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吹膜设备的双风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37188发布日期:2022-06-01 23:10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吹膜设备的双风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塑料吹膜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吹膜设备的双风环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塑料包装膜的生产工序中,常采用吹膜机进行加工生产,将熔融树脂物料由模头的挤出口挤出并向上方提拉,在此过程中通过风环均匀吹出冷风使挤出的热膜坯受到冷却,形成形态相对稳固的高弹态筒状膜泡,在膜坯的冷却过程中,尤其是靠近挤出口附近的一段质地较为柔软的粘流态膜坯,需要控制合理的气流的压力、流速与均匀性,避免风环输出的不规则气流对膜坯的挤出区造成形态上的影响;此外,常规的单风道风环在吹出气流对膜坯冷却后,对于靠近霜线下方粘流态区间的膜坯,难以通过气流对其进行冷却,需要通过调高气流压力与流速从而提高气流吹出高度的方式,大流量的高速气流容易造成挤出口附近初挤出的粘流态膜坯受压过大,带来膜泡形态不稳定或膜泡出现撕裂的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吹膜设备的双风环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4.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吹膜设备的双风环结构,包括上风环装置和下风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风环装置与所述下风环装置之间呈纵向式同一轴线设置。
5.所述上风环装置包括上风环和上底座;所述上风环和所述上底座相互盖合,并之间形成上中环风道、以及出口均朝向上的第一上环形风道和第二上环形风道。
6.所述下风环装置包括下风环和下底座;所述下风环盖合在所述下底座上,并之间形成下中环风道、以及出口朝向上的下环形风道。
7.所述上风环上设置有第一上风唇;所述上底座上设置有第二上风唇和上内风圈。
8.所述第一上风唇内侧向上倾斜式折弯有上外环壁;所述第二上风唇内侧向上倾斜式折弯有上中间环壁;所述上内风圈内侧向上折弯有上内环壁。
9.所述上中环风道形成在所述上内环壁上;所述第一上环形风道形成在所述上外环壁与所述上中间环壁之间;所述第二上环形风道形成在所述第二上风唇与所述上内风圈之间。
10.所述上中间环壁倾斜式折弯的高度高于所述上外环壁倾斜式折弯的高度;所述上内环壁倾斜式折弯的高度均低于所述上外环壁、所述上中间环壁倾斜式折弯的高度。
11.所述上风环与所述上底座之间还形成有上主风道;所述上底座底部还设置有若干个上进风口;所述若干个上进风口分别与所述上主风道一端之间设置有转换风道、且相互之间通过所述转换风道相互连通;所述上主风道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环形风道、第二上环形风道一端相互连通;所述第一上环形风道、第二上环形风道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上中环风道连通。
12.所述上风环、和/或所述上底座、和/或所述第一上风唇上还设置有若干个散热孔。
13.所述下风环上设置有下风唇;所述下底座上设置有下内风圈。
14.所述下风唇内侧向上折弯有下外环壁;所述下内风圈内侧向上折弯有下内环壁。
15.所述下中环风道形成在所述下内环壁上;所述下环形风道形成在所述下风环、所述下底座、所述下外环壁、所述下内环壁之间。
16.所述下外环壁折弯的高度高于所述下内环壁折弯的高度。
17.所述下底座底部还设置有若干个下进风口,所述若干个下进风口别与所述下环形风道一端相互连通;所述下环形风道另一端与所述下中环风道连通。
18.所述下风环和/或所述下底座上还设置有导风部,所述导风部位于所述若干个下进风口与所述下环形风道之间;所述若干个下进风口分别通过所述导风部与所述下环形风道一端相互导向连通。
19.所述上中环风道与所述下中环风道同一轴线设置;所述上中环风道始下往上呈喇叭状设置、且其下端直径大于所述下中环风道直径。
20.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的改良,利用下风环装置的下中环风道和下环形风道向上吹的气流对膜坯进行预冷却,再利用上风环装置的上中环风道、第一上环形风道和第二上环形风道的配合形成双环式向上吹的气流对预冷却后的膜坯进一步地冷却定型,在改善膜坯尤其是初挤出稳定性较低的粘流态膜坯的冷却稳定性的同时,还能获得膜坯要求的理想的风量和风压,从而有效控制膜坯的厚度和直径,进而提升膜坯成品的质感和光泽度;而且下风环装置和上风环装置之间的纵向式同一轴线设置能够保证膜坯在冷却过程中的稳定性,确保膜坯不会出现松塌变形的问题。
