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试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03388发布日期:2021-09-10 23:29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测试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测试模具。


背景技术:

2.目前,缩痕是塑胶件最常见的外观缺陷之一,通常出现在包含较厚部位的成型物中,或者出现在与加强筋、定位柱或内圆角相对的位置。
3.但是,筋位厚度对缩痕程度的影响并没有相关的测试模具,都是依靠设计人员的经验对产品的筋位厚度进行设计,当模具开模后,若缩痕程度严重,重新开模将造成成本升高的问题,且缩痕严重影响产品的外观,因此急需一种能够检测筋位方向对缩痕影响的模具,为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试模具,该测试模具能够直观的将筋位的厚度对缩痕的影响显现出来,能够对产品设计时筋位的厚度的合理设计起到参考作用,在源头上避免注塑产品的缩痕的产生。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试模具,包括动模和定模,所述动模上设有模腔,所述模腔的一端设有与所述模腔相连通的进胶口,所述定模上与所述进胶口相对的位置设有进料通道,所述动模上设有与所述模腔相连通的若干筋位,若干所述筋位的高度均相同,若干所述筋位的宽度逐渐增加。
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筋位之间的间隔为 15mm-25mm。
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进胶口与所述模腔相连通的方向记为进胶方向,其中一部分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胶方向平行,其中一部分所述筋位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进胶方向垂直。
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筋位的数量为8条,其中四条筋位垂直于所述进胶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模腔底部,其中四条平行于所述进胶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模腔底部。
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胶口包括相连的侧浇口和扇形浇口,所述扇形浇口与所述进料通道相对设置。
1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浇口的深度是所述模腔的深度的30%-50%。
1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扇形浇口的深度等于所述模腔的深度。
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浇口与所述模腔相连的一侧为进料侧,所述侧浇口与所述进料侧相连通的长度占所述进料侧的长度的55%-80%。
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扇形浇口的一侧与所述进料通道相对的位置设有冷料井,所述冷料井的深度大于所述扇形浇口。
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筋位的深度是所述模腔的深度的 1.5-3倍。
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测试模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测试模具,通过在动模上设置若干条厚度不同的筋位,从而
可以通过进料通道将熔融的塑胶料导入模腔内,使得熔融的塑胶料流入不同厚度的若干筋位中,待注塑成型完成过后,取出注塑成型的样品,即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观察不同厚度的筋位对缩痕程度的影响,从而观察筋位厚度对缩痕的影响的结果可以作为设计参照,从产品设计时避免缩痕的产生,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注塑的方法直接评估免喷涂聚合物注塑时的缩痕程度,可通过肉眼直接观测,检测方便且直观,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测试模具的爆炸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定模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动模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定模,11、进料通道,12、第一分型面,2、动模,21、第二分型面,22、冷料井,23、扇形浇口,24、侧浇口,25、模腔, 2a、第一筋位,2b、第二筋位,2c、第三筋位,2d、第四筋位,2e、第五筋位,2f、第六筋位,2g、第七筋位,2h、第八筋位,3、样品。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步骤编号,其仅为了便于阐述说明而设置,对步骤之间的顺序不做任何限定,实施例中的各步骤的执行顺序均可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来进行适应性调整。
25.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测试模具,包括动模2和定模1,动模2上设有模腔25,模腔25的一端设有与模腔25相连通的进胶口,定模上与进胶口相对的位置设有进料通道11,动模2上设有与模腔25相连通的若干筋位,若干筋位的高度均相同,若干筋位的宽度逐渐增加。
26.基于以上技术方案,通过在动模2上设置若干条厚度不同的筋位,从而可以通过进
