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53984发布日期:2021-03-23 10:44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在模具上注塑、成型产品后,产品会与模具粘模,且粘模力较大,需要用顶针将产品顶出脱模。传统的模具顶出脱模时,容易对产品造成拖伤、顶白等问题,尤其是对一些形状特殊的产品,例如有凹槽的产品,顶针插进凹槽处,则在产品脱离模腔后,还需将顶针从凹槽处脱离,这样的产品对顶出行程需求比普通产品更大。

因此,现在亟需设计一种能解决上述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包括:

底端固定在模具底座上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朝向模具的一侧设有运动槽,所述运动槽两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上端设有第一斜面,所述卡槽与所述运动槽相通;

与模具下顶针板活动连接的挡板,所述挡板一端插入所述运动槽和所述卡槽内,所述挡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二斜面;以及

顶端固定在模具上顶针板上的钩杆,所述钩杆底端伸入所述运动槽内、钩住所述挡板,所述钩杆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斜面相配合的第三斜面,所述钩杆钩着所述挡板向上运动时,所述安装座能够将所述挡板完全压进下顶针板内,且所述钩杆顶着所述挡板向下运动时,能够将所述挡板完全压进下顶针板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卡槽为直角梯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设置在下顶针板上、与所述挡板相配合的活动槽,所述挡板的一端插入所述活动槽内,所述活动槽上设有螺纹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螺栓杆,所述螺栓杆一端穿过所述挡板、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栓杆上还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挡板与所述螺纹孔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钩杆为钩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包括:底端固定在模具底座上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朝向模具的一侧设有运动槽,所述运动槽两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上端设有第一斜面,所述卡槽与所述运动槽相通;与模具下顶针板活动连接的挡板,所述挡板一端插入所述运动槽和所述卡槽内,所述挡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二斜面;以及顶端固定在模具上顶针板上的钩杆,所述钩杆底端伸入所述运动槽内、钩住所述挡板,所述钩杆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斜面相配合的第三斜面,所述钩杆钩着所述挡板向上运动时,所述安装座能够将所述挡板完全压进下顶针板内,且所述钩杆顶着所述挡板向下运动时,能够将所述挡板完全压进下顶针板内。采用上述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二次顶出,在有限空间内增加顶出行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组装在模具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钩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安装座;11、运动槽;12、卡槽;13、第一斜面;

2、挡板;21、第二斜面;

3、钩杆;31、第三斜面;

4、底座;

5、下顶针板;

6、上顶针板;

7、螺栓杆;

8、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浅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包括:

底端固定在模具底座4上的安装座1,所述安装座1朝向模具的一侧设有运动槽11,所述运动槽11两侧设有卡槽12,所述卡槽12上端设有第一斜面13,所述卡槽12与所述运动槽11相通;

与模具下顶针板5活动连接的挡板2,所述挡板2一端插入所述运动槽11和所述卡槽12内,所述挡板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13相配合的第二斜面21;以及

顶端固定在模具上顶针板6上的钩杆3,所述钩杆3底端伸入所述运动槽11内、钩住所述挡板2,所述钩杆3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斜面21相配合的第三斜面31,所述钩杆3钩着所述挡板2向上运动时,所述安装座1能够将所述挡板2完全压进下顶针板5内,且所述钩杆3顶着所述挡板2向下运动时,能够将所述挡板2完全压进下顶针板5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卡槽12为直角梯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设置在下顶针板5上、与所述挡板2相配合的活动槽,所述挡板2的一端插入所述活动槽内,所述活动槽上设有螺纹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二次顶出机构还包括螺栓杆7,所述螺栓杆7一端穿过所述挡板2、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栓杆7上还套设有弹簧8,所述弹簧8位于所述挡板2与所述螺纹孔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钩杆3为钩状。

