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成品,无论是采用单一或是多元件的顶出机器,起顶出动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由于成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是产量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后,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时,就需要在增加一次顶出动作。这样的顶出动作设计就是二次顶出。二次顶出,能够让顶出流程顺畅化,对于某些顶出行程需求较大的产品,利用二次顶出可以减少顶针在顶出时施加的力量,避免顶出时造成产品上的缺陷。
在现有的模具的顶出装置中通常采用顶针的方式将成品从模具中顶出,而在一些成品结构比较复杂特殊时,需要采用二次顶出的方式才能将成品从模具中脱离,而现有的二次顶出装置结构比较复杂,需要外接两个或多个外部动力系统来带动不同的顶针将成品从模具中脱离,使用成本较高,对生产部门的外部条件需求限制高,对模具的正常使用产生了较多的局限性,不利于模具的大批量正常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顶端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端中间位置设置有型芯,所述型芯的外侧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设置于安装板的顶端,所述基座的顶端设置有与顶板形状厚度适配的安装槽,所述基座的顶端设置有与顶板四角处位置适配的活塞腔,所述活塞腔的内部设置有弹出顶杆,所述弹出顶杆穿过安装板与顶板的底端接触连接。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的顶端四角处均设置有倒杆孔,所述倒杆孔的顶端做圆角处理。
优选的,所述顶板与型芯的接触部分设置有顶出槽,所述顶出槽的宽度大于所制作模具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弹出顶杆包括阻尼筒,所述阻尼筒设置于活塞腔的内部,所述阻尼筒的内部设置有顶杆,所述顶杆的底端设置有与阻尼筒相互适配的活塞限位头。
优选的,所述顶杆的顶端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设置于顶板的底端。
优选的,所述顶杆的外侧设置有强力弹簧,所述强力弹簧的顶端与连接头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强力弹簧的底端与阻尼筒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带有强力弹簧的弹出顶杆,在注塑完成冷却适合后,上模退出,原本由上模压紧至安装槽内的顶板,由于强力弹簧由挤压状态变为伸长状态,顶板被弹出顶杆向上顶出,此时,注塑件由顶板上的顶出槽托起底部顶出,完成模具内,弹出顶杆的自动二次顶出,相比传统结构复杂的二次顶出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顶出机制由强力弹簧的压缩与伸长自动完成,无需配套连接外部动力系统,简化了装置的使用要求,使装置的使用成本更低,实用性进一步增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弹出顶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座,2、安装板,21、导杆孔,22、安装槽,3、顶板,31、顶出槽,4、型芯,5、活塞腔,6、弹出顶杆,61、阻尼筒,62、强力弹簧,63、连接头,64、顶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装置,包括基座1,基座1的顶端设置有安装板2,安装板2的顶端四角处均设置有倒杆孔21,倒杆孔21的顶端做圆角处理,方便与上模连接定位,安装板2的顶端中间位置设置有型芯4,型芯4的外侧设置有顶板3,顶板3与型芯4的接触部分设置有顶出槽31,顶出槽31的宽度大于所制作模具的厚度,在注塑时,成型的注塑件底端位于顶出槽31的上端,方便脱模,顶板3设置于安装板2的顶端,基座1的顶端设置有与顶板3形状厚度适配的安装槽22,基座1的顶端设置有与顶板3四角处位置适配的活塞腔5,活塞腔5的内部设置有弹出顶杆6,弹出顶杆6包括阻尼筒61,用于增加顶出时的阻尼,确保顶出过程中顶板3平稳上升,阻尼筒61设置于活塞腔5的内部,阻尼筒61的内部设置有顶杆64,顶杆64的顶端设置有连接头63,连接头63设置于顶板3的底端,顶杆64的底端设置有与阻尼筒61相互适配的活塞限位头,弹出顶杆6穿过安装板2与顶板3的底端接触连接,顶杆64的外侧设置有强力弹簧62,强力弹簧62的顶端与连接头63的底端固定连接,强力弹簧62的底端与阻尼筒61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带有强力弹簧62的弹出顶杆6,在注塑完成冷却适合后,上模退出,原本由上模压紧至安装槽22内的顶板3,由于强力弹簧62由挤压状态变为伸长状态,顶板3被弹出顶杆6向上顶出,此时,注塑件由顶板3上的顶出槽31托起底部顶出,完成模具内,弹出顶杆6的自动二次顶出,相比传统结构复杂的二次顶出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顶出机制由强力弹簧62的压缩与伸长自动完成,无需配套连接外部动力系统,简化了装置的使用要求,使装置的使用成本更低,实用性进一步增强。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简单的结构了解,使用人员通过基座1上的活塞腔5将弹出顶杆6设置于活塞腔5内部,对准位置安装好安装板2,将顶板3沿着型芯4外侧套下,顶板3的底端与弹出顶杆6的连接头63接触连接,合模时,上模将顶板3压至安装槽22内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带有强力弹簧62的弹出顶杆6,在注塑完成冷却适合后,上模退出,原本由上模压紧至安装槽22内的顶板3,由于强力弹簧62由挤压状态变为伸长状态,顶板3被弹出顶杆6向上顶出,此时,注塑件由顶板3上的顶出槽31托起底部顶出,完成模具内,弹出顶杆6的自动二次顶出,相比传统结构复杂的二次顶出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顶出机制由强力弹簧62的压缩与伸长自动完成,无需配套连接外部动力系统,简化了装置的使用要求,使装置的使用成本更低,实用性进一步增强。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