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04112发布日期:2022-10-14 19:4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色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色模具。


背景技术:

2.双色模具即两种塑胶材料在同一台注塑机上注塑,分两次成型,但是产品只出模一次的模具。双色模具按结构分类可分为:型芯旋转式、型芯后退式、推板旋转式。其中型芯旋转式又可分成分体式和连体式两种类型,所谓分体式是用装在一台注塑机上的两副模具来完成双色产品的注塑成型,其包括两个公模和母模;母模的两个形状是不同的,分别成型1种产品,而公模的两个形状完全一样。使用时,通过双色成型机台带动两个公模往复180度旋转,并分别与两个母模合模,完成二次成型。
3.但是目前的双色模具,一射母模与公模合模时公模并不进行顶出﹐而在二射母模与公模合模时才顶出取件。所以必须考虑一射流道不能与二射流道产生干涉,这增加了原料损耗,必须采用三板模或者热流道,这将增加模具结构及复杂性,提高了模具制作成本,产品的成型周期较长,限制了生产效率,并且使得模具总厚度较高,只能使用较高吨位的双射成型机,不便于实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双色模具,解决当前双色模具的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产品成型周期长、原料损耗高;厚度较高,不便于使用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色模具,包括一射母模、二射母模和两个结构相同的公模;所述一射母模包括一射主流道和一射母模仁,所述一射母模仁底部设有一射上型腔和与一射主流道连通的一射进料道;所述二射母模包括二射主流道和二射母模仁,所述二射母模仁底部设有二射上型腔和与二射主流道连通的二射进料道;所述公模包括公模仁,所述公模仁上至少设有两组下型腔、一射潜伏浇口和二射搭接浇口,所述一射潜伏浇口与所述下型腔内壁连通;
7.所述一射母模与公模合模时:所述一射上型腔与所述下型腔配合形成一射成型腔,所述一射进料道与所述一射潜伏浇口连通;
8.所述二射母模与公模合模时:所述二射上型腔与所述下型腔、留在所述下型腔内的一射产品配合形成二射成型腔,所述二射进料道与所述二射搭接浇口连通,所述二射搭接浇口与所述二射上型腔连通;
9.所述公模内设有一次顶出机构和二次顶出机构,所述一次顶出机构用于在一射产品成型后将一射进料道产生的料头顶起,所述二次顶出机构用于在二射产品成型后将二射进料道产生的料头及双色产品顶起。
10.进一步的,所述一次顶出机构包括一射驱动组件和一射顶针,所述公模仁于一射
进料道下方开设有多个与一射顶针相适配的一射顶针安装孔,所述一射顶针活动安装于所述一射顶针安装孔内,所述一射驱动组件与一射顶针底部固接,以在一射后推动一射顶针伸出至一射顶针安装孔;
11.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包括二射驱动组件和二射顶针,所述公模仁于二射进料道下方开设有多个与二射顶针相适配的二射顶针安装孔,所述二射顶针活动安装于所述二射顶针安装孔内,所述二射驱动组件与二射顶针底部固接,以在二射后推动二射顶针伸出至二射顶针安装孔。
12.进一步的,所述公模包括公模板、支撑板和底板,所述公模板底部两侧通过所述支撑板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一射驱动组件、二射驱动组件活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之间。
13.进一步的,所述一射驱动组件包括一射击板和设于一射击板底部的一射击杆,所述二射驱动组件包括二射击板和设于二射击板底部的二射击杆,所述二射击板上还设有与一射击杆相适配的一射通孔,所述底板上设有与一射通孔相对应的一射顶孔和与二射击杆相适配的二射顶孔,所述一射击板上设有供二射顶针穿过的活动通孔。
14.进一步的,所述公模板和所述底板之间设有多个导柱,所述一射击板、二射击板均活动套设于导柱的外侧。
