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更换装置及成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31605发布日期:2022-09-15 01:1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模具更换装置及成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更换装置及具备该模具更换装置的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公知有将与成形物的形状对应的更换式模具安装在母模上进行成形的盒式模具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盒式模具装置,该盒式模具装置具备模具支架,该模具支架具有:支架主体,其具有与模具的一端部抵接的承受面;以及弹簧施力单元,其在使所述模具的一端部与所述承受面抵接的状态下对所述模具的另一端部施力,从而将所述模具的一端部向所述承受面推压。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11-178071号公报”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在进行成形时,若向模具(盒式模具)的成形空间注射成形材料,则对模具产生由注射引起的压力。如果模具不能承受该压力,则会变形(膨胀)而不能得到规定形状的成形物,因此需要使模具不变形(膨胀)的对策。
8.在上述现有的盒式模具装置中,弹簧施力单元通过按压设置在模具的角部(另一端部)的按压部而将模具推压至支架主体的承受面。但是,在该结构中,对之前的压力的应对不充分,模具自身需要用于承受压力的结构,存在模具大型化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发明的一方式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模具的小型化的模具更换装置及成形装置。
10.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模具更换装置,具备:更换式模具,其具有第一模具及第二模具,并在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之间进行成形;母模,其保持所述更换式模具;按压部,其在成形时以使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相互推压的方式进行按压;固定部件,其从与所述按压部的按压方向垂直的方向、且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按压所述更换式模具的侧面,从而将所述更换式模具固定到所述母模上。
11.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成形装置优选具备所述模具更换装置。
12.发明效果
13.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发挥能够实现模具的小型化的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更换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15.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成形装置的结构的块图。
16.图3是更换式模具的立体图。
17.图4是表示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连结的状态的更换式模具的左侧面图。
18.图5是表示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分离的状态的更换式模具的左侧面图。
19.图6是锁止销的俯视图。
20.图7是表示更换式模具收纳于第一母模及中间母模的状态的立体图。
21.图8是表示将更换式模具插入第一母模的凹部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22.图9是表示将更换式模具插入第一母模的凹部时的状态(非锁止状态)的正面图。
23.图10是表示将更换式模具插入第一母模的凹部时的状态(锁止状态)的正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侧面的实施方式(以下也表述为“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25.§
1应用例
26.(模具更换装置的结构)
27.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模具更换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成形装置100的结构的块图。成形装置100是用于进行树脂的注射成形的成形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成形装置100具备:模具更换装置1、位移驱动部40、第一母模侧切换机构60、第二母模侧切换机构70、连杆80和控制部90。另外,模具更换装置1包含:更换式模具10、第一母模20(母模)、第二母模30(按压部)、中间母模50(母模)。
28.进而,模具更换装置1具备从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按压更换式模具10的侧面的固定部件2。以下,首先对固定部件2以外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然后对固定部件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母模20与第二母模30之间具备中间母模50的方式进行说明,但不限于这样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不存在中间母模50的方式。
29.在模具更换装置1中,通过相对于第一母模20、第二母模30以及中间母模50对更换式模具10进行更换,能够容易地变更成形物的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简称为上下方向。另外,以第一母模20为基准的第二母模30的方向称为前侧,以第二母模30为基准的第一母模20的方向称为后侧。另外,将从前侧观察后侧时的右侧和左侧分别简称为右侧和左侧。