21.综合而言,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性能优异,制造成本低,良品率高等特点,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5.参见图1、图2,本吹膜设备的双风环结构,包括上风环装置和下风环装置;所述上风环装置与所述下风环装置之间呈纵向式同一轴线设置。
26.所述上风环装置包括上风环1和上底座2;所述上风环1和所述上底座2相互盖合,并之间形成上中环风道3、以及出口均朝向上的第一上环形风道4和第二上环形风道5。
27.所述下风环装置包括下风环6和下底座7;所述下风环6盖合在所述下底座7上,并之间形成下中环风道8、以及出口朝向上的下环形风道9。
28.本实施例利用下风环装置的下中环风道8和下环形风道9向上吹的气流对膜坯进行预冷却,再利用上风环装置的上中环风道3、第一上环形风道4和第二上环形风道5的配合形成双环式向上吹的气流对预冷却后的膜坯进一步地冷却定型,在改善膜坯尤其是初挤出稳定性较低的粘流态膜坯的冷却稳定性的同时,还能获得膜坯要求的理想的风量和风压,
从而有效控制膜坯的厚度和直径,进而提升膜坯成品的质感和光泽度;而且下风环装置和上风环装置之间的纵向式同一轴线设置能够保证膜坯在冷却过程中的稳定性,确保膜坯不会出现松塌变形的问题。
29.具体地讲,所述上风环1上设置有第一上风唇10;所述上底座2上设置有第二上风唇11和上内风圈12。
30.所述第一上风唇10内侧向上倾斜式折弯有上外环壁13;所述第二上风唇11内侧向上倾斜式折弯有上中间环壁14;所述上内风圈12内侧向上折弯有上内环壁15。
31.所述上中环风道3形成在所述上内环壁15上;所述第一上环形风道4形成在所述上外环壁13与所述上中间环壁14之间;所述第二上环形风道5形成在所述第二上风唇11与所述上内风圈12之间。
32.所述上中间环壁14倾斜式折弯的高度高于所述上外环壁13倾斜式折弯的高度;所述上内环壁15倾斜式折弯的高度均低于所述上外环壁13、所述上中间环壁14倾斜式折弯的高度。
33.所述上风环1与所述上底座2之间还形成有上主风道16;所述上底座2底部还设置有若干个上进风口17;所述若干个上进风口17分别与所述上主风道16一端之间设置有转换风道18、且相互之间通过所述转换风道18相互连通;所述上主风道16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环形风道4、第二上环形风道5一端相互连通;所述第一上环形风道4、第二上环形风道5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上中环风道3连通。
34.本实施例所述第一上环形风道4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上环形风道5的尺寸,使得气流通过所述第二上环形风道5以流量小速度快的方式,对预冷却后稳定性较低的粘流态膜坯进行快速冷却,并在所述第一上环形风道4的气流提流增速作用下,对膜坯作进一步的快速冷却。
35.所述上中环风道3与所述下中环风道8同一轴线设置;所述上中环风道3始下往上呈喇叭状设置、且其下端直径大于所述下中环风道8直径。
36.同时,所述上中间环壁14的高度高于所述上内环壁15的高度,膜坯会在气流向上吹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二上环形风道5吹出的风会置于膜坯与所述上中间环壁14之间,使膜坯外侧面会与所述上中间环壁14之间形成缝隙,从而很好地对膜坯进行冷却变形。
37.另外所述上外环壁13、所述上中间环壁14、所述上内环壁15为向上倾斜式折弯设置,气流流经所述上外环壁13、所述上中间环壁14、所述上内环壁15时会被收拢,在同等气流流量的情况下,气流对于靠近的膜坯具有更强的冷却效果。
38.所述上风环1、和/或所述上底座2、和/或所述第一上风唇10上还设置有若干个散热孔19。若干个散热孔19的设置不但能够提高气流的流动量,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利用向上吹的气流达到冷却的目的。
39.更具体地讲,所述下风环6上设置有下风唇20;所述下底座7上设置有下内风圈21。
40.所述下风唇20内侧向上倾斜式折弯有下外环壁22;所述下内风圈21内侧向上折弯有下内环壁23。
41.所述下中环风道8形成在所述下内环壁23上;所述下环形风道9形成在所述下风环6、所述下底座7、所述下外环壁22、所述下内环壁23之间。
42.所述下外环壁22倾斜式折弯的高度高于所述下内环壁23倾斜式折弯的高度。
43.所述下底座7底部还设置有若干个下进风口24,所述若干个下进风口24分别与所述下环形风道9一端相互连通;所述下环形风道9另一端与所述下中环风道8连通。
44.所述下风环6和/或所述下底座7上还设置有导风部25,所述导风部25位于所述若干个下进风口24与所述下环形风道9之间;所述若干个下进风口24分别通过所述导风部25与所述下环形风道9一端相互导向连通。
45.所述转换风道18、所述导风部25的设置有利于提高风道内气流的均匀度,从而确保外界风机泵在送气流不够均匀时也能实现均匀出风。
46.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