二散热管的内侧壁和第一散热管的外侧壁滑动连接,进气装置向第二进气管输入气体,第二进气管将气体导入多条第一进气管,第一进气管将气体导入第一散热管,通过第一散热管的第一出气孔将第二散热管顶起,使第二散热管伸出海绵床垫1表面。

优选地,为了便于输入气体,还包括向进气孔持续输入气体的进气装置。

优选地,在步骤(5)之后且在步骤(6)之前,先将海绵床垫1通过输送带521逐渐输送到支撑部上,便于后续将海绵床垫1叠放于散热底板2上。

优选地,支撑部包括支撑底板7;支撑底板7的上表面形成多个容置散热底板2上各列第一散热管的容置孔。通过容置孔,使支撑底板7叠放在散热底板2上时不会发生干涉。

优选地,在步骤(6)中,通过第一装配装置8将海绵床垫1和支撑底板7穿过第一散热部21叠放在散热底板2上。

优选地,为了便于海绵床垫1放置于支撑底板7上,第一装配装置8包括承载支撑底板7的支撑台81;支撑底板7放置于支撑台81的上表面。

优选地,支撑台81的上表面形成多个与各容置孔一一对应的支撑凸起811;支撑凸起811的高度尺寸和容置孔的深度尺寸相等,支撑底板7的多个容置孔分别装配于对应的支撑凸起811上,支撑底板7的上表面和传送带的上表面平齐设置。支撑凸起811和容置孔的配合,使支撑底板7的表面平齐,使海绵床垫1更流畅地输入到支撑底板7上;具体地,支撑台81的一端形成对海绵床垫1进行限位的限位凸起,通过该限位凸起,使海绵床垫1的散热孔11均能落在容置孔上,使后续第一散热管穿过容置孔和散热孔11不受干涉。

优选地,第一装配装置8还包括装配工作台,和将支撑台81上的支撑底板7和海绵床垫1夹取放置于装配工作台上的夹取装置83。通过夹取装置83将支撑底板7连同海绵床垫1放置于装配工作台上,便于后续装配第二散热管。

优选地,为了便于对支撑底板7进行夹取,夹取装置83包括对支撑底板7进行夹取的夹持机构84。

优选地,夹持机构84包括对支撑底板7的上部进行夹持的第一夹持装置85,和对支撑底板7的下部进行夹持的第二夹持装置86。

优选地,第一夹持装置85包括对支撑底板7上部的一侧进行夹持的第一上夹持手851,和对支撑底板7上部的另一侧进行夹持的第二上夹持手852;第二夹持装置86包括对支撑底板7下部的一侧进行夹持的第一下夹持手861,和对支撑底板7下部的另一侧进行夹持的第二下夹持手862。通过第一上夹持手851、第二上夹持手852、第一下夹持手861和第二下夹持手862,分别夹持住支撑底板7的两端,再将支撑底板7夹持起来。

优选地,为了使第一夹持装置85和第二夹持装置86在夹持支撑底板7时更稳定,第一上夹持手851包括贴合支撑底板7侧壁的第一上贴合板8511,和承载支撑底板7的第一上承载板8512;第一上贴合板8511和第一上承载板8512垂直设置;第二上夹持手852包括贴合支撑底板7侧壁的第二上贴合板8521,和承载支撑底板7的第二上承载板;第二上贴合板8521和第二上承载板垂直设置;第一下夹持手861包括贴合支撑底板7侧壁的第一下贴合板8611,和承载支撑底板7的第一下承载板8612;第一下贴合板8611和第一下承载板8612垂直设置;第二下夹持手862包括贴合支撑底板7侧壁的第二下贴合板8621,和承载支撑底板7的第二下承载板;第二下贴合板8621和第二下承载板垂直设置。

优选地,第一夹持装置85还包括驱动第一上夹持手851升降的第一升降驱动装置853,和驱动第二上夹持手852升降的第二升降驱动装置854;第一升降驱动装置853的输出端和第一上夹持手851连接在一起,第二升降驱动装置854的输出端和第二上夹持手852连接在一起;第二夹持装置86包括驱动第一下夹持手861升降的第三升降驱动装置863,和驱动第二下夹持手862升降的第四升降驱动装置864;第三升降驱动装置863的输出端和第一下夹持手861连接在一起,第四升降驱动装置864的输出端和第二下夹持手862连接在一起。通过第一升降驱动装置853,第二升降驱动装置854,第三升降驱动装置863和第四升降驱动装置864分别驱动对应的夹持手下降到支撑底板7的下方,夹持住以后,再上升,通过第一移动装置831将支撑底板7运送到装配工作台上。