30.图3是更换式模具10的立体图。另外,图4是表示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连结的状态的更换式模具10的左侧面图,图5是表示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分离的状态的更换式模具10的左侧面图。
31.如图3~图5所示,更换式模具10具备:第一模具11、第二模具12及锁止销13。第一模具11和第二模具12在前后方向上可分离。成形处理在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之间进行。第一模具11及第二模具12的相互相对的面具有与目标成形物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之间形成有成形空间。在成形作业时,第二模具12的位置被固定,第一模具11相对于第二模具12移动。即,第一模具11为可动侧模具(型芯),第二模具12为固定侧模具(型腔)。
32.第一模具11具备:外形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前侧部分111、和包含多个板部件及多个销的后侧部分112。前侧部分111的上下方向的长度与后侧部分112相同,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后侧部分112长。在第一模具11上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有供锁止销13插通的贯通孔(未
图示)。
33.第二模具12的外形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第二模具12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长度分别与第一模具11的前侧部分111相同。在第二模具12上形成有使熔融的树脂流入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之间的成形空间的模具流路121。另外,在第二模具12上,收纳锁止销13的后侧端部的孔(未图示)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且朝向前方开口。
34.锁止销13将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切换为连结的状态和不连结的状态。锁止销13在第一模具11及第二模具12的上部和下部各安装一个。
35.图6是锁止销13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锁止销13具备t字状的销主体131、按钮132和球133。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以图3~图6所示的配置对锁止销13的结构进行说明,但是锁止销13能够以销主体131为旋转轴进行旋转。
36.在销主体131的前侧部分设有一个按钮132,在销主体131的后侧部分,在左右设有两个球133。球133通常从销主体131向左右方向两侧突出,但在按钮132被按压的状态下,被收纳在销主体131的内部。
37.在成为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连结的状态(图4所示)时,首先,使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接触,在按压锁止销13的按钮132的状态下,将锁止销13插入第一模具11及第二模具12。在该状态下,通过松开按钮132,使球133向左右方向突出,能够切换为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连结的状态。
38.另外,在成为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的连结被解除的状态(图5所示)时,在按压了锁止销13的按钮132的状态下,将锁止销13从第一模具11及第二模具12拔出。由此,能够切换为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不连结的状态。
39.另外,将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切换为连结的状态和不连结的状态的机构不限于锁止销13。例如,也可以代替锁止销13而使用电磁铁或螺栓、或者也可以使用与图6的例子不同形状的锁止销,例如代替球而使用杆的锁止销。
40.如图1所示,第一母模20将第一模具11向第二模具12的方向按压。第一母模20的外形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第一母模20的前侧的面形成有收纳第一模具11的凹部21。凹部2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与第一模具1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同。另外,在第一母模20的前侧的面的四个角附近,作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孔而形成有引导后述的四个导向销32的第一导向孔22。
41.第二母模30将第二模具12向第一模具11的方向按压。第二母模30的外形为大致矩形板状。第二母模3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和左右方向的长度与第一母模20相同。在第二母模30上形成有使熔融的树脂流入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之间的成形空间的母模流路(流路)31。
42.在第二母模30的后侧的面的四个角附近,分别设置有向后侧突出的4根导向销32。另外,在第二母模30的后侧的面的比导向销32更靠中心侧,分别设有向后侧突出的4根位移限制销33。位移限制销33具有棒状部331和卡合部332。