15.进一步的,所述一射击板上设有多个一射回针,所述公模板上设有与一射回针相适配的一射限位孔,所述一射回针外侧套设有一射弹簧,所述一射弹簧支撑于公模板和一射击板之间;
16.所述二射击板上设有多个二射回针,所述公模板上设有与二射回针相适配的二射限位孔,所述二射回针外侧套设有二射弹簧,所述二射弹簧支撑于公模板和二射击板之间;
17.所述一射击板上还设有供二射回针和二射弹簧穿过的活动通槽。
18.进一步的,所述公模板上设有第一安置槽,用于安置所述一射弹簧,所述公模板上设有第二安置槽,用于安置所述二射弹簧。
19.进一步的,所述一射击板上设有多个第一挡块,用以阻止一射击板与公模板相撞击,所述二射击板上设有多个第二挡块,用以阻止二射击板与一射击板相撞击。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21.1、该双色模具,通过使一射潜伏浇口与下型腔内壁连通,二射母模与公模合模时使二射搭接浇口与二射上型腔连通,从而可利用模具的两次顶出,将一射料头顶出,并使二射主流道可在同一中心进胶及设计流道,其节约了生产原料;
22.2、该双色模具,通过在公模内设有一次顶出机构和二次顶出机构,无需采用三板模或者热流道,简化了模具结构,降低了模具制作成本,可以降低所需双射成型机的吨位,便于使用;
23.3、该双色模具,可利用成型机台的顶杆通过推动一射击杆、二射击杆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一射击板、二射击板将一射顶针、二射顶针顶起,从而完成一二次顶出,其使得模具内部结构紧凑,进一步降低了整体的厚度,便于进行生产使用。
附图说明
2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色模具一射母模与公模合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图1所示双色模具a处的放大示意图;
27.图3是图1所示双色模具一次顶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色模具二射母模与公模合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图4所示双色模具b处的放大示意图;
30.图6是图4所示双色模具二次顶出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是图1所示双色模具一射产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2.图8是图4所示双色模具二射产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3.图中:1、一射主流道;2、一射母模仁;3、一射上型腔;4、一射进料道;5、二射主流道;6、二射母模仁;7、二射上型腔;8、二射进料道;9、公模仁;10、下型腔;11、一射潜伏浇口;12、二射搭接浇口;13、一射顶针;14、一射顶针安装孔;15、二射顶针;16、二射顶针安装孔;17、公模板;18、支撑板;19、底板;20、一射击板;21、一射击杆;22、二射击板;23、二射击杆;24、一射通孔;25、一射顶孔;26、二射顶孔;27、活动通孔;28、导柱;29、一射回针;30、一射限位孔;31、一射弹簧;32、二射回针;33、二射限位孔;34、二射弹簧;35、活动通槽;36、第一安置槽;37、第二安置槽;38、第一挡块;39、第二挡块;40、一射料头;41、二射料头。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
ꢀ“
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如图1-2和图4-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色模具,包括一射母模、二射母模和两个结构相同的公模;一射母模包括一射主流道1和一射母模仁2,一射母模仁2底部设有一射上型腔3和与一射主流道1连通的一射进料道4;二射母模包括二射主流道5和二射母模仁6,二射母模仁6底部设有二射上型腔7和与二射主流道5连通的二射进料道8;公模包括公模仁9,公模仁9上至少设有两组下型腔10、一射潜伏浇口11和二射搭接浇口12,一射潜伏浇
