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82428发布日期:2020-11-20 09:31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色母粒生产时,需要将色母配料投入挤出机,由挤出机加热融化后挤出成条之后,冷却条状物,并由造料机造粒成为成品,最后进行包装。

授权公告号为cn21021130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冷却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水冷槽,所述水冷槽内转动连接有连接轴;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循环机构,所述循环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架一侧的冷却塔,所述冷却塔上连接有输出管和输入管,所述输出管远离所述冷却塔的一端与所述水冷槽的一端连接;所述水冷槽远离所述输出管的一端开设有下漏孔;所述输入管远离所述冷却塔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水冷槽上,且与所述下漏孔连通。该实用新型设置的循环机构能够节约水资源。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转动连接于水冷槽内的连接轴外表面设置成光滑,当挤成条状的色母粒进入水冷槽并绕在连接轴上时,条状的色母粒容易沿连接轴轴向移动,使条状的色母粒在输送过程中容易出现多根色母粒叠在一起的情况,影响条状色母粒的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冷却装置,通过第一连接套上限位槽的设置,有效防止条状的色母粒沿连接轴轴向滑移,避免出现条状的色母粒在输送过程中出现多根条状色母粒叠在一起的情况,保证条状色母粒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冷却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水冷槽,所述水冷槽内设置有被冷却水浸没的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一连接轴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一连接轴同轴设置的第一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限位条状色母粒的第一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连接轴上同轴设置第一连接套,条状的色母粒在绕过第一连接套时,条状的色母粒进入第一限位槽内,有效防止条状的色母粒沿连接轴轴向滑移,避免出现条状的色母粒在输送过程中出现多根条状色母粒叠在一起的情况,保证条状色母粒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水冷槽上连接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块第一侧板与将两块第一侧板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杆,两块所述第一侧板分别连接于水冷槽两侧侧壁上,所述第一侧板下端弯折形成有第一弯折段,所述第一弯折段与第一侧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弯折段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连接于两块第一弯折段的第一安装孔内,所述第一弯折段与第一连接套端部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杆将两块第一侧板固定连接,方便同时将第一支撑杆与第一侧板安装于水冷槽上;将第一连接轴安装于两块第一侧板之间时,操作工人对第一弯折段施加作用力将第一弯折段克服自身弹性作用力向靠近第一侧板的方向移动,再将第一连接轴插入第一安装孔内,使第一连接轴转动连接于第一安装孔内,第一连接轴两端安装完毕后,第一弯折段在自身弹性作用力下向远离第一侧板的方向移动,并且第一弯折段远离第一侧板的一侧与第一连接套端部抵紧;使安装第一连接轴及第一连接套的操作方便简单。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弯折段上的第一安装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的高度各不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安装孔在第一弯折段上的高度各不相同,可根据实际需求使第一连接轴与不同高度的第一安装孔连接,保证条状的色母粒绕于第一连接套的第一限位槽上,进一步防止条状的色母粒沿第一连接套轴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侧板远离第一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沿水冷槽长度方向滑移连接于水冷槽侧壁上,所述第一滑块上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上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尾部与水冷槽侧壁抵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侧板滑移连接于水冷槽侧壁上,当将第一侧板滑移至合适位置后将紧固螺栓与第一侧板上的螺纹孔螺纹配合,并且使紧固螺栓的尾部与水冷槽侧壁抵紧;使操作方便简单。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水冷槽上连接有循环机构,所述循环机构包括用于降低液体温度的冷却塔、将热的冷却水输送至冷却塔内的出水管以及将冷的冷却水重新输送至水冷槽内的进水管,所述冷却塔设置于机架一侧的地面上,所述水冷槽底部开设有与出水管连通的出水口;所述第一支撑杆位于第一连接轴上方,所述进水管外侧壁固定连接于第一支撑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水经过冷却塔降温后通过进水管输送至水冷槽内,水冷槽内的冷却水对条状的色母粒进行冷却;水冷槽内的冷却水在对色母粒进行冷却后温度上升,出水管将温度上升的冷却水重新输送至冷却塔内,重新进行冷却,冷却后再通过进水管输送至水冷槽内,如此循环;使水冷槽内的冷却水保持较低的温度,使冷却水对条状色母粒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进水管外侧壁上套设有防止冷却水溅出的防溅布,所述防溅布外侧壁上连接有连接绳,所述连接绳将防溅布绑定于进水管外侧壁上、同时将进水管绑定于第一支撑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绳将防溅布绑定于进水管外侧壁上,并且将进水管绑定于第一支撑杆上,防止进水管在进水时发生晃动,保证进水管的进水口朝向水冷槽内;进水管外侧壁上防溅布的设置有效防止添加至水冷槽内的冷却水溅出。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出水口上连接有过滤柱,所述过滤柱设置成中空,所述过滤柱侧壁及端面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过滤孔,所述过滤柱底部设置有第一螺纹段,所述水冷槽槽底设置有与第一螺纹段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水口上过滤柱的设置具有过滤杂质的作用,减少进入冷却塔内的杂质;并且过滤柱侧壁及端面上均设置第一过滤孔,使过滤柱具有较好的过滤效果;过滤柱底部通过第一螺纹段及第二螺纹段连接于水冷槽槽底,使安装拆卸方便简单。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过滤柱下端螺纹连接有端盖,所述端盖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过滤孔,所述第二过滤孔的直径小于第一过滤孔的直径;所述端盖的拧紧方向与过滤柱的拧紧方向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柱下端端盖上的第二过滤孔直径小于第一过滤孔的直径,进一步对杂质进行过滤,更好地减少进入冷却塔的杂质;端盖与过滤柱螺纹连接,使端盖的安装拆卸方便简单;端盖的拧紧方向与过滤柱的拧紧方向相同,使过滤柱在安装于水冷槽槽底时,不会使端盖与过滤柱之间松开。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水冷槽上连接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两块第二侧板与将两块第二侧板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杆,两块所述第二侧板分别连接于水冷槽两侧侧壁上,两块所述第二侧板上连接有位于冷却水液面上方的第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轴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二连接轴同轴设置的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二连接套外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将条状色母粒限位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侧板上端弯折形成有第二弯折段,所述第二弯折段与第二侧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弯折段上开设有多个高度不同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于两块第二弯折段的第二安装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水冷槽上连接第二支架,第二连接轴位于冷却水液面上方,并且第二连接轴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限位槽,使条状的色母粒经过第一连接套、并进行冷却后,绕过第二连接套,第二连接套使条状色母粒上的冷却水重新滴落至水冷槽内;第二支撑杆将两块第二侧板固定连接,方便同时将第二支撑杆与第二侧板安装于水冷槽上;将第二连接轴安装于两块第二侧板之间时,操作工人对第二弯折段施加作用力将第二弯折段克服自身弹性作用力向靠近第二侧板的方向移动,再将第二连接轴插入第二安装孔内,使第二连接轴转动连接于第二安装孔内,第二连接轴两端安装完毕后,第二弯折段在自身弹性作用力下向远离第二侧板的方向移动,并且第二弯折段远离第二侧板的一侧与第二连接套端部抵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第一连接套上限位槽的设置,有效防止条状的色母粒沿连接轴轴向滑移,避免出现条状的色母粒在输送过程中出现多根条状色母粒叠在一起的情况,保证条状色母粒的冷却效果;

