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加工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58014发布日期:2020-12-22 10:28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拉链加工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链加工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拉链加工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金属或者尼龙的拉链的外层塑胶部分的包覆是使用人工操作完成的。手工操作过程:通过人手将金属拉链头放置到注塑机的模具中,然后放进模具注塑,注塑成型后,分开模具,取出注塑成型的含有水口框架的拉链头,再分离水口框架与拉链头,最后得到金属塑胶混合型的拉链头。

当前还没有自动化的设备完成上述流程,全由手工完成,这对于节省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都是不利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拉链加工注塑模具,应用技术方案有利于方便脱模,提高拉链加工注塑的自动化程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拉链加工注塑模具,包括:

下模具,在所述下模具的顶面设置有手柄模腔、定位卡槽、水口料槽,各所述手柄模腔、水口料槽分别凹进在所述下模具的顶面,所述水口料槽连通所有所述手柄模腔以及用于注入注塑料的入料口,所述定位卡槽包括一定位槽、定位棱,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定位棱与所述手柄模腔之间,被加工的所述拉链头的空隙卡进所述定位棱时,各所述拉链头位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手柄的末端在各所述手柄模腔内;

上盖,当覆盖在所述下模具上时,所述上盖将各所述手柄模腔、水口料槽密封成一与所述入料口连通的腔室,以供入料口进入的材料在所述手柄模腔、水口料槽内塑化成型。

可选地,在所述下模具的水口料槽上还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孔部;

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

顶件,设在所述下模具的下方,在所述顶件的顶面设置有顶柱,

所述顶柱分别自下而上贯穿在所述孔部内,且所述顶柱分别可在各所述孔部内升降运动,升起的最高位置高于所述水口料槽的槽底。

可选地,所述顶柱升起的最高位置低于或平于:所述下模具的顶面。

可选地,在所述顶件的顶面还设置有复数个顶柱,

在所述水口料槽上设置有复数个所述孔部,各所述顶柱分别贯穿在各所述孔部内。

可选地,还包括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固定在所述下模具的底部,

所述顶件贯穿套接在所述限位柱上,所述顶件位于所述限位柱与所述下模具之间,当所述顶件沿所述限位柱上升时,所述顶件与所述下模具之间的距离变小,各所述顶柱相对所述水口料槽的高度上升。

可选地,在所述限位柱上还套接有弹簧,所述弹簧呈压缩状态地间隔在所述顶件与所述下模具之间。

可选地,当无外力作用于所述顶件时,各所述顶柱伸出在所述水口料槽内,且深处末端低于或平于所述下模具的顶面。

可选地,在所述顶件的底部连接有用于驱动所述顶件升降的升降装置。

可选地,在所述下模具上还设有上下贯穿的开槽,所述开槽位于所述手柄模腔与所述定位槽之间,

在所述顶件上还设有复数个凸块,所述顶件安装在所述下模具的底部时,各所述凸块位于所述开槽内,且各所述凸块分别位于各所述手柄模腔的前端,当被加工的所述拉链的拉链头的u形开槽卡入所述定位棱时,各所述凸块分别位于各所述拉链的手柄的中空部内。

可选地,在所述下模具上设置有两排所述手柄模腔,

所述水口料槽设置在两排所述手柄模腔之间,

在每排所述手柄模腔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一所述定位卡槽。

可选地,所述顶件包括:

中间顶件,在所述中间顶件上设置有所述顶柱;

两侧顶件,在各所述侧顶件上分别设置有所述凸块。

可选地,在所述水口料槽内还设置有至少一深度大于所述水口料槽的坑部。

可选地,在所述坑部内还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孔部,在所述孔部内设置有可升降的顶柱。

可选地,在所述上盖的地面还设置有与所述下模具的顶面的所述手柄模腔相一致的手柄模腔,

当所述上盖覆盖于所述下模具上时,所述上盖、下模具上的所述手柄模腔分别上下正对。

由上可见,采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可以方便地一次完成多个拉链的注塑加工。

由于在本实施例的下模具的下方或底部还设置有一顶件,在顶件的顶面设置有顶柱(或称顶针)。相应地,在下模具的水口槽内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孔部,这样顶件内顶柱从模具的底部自下而上地贯穿上述孔部,且顶柱可在该孔部内上下升降运动,使顶柱在孔部升起的最高位置高于水口料槽的底部,当注入料塑化成型后,升起上盖后,此时使顶柱上升即可顶起水口料槽内已塑化成型的水口料而使注塑件脱离下模具,实现自动化脱模,有利于实现拉链加工注塑的机械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拉链加工注塑模具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上盖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下模具的顶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下模具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下模具的顶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51:下模具;52:上盖;53:手柄模腔;