具体的,传统的模具一般包括底座4,顶针板,下模板,上模板,顶座,顶针,回针,导柱等,通过将顶针板往上顶,上模板与下模板分开,顶针顶着产品脱模。本实施例的顶针板包括上顶针板6和下顶针板5,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中顶针板,顶针包括固定在下顶针板5上的顶针和固定在上顶针板6上的顶针,下顶针板5上的顶针插入进产品的凹槽内,上顶针板6上的顶针顶着产品的底面。

本实施例设置在模具的两侧,其中包括固定在上顶针板6侧面的钩杆3,固定在底座4上的安装座1,安装座1位于钩杆3下方,钩杆3从上往下伸入进安装座1的运动槽11内,及连接在下顶针板5上的挡板2,挡板2设有第二斜面21的一端卡入安装座1的运动槽11和卡槽12内,卡槽12顶部设有跟第二斜面21相配合的第一斜面13。钩杆3的底端在挡板2下方,钩杆3的顶端在挡板2上方,即钩杆3钩住挡板2,使挡板2与其一起运动。下顶针板5上设有活动槽,活动槽上设有螺纹孔,挡板2上设有相应的通孔,螺栓杆7从挡板2的通孔穿过,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在一起,其中螺栓杆7上套设了弹簧8,弹簧8对挡板2有一个向外顶的力,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挡板2既无法脱离活动槽,又可以在外力挤压下,使挡板2被完全挤压进活动槽内,还可在没了外力挤压下,返回原位卡入卡槽12内。其中,挡板2上的通孔选择下沉式的,使得螺栓杆7的栓头在挡板2被挤压进活动槽后,不会对钩杆3造成阻拦。

将上顶针板6往上抬高一定距离,同时钩杆3因为固定在上顶针板6上,所以钩杆3也钩着挡板2向上运动,两侧的钩杆3同时作用,就相当于将挡板2一起向上抬。由于安装座1是固定在底座4上的,而挡板2一端卡入卡槽12内,所以在钩杆3钩着挡板2向上运动一定距离后,安装座1的第一斜面13与挡板2的第二斜面21相配合,使得挡板2一边向上运动,一边渐渐的被挤压进活动槽内,在挡板2向上运动时,由于挡板2一端是插入进活动槽内的,所以下顶针板5也随着挡板2向上运动,下顶针板5和上顶针板6上的顶针顶着产品也向上运动,渐渐离开模腔,实现首次顶出。在挡板2被完全挤压进活动槽内后,钩杆3不再钩着挡板2,继续抬高上顶针板6时,下顶针板5不再跟着一起向上运功,回到原位,因此下顶针板5上的顶针不再与上顶针板6上的顶针一起向上运动,如此一来,上顶针板6上的顶针顶着产品向上运动,下顶针板5上的顶针则从产品凹槽处脱离出来,实现二次顶出。

下顶针板5回到原位后,挡板2没了挤压,也回到原位,卡在卡槽12处。钩杆3随着上顶针板6向下运动,直至被回到原位的挡板2挡住。钩杆3继续往下运动,在钩杆3底部的第三斜面31和挡板2的第二斜面21的配合下,挡板2又被挤压进活动槽内,钩杆3即可越过挡板2向下运动,直至没了钩杆3的挤压,挡板2弹回原位,被钩杆3钩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底端固定在模具底座4上的安装座1,所述安装座1朝向模具的一侧设有运动槽11,所述运动槽11两侧设有卡槽12,所述卡槽12上端设有第一斜面13,所述卡槽12与所述运动槽11相通;与模具下顶针板5活动连接的挡板2,所述挡板2一端插入所述运动槽11和所述卡槽12内,所述挡板2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斜面13相配合的第二斜面21;以及顶端固定在模具上顶针板6上的钩杆3,所述钩杆3底端伸入所述运动槽11内、钩住所述挡板2,所述钩杆3底部设有与所述第二斜面21相配合的第三斜面31,所述钩杆3钩着所述挡板2向上运动时,所述安装座1能够将所述挡板2完全压进下顶针板5内,且所述钩杆3顶着所述挡板2向下运动时,能够将所述挡板2完全压进下顶针板5内。采用上述设计,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二次顶出,在有限空间内增加顶出行程。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或者多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