2.通过第一弯折段的设置使第一连接轴及第二连接轴的安装拆卸方便简单;

3.水口上过滤柱的设置具有过滤杂质的作用,减少进入冷却塔内的杂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冷却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二支架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示出了过滤柱的安装结构;

图5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机架;2、水冷槽;21、出水口;22、第二螺纹段;23、第一滑块;24、紧固螺栓;25、螺纹孔;3、第一支架;31、第一支撑杆;32、第一侧板;321、第一弯折段;322、第一安装孔;33、第一连接轴;34、第一连接套;35、第一限位槽;4、第二支架;41、第二支撑杆;42、第二侧板;421、第二弯折段;422、第二安装孔;43、第二连接轴;44、第二连接套;45、第二限位槽;5、循环机构;51、冷却塔;52、出水管;53、进水管;6、过滤柱;61、第一过滤孔;62、第一螺纹段;7、端盖;71、第二过滤孔;8、防溅布;81、连接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冷却装置,包括机架1,机架1上固定连接有水冷槽2。

参照图1和图2,水冷槽2两侧侧壁上设置有十个两两相对的第一滑块23,第一滑块23设置呈h型,且第一滑块23滑移连接于水冷槽2两侧侧壁上。第一滑块23底部远离水冷槽2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螺纹孔25,螺纹孔25上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栓24,紧固螺栓24尾部与水冷槽2侧壁抵紧。

参照图1和图2,水冷槽2上连接有两组第一支架3,第一支架3包括第一支撑杆31和两块第一侧板32,第一支撑杆31两端分别与两块第一侧板32固定连接,两块第一侧板32分别与相对的两块滑块固定连接,第一侧板32设置成长方体形。第一侧板32向下延伸,第一侧板32下端弯折形成有第一弯折段321,且第一弯折段321与第一侧板32平行设置,第一弯折段321上开设有四个第一安装孔322,四个第一安装孔322沿第一弯折段321的长度方向分布,且四个第一安装孔322均位于冷却水液面下方。两个相对的第一侧板32上的第一安装孔322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轴33。

