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后模先合模机构及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09339发布日期:2021-03-19 10:45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后模先合模机构及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前后模先合模机构及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模具一般包括前模架、脱料板、前模板、后模板、后模架和滑块、铲基、镶件等配件结构。

其中,脱料板设置在前模架上,前模板设置在脱料板上并位于脱料板和后模板之间,后模板设置在后模架上。脱料板、前模板和后模板之间通过导柱进行定位导向,前模板和后模板之间形成模具型腔,在前模板上靠近后模板的一侧固定有橡胶塞,下模板上设置有直径大于橡胶塞的胶塞孔。

现有模具的前后模合模方式是后合模后开模。具体地,合模时,由于橡胶塞的直径大于胶塞孔,在橡胶塞的阻力作用下,导致前模板和后模板最后合模(滑块和铲基等结构比前模板和后模板先复位),此时橡胶塞过盈配合容纳在胶塞孔内;开模时,由于橡胶塞过盈配合容纳在胶塞孔中,导致前模板和后模板最后开模(滑块和铲基等结构比前模板和后模板先分离),其中滑块、铲基等结构是随脱料板一起运动,当脱料板朝向下模板运动,带动铲基并推动滑块复位,形成完成的模具型腔,当脱料板朝远离下模板的方向运动,带动铲基来拉动滑块分离,从而方便产品脱模。

随着注塑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双色模具的广泛应用,双色模具在成型产品时分两次注塑成型(需要开合模两次),但是产品仅出模一次。随着产品结构多样化,对于一些产品存在倒扣结构或倒钩等较为复杂的产品来说,对模具的开合模动作先后顺序尤为重要,否则会直接导致模具动作失效,模具或产品压伤,给生产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具有倒扣结构的产品如果需要顺利的开模和合模,需要在开模时,先确保倒扣结构区域先开模(即滑块和铲基等结构比前模板和后模板先分离),使得倒扣结构区域不与模具接触,再使前模板和后模板开模;合模时,需要先将前模板和后模板合模,再合倒扣结构区域(即滑块和铲基等结构比下模板和脱料板后复位),这样才不会造成滑块压伤产品。即倒扣产品要求的模具的前后模合模方式为先合模后开模,显然,现有的模具合模方式达不到倒扣产品的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后模先合模机构及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模具中前后模后合模的合模方式不符合倒扣产品的设计要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前后模先合模机构,包括脱料板、前模板和后模板,所述前模板与所述脱料板活动式连接并位于所述脱料板和所述后模板之间,所述前模板上设有长度方向为合模方向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活动式设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靠近所述后模板的一端设有胶塞,另一端可与所述脱料板相抵接或相分离,所述后模板上设有直径小于所述胶塞直径的塞孔;所述第一通孔靠近所述后模板的一端设置成直径大于所述胶塞直径的第一沉孔;合模时,所述胶塞先完全容纳于所述第一沉孔内再通过所述脱料板抵压所述活动杆以使所述胶塞过盈装配在所述塞孔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杆和所述胶塞的长度之和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靠近所述脱料板的一端设置成第二沉孔,所述活动杆靠近所述脱料板的一端设有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的并可容置于所述第二沉孔内的第一杆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胶塞的直径比所述塞孔的直径大0.05-0.2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模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靠近所述后模板的一端设置成第三沉孔,所述脱料板上设有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脱料板上,另一端活动式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所述拉杆远离所述脱料板的一端设有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直径的第二杆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模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线的并可供所述拉杆自由活动的第三通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脱料板背离所述前模板的一侧设于前模架上,所述前模架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线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背离脱料板的一端设置成第四沉孔,所述脱料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线的第五通孔,所述第四沉孔内活动式设有贯穿所述第四通孔和所述第五通孔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拉杆的一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所述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且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直杆段、第二直杆段和第三直杆段,所述第一直杆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直杆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五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三直杆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五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三直杆段与所述拉杆的一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位于所述前模板靠近所述脱料板的一端设置成第五沉孔,所述第五沉孔内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套设在所述拉杆上,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五沉孔的底部、另一端抵接于所述脱料板上。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包括前模架、后模架以及如上所述的前后模先合模机构,所述脱料板背离所述前模板的一侧设于所述前模架上,所述后模板背离所述前模板的一侧设于所述后模架上。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前后模先合模机构及模具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将胶塞设置在活动杆上,而活动杆能在前模板内自由活动,从而使得胶塞为“活动胶塞”,当合模时,由于第一沉孔的直径大于胶塞的直径,胶塞抵接在塞孔的端面处时会优先容纳至第一沉孔中,当前模板和后模板先完成合模后,脱料板才抵压活动杆以使胶塞过盈装配在胶塞孔中,实现前后模先合模,从而符合倒扣产品的设计要求,保证了产品的生产质量以及模具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后模先合模机构及模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后模先合模机构及模具中各通孔和各沉孔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前后模先合模机构及模具中活动杆和拉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前模架;11、第四通孔;12、第四沉孔;2、脱料板;21、第五通孔;3、前模板;31、第一通孔;32、第一沉孔;33、第二沉孔;34、第二通孔;35、第三沉孔;36、第五沉孔;37、弹性件;4、后模板;41、塞孔;42、第三通孔;5、后模架;6、活动杆;61、第一杆帽;7、胶塞;8、拉杆;81、第二杆帽;9、连接件;91、第一直杆段;92、第二直杆段;93、第三直杆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如图1和图2所示,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后模先合模机构进行说明。该前后模先合模机构包括脱料板2、前模板3和后模板4。前模板3与脱料板2活动式连接,脱料板2和前模板3之间可完全贴合以及两者之间可具有一定的间距,前模板3位于脱料板2和后模板4之间,前模板3和后模板4之间通过分别设置的前模仁和后模仁形成模具型腔,脱料板2、前模板3和后模板4之间通过若干导柱定位导通。

