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刺汽车毯的压模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48406发布日期:2021-04-06 12:01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针刺汽车毯的压模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毯加工用热压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针刺汽车毯的压模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地毯,是以棉、麻、毛、丝、草纱线等天然纤维或化学合成纤维类原料,经手工或机械工艺进行编结、栽绒或纺织而成的地面铺敷物,它是世界范围内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类之一,覆盖于住宅、宾馆、酒店、会议室、娱乐场所、体育馆、展览厅、车辆、船舶、飞机等的地面,有减少噪声、隔热和装饰效果改善脚感、防止滑倒、防止空气污染,住宅内部使用区域为厨房、卧室、床边、茶几沙发、卫生间、客厅。

在进行针刺汽车地毯制造过程中,会将初步复合后的地毯放置到模具内部进行热压成型,但是在进行上下模具进行挤压成型之后,由于刚复合的地毯通常具有一定的温度,热压下模在长时间工作后也会被加热升温,而为了增强地毯的贴地能力,地毯与下模接触的表层通常又是粘性或摩擦力较大的表面,因此,并不能很好将下模与地毯脱离,因此需要对热压模具特别是下模进行持续的降温作业,否则地毯处于粘在下模的状态,又被传送辊持续传送,会导致地毯复合层之间出现偏移、甚至褶皱现象;现有技术中,大多是在模具内设冷却流道,通过水冷的方式对模具进行降温,然而,模具在长时间工作后,冷却流道内的水与模具进行热交换,水被加热会持续积累一定水垢杂质等附着在冷却流道上,而现有模具的冷却流道又是一体成型,难以对冷却流道内的污垢清理,污垢的存在将会直接影响到对模具的冷却效果,继而会影响到加工效率即地毯复合层的热压复合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拆卸式的压模成型模具,能够确保对模具的冷却效果,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而且可以避免地毯复合层出现偏移、褶皱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针刺汽车毯的压模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由可拆卸连接的凹模件一和凹模件二构成;所述凹模件一设有与上模配合的工作面;所述凹模件一与凹模件二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条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包括冷却下槽和冷却上槽;所述冷却上槽设于凹模件一的底部,所述冷却下槽设于凹模件二的顶部;所述冷却下槽的外轮廓与冷却上槽的内轮廓适配。

所述冷却上槽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延伸方向与水平线平行;所述冷却下槽对应导流槽设置有第一密封件。

所述冷却下槽的底部设置有污垢收集槽。

所述下模对应冷却流道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导向孔。

所述导向孔内设置有第二密封件。

所述第二密封件包括密封端部和导向端部;所述密封端部与拼接后冷却流道内部空间适配;所述导向端部的外轮廓与导向孔的内轮廓适配。

所述下模对应冷却流道、且未设置导向孔的端部设置有第三密封件。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针刺汽车毯的压模成型模具,通过把下模设置为可拼接的凹模件一与凹模件二,且冷却流道也是由拼接后的冷却上槽和冷却下槽形成,因此,本新型可以通过对下模拆卸的方式对冷却流道进行清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相比现有技术,本新型可以在数十万压模次的高效率加工,停机10-20min对下模拆卸清理,清理完成后又可以保持高强度且稳定的加工作业,不仅加工效率高,而且可以稳定保持对下模的冷却效果,确保地毯不会因粘结在下模上而出现复合层偏移、褶皱的现象出现。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凹模件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凹模件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密封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的一种针刺汽车毯的压模成型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下模2由可拆卸连接的凹模件一21和凹模件二22构成;所述凹模件一21设有与上模1配合的工作面;所述凹模件一21与凹模件二22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条冷却流道3;所述冷却流道3包括冷却下槽32和冷却上槽31;所述冷却上槽31设于凹模件一21的底部,所述冷却下槽32设于凹模件二22的顶部;所述冷却下槽32的外轮廓与冷却上槽31的内轮廓适配。

具体的,所述冷却上槽31及冷却下槽32为同一圆心的圆弧状构件构成;所述冷却下槽32的外轮廓满足于:当冷却上槽31与冷却下槽32拼接后,两者的重合面的水平高度应当大于冷却流道3的半径,由此可以大幅度的避免冷却流道内的冷却介质从冷却上槽与冷却下槽的拼接面溢出。

更具体的,所述冷却上槽31设置有导流槽30,所述导流槽30的延伸方向与水平线平行;所述冷却下槽32对应导流槽32设置有第一密封件320;所述导流槽30的位置应当高于冷却下槽32的最高点;由此,由于导流槽沿水平方向在冷却上槽内部延伸,因此,不仅可以降低冷却介质的溢出下模的概率,而且可以增加冷却介质与下模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效率。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道3设置有五条;但并不局限于此,冷却流道的数量可以根据模具的大小选择增加或减小;所述导流槽30设置有两个,两个导流槽30对称设置。

具体的,所述冷却下槽32的底部设置有污垢收集槽30;由此设置,冷却介质的污垢能够被收集到污垢收集槽中,可以防止污垢附着于冷却流道表面,一定程度下确保冷却效果;而且,将污垢收集在污垢收集槽后,不仅便于清理,冷却介质的使用时间可以大幅度增加。

所述下模2对应冷却流道3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导向孔4;所述导向孔4内设置有第二密封件5;所述第二密封件5包括密封端部51和导向端部50;所述密封端部51与拼接后冷却流道3内部空间适配;所述导向端部50的外轮廓与导向孔4的内轮廓适配;所述密封端部51和导向端部50的外表面均设置有弹性密封件(如橡胶);导向孔的设置,利用冷却下模与导向孔的配合,可以更便于凹模件一与凹模件二的装配,而且在装配完成后,导向孔与第二密封件的导向端部会形成第二环密封;第二密封件的导向端部不仅可以引导第二密封件与导向孔配合,而且密封端部伸入冷却流道中,起到第一环密封效果。

具体的,所述下模2对应冷却流道3、且未设置导向孔4的端部设置有第三密封件6。

具体的,所述上模1连接有均压盘7,所述均压盘7设置有六个均压件70,所述六个均压件70沿均压盘7圆周均匀分布;所述六个均压盘70均固定有支撑柱8,所述支撑柱8的另一端连接动力机构;通过这样的设置,本新型使用较小厚度的上模与均压盘、支撑柱配合,也可以获得稳定的上模压力对下模作用,相比传统技术,不需要使用较大质量的上模,降低机体质量与体积。

需要注意的是,本新型冷却介质可以从第三密封件开设盖口装填,也可以从凹模件二的底部向上延伸开设进水口,进水口与冷却下槽连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