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塑料瓶吹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塑料瓶吹塑定型模具。
背景技术:2.塑料瓶主要是由聚乙烯或聚丙烯等材料并添加了多种有机溶剂后制成的。塑料瓶广泛使用聚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为原料,添加了相应的有机溶剂后,经过高温加热后,通过塑料模具经过吹塑、挤吹、或者注塑成型的塑料容器。主要用于饮料、食品、酱菜、蜂蜜、干果、食用油、农兽药等液体或者固体一次性塑料包装容器。
3.然而现在在塑料瓶吹塑完成之后往往需要采用人为的方式将塑料瓶从模具内部拿下,这样不仅使得工人的工作量增加,而且使得塑料瓶的吹塑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塑料瓶吹塑定型模具,通过自动将吹塑完成后的塑料瓶顶出模具上的模孔,取代传统人工脱模的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工人的工作量,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塑料瓶吹塑定型模具,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侧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模具,所述底座设有移动组件,左侧所述模具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右侧所述模具通过所述移动组件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模具中部共同设有模孔,两个所述模具相互远离一侧均设有冷却组件,两个所述模具对称设有脱模组件,两个所述脱模组件上下交替设置;
7.所述脱模组件包括顶块、连接板、两个顶杆以及两个弹簧,所述模具设有与所述模孔连通的滑槽,所述顶块与所述滑槽密封滑动连接,且所述顶块靠近所述模孔一侧设有与所述模孔相匹配的弧面,所述连接板与所述顶块固定连接,所述模具设有两个与所述顶杆相匹配的第一通孔,两个所述顶杆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通孔滑动连接,两个所述顶杆均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弹簧均位于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模具之间,且两个所述弹簧分别与两个所述顶杆套设;左侧所述模具设有两个第一推杆,两个所述第一推杆与右侧所述模具上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相匹配,右侧所述模具设有两个第二推杆,两个所述第二推杆与左侧所述模具上的两个所述第一通孔相匹配。
8.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板,所述冷却板与所述模具固定连接,且所述冷却板内部设有蛇形通道,所述蛇形通道两端均与外界连通,且所述蛇形通道前端设有与所述冷却板固定连接的注气管,所述冷却板设有两个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冷却板设有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第三通孔。
9.所述移动组件包括两个安装杆、电机、螺杆以及稳定组件,两个所述安装杆分别设于所述底座后侧左右两端,所述螺杆转动设于两个所述安装杆之间,右侧所述模具设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所述电机设于右侧所述安装杆,且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安装杆与所述螺杆传动连接,所述稳定组件设于右侧所述模具与两个
所述安装杆之间。
10.所述稳定组件包括两个滑杆,两个所述滑杆均固定设于两个所述安装杆之间,且两个所述滑杆分别位于所述螺杆上下两侧,右侧所述模具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块,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块分别与两个所述滑杆滑动连接。
11.两个所述模具共同设有与所述模孔上端连通的吹塑口。
12.右侧所述模具设有若干定位杆,左侧所述模具设有若干与若干所述定位杆一一对应的定位孔。
13.本实用新型通过自动将吹塑完成后的塑料瓶顶出模具上的模孔,取代传统人工脱模的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工人的工作量,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14.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塑料瓶吹塑定型模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塑料瓶吹塑定型模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左侧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左侧模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19.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左侧模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21.