优选地,为了便于夹持手对支撑底板7进行夹持,夹持机构84还包括驱动第一夹持装置85开合的第一开合驱动装置87,和驱动第二夹持装置86开合的第二开合驱动装置88。

优选地,第一开合驱动装置87包括供第一上夹持手851和第二上夹持手852滑动的第一上夹持滑轨871,与第一上夹持手851连接的第一上滑块872,与第二上夹持手852连接的第二上滑块873,驱动第一上滑块872在第一上夹持滑轨871上滑动的第一滑动驱动装置,以及驱动第二上滑块873在第一上夹持滑轨871上滑动的第二滑动驱动装置;第一上滑块872的一端和第一升降驱动装置853相连接,第一上滑块872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上夹持滑轨871,第二上滑块873的一端和第二升降驱动装置854相连接,第二上滑块873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上夹持滑轨871。通过第一滑动驱动装置驱动第一上夹持手851在第一上夹持滑轨871上左右滑动,第二滑动驱动装置驱动第二上夹持手852在第一上夹持滑轨871上滑动,实现夹持和松开支撑底板7的目的;具体地,第一滑动驱动装置和第二滑动驱动装置均为气缸驱动。

优选地,第二开合驱动装置88包括供第一下夹持手861和第二下夹持手862滑动的第一下夹持滑轨,与第一下夹持手861连接的第一下滑块,与第二下夹持手862连接的第二下滑块,驱动第一下滑块在第一下夹持滑轨上滑动的第三滑动驱动装置,以及驱动第二下滑块在第一下夹持滑轨上滑动的第四滑动驱动装置;第一下滑块的一端和第三升降驱动装置863相连接,第一下滑块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下夹持滑轨,第二下滑块的一端和第四升降驱动装置864相连接,第二下滑块的另一端滑动连接于第一下夹持滑轨。通过第三滑动驱动装置驱动第一下夹持手861在第一下夹持滑轨上左右滑动,第四滑动驱动装置驱动第二下夹持手862在第一下夹持滑轨上滑动,实现夹持和松开支撑底板7的目的;具体地,第三滑动驱动装置和第四滑动驱动装置均为气缸驱动。

优选地,夹取装置83还包括驱动夹持机构84在装配工作台和支撑台81之间来回移动的第一移动装置831。

优选地,第一移动装置831包括供第一上夹持滑轨871和第一下夹持滑轨滑动的滑动装置832。第一上夹持滑轨871和第一下夹持滑轨在滑动装置832上滑动,实现在支撑台81和装配工作台之间来回的目的。

优选地,滑动装置832包括第一滑道8321、第二滑道8322,驱动第一上夹持滑轨871在第一滑道8321和第二滑道8322上滑动的第一移动驱动装置52,以及驱动第一下夹持滑轨在第一滑道8321和第二滑道8322上滑动的第二移动驱动装置;第一滑道8321和第二滑道8322分处装配工作台和支撑台81的两侧,第一上夹持滑轨871的一端和第一滑道8321滑动连接,第一上夹持滑轨871的另一端和第二滑道8322滑动连接,第一下夹持滑轨的一端和第一滑道8321滑动连接,第一下夹持滑轨的另一端和第二滑道8322滑动连接。通过第一移动驱动装置52和第二移动驱动装置分别驱动第一上夹持滑轨871和第一下夹持滑轨在支撑台81和装配工作台之间来回滑动。