第一连接轴33浸没于冷却水中,第一连接轴33外侧壁上同轴固定连接有与第一连接轴33同轴设置的第一连接套34,第一连接套34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限位条状色母粒的第一限位槽35,第一限位槽35周向设置于第一连接套34外侧壁上,且多个第一限位槽35沿第一连接套34的轴向均匀分布。

参照图1和图3,水冷槽2上连接有三组第二支架4,条状色母粒先经过两个第一连接套34后经过第二支架4。

第二支架4包括两块第二侧板42与将两块第二侧板42固定连接的第二支撑杆41,两块第二侧板42分别于相对的两块滑块固定连接,第二侧板42设置成长方体形。第二侧板42向上延伸,第二侧板42上端弯折形成有第二弯折段421,第二弯折段421与第二侧板42平行设置,第二弯折段421上开设有四个第二安装孔422,四个第二安装孔422沿第二弯折段421的长度方向分布,四个第二安装孔422均位于冷却水液面上方。两个相对的第二侧板42上的第二安装孔422上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轴43。

第二连接轴43位于冷却水液面上方,第二连接轴43外侧壁上同轴固定连接有与第二连接轴43同轴设置的第二连接套44,第二连接套44外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限位条状色母粒的第二限位槽45,第二限位槽45周向设置于第二连接套44外侧壁上,且多个第二限位槽45沿第二连接套44轴向均匀分布。

参照图1,水冷槽2上连接有循环机构5,循环机构5包括用于降低液体温度的冷却塔51、将热的冷却水输送至冷却塔51内的出水管52以及将冷的冷却水重新输送至水冷槽2内的进水管53。冷却塔51安放于机架1一侧的地面上。

参照图1和图4,水冷槽2底部开设有与出水管52连通的出水口21,出水管52一端与出水口21固定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冷却塔51固定连接并连通。且出水口21位于距离任意一根第一连接轴33最远的第二连接轴43下方。出水口21上连接有过滤柱6,过滤柱6为中空的圆柱形,过滤柱6侧壁及端面上均开设有多个第一过滤孔61。过滤柱6底部设置有第一螺纹段62,水冷槽2槽底设置有与第一螺纹段62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段22。

过滤柱6下端螺纹连接有端盖7,端盖7上开设有多个第二过滤孔71,第二过滤孔71的孔径小于第一过滤孔61的孔径。且端盖7的拧紧方向与过滤柱6的拧紧方向相同。

参照图1和图5,进水管53为橡胶软管,进水管53一端与冷却塔51固定连接并连通,进水管53另一端位于水冷槽2上方。进水管53外侧壁上套设有防止冷却水溅出的防溅布8,防溅布8外侧壁上连接有连接绳81,连接绳81将防溅布8绑定于进水管53外侧壁上,并且连接绳81将进水管53绑定于第一支撑杆31上。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多根条状色母粒先绕过两根第一连接套34下方,使条状色母粒通过被冷却水浸没进行冷却;多根条状色母粒再绕过三根第二连接套44上方,使残留于条状色母粒上的冷却水滴落至水冷槽2内。

冷却水经过冷却塔51降温后通过进水管53输送至水冷槽2内,水冷槽2内的冷却水对条状的色母粒进行冷却;水冷槽2内的冷却水在对色母粒进行冷却后温度上升,出水管52将温度上升的冷却水重新输送至冷却塔51内,重新进行冷却,冷却后再通过进水管53输送至水冷槽2内,如此循环。

安装第一连接轴33时,操作工人对第一弯折段321施加作用力将第一弯折段321克服自身弹性作用力向靠近第一侧板32的方向移动,再将第一连接轴33插入第一安装孔322内,使第一连接轴33转动连接于第一安装孔322内,第一连接轴33两端安装完毕后,第一弯折段321在自身弹性作用力下向远离第一侧板32的方向移动,并且第一弯折段321远离第一侧板32的一侧与第一连接套34端部抵紧即可。

安装第二连接轴43时,操作工人对第二弯折段421施加作用力将第二弯折段421克服自身弹性作用力向靠近第二侧板42的方向移动,再将第二连接轴43插入第二安装孔422内,使第二连接轴43转动连接于第二安装孔422内,第二连接轴43两端安装完毕后,第二弯折段421在自身弹性作用力下向远离第二侧板42的方向移动,并且第二弯折段421远离第二侧板42的一侧与第二连接套44端部抵紧即可。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