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57395发布日期:2022-03-16 11:26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了模具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逐渐普及,塑胶件渐渐得到广泛使用,塑胶件会通过塑胶模具进行成型。当塑胶件成型后,现有技术往往是通过模具的顶出件把产品一次直接顶出,由于刚成型的产品的粘膜力较大,这样会使产品粘在顶出件上,不便于机械手取出产品,强行脱膜会导致产品变形,生产良率低,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其用于解决一次顶出产品易变形、生产良率低的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该二次顶出结构加工简单,通过设置三块顶出板,比普通的顶出方式增加了一块顶出板,产品通过两个顶出件分两次顶出,使产品在开模时不粘模,实现顺利脱膜,不易变形,有效的提高产品的生产良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且不用二次修模,节约了成型时间,方便机械手取出产品,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其中,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包括:该模具包括动模板、位于所述动模板下方的后固定板,设置在所述动模板和后固定板之间用于支撑的第一模角和第二模角;
5.所述二次顶出结构包括:
6.第一顶出板,所述第一顶出板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板和所述动模板之间;
7.第二顶出板,所述第二顶出板设置于所述第一顶出板与所述动模板之间;
8.开闭器,所述开闭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顶出板和第二顶出板,所述开闭器能打开或闭合;
9.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固定在所述第一顶出板上,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上端面与所述动模板的下端面具有第一行程距离;
10.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固定在所述第二顶出板上,所述第二限位块的上端面与所述动模板的下端面具有第二行程距离;
11.其中,所述第一行程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行程距离;
12.第一顶出件,所述第一顶出件固定在所述第一顶出板上;
13.第二顶出件,所述第二顶出件固定在所述第二顶出板上,所述第二顶出件设置在所述第一顶出件的外缘,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顶出件沿竖直方向滑动;
14.至少一个顶杆,至少一个所述顶杆沿所述模具的轴向设置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二顶出板的底部相抵接。
15.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顶出板的底部的顶出件垫板,所述第一顶出件通过所述顶出件垫板与所述第一顶出板固定连接。
16.进一步的,所述开闭器包括开闭器上端和开闭器下端,所述开闭器上端固定在所
述第二顶出板上,所述开闭器下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顶出板上。
1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顶出板包括第二上顶出板和第二下顶出板,所述第二上顶出板与所述第二下顶出板固定连接。
18.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螺丝,所述第一螺丝固定连接第二上顶出板和第二下顶出板。
19.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螺丝,所述第二螺丝固定连接第一顶出板和第一限位块。
2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块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顶出块,且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上端面高于所述第二顶出块的上端面。
21.进一步的,该模具处于合模状态时,所述第一顶出件的上端面与所述动模板的上端面平齐。
22.进一步的,所述顶杆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后固定板和所述第一顶出板。
23.进一步的,还包括机台,所述机台与所述顶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5.该二次顶出结构加工简单,通过设置三块顶出板,比普通的顶出方式增加了一块顶出板,机台推动顶杆,使得产品在开闭器的闭合和打开下自动实现二次顶出,避免一次直接将产品顶出使产品损坏,该二次顶出结构使产品在开模时不粘模,实现顺利脱膜,不易变形,有效的提高产品的生产良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且不用二次修模,节约了成型时间。