优选地,第一移动驱动装置52包括驱动第一上夹持滑轨871在第一滑道8321上滑动的第一动力驱动装置,和驱动第一上夹持滑轨871在第二滑道8322上滑动的第二动力驱动装置;第二移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第一下夹持滑轨在第一滑道8321上滑动的第三动力驱动装置,和驱动第一下夹持滑轨在第二滑道8322上滑动的第四动力驱动装置。第一动力驱动装置和第二动力驱动装置同时驱动,使第一上夹持滑轨871的两端同时在第一滑道8321和第二滑道8322上滑动;第三动力驱动装置和第四动力驱动装置同时驱动,使第一下夹持滑轨的两端同时在第一滑道8321和第二滑道8322上滑动;具体地,第一滑道8321和第二滑道8322的上表面设有齿条,第一动力驱动装置,第二动力驱动装置、第三动力驱动装置和第四动力驱动装置分别设有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以及驱动齿轮转动的转动电机;通过转动电机驱动齿轮转动,齿轮与齿条啮合,使第一上夹持滑轨871和第一下夹持滑轨在第一滑道8321和第二滑道8322上滑动。

优选地,为了便于对第二散热管进行装配,装配工作台包括承载散热底板2、支撑底板7和海绵床垫1的主工作台821,和放置预装工件的辅工作台822;辅工作台822形成于主工作台821的两侧。

优选地,为了便于对第二散热管进行装配,在步骤(7)之后且在步骤(8)之前,将加工好的第二散热部22放置于装配工作台的辅工作台822上。

优选地,在步骤(8)中,第二散热部22包括第二散热管,第二散热管的下端形成穿过第一散热管的开口,第二散热管装配于散热孔11内并与第一散热管滑动连接。第二散热管的内侧壁和第一散热管的外侧壁滑动连接。

优选地,通过第二装配装置9将第二散热部22一一装配于对应的散热孔11内。

优选地,第二装配装置9包括多个抓取第二散热管并将第二散热管放入散热孔11内的抓取机构91。通过抓取机构91,将第二散热管一一抓取装配于对应的第一散热管上。

优选地,抓取机构91包括对第二散热管进行抓取的抓取装置92。通过抓取装置92,将第二散热管一一抓取装配于对应的第一散热管上。

优选地,抓取装置92包括对第二散热管进行抓取的抓取头93。通过抓取头93,将第二散热管一一抓取装配于对应的第一散热管上。

优选地,抓取头93包括与第二散热管外壁接触的第一抓取爪931、第二抓取爪932、第三抓取爪933和第四抓取爪934。通过第一抓取爪931,第二抓取爪932,第三抓取爪933和第四抓取爪934,均匀地夹持住第二散热管的外壁,使抓取更牢靠,装配更精准。

优选地,为了便于对第二散热管进行抓取,抓取头93还包括驱动第一抓取爪931、第二抓取爪932、第三抓取爪933和第四抓取爪934开合的第三开合驱动装置935;具体地,第三开合驱动装置935为驱动第一抓取爪931、第二抓取爪932、第三抓取爪933和第四抓取爪934的气缸。

优选地,为了便于对第二散热管进行装配,抓取装置92还包括驱动抓取头93升降的第五升降驱动装置94;第五升降驱动装置94的输出端和抓取头93连接在一起;具体地,第五升降驱动装置94为气缸驱动。

优选地,为了便于完成第二散热管的装配作业,抓取机构91还包括驱动抓取装置92移动到各散热孔11上的第二移动装置95。

优选地,第二移动装置95包括抓取滑轨951、与抓取滑轨951滑动连接的第三滑块952,驱动抓取滑轨951在第一滑道8321和第二滑道8322上滑动的第三移动驱动装置,以及驱动第三滑块952在抓取滑轨951上滑动的第五滑动驱动装置;第三滑块952的一端和抓取装置92相连接,第三滑块952的另一端和抓取滑轨951滑动连接,第五滑动驱动装置的输出端和第三滑块952连接在一起。通过第三移动驱动装置和第五滑动驱动装置,驱动抓取头93在抓取滑轨951上滑动,抓取头93可以移动到每个散热孔11的上方对第二散热管进行装配;具体地,第五滑动驱动装置为气缸驱动。

优选地,第三移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抓取滑轨951在第一滑道8321上滑动的第五动力驱动装置,和驱动抓取滑轨951在第二滑道8322上滑动的第六动力驱动装置。第五动力驱动装置和第六动力驱动装置分别设有与齿条相啮合的齿轮,以及驱动齿轮转动的转动电机;通过转动电机驱动齿轮转动,齿轮与齿条啮合,使抓取滑轨951在第一滑道8321和第二滑道8322上滑动。

本发明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