具体地,前模板3上设有长度方向为合模方向的第一通孔31,第一通孔31内活动式设有活动杆6,活动杆6靠近后模板4的一端设有胶塞7,另一端可与脱料板2相抵接或相分离,胶塞7和活动杆6均为圆柱体结构,后模板4上设有直径小于胶塞7的直径的塞孔41,活动杆6的另一端可被脱料板2抵压,以驱使胶塞7过盈装配在塞孔41中。

具体地,第一通孔31的直径小于胶塞7的直径,第一通孔31靠近后模板4的一端设置成直径大于胶塞7直径的第一沉孔32,第一沉孔3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胶塞7的长度。当前模板3和后模板4合模时,胶塞7先抵接于塞孔41处的端面上,由于胶塞7的直径大于塞孔41的直径,胶塞7被阻挡而先容纳于第一沉孔32内,当前模板3和后模板4完成合模后,脱料板2继续运动并抵压活动杆6,使得活动杆6将胶塞7过盈装配在塞孔41内,从而完成前后模的先合模动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后模先合模机构,通过将胶塞7设置在活动杆6上,而活动杆6能在前模板3内自由活动,从而使得胶塞7为“活动胶塞”,当合模时,由于第一沉孔32的直径大于胶塞7的直径,胶塞7抵接在塞孔41的端面处时会优先容纳至第一沉孔32中,当前模板3和后模板4先完成合模后,脱料板2才抵压活动杆6以使胶塞7过盈装配在胶塞7孔41中,实现前后模先合模,从而符合倒扣产品的设计要求,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模具不受损。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杆6和胶塞7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一通孔31的长度,即活动杆6和胶塞7的长度之和大于前模板3的厚度。当前模板3和后模板4完成合模后,胶塞7完全容纳于第一沉孔32内,此时活动杆6远离胶塞7的一端凸出前模板3远离后模板4的一侧表面,脱料板2和前模板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该距离表示下文中模具的滑块还未完成合模),当脱料板2继续靠近前模板3运动时,脱料板2逐渐抵压活动杆6,以使胶塞7逐渐过盈装配在塞孔41内,当脱料板2与前模板3完成贴合后,胶塞7完全装配在塞孔41内(此时滑块同样完成合模动作)。在其他实施例中,活动杆6和胶塞7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一通孔31的长度,脱料板2靠近所述前模板3的一侧设有抵压杆,抵压杆用于抵压活动杆6靠近脱料板2的一端。