26.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合模状态的示意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一次顶出状态的示意图;
30.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二次顶出状态的示意图。
31.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1、动模板;2、后固定板;3、第一模角;4、第二模角;5、第一顶出板;6、第二顶出板;61、第二上顶出板;62、第二下顶出板;7、开闭器;71、开闭器上端;72、开闭器下端;8、第一限位块;9、第二限位块;10、第一顶出件;11、第二顶出件;12、顶杆;13、顶出件垫板;14、第一螺丝;15、第二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模具的二次顶出结构,该二次顶出加工结构简单,通过设置三块顶出板,比普通的顶出方式增加了一块顶出板,产品通过两个顶出件分两次顶出,使产品在开模时不粘模,实现顺利脱膜,不易变形,有效的提高产品的生产良率;且不用二次修模,节约了成型时间,方便机械手取出产品,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35.本实施例所述的模具包括动模板1、位于所述动模板1下方的后固定板2,设置在所述动模板1和后固定板2之间用于支撑的第一模角3和第二模角4;
36.所述二次顶出结构包括:
37.第一顶出板5,所述第一顶出板5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板2和所述动模板1之间;
38.第二顶出板6,所述第二顶出板6设置于所述第一顶出板5与所述动模板1之间;
39.开闭器7,所述开闭器7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顶出板5和第二顶出板6,所述开闭器7能打开或闭合;
40.第一限位块8,所述第一限位块8固定在所述第一顶出板5上,所述第一限位块8的上端面与所述动模板1的下端面具有第一行程距离;
41.第二限位块9,所述第二限位块9固定在所述第二顶出板6上,所述第二限位块9的上端面与所述动模板1的下端面具有第二行程距离;
42.其中,所述第一行程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行程距离;
43.第一顶出件10,所述第一顶出件10固定在所述第一顶出板5上;
44.第二顶出件11,所述第二顶出件11固定在所述第二顶出板6上,所述第二顶出件11设置在所述第一顶出件10的外缘,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顶出件10沿竖直方向滑动;
45.至少一个顶杆12,至少一个所述顶杆12沿所述模具的轴向设置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二顶出板6的底部相抵接。
46.结合图1、图2、图3,借由上述结构,该模具实现二次顶出总共需要两个步骤。当模具处于初始状态时即合模状态,此时第一顶出板5与第二顶出板6通过开闭器7连接在一起,开闭器上端71嵌入到开闭器下端72的孔里使所述开闭器7连接在一起。启动机台,进行一次顶出操作。所述机台将力提供给与之连接的顶杆12,所述顶杆12抵在所述第二下顶出板62的底部,此时机台的力小于所述开闭器7连接在一起的力,因此所述顶杆12能带动所述第一顶出板5和第二顶出板6沿竖直方向共同向上运动,固定在所述第一顶出板5上端面的第一限位块8先到达动模板1的底部,完成了第一行程,此时与所述第一顶出板5连接的第一顶出件10也向上升,相应的完成了第一行程,产品实现了第一次顶出。然后,所述机台继续推动顶杆12往上升,由于所述第一限位块8到达了第一限制点,因此所述第一顶出板5无法继续向上运动。当机台的力大于所述开闭器7连接在一起的力时,所述开闭器上端71与开闭器下端72分离,所述顶杆12继续推动所述第二顶出板6向上运动,当第二限位块9到达所述动模板1的底部时,完成了第二行程,相应地,与所述第二顶出板6相连的第二顶出件11也向上运动完成了第二行程,实现了二次顶出。该模具通过自动化顶出,产品在两次顶出后脱离了型腔,顺利脱模,产品不易变形,有效的提高产品的生产良率。
47.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二次顶出结构包括第一顶出板5和第二顶出板6。所述第一顶出板5设置于所述后固定板2和所述动模板1之间。所述第二顶出板6设置于所述第
