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冰箱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冰箱柜箱体发泡模具的恒温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2.冰箱柜箱体发泡需要模具保持较为稳定的温度(控制在40-50℃之间),确保发泡质量。一组箱体发泡模具一般6个或者8个,采用恒温机组通过水管加热来控制模具温度。
3.目前冰箱柜箱发模具的恒温系统,采用定频恒温机组,各个箱发模具的加热管路并联,每个模具均中带有温度传感器和加热管路自动开关。工作状态为设定恒温机组的温度,然后加热水通过管道流向各个模具,再通过回路管道回到恒温机组,经过恒温机组加热后,继续流向各个模具,如此循环。当模具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达到要求上限时,会发出电信号关闭该模具的进水阀门;关闭进水阀门一段时间后,当模具温度传感检测到温度达到要求下限时,会发出电信号打开该模具的进水阀门。每个模具均如此控制,工作期间,恒温机组一直处于运行状态。
4.现用的恒温系统存在同时给所有模具加热的情况(如刚开机时),而现用的恒温机组为定频机组,所以功率需要按照满足所有模具同时加热的条件设计。然而当部分模具温度达到要求关闭进水阀门时,恒温机组还是按照满额状态运行,这会导致能源的浪费,并且由于部分模具关闭阀门时,恒温机组满额运行,届时水路管道的压力会很大,容易造成水管泄露,影响水路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冰箱柜箱体发泡模具的恒温控制方法,控制器根据水压表实时采集加热管道的水压值控制恒温机组的运行功率,避免恒温机组一直满负荷运行,从而节约了能源;同时避免因部分模具关闭进水阀门时,所导致供水管道水压增加,影响水路使用寿命,并且优化了控制方法,控制更为稳定。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本发明为一种冰箱柜箱体发泡模具的恒温控制方法,包括恒温系统,所述恒温系统包括恒温机组和模具;所述恒温机组通过加热管道与若干模具连接,所述恒温机组向模具提供热水进行加热;所述恒温机组的出水口安装有一压力表;所述模具的进水管上均安装有一进水阀门;
8.基于所述恒温系统,按以下步骤运行:
9.ss01、系统开机,所述恒温机组以最大功率运行,档位为n,向n个模具提供热水进行加热;所述水压表的标准压力值为p;
10.ss02、所述水压表将出水管水压数据传输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恒温机组的运行功率;
11.ss03、当模具加热完成后,关闭完成加热的模具的进水阀门;
12.ss04、关闭进水阀门后,所述控制器检测水压表的压力值高于设定阈值范围,所述控制器控制恒温机组的运行功率降低一档运行,并在间隔若干时间后再次检测压力表感应的压力值数据是否降到设定阈值范围内;
13.ss05、若是,控制器则控制恒温机组按当前档位运行;若否,重复步骤ss04,直至压力表检测的压力值在设定阈值范围内;
14.ss06、当工作人员向恒温系统加入新模具时,打开待加热模具进水阀门;
15.ss07、所述控制器检测到水压表的压力值低于设定阈值范围,所述控制器控制恒温机组的运行功率增加一档运行,并在间隔若干时间后再次检测压力表感应的压力值数据是否达到设定阈值范围内;
16.ss08,若是,控制器则控制恒温机组按当前档位运行;若否,重复步骤ss07,直至压力表检测的压力值在设定阈值范围内。
17.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s04中控制器检测压力表感应的压力值数据的间隔时间为90
±
60秒。
18.进一步地,需要加热的所述模具的数量与恒温机组的档位相对应,需要加热的所述模具的数量越多,所述恒温机组的档位越高。
19.进一步地,所述压力表将感应的加热管道压力数据传输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判定压力表感应的数据是否高于或低于设定阈值范围。
20.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管道的水压值设定阈值范围为p*95%-p*105%。
21.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采用mcu或cpu。
22.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3.本发明中控制器根据水压表实时采集加热管道的水压值控制恒温机组的运行功率,避免恒温机组一直满负荷运行,从而节约了能源;同时避免因部分模具关闭进水阀门时,所导致供水管道水压增加,影响水路使用寿命,并且优化了控制方法,控制更为稳定。