43.棒状部331及卡合部332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卡合部332设置于棒状部331的后端侧的部分。卡合部332的直径比棒状部331的直径大。另外,棒状部33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卡合部33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长。位移限制销33构成为,通过使卡合部332与后述的中间母模50的形成位移限制孔55的缘部卡合,将第二母模30与中间母模50之间的距
离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44.位移驱动部40(图2所示)使第一母模2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此时,第二母模30的位置被固定。因此,第一母模20是可动侧母模,第二母模30是固定侧母模。换言之,位移驱动部40变更第一母模20与第二母模30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此,由于母模流路31形成在作为固定侧母模的第二母模30上,因此熔融树脂能够从母模流路31稳定地流入第一模具11与第二模具12之间的成形空间。
45.中间母模50配置成能够在第一母模20与第二母模30之间位移。中间母模50的外形为大致矩形板状。中间母模5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及左右方向的长度与第一母模20相同,前后方向的长度与第二模具12相同。
46.在中间母模50上形成有从第一母模20侧贯通至第二母模30侧的贯通孔51。贯通孔51形成在与第一母模20中的凹部21的形成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贯通孔51能够收纳第二模具12。换言之,贯通孔51能够收纳更换式模具10的至少一部分。
47.另外,中间母模50在前侧的面具备引导安装部52。在引导安装部52上能够安装将更换式模具10引导至贯通孔51的引导台53(参照图7)。
48.进而,在中间母模50上,作为沿前后方向贯通的贯通孔而形成有插通导向销32的中间导向孔54及插通位移限制销33的位移限制孔55。位移限制孔55在正面图中缘部为圆形状。位移限制孔55构成为直径比位移限制销33的棒状部331的直径大、且比卡合部332的直径小。
49.第一母模侧切换机构60将第一母模20与中间母模50切换为连结的状态和不连结的状态。第一母模侧切换机构60具备空气管部(未图示)和球(未图示)。空气管部与空气流路连接。球在向空气管部供给空气时,从空气管部向空气管部的径向外侧突出,在未向空气管部供给空气时,收纳于空气管部中。根据第一母模侧切换机构60,不需要设置复杂的机械结构,通过空气控制,能够将第一母模20与中间母模50切换为连结的状态和不连结的状态。
50.另外,将第一母模20与中间母模50切换为连结的状态和不连结的状态的机构不限于第一母模侧切换机构60。例如,也可以代替第一母模侧切换机构60而使用电磁铁、或者也可以如后述的第二母模侧切换机构70那样使用螺栓及板进行切换。
51.第二母模侧切换机构70将第二母模30与中间母模50切换为连结的状态和不连结的状态。第二母模侧切换机构70具备切换螺栓71和切换板。切换螺栓71固定在中间母模50的前表面,切换板固定在第二母模30的后表面。切换螺栓71在中间母模50的四个角的附近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4处。切换板在第二母模30的四个角的附近面向后方的切换螺栓71而设置4处。
52.如图2所示,位移驱动部40、第一母模侧切换机构60及第二母模侧切换机构70与控制部90连接。控制部90例如能够按照操作员或全自动成形系统(未图示)的指示,控制位移驱动部40、第一母模侧切换机构60及第二母模侧切换机构70的动作。
53.图7是表示在第一母模20及中间母模50中收纳有更换式模具10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在中间母模50上能够安装引导台53。另外,模具更换装置1构成为,在中间母模50与第一母模20接触、且更换式模具10插入中间母模50的贯通孔51的状态下,中间母模50的前表面(与第二母模30相对的面)与更换式模具10的前表面(与第二母模30相对的面)位于同一平面。
54.连杆80限制第一母模20与中间母模50之间的距离。在第一母模20及中间母模50的上部的左右方向两侧各设置1个连杆80,在第一母模20及中间母模50的下部的左右方向两侧各设置1个连杆80,共计设置4个连杆80。连杆80分别具备:第一螺栓81、中间螺栓82和连杆板83。第一螺栓81及中间螺栓82可以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状,或者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尺寸和形状。
55.连杆板83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在连杆板83上,插通第一螺栓81的第一螺栓孔811和插通中间螺栓82的中间螺栓孔812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56.第一螺栓孔811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且形成为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第一螺栓81的轴部(未图示)的直径。因此,第一螺栓81在插通第一螺栓孔811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连杆板83在前后方向上可相对移动。
57.中间螺栓孔812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且形成为左右方向的长度大于等于中间螺栓82的轴部(未图示)的直径。另外,中间螺栓孔812形成为前后方向的长度比第一螺栓孔81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因此,中间螺栓82在插通于中间螺栓孔812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连杆板83在前后方向上以比较短的距离可相对移动。