料通道11将熔融的塑胶料导入模腔25内,使得熔融的塑胶料流入不同厚度的若干筋位中,待注塑成型完成过后,取出注塑成型的样品3,即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观察不同厚度的筋位对缩痕程度的影响,从而观察筋位厚度对缩痕的影响的结果可以作为设计参照,从产品设计时避免缩痕的产生,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注塑的方法直接评估免喷涂聚合物注塑时的缩痕程度,可通过肉眼直接观测,检测方便且直观,操作方便。
2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筋位之间的间隔为 15mm-25mm。优选的,相邻的两条筋位中心线间隔20mm。从而便于注塑成型后对样品3的观察,从而便于得出筋位厚度与缩痕的关系。
2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将进胶口与模腔25相连通的方向记为进胶方向,其中一部分筋位的延伸方向与进胶方向平行,其中一部分筋位的延伸方向与进胶方向垂直。从而可以比对设置在不同角度的同样厚度的筋位产生缩痕的严重程度,从而可以判别筋位的设置方向与缩痕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2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筋位的数量为8条,其中四条筋位垂直于进胶方向间隔设置在模腔25底部,其中四条平行于进胶方向间隔设置在模腔25底部。从而可以比对设置垂直于进胶方向和平行于进胶方向的同样厚度的筋位产生缩痕的严重程度,从而可以判别筋位的设置方向与缩痕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可选的,也可以在模腔25内设置其他角度的不同厚度的筋位来检测筋位设置的角度对于缩痕的影响。为了便于描述,将四条平行于进料方向的筋位依次标记为:第一筋位2a、第二筋位2b、第三筋位2c和第四筋位2d,将四条垂直于进料方向的筋位依次标记为:第五筋位2e、第六筋位2f、第七筋位2g和第八筋位2h。
3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进胶口包括相连的侧浇口24和扇形浇口23,扇形浇口23与进料通道11相对设置。通过设置相连的扇形浇口 23和侧浇口24,从而使得进入模腔25内的熔融的塑胶料的料流更加平稳,确保注塑成型的效果更好。
3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侧浇口24的深度是模腔25的深度的 30%-50%,从而使得进入模腔25的熔融的塑胶料的流速相对平缓,从而避免注塑成型的样品3出现其他缺陷影响观测。
3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扇形浇口23的深度等于模腔25的深度。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侧浇口24与模腔25相连的一侧为进料侧,侧浇口24与进料侧相连通的长度占进料侧的长度的55%-80%,从而进胶的尺寸较大,宽浇口有助于实现熔融的塑胶料在模腔25上的流动方向平行于浇口。
3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扇形浇口23的一侧与进料通道11相对的位置设有冷料井22,冷料井22的深度大于扇形浇口23,冷料井22能够接收最初进入的熔融的塑胶料,由于最初进入的熔融塑胶料与金属制成的动模2和定模1接触后会迅速变冷,为防止冷料进入型腔而影响塑件质量,并使熔料能顺利地充满模腔25。
3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筋位的深度是模腔25的深度的1.5-3倍。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筋位的深度均为4mm-6mm,扇形浇口23的深度为2mm-3mm,筋位的深度与模腔25的深度按照比例设置,从而避免注塑成型后的样品3出现筋位注塑效果不佳的问题。
3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定模1与动模2相贴合的一面为第一分型面12,动模2与定模1相贴合的一面为第二分型面21,在第一分型面 12和/或第二分型面21上设有排气槽,从而避免因为困气造成注塑成型的样品3出现缺陷。
3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侧浇口24厚度=0.4*模腔25的厚度=0.4*扇形浇口23厚度。模腔25的深度为2.5mm,模腔25通过截面为矩形、深度为1mm的侧浇口24进胶,侧浇口24接厚度为2.5mm的扇形浇口23,模腔25内设有与进胶方向平行和垂直的筋位各4条,每两条筋位中心线间隔20mm。筋位的深度一致且均为5mm,即筋位的深度与板厚度比值为2。通常,筋位的深度≤3*模腔25的深度。在平行方向和垂直方向各条筋位厚度依次为1.8mm、1.5mm、1.2mm、0.8mm,即筋位的厚度分别为模腔25深度(即样品3的厚度)的72%、60%、48%、32%,由此可以得到筋位的厚度和样品3的厚度的比值对缩痕严重程度的影响关系。同时还能得出缩痕的和进胶方向之间的关系,即沿着流动方向保压效果优于垂直方向,可用于评价同一厚度不同布置方向的筋位对缩痕的影响。
3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注塑时,往进料通道11内注入熔融塑胶料,熔融塑胶料依次经过扇形浇口23和侧浇口24,流入模腔25中并进入第一筋位2a、第二筋位2b、第三筋位2c、第四筋位2d、第五筋位 2e、第六筋位2f、第七筋位2g及第八筋位2h。注塑完成后,移动动模2,即可将整个样品33从模具上拆出。拆出后,可以通过观察样品33上第一筋位2a、第二筋位2b、第三筋位2c、第四筋位2d、第五筋位2e、第六筋位2f、第七筋位2g及第八筋位2h附近形成的缩痕的程度,从而能够获得筋位方向对缩痕的影响。
38.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测试模具,其测试模具通过在动模2上设置若干条厚度不同的筋位,从而可以通过进料通道11将熔融的塑胶料导入模腔25内,使得熔融的塑胶料流入不同厚度的若干筋位中,待注塑成型完成过后,取出注塑成型的样品3,即可以直接通过肉眼观察不同厚度的筋位对缩痕程度的影响,从而观察筋位厚度对缩痕的影响的结果可以作为设计参照,从产品设计时避免缩痕的产生,本实施例可以通过注塑的方法直接评估免喷涂聚合物注塑时的缩痕程度,可通过肉眼直接观测,检测方便且直观,操作方便。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