口11与下型腔10内壁连通;一射母模与公模合模时:一射上型腔3与下型腔10配合形成一射成型腔,一射进料道4与一射潜伏浇口11连通;二射母模与公模合模时:二射上型腔7与下型腔10、留在下型腔10内的一射产品配合形成二射成型腔,二射进料道8与二射搭接浇口12连通,二射搭接浇口12与二射上型腔7连通;公模内设有一次顶出机构和二次顶出机构,一次顶出机构用于在一射产品成型后将一射进料道4产生的料头顶起,二次顶出机构用于在二射产品成型后将二射进料道8产生的料头及双色产品顶起。
38.具体地,在使用时,如图1所示,首先使公模与一射母模合模,于是一射母模仁2上的一射上型腔3与公模仁9上的下型腔10相互配合组成一射成型腔,随后向一射主流道1中注入一射原料,如图2所示,一射原料经过一射主流道1、一射进料道4后通过一射潜伏浇口11进入至一射成型腔中,从而完成一射产品的成型,并在一射主流道1、一射进料道4和一射潜伏浇口11内形成了一射料头40。之后如图3所示,将公模与一射母模分开,此时一射料头40由于在一射潜伏浇口11内的部分与一射产品相连,从而拉扯一射料头40从一射进料道4和一射主流道1内脱落,并残留在公模仁9顶部;启动一次顶出机构,一次顶出机构将一射料头40顶起,一射料头40于一射潜伏浇口11内的部分拉动一射产品,对其施加向侧壁运动的拉力,由于一射潜伏浇口11的限制,一射产品无法移动,于是一射料头40在与一射产品的连接处断开,此时,一射料头40被顶出。然后,双色成型机台旋转180度,如图4所示,使公模与二射母模合模,于是二射母模仁6上的二射上型腔7与公模仁9上的下型腔10以及留在下型腔10内的一射产品组成二射成型腔,如图5所示,二射原料经过二射主流道5、二射进料道8后再通过二射搭接浇口12进入至二射成型腔中,从而完成了二射产品的成型,并在二射主流道5、二射进料道8和二射搭接浇口12内形成了二射料头41。之后如图6所示,将公模与二射母模分开,此时二射料头41由于在二射搭接浇口12内的部分与二射产品相连,从而拉扯二射料头41从二射主流道5和二射进料道8内脱落,并残留在公模仁9顶部;启动二次顶出机构,二次顶出机构将二射料头41顶起,二射料头41于二射搭接浇口12内的部分拉动二射产品,由于二射搭接浇口12与二射上型腔7连通,于是二射料头41可对二射产品施加上升的拉力,二射产品从下型腔10内脱离,此时,二射料头41和二射产品一同被顶出。将其取走后,使双色成型机台回旋180度即可完成模具复位,两个公模轮流进行一射、二射可实现持续生产。通过设置以上结构可在同一中心进胶及设计流道,节约了塑胶材料,简化了模具的结构,降低制作成本,产品的成型周期短,生产效率高,且降低了模具总厚度,可以降低所需双射成型机的吨位,便于使用。
39.一种实施例:如图1、图3-4和图6所示,上述一次顶出机构包括一射驱动组件和一射顶针13,公模仁9于一射进料道4下方开设有多个与一射顶针13相适配的一射顶针安装孔14,一射顶针13活动安装于一射顶针安装孔14内,一射驱动组件与一射顶针13底部固接,以在一射后推动一射顶针13伸出至一射顶针安装孔14;二次顶出机构包括二射驱动组件和二射顶针15,公模仁9于二射进料道8下方开设有多个与二射顶针15相适配的二射顶针安装孔16,二射顶针15活动安装于二射顶针安装孔16内,二射驱动组件与二射顶针15底部固接,以在二射后推动二射顶针15伸出至二射顶针安装孔16。
40.本实施例中:一射后,一次顶出机构的一射驱动组件启动,带动一射顶针13向上升起,一射顶针13从公模仁9上的一射顶针安装孔14内伸出,将一射料头40顶起;同理,二射后,二次顶出机构的二射驱动组件启动,带动二射顶针15向上升起,二射顶针15从公模仁9
上的二射顶针安装孔16内伸出,将二射料头41顶起,为了提高顶出料头的稳定性,一射顶针13和二射顶针15可设置多个,布置位置也可相应的进行调整,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41.一种实施例:如图1、图3-4和图6所示,公模包括公模板17、支撑板18和底板19,公模板17底部两侧通过支撑板18与底板19固定连接,上述一射驱动组件、二射驱动组件活动安装于支撑板18之间。上述一射驱动组件包括一射击板20和设于一射击板20底部的一射击杆21,上述二射驱动组件包括二射击板22和设于二射击板22底部的二射击杆23,二射击板22上还设有与一射击杆21相适配的一射通孔24,底板19上设有与一射通孔24相对应的一射顶孔25和与二射击杆23相适配的二射顶孔26,一射击板20上设有供二射顶针15穿过的活动通孔27。