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胶塞7为橡胶件或硅胶件,胶塞7靠近活动杆6的一端设有直径小于胶塞7的凸柱,活动杆6上设有内孔,凸柱装配于内孔中,其中,凸柱可以通过螺纹装配并结合胶粘的方式装配在内孔中,用于保证胶塞7和活动杆6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31的直径小于胶塞7的直径,第一通孔31靠近脱料板2的一端设置成第二沉孔33,活动杆6靠近脱料板2的一端设有直径大于第一通孔31的直径的并可容置于第二沉孔33内的第一杆帽61。将活动杆6和胶塞7安装在一起时,先将活动杆6依次穿过第二沉孔33和第一通孔31,然后再将活动杆6与胶塞7固定连接,这样在胶塞7和第一杆帽61的配合下,使得活动杆6不会掉落出前模板3。第二沉孔33的深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杆帽61的厚度,这样当第一杆帽61完全容纳于第二沉孔33中后,脱离板和前模板3完全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胶塞7的直径比塞孔41的直径大0.05-0.2mm,优选为0.1mm,胶塞7的直径比塞孔41大是为了保证胶塞7能过盈装配在塞孔41中后,当开模时,还能利用胶塞7过盈装配在塞孔41内的摩擦力,使得前模板3和后模板4最后开模。具体地,塞孔41靠近前模板3的端口设置有倒角,胶塞7靠近后模板4的一端设置有倒角,这样具有导向作用,更加方便胶塞7变形过盈装配在塞孔41内。

如图2和图3所示,前模板3上设有第二通孔34,第二通孔34和第一通孔31平行设置,第二通孔34靠近后模板4的一端设置成第三沉孔35,脱料板2上设有拉杆8,拉杆8的一端设置在脱料板2上,另一端活动式设于第二通孔34内,拉杆8远离脱料板2的一端设有直径大于第二通孔34直径的第二杆帽81,第二杆帽81活动式设于第三沉孔35内。第三沉孔35的深度远远大于第二杆帽81的厚度,当脱料板2向远离后模板4的方向运动时,第二杆帽81在第三沉孔35内活动直至抵接在第三沉孔35的底部,此过程完成脱料板2上滑块的开模,脱料板2继续向远离后模板4的方向运动,此时拉杆8由于第二杆帽81的作用拉动前模板3一起向远离后模板4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前模板3和后模板4的开模。