54:定位卡槽;55:水口料槽;56:弹簧安装位置;

57:定位槽;58:定位棱;59:顶件;

510:顶柱;512:孔部;513:限位柱;

514:开槽;515:凸块;516:凹位;511: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附图以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见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拉链加工注塑模具5的实现结构,其主要包括下模具51、上盖52,其中,在下模具51的顶面设置有多个手柄模腔53以及至少一定位卡槽54以及水口料槽55、注料口,其中手柄模腔53相对于下模具51的顶面凹陷,用于容置注塑料,以便在置于手柄模腔53上的手柄8外形成注塑件,注塑件的形状与柄模腔的形状一致,形成复合材料手柄8。

为了提高注塑加工的效率以及有序性,本发明人提供了将多个手柄模腔53成排规则排列,使得各手柄模腔53相互平行。为了提高每批次注塑的拉链数量,本实施例在下模具51的顶面设置两排手柄模腔53,两排手柄模腔53相互对称,在两排手柄模腔53的外侧分别设置一定位卡槽54。

每定位卡槽54分别包括一定位槽57、定位棱58,每定位卡槽54的定位槽57均位于其对应的定位棱58与本定位卡槽54对应的手柄模腔53之间,使当被加工的拉链的拉链头6的空隙卡进其所在的定位槽57对应的定位棱58上时,拉链的拉链头6位于定位槽57内,与拉链头6连接的手柄8的末端平置在手柄模腔53内,以便在位于手柄模腔53内的手柄8外形成注塑件。

水口料槽55设置在下模具51的顶面,将全部的手柄模腔53与入料口相连通,入料口处注入的注塑料通过水口料槽55分别流到各手柄模腔53内,塑化成型,实现一次在全部手柄模腔53内的拉链手柄8进行注塑。

当在下模具51的顶部设置有两排手柄模腔53时,则将水口料槽55设置在该两排手柄模腔53之间,使得水口料槽55沿两排手柄模腔53之间的中线对称地排布在下模具51的顶面,采用该队称设计有利于提高移动注塑件(含水口料)的移动的受力均衡度,方便产品中转。

上盖52可开合地覆盖在下模具51上,当上盖52覆盖在下模具51上时,上盖52将各手柄模腔53、水口料槽55密封成一与入料口连通的腔室,以供入料口进入的材料在手柄模腔53、水口料槽55内塑化成型。

由上可见,采用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可以方便地一次完成多个拉链的注塑加工。

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在本实施例的下模具51的下方或底部还设置有一顶件59,在顶件59的顶面设置有顶柱510(或称顶针)。相应地,在下模具51的水口槽内设置有上下贯穿的孔部512,这样顶件59内顶柱510从模具的底部自下而上地贯穿上述孔部512,且顶柱510可在该孔部512内上下升降运动,使顶柱510在孔部512升起的最高位置高于水口料槽55的底部,当注入料塑化成型后,升起上盖52后,此时使顶柱510上升即可顶起水口料槽55内已塑化成型的水口料而使注塑件脱离下模具51,实现自动化脱模。

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在本实施例的水口料槽55内设置有至少一个深度大于水口料槽55的坑部511,并在该坑部511内设置一可供顶柱510伸进的孔部512,使在注塑时,该坑部511内的孔部512内的顶柱510位于孔内,出于非伸出状态(低于坑部511的坑底或与坑底相平),注入的料充满坑部511并塑化成型,使水口料与下模具51的粘度大于水口料与顶部的粘度,从而使注塑完成打开上盖52时,水口料牢牢粘紧在下模具51上而与上盖52脱离,采用本实施例的设计有利于避免上盖52打开时水口料与上盖52粘连的问题。当顶针顶起时,坑部511内的顶针升起使水口料与下模具51脱离,实现了自动化脱模。