一顶出板5与所述动模板1之间。所述第二顶出板6包括第二上顶出板61和第二下顶出板62。所述第二上顶出板61与所述第二下顶出板62之间通过第一螺丝14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顶出板5和第二顶出板6之间通过开闭器7连接在一起。所述开闭器7包括开闭器上端71和开闭器下端72。所述开闭器上端71固定在所述第二顶出板6上。所述开闭器下端72固定在所述第一顶出板5上。所述开闭器7能打开或闭合。合模状态时,所述开闭器7闭合,所述开闭器上端71卡在所述开闭器下端72内,使得所述第一顶出板5和所述第二顶出板6在顶杆12的推动下能同时向上升;当机台提供给所述顶杆12的力逐渐增大,大于所述开闭器7闭合的力时,在所述顶杆12逐渐推动所述第二顶出板6向上升的过程中,所述开闭器7打开,所述开闭器上端71与所述开闭器下端72分离。第一限位块8固定在所述第一顶出板5上。所述第一限位块8的上端面与所述动模板1的下端面具有第一行程距离。所述第一限位块8贯穿所述第二顶出板6。第二限位块9固定在所述第二顶出板6上。所述第二限位块9的上端面与所述动模板1的下端面具有第二行程距离。所述第一行程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行程距离。第一顶出件10固定在所述第一顶出板5上。在所述第一顶出板5向上升时,所述第一顶出件10也向上升,从而带动产品完成第一次顶出。第二顶出件11固定在所述第二顶出板6上。所述第二顶出件11设置在所述第一顶出件10的外缘。所述第二顶出件11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顶出件10沿竖直方向滑动。所述第二顶出件11在所述第二顶出板6的推动下向上伸,从而使产品继续顶出,实现第二次顶出。所述二次顶出结构还包括一个顶杆12。所述顶杆12沿所述模具的轴向设置。所述顶杆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顶出板6的底部相抵接。所述顶杆12的另一端与所述机台固定连接。所述顶杆12贯穿所述后固定板2和所述第一顶出板5。该二次顶出结构结构简单,通过设置三块顶出板,产品通过两个顶出件分两次顶出,使产品在开模时不粘模,实现顺利脱膜,不易变形,有效的提高产品的生产良率,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48.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二次顶出结构还包括顶出件垫板13。所述顶出件垫板13设置在所述第一顶出板5的底部。所述第一顶出件10通过所述顶出件垫板13与所述第一顶出板5固定连接,从而在一次顶出过程中,所述第一顶出板5在第二顶出板6的带动下向上升,使得第一顶出件10在所述第一顶出板5的推动下也能自动向上升,完成一次顶出。
49.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开闭器7包括开闭器上端71和开闭器下端72。所述开闭器上端71固定在所述第二顶出板6上。所述开闭器下端72固定在所述第一顶出板5上。所述开闭器上端71卡在所述开闭器下端72的孔里,使得所述开闭器7处于闭合状态,所述第一顶出板5和所述第二下顶出板62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顶出板5能够跟随所述第二顶出板6一起向上升,实现一次顶出。当机台施加给所述顶杆12的力逐渐大于所述开闭器7闭合的力时,所述开闭器7打开,此时所述顶杆12只推动所述第二顶出板6向上升,实现二次顶出。所述开闭器7能够使得该二次顶出结构自动完成二次顶出过程,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5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顶出板6包括第二上顶出板61和第二下顶出板62。所述第二上顶出板61与所述第二下顶出板62通过第一螺丝1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顶出板6在所述顶杆12的推动下使所述第二限位块9到达所述动模板1的底部,自动完成产品的第二次顶出。
51.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二次顶出结构还包括第二螺丝15。所述第二螺丝15固定连接第一顶出板5和第一限位块8。所述第一顶出板5在开闭器7的作用下与所述第二顶出
板6一起向上升,自动完成产品的第一次顶出。
5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块8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第二顶出块。所述第一限位块8的上端面高于所述第二顶出块的上端面,使得所述第一限位块8在所述第一顶出板5的推动下能够与所述动模板1相接触,限制所述第一顶出板5的运动,从而保证第二限位块9能与所述动模板1相接触,自动完成二次顶出。
53.如图1所示,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该模具处于合模状态时,所述第一顶出件10的上端面与所述动模板1的上端面平齐,此时产品还在模具里,通过两次自动顶出使产品能够在不损坏的前提下顺利脱模。
54.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杆12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后固定板2和所述第一顶出板5,使得所述后固定板2和所述第一顶出板5在所述顶杆12推动所述第二顶出板6向上升的过程中不被所述顶杆12运动影响,第一次顶出和第二次顶出能够自动实现,降低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55.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二次顶出结构还包括机台。所述机台与所述顶杆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机台将力施加给所述顶杆12,从而使该模具能够自动实现二次顶出过程。
56.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