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产品快速反变形修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09579发布日期:2021-03-19 10:45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产品快速反变形修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具体为一种注塑产品快速反变形修模装置。



背景技术:

在异型洗衣机塑料壳体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其异性结构特性必须采用注塑的方式进行加工生产,注塑产品翘曲变形往往是最常见、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异型结构的洗衣机塑料壳体注塑易产生较大误差,导致产生废件,通常的解决方法是首先依赖调整注塑工艺,调节各个工艺参数来获得较小的变形,但往往难以彻底解决,或者依赖于整型工装,采取后期矫正的办法解决变形问题,这种方法同样费时、费力且难以保障质量的稳定性。

生产过程中,产品的翘曲变形问题的出现往往是模具已经完成,产品的变形大多因产品注射料液冷却降温较为剧烈,局部冷却过快,使得材料骤缩导致产品变形或在产品脱模时由于产品冷却未达到完全固化,产品在脱离模具限制后自然冷却固化定型发生变形,亟待改进。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注塑产品快速反变形修模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产品快速反变形修模装置,通过设置水冷换热套环和水冷换热箱结构,利用水冷换热套环和水冷换热箱分别对注塑凸模和注塑凹模进行同步换热降温,且利用水温控制箱内部的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监测并自动控制制冷机构的工作功率,实现自动控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注塑产品快速反变形修模装置,包括注塑凸模和注塑凹模,所述注塑凸模的外侧固定套接有水冷换热套环,所述注塑凹模的一侧嵌入安装有水冷换热箱,所述水冷换热套环和水冷换热箱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水循环制冷机构,所述水循环制冷机构包括制冷设备箱和水温控制箱,所述制冷设备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降温箱和制冷机构,所述水温控制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和搅拌机构,所述水冷换热箱包括换热箱和导热柱,所述导热柱均匀分布于换热箱的内部,所述导热柱的周侧设有导热翅片,所述导热柱的两端分别于换热箱内壁的两侧相互抵接,所述水冷换热套环的内侧固定安装有金属环套,所述金属环套的内侧与注塑凸模的外侧相互抵接。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注塑凹模的内侧开设有与注塑凸模相适配的注塑型腔,所述水冷换热箱的一侧与注塑型腔的侧面形状相同,所述水冷换热箱侧面与注塑型腔内侧底面的间距小于1cm。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循环泵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导管,所述金属环套为金属铜材质构件,所述水冷换热套环和水冷换热箱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金属环套,所述水冷换热套环和水冷换热箱表面的金属环套通过导管与循环泵的输出端和降温箱的输入端相连通。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管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水温表,所述导管的外侧固定套接有保温层机构,所述保温层为发泡棉材质构件。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冷换热套环和水冷换热箱为金属材质构件,所述水冷换热套环和水冷换热箱与注塑凸模和注塑凹模的连接处涂抹有导热硅脂。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降温箱包括过液箱体、制冷盘管和连通管,所述制冷盘管的输入端与制冷机构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制冷盘管位于过液箱体的内部,所述制冷盘管的内部填充有制冷液,所述连通管的两端分别与过液箱体和水温控制箱的内腔相连通。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制冷机构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制冷机构为压缩制冷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水冷换热套环和水冷换热箱结构,利用水冷换热套环和水冷换热箱分别对注塑凸模和注塑凹模进行同步换热降温,对注塑产品进行全面降温定型,防止出现局部温度剧烈降低导致的产品翘曲变形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自动控温组件结构,利用水温控制箱内部的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监测并自动控制制冷机构的工作功率,实现自动控温,且利用搅拌机构保持水温稳定均匀,实现对注塑模具的均匀换热降温,使工件快速降温固化,保证脱模时工件达到稳定固化,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注塑凸模和注塑凹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冷换热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降温箱和制冷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冷换热套环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注塑凸模;2、注塑凹模;3、水冷换热套环;4、水冷换热箱;5、水循环制冷机构;6、降温箱;7、制冷机构;8、循环泵;9、水温表;10、温度传感器;11、控制器;31、金属环套;32、水液到拔口;41、换热箱;42、导热柱;43、导热翅片;51、制冷设备箱;52、水温控制箱;53、搅拌机构;61、过液箱体;62、制冷盘管;63、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1-5所示的一种注塑产品快速反变形修模装置,包括注塑凸模1和注塑凹模2,注塑凸模1的外侧固定套接有水冷换热套环3,注塑凹模2的一侧嵌入安装有水冷换热箱4,水冷换热套环3和水冷换热箱4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循环泵8,循环泵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水循环制冷机构5,水循环制冷机构5包括制冷设备箱51和水温控制箱52,制冷设备箱5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降温箱6和制冷机构7,水温控制箱5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0和搅拌机构53,水冷换热箱4包括换热箱41和导热柱42,导热柱42均匀分布于换热箱41的内部,导热柱42的周侧设有导热翅片43,导热柱42的两端分别于换热箱41内壁的两侧相互抵接,水冷换热套环3的内侧固定安装有金属环套31,金属环套31的内侧与注塑凸模1的外侧相互抵接。