42.具体地,一射后,成型机台的顶杆伸入至底板19上的一射顶孔25中,从而推动一射驱动组件的一射击杆21沿着一射通孔24向上运动,一射击板20在一射击杆21的推动下于两个支撑板18之间一同做上升运动,于是一射击板20推动一射顶针13,使其将一射料头40顶起,为了不干涉二射顶针15的运动,设有活动通孔27,使一射击板20可沿活动通孔27相对上下滑动。二射后,成型机台的顶杆伸入至底板19上的一射顶孔25和二射顶孔26中,使一射驱动组件和二射驱动组件一同启动,一射驱动组件具体工作过程如上,由于此时已无一射料头40,故一次顶出机构空转,二射驱动组件的二射击杆23在顶杆的推动下从二射顶孔26内升起,二射击杆23带动二射击板22运动,二射击板22推动二射顶针15,使其将二射料头41顶起,通过设置以上结构使得模具内部结构紧凑,进一步降低了整体的厚度,便于进行使用。
43.一种实施例:如图1和图4所示,上述公模板17和底板19之间设有多个导柱28,一射击板20、二射击板22均活动套设于导柱28的外侧。一射击板20上设有多个一射回针29,公模板17上设有与一射回针29相适配的一射限位孔30,一射回针29外侧套设有一射弹簧31,一射弹簧31支撑于公模板17和一射击板20之间;二射击板22上设有多个二射回针32,公模板17上设有与二射回针32相适配的二射限位孔33,二射回针32外侧套设有二射弹簧34,二射弹簧34支撑于公模板17和二射击板22之间;一射击板20上还设有供二射回针32和二射弹簧34穿过的活动通槽35。
44.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一射击板20和二射击板22的运动稳定性,设置有导柱28,在一二次顶出时,一射击板20和二射击板22均沿着导柱28进行上下滑动,导柱28的数量和位置可做适应性调整,不做唯一限定;为了提高一二次顶出的复位效率,设有一射弹簧31和二射弹簧34,一二次顶出后,在其张力作用下,一射击板20和二射击板22可快速下落完成复位;为防止一射弹簧31和二射弹簧34在压缩后出现形变,使其分别套设在一射回针29、二射回针32的外侧,工作时,一射回针29、二射回针32可分别沿一射限位孔30、二射限位孔33进行上下滑动,从而对一射弹簧31和二射弹簧34进行支撑;还设置了活动通槽35,避免一次顶出对二次顶出造成运动干涉。
45.一种实施例:如图3和图6所示,公模板17上设有第一安置槽36,用于安置一射弹簧31,公模板17上设有第二安置槽37,用于安置二射弹簧34,一射击板20上设有多个第一挡块38,用以阻止一射击板20与公模板17相撞击,二射击板22上设有多个第二挡块39,用以阻止二射击板22与一射击板20相撞击。
46.具体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装置的结构紧凑性,将一射弹簧31安置于第一安置槽36中,二射弹簧34安置于第二安置槽37中,使一射弹簧31和二射弹簧34在受压时会缩回至第
一安置槽36和第二安置槽37内,从而降低了模具的厚度;为了提高运动稳定性,降低噪声,设置了第一挡块38和第二挡块39,阻止一射击板20和公模板17之间以及一射击板20和二射击板22之间产生撞击。
4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色模具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模具总厚度减薄,从而可以降低成型机吨位,降低模具和产品价格,模具在注塑成型的过程中,成型周期短,生产效率高,利用模具二次顶出,将一射料头40顶出,二射主流道5可在同一中心进胶及设计流道,节约了塑胶材料。
48.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