如图2和图3所示,后模板4上设有与第二通孔34同轴线的并可供拉杆8自由活动的第三通孔42。第三通孔42的直径与第三沉孔35的直径相同,第三通孔42的作用是为延长拉杆8的活动长度,从而可以提高前模板3和后模板4之间的开模距离,以便将产品取出。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脱料板2背离前模板3的一侧设于前模架1上,前模架1上设有与第二通孔34同轴线的第四通孔11,第四通孔11位于前模架1上背离脱料板2的一端设置成第四沉孔12,脱料板2上设有与第二通孔34和第四沉孔12均同轴线的第五通孔21,第四沉孔12内活动式设有贯穿第四通孔11和第五通孔21的连接件9,连接件9与拉杆8的一端连接。拉杆8通过连接件9活动式设于脱料板2上,一方面方便拉杆8的安装和更换,另一方面可以使得脱料板2和前模架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在合模或开模过程中,能起到缓冲作用。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五通孔21的直径小于第二通孔34的直径,第二通孔34的直径与第四通孔11的直径相同。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9包括依次连接且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直杆段91、第二直杆段92和第三直杆段93,其中,第一直杆段91的直径大于第四通孔11的直径且小于第四沉孔12的直径,这样第一直杆段91可自由在第四沉孔12内活动;第二直杆段92的直径大于第五通孔21的直径且可自由穿过第四通孔11,第二直杆段92的长度大于第四通孔11的深度,当前模架1和脱料板2贴合时,第二直杆段92用于使第一直杆段91与第四沉孔12的底部相分离,这样前模架1带动脱料板2运动时具有一段缓冲距离;第三直杆段93的直径小于第五通孔21的直径,第三直杆段93穿过第五通孔21后与拉杆8的一端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直杆段93为螺纹段,第三直杆段93与拉杆8螺纹连接,拉杆8的直径同样大于第五通孔21的直径,这样当第三直杆段93和拉杆8螺纹连接后,拉杆8和连接件9均不会从前模架1或脱料板2上掉落。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通孔34位于前模板3靠近脱料板2的一端设置成第五沉孔36,第五沉孔36内设有弹性件37,弹性件37套设在拉杆8上,弹性件37的一端抵接在第五沉孔36的底部、另一端抵接于脱料板2上。弹性件37的作用时对脱料板2提供一个使脱料板2向远离前模板3方向运动的弹性力,从而当脱料板2和前模板3贴合时,起到缓冲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7为弹簧,弹簧套设在拉杆8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弹簧性件37为橡胶圈或硅胶圈。

在本实施例中,活动杆6和拉杆8均设置有多个,具体可以为四个、六个或八个。其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前后模先合模机构的尺寸大小进行选择。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模具,该模具包括前模架1、后模架5以及如上文陈述的前后模先合模机构,其中,脱料板2背离前模板3的一侧设于前模架1上,后模板4背离前模板3的一侧设于后模架5上。该模具还包括上模仁、下模仁、滑块和铲基等结构,这些结构均属于模具的常规结构,在此不进行具体陈述。在本实施例中,滑块和铲基设置在脱料板2上,铲基用于带动滑块随脱料板2运动,滑块处用于与模具型腔配合形成具有倒扣产品的倒扣区域。

合模时,前模架1、脱料板2和前模板3朝向后模板4方向运动,其中胶塞7先接触塞孔41的端面,由于塞孔41的直径小于胶塞7的直径而产生阻力,使得前模板3继续朝向后模板4方向运动时,胶塞7先容纳于第一沉孔32中;当前模板3和后模板4完全贴合后,胶塞7完全容纳于第一沉孔32中,此时脱料板2和前模板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即滑块还未合模;当前模架1和脱料板2继续朝向前模板3方向运动,使得脱料板2逐渐抵压活动杆6并使活动杆6将胶塞7挤压至塞孔41中,完成胶塞7过盈装配在塞孔41中,当脱料板2与前模板3贴合后完成滑块的复位,完成倒扣区域的合模,从而完成前模板3和后模板4的紧固合模,此时前模架1、脱料板2、前模板3和后模板4均贴合在一起,连接件9在第二直杆段92的作用下,使得第一直杆段91与第四沉孔12的底部相分离。

开模时,前模架1向远离后模板4的方向运动,当前模架1运动至使第一直杆段91贴合在第四沉孔12的底部时,使得前模架1和脱料板2先分离小段距离;前模架1继续向远离后模板4的方向运动,在第一直杆段91和在胶塞7的摩擦力作用下,驱动拉杆8活动并使第二杆帽81由第三通孔42中活动至第三沉孔35中,该过程中脱料板2与前模板3分离,使得滑块等结构分离,实现倒扣区域先开模,当第二杆帽81抵接在第三沉孔35的底部时,拉杆8驱使前模板3和后模板4分离,此时胶塞7从塞孔41中脱离,实现前模板3和后模板4的开模。

本申请实施的模具能实现前后模的先合模后开模的设计需求,使其能满足具有倒扣产品的设计需求,保证其产品的生产品质,同时该模具还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捷、制造成本低和便于维护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