实施方式具体为:通过设置水冷换热套环3和水冷换热箱4结构,利用水冷换热套环3和水冷换热箱4分别对注塑凸模1和注塑凹模2进行同步换热降温,对注塑产品进行全面降温定型,防止出现局部温度剧烈降低导致的产品翘曲变形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另外,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自动控温组件结构,利用水温控制箱52内部的温度传感器10进行温度监测并自动控制制冷机构7的工作功率,实现自动控温,且利用搅拌机构53保持水温稳定均匀,实现对注塑模具的均匀换热降温,使工件快速降温固化,保证脱模时工件达到稳定固化,提高工作效率。

其中,注塑凹模2的内侧开设有与注塑凸模1相适配的注塑型腔,水冷换热箱4的一侧与注塑型腔的侧面形状相同,水冷换热箱4侧面与注塑型腔内侧底面的间距小于1cm,实现对注塑工件的均匀换热。

其中,循环泵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导管,金属环套31为金属铜材质构件,水冷换热套环3和水冷换热箱4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金属环套31,水冷换热套环3和水冷换热箱4表面的金属环套31通过导管与循环泵8的输出端和降温箱6的输入端相连通,用于组成水循环通路。

其中,导管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水温表9,导管的外侧固定套接有保温层机构,保温层为发泡棉材质构件,实现水流的保温隔热。

其中,水冷换热套环3和水冷换热箱4为金属材质构件,水冷换热套环3和水冷换热箱4与注塑凸模1和注塑凹模2的连接处涂抹有导热硅脂,提高换热效率。

其中,降温箱6包括过液箱体61、制冷盘管62和连通管63,制冷盘管62的输入端与制冷机构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制冷盘管62位于过液箱体61的内部,制冷盘管62的内部填充有制冷液,连通管63的两端分别与过液箱体61和水温控制箱52的内腔相连通,实现对水液的降温。

其中,温度传感器10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有控制器11,控制器11的输出端与制冷机构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制冷机构7为压缩制冷机结构,实现自动控温。

其中,控制器11的型号为cpu224xp工控板s7-200型;温度传感器10的型号为cwdz11型;制冷机构7的型号为c-sb373h8a型。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

第一步:在水温控制箱52的内部添加定量水液,在注塑完成后启动循环泵8和制冷机构7进行工作,通过循环泵8的泵送使得水温控制箱52内部低温水流进入水冷换热套环3和水冷换热箱4中,通过水冷换热套环3和水冷换热箱4金属导热的性质与注塑凸模1和注塑凹模2进行换热降温;

第二步:水流在水冷换热套环3和水冷换热箱4内部换热过后,导致水流温度升高,高温液流通过后续液流的推动作用进入降温箱6中与制冷盘管62进行换热降温,从而使得水液进行降温,从新回到水温控制箱52的内部,利用水温控制箱52内部的温度传感器10进行温度监测并自动控制制冷机构7的工作功率,实现对冷液水流的自动控温,并利用搅拌机构53使得水温控制箱52内部水温均匀统一,保持水温稳定均匀,实现对注塑模具的均匀换热降温,使注塑件快速降温固化。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