24.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一种冰箱柜箱体发泡模具的恒温控制系统的系统图;
27.图2为一种冰箱柜箱体发泡模具的恒温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9.实施例一:
30.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为一种冰箱柜箱体发泡模具的恒温控制方法,包括恒温系统,恒温系统包括恒温机组1和模具3;
31.恒温机组1通过加热管道与若干模具3连接,加热管道为水管;恒温机组1向模具3提供热水进行加热;恒温机组1的出水口安装有一压力表2;模具3的进水管上均安装有一进水阀门4;
32.基于恒温系统,按以下步骤运行:
33.ss01、系统开机,恒温机组1以最大功率运行,档位为n,向n个模具3提供热水进行加热;水压表2的标准压力值为p;
34.ss02、水压表2将出水管水压数据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恒温机组1的运行功率;
35.ss03、当模具3加热完成后,关闭完成加热的模具3的进水阀门4;
36.ss04、控制器检测水压表2的压力值高于设定阈值范围,控制器控制恒温机组1的运行功率降低一档运行,并在间隔若干时间后再次检测压力表2感应的压力值数据是否降到设定阈值范围内;
37.ss05、若是,控制器则控制恒温机组1按当前档位运行;若否,重复步骤ss04,直至压力表2检测的压力值在设定阈值范围内;
38.ss06、当工作人员向恒温系统加入新模具3时,打开待加热模具3进水阀门4;
39.ss07、控制器检测到水压表2的压力值低于设定阈值范围,控制器控制恒温机组1的运行功率增加一档运行,并在间隔若干时间后再次检测压力表2感应的压力值数据是否达到设定阈值范围内;
40.ss08,若是,控制器则控制恒温机组1按当前档位运行;若否,重复步骤ss07,直至压力表2检测的压力值在设定阈值范围内。
41.实施例二:
42.控制器采用mcu或cpu;压力表2将感应的加热管道压力数据传输至控制器,控制器判定压力表2感应的数据是否高于或低于设定阈值范围;加热管道的水压值设定阈值范围为p*95%-p*105%。
43.实施例三:基于实施例一的
44.步骤ss04中控制器检测压力表2感应的压力值数据的间隔时间为90
±
60秒,用来避免短时间内箱发模具同时出现进水阀门开和关的情况,避免重复无效的调整;同时也给调整后水压变化一段稳定期,便于检测准确,避免过多的无效调整。
45.实施例四:基于实施例一的
46.进水阀门4为电磁阀,进水阀门4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当模具3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高于到设定阈值时,会向控制器发出电信号关闭该模具3的进水阀门4,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控制该模具3上的进水阀门4关闭。
47.关闭进水阀门4一段时间后,当当模具3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低于设定阈值时,会向控制器发出电信号打开该模具3的进水阀门4,控制器接收到信号后控制该模具3上的进水阀门4打开。
48.实施例五:
49.控制器的功率和档位设置流程如下:首先变频恒温机组的满额功率同原恒温机组
的功率一致,即满足同时为各个箱发模具提供加热的要求,该状态下在变频恒温机组出水口处增加一个水压表,测量得到一个水压值p,此时恒温机组的功率设为an。然后关闭一个箱发模具,恒温机组功率为an,由于需要加热模具减少,用水量减少,管道水压会增加。此时降低恒温机组功率,将水压值调整为p,此时调整后的恒温机组功率设为an-1。然后再关闭一个箱发模具,恒温机组功率为an-1,水压值上升,降低恒温机组功率使水压值为p,此时调整后的恒温机组功率设为an-2。依次类推,得到关闭不同数量的箱发模具,水压值为p时,恒温机组所对应的功率。直到关闭所有箱发模具,水压值为p时,恒温机组对应的功率a0箱发模具共n个。此时我们得到同时为0个至n个箱发模具加热时,水压值为p状态下,
[0050][0051]
恒温机组所对应的功率。具体情况如下表:
[0052]
需要加热的模具3的数量与恒温机组1的档位相对应,需要加热的模具3的数量越多,恒温机组1的档位越高;
[0053]
将以上恒温机组1功率及档位记录并设置在恒压系统的控制器中,恒温机组1输出功率由大到小设置为n+1个档位,通过检测水压值变化来调整恒温机组输出功率的档位。其中水压值设置范围为p*95%-p*105%,当水压值超出该区间时,调整恒温机组1档位,直到检测水压值在p*95%-p*105%区间为止。
[005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55]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