图7为图6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右侧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23.图9为本实用新型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底座1、模具11、模孔12、顶块2、连接板21、顶杆211、弹簧22、滑槽23、弧面24、第一通孔25、第一推杆3、第二推杆31、冷却板4、蛇形通道41、注气管42、第二通孔43、第三通孔44、安装杆5、电机51、螺杆52、第一连接块53、滑杆6、第二连接块61、吹塑口62、定位杆63、定位孔64。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6.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塑料瓶吹塑定型模具,包括底座1,底座1上侧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模具11,底座1设有移动组件,左侧模具11与底座1固定连接,右侧模具 11通过移动组件与底座1滑动连接,两个模具11中部共同设有模孔12,两个模具11相互远离一侧均设有冷却组件,两个模具11对称设有脱模组件,两个脱模组件上下交替设置;
27.脱模组件包括顶块2、连接板21、两个顶杆211以及两个弹簧22,模具11设有与模孔12连通的滑槽23,顶块2与滑槽23密封滑动连接,且顶块2靠近模孔12一侧设有与模孔 12相匹配的弧面24,连接板21与顶块2固定连接,模具11设有两个与顶杆211相匹配的第一通孔25,两个顶杆211分别与两个第一通孔25滑动连接,两个顶杆211均与连接板21固定连接,两个弹簧22均位于连接板21与模具11之间,且两个弹簧22分别与两个顶杆211 套设;左侧模具11设有两个第一推杆3,两个第一推杆3与右侧模具11上的两个第一通孔 25相匹配,右侧
模具11设有两个第二推杆31,两个第二推杆31与左侧模具11上的两个第一通孔25相匹配。
28.在进行塑料瓶进行吹塑时,通过移动组件带动右侧模具11向左移动,使得两个模具11 相贴合,两个模具11完全贴合之后组合成完整的模孔12,然后向模孔12内加注原料并进行吹塑;当两个模具11逐渐相贴合时,左侧模具11上的两个第一推杆3分别插入右侧模具11 上的两个第一通孔25内,右侧模具11上的两个第二推杆31分别插入左侧模具11上的两个第二通孔25内,从而使得左侧模具11上的两个顶杆211与右侧模具11上的两个顶杆211相互远离,顶杆211相互远离将带动两个连接板21相互远离,两个连接板21相互远离分别带动相对应两个弹簧22拉伸,同时带动两个顶块2相互远离,当两个模具11完全贴合之后,两个顶块2上的弧面24分别与对应的模具11上的一半模孔12位于同一弧面,这样可避免顶块2对塑料瓶吹塑造成影响,吹塑完成之后通过冷却组件对塑料瓶进行冷却,然后通过移动组件带动右侧模具11向右侧移动,此时四个弹簧22通过自身弹性收缩带动两个连接板21相互靠近复位,两个连接板21相互靠近复位将同时带动两个顶块2以及四个顶杆211相互靠近复位,右侧模具11最初移动时两个顶块2相互靠近将模孔12内吹塑完成后的塑料瓶进行夹持,当右侧模具11继续向右移动时两个顶块2将解除对塑料瓶的夹持,此时人们可将塑料瓶取下即可;本实用新型通过自动将吹塑完成后的塑料瓶顶出模具上的模孔,取代传统人工脱模的方式,这样不仅大大减少了工人的工作量,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
29.冷却组件包括冷却板4,冷却板4与模具11固定连接,且冷却板4内部设有蛇形通道41,蛇形通道41两端均与外界连通,且蛇形通道41前端设有与冷却板4固定连接的注气管42,冷却板4设有两个与第一通孔25相匹配的第二通孔43,冷却板4设有与滑槽23相匹配的第三通孔44。在吹塑时热量将通过模具11传到冷却板4上,在需要冷却时通过注气管42将外界冷气注入蛇形通道41内,冷气从蛇形通道41另一端吹出冷却板4,冷气在蛇形通道41内通过时将带走冷却板4上的热量,从而带动模具11上的热量,即实现对塑料瓶的冷却工作;左侧冷却板4设置的第二通孔43为左侧模具11上的顶杆211滑动空出位置,同理右侧的第二通孔43为右侧模具11上的顶杆211滑动空出位置;左侧冷却板4设置的第三通孔44为左侧模具11上的顶块2滑动空出位置,同理右侧的第三通孔44为右侧模具11上的顶块2滑动空出位置。
30.移动组件包括两个安装杆5、电机51、螺杆52以及稳定组件,两个安装杆5分别设于底座1后侧左右两端,螺杆52转动设于两个安装杆5之间,右侧模具11设有第一连接块53,第一连接块53与螺杆52螺纹连接,电机51设于右侧安装杆5,且电机51的输出轴贯穿安装杆5与螺杆52传动连接,稳定组件设于右侧模具11与两个安装杆5之间。在需要移动右侧模具11时,启动电机51,电机51转动带动两个安装杆5之间的螺杆52转动,由于稳定组件设于右侧模具11与两个安装杆5之间对右侧模具11起到稳定及限位作用,所以螺杆52 转动将带动第一连接块53与右侧模具11左右移动。
31.稳定组件包括两个滑杆6,两个滑杆6均固定设于两个安装杆5之间,且两个滑杆6分别位于螺杆52上下两侧,右侧模具11设有两个第二连接块61,两个第二连接块61分别与两个滑杆6滑动连接。在右侧模具11左右移动时,将带动两个第二连接块61分别相对两个滑杆6左右滑动,从而通过两个滑杆6对右侧模具11进行限位及稳定作用。
32.两个模具11共同设有与模孔12上端连通的吹塑口62。人们使用吹塑设备穿过吹塑口62 将原料注入模孔12内并进行吹塑。
33.右侧模具11设有若干定位杆63,左侧模具11设有若干与若干定位杆63一一对应的定位孔64。当两个模具11相贴合时若干定位杆63将分别插入若干定位孔64内,这样在两个模具11出现错位的情况时,定位杆63无法正常插入定位孔64内,从而无法进行吹塑,这样可提醒人们进行调整,同时避免出现两个模具11出现错位后任然进行吹塑工作的情况发生。
34.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