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在设计时,对顶柱510的升降行程进行控制,使顶柱510升起的最高位置低于或平于下模具51的顶面,以避免其在脱模时,对水口料的顶起幅度过高而导致水口料与注塑件断开。

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设计在顶件59上的顶柱510为多个,相应地,设计在下模具51的水口料槽55上的用于贯穿顶柱510的孔部512为多个,使从水口料槽55中的各孔部512伸出的顶柱510分别位于水口料槽55的不同位置,以便在脱模时,顶柱510在不同部位分别顶起塑化成形的水口料,提高水口料的受力均衡性,避免断开。

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优选但不限于使从水口料槽55中的各孔部512伸出的顶柱510分别位于水口料槽55的中间主槽的两端,提高顶柱510升起时水口料的受力均衡度。

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还进一步在本实施例的下模具51的底部固定有限位柱513,限位柱513通过螺钉锁定在下模具51的底部,将顶件59贯穿套接在限位柱513上,将顶件59安装在限位柱513上,使限位柱513作为支承顶件59的主体,顶件59位于限位柱513与下模具51之间,且使顶件59可沿限位柱513上下升降运动,当顶件59沿限位柱513上升时,顶件59与下模具51之间的距离变小,各顶柱510伸出水口料槽55的位置上升,以顶起其顶部塑化的水口料,实现脱模,采用该限位柱513设计有利于对顶件59升降方向进行限定,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可以在顶件59的基座23的四角或多处分别设置限位柱513,使顶件59平稳地固定在各限位柱513上,提高支撑平衡度。

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在各限位柱513上的位置56处还分别套接有弹簧(图中未画出),弹簧呈压缩状态地间隔在顶件59与所述下模具51之间,使在常态下,弹簧对位于其上的顶件59具有向下的压力。当顶件59受到向上的外力作用时,顶件59向上运动,压缩弹簧,当顶件59上升到预定的高度使顶件59上的顶柱510顶起塑化的水口料时,停止上升。采用本实施例在顶件59与所述下模具51之间套接弹簧的技术方案,有利于对顶件59的上升行程进行限定,避免由于控制失误,导致顶柱510升起高度过高而导致水口料断开。

作为本实施的示意,将顶针的升降行程作以下限定,使当顶件59处于无外力作用时,各顶柱510位于水口料槽55的孔部512内但不伸出孔部512或刚好伸出孔部512与孔部512外的水口料槽55的槽底相平,使其升高的最高高度超出水口料槽55,且伸出的末端低于或平于下模具51的顶面。

本实施例可以但不限于在顶件59的底部连接有气杆或者其他行程可控升降部件,以驱动顶件59升降。

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还可以在下模具51上进一步设置上下贯穿的开槽514,开槽514位于手柄模腔53与定位槽57之间。相应地,在顶件59上与开槽514相对的位置设置复数个凸块515,凸块515的数量与手柄模腔53的数量一致,分别与各手柄模腔53对应。当顶件59安装在下模具51的底部时,各凸块515伸进在开槽514内,且各凸块515分别位于各手柄模腔53的前端,当被加工拉链的拉链头6的空隙卡入定位棱58上时,各凸块515分别位于各拉链的手柄8的中空部内,采用该凸块515设置能进一步避免手柄8的移位,提高手柄8的定位精确度。

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本实施的顶件59可以为一体化设计也可以为模块化设计,比如,本实施例顶件59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中间顶件以及位于中间顶件两侧的两侧顶件,将顶柱510设置在该中间顶件上,将与两开槽514对应的凸块515设置在该两侧顶件上。

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还可以在下模具51的底部挖有可供顶件59嵌入的凹位516,将限位柱513以及顶件59装在下模具51底面的凹位516内,有利于装置小型化以及提高其结构的紧固性。

作为本实施例的示意,还可以在本模具平台4的上方设置有取上盖机构,在加工时,取上盖机构平移到达模具放置平台,并垂直下降,取上盖机构底部的卡上盖52板卡住上盖52(可以但不限于采用卡扣自动连接),带动上盖52上升复位,即实现了上盖52与下模以及下模上的产品(以及其连接的水口料)分离,取上盖机构机构水平退回复位,以在下模具51的上方让出空间,以便下一工步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拉链加工注塑模具5装置不仅适用于金属拉链,还适用于尼龙或其他材质的拉链。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