58.通过将插通于中间螺栓孔812的中间螺栓82固定于中间母模50、且将插通于第一螺栓孔811的第一螺栓81固定于第一母模20,能够将与第一母模20之间的距离限制在规定的距离d1以下。因此,在第一母模20向后侧移动时,能够使中间母模50向后侧移动。换言之,连杆80能够将中间母模50与第二母模30进行分离。
59.另外,如图7所示,在更换式模具10保持在第一母模20和中间母模50上的状态下,上述固定部件2从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按压更换式模具10的侧面(在图7中仅图示了该两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另外,以下对固定部件2从两个方向按压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的一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固定部件从三个方向(其中的至少两个方向相互正交的方向)按压的方式。或者,也可以是固定部件从四个方向(其中的至少两个方向相互正交的方向)按压的方式。
60.由此,更换式模具10被固定在第一母模20及中间母模50上。以下,对固定部件2进行说明。固定部件2分别设置在第一母模20及中间母模50上。另外,固定部件2的结构和固定的机理在设置于第一母模20上的固定部件2和设置于中间母模50上的固定部件2中是共同的。因此,以下基于设置在第一母模20上的固定部件2来说明结构和固定的机理。
61.§
2结构例
62.图8是将更换式模具10的第一模具11插入第一母模20的凹部21的状态的第一母模20的立体图。另外,图9是表示设置在第一母模20上的固定部件2按压插入到凹部21的第一模具11而固定在第一母模20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另外,图10是表示设置于第一母模20的固定部件2未按压插入到凹部21的第一模具11、即未固定的状态的俯视图。另外,以下有时将固定部件2固定(锁止)第一模具11的状态简称为锁止状态,将未固定的状态简称为非锁止状态。
63.固定部件2从与第二母模30的按压方向垂直的方向、即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按压更换式模具10的侧面,由此将第一模具11固定在第一母模20上。另外,如上所述,第二模具12与固定在第一母模20上的第一模具11连结的状态。因此,换言之,设置在第一母模20上的固定部件2将更换式模具10固定在第一模具11上。
64.如图9所示,固定部件2具备第一固定部件2a和第二固定部件2b。第一固定部件2a具有将第一模具11的4个面(分别朝向上下左右的面)中的一个侧面、即朝向上方的第一侧面11a向下按压的机构。第二固定部件2b具有向左按压第一模具11的朝向右侧的第二侧面11b的机构。第一侧面11a被向下按压、第二侧面11b被向左按压的第一模具11被推压固定在凹部21的下侧内表面及左侧内表面上。
65.第一固定部件2a具备第一楔形部件26a和第一施力部25a。第一施力部25a具有第一连结轴23a、第一杆28a和第一弹簧29a。第二固定部件2b具备第二楔形部件26b和第二施力部25b。第二施力部25b具有第二连结轴23b、第二杆28b和第二弹簧29b。以下,对各个结构进行说明。
66.第一楔形部件26a具备:第一模具接触面261a,其与第一模具11的第一侧面11a相接;第一母模接触面262a,其与以相对于第一侧面11a以规定角度倾斜并相对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母模20上的第一母模面27a相接。即,第一模具接触面261a是朝向下方的面。而且,第一模具接触面261a与第一母模接触面262a之间的距离在右侧端部最小。即,第一楔形部件26a具有向右逐渐前端变细的构造的楔形形状。而且,第一楔形部件26a在第一模具接触面261a与第一母模接触面262a之间的距离长的一侧的端部(左侧端部)连结有在左右方向上具有轴向的第一连结轴23a。
67.第一施力部25a施加使第一楔形部件26a在第一楔形部件26a的长边方向上、且第一模具接触面261a与第一母模接触面262a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向(右方向)移动的力。具体而言,设置在第一母模20的左侧面的第一杆28a经由第一连结轴23a与第一楔形部件26a连结。第一杆28a能够在图9所示的姿态和图10所示的姿态之间切换姿态,由此,能够使第一楔形部件26a在与第一模具接触面261a平行的方向(左右方向)上移动。切换可以由操作员进行,但不限于此。
68.进一步对第一杆28a进行说明,第一杆28a具有偏心结构,通过变更姿态,能够使第一连结轴23a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在处于图9所示的第一杆28a的姿态时,第一杆28a的中心位于靠右的位置。相反,在处于图10所示的第一杆28a的姿态时,第一杆28a的中心位于靠左的位置。在此,当第一杆28a从图10所示的姿态变化到图9所示的姿态时,第一杆28a的中心向右移动,第一连结轴23a随之向右移动。于是,第一楔形部件26a被向右按压,第一楔形部件26a的第一模具接触面261a相对于第一侧面11a向右方滑动。另外,伴随于此,第一母模接触面262a相对于第一母模面27a向右方滑动,但由于这些面如上所述地倾斜,因此,其结果是第一楔形部件26a向右下方向移动。从凹部21整体来看,第一楔形部件26a向下按压第一模具11的第一侧面11a。
69.更详细地对第一施力部25a进行说明,在第一连结轴23a的第一楔形部件26a侧配置有第一弹簧29a。第一弹簧29a始终对第一楔形部件26a向右施力。具体而言,第一弹簧29a能够在左右方向上伸缩,左端与第一母模20抵接,右端与第一楔形部件26a的左侧端部抵接。在第一弹簧29a上贯通设置有第一连结轴23a,第一连结轴23a的右端与第一楔形部件26a连结。第一连结轴23a在图10所示的非锁止状态下将第一楔形部件26a向左拉住,第一弹簧29a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一母模20与第一楔形部件26a的左侧端部之间。另一方面,当成为图9所示的锁止状态时,通过变更第一杆28a的姿态,第一连结轴23a在右端伸长,释放第一弹簧29a的压缩。由此,第一楔形部件26a被第一弹簧29a的恢复力向右按压。
70.以上是第一施力部25a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施加使第一楔形部件26a如上述那样向右方移动的力的结构即可,只要通过弹簧的压缩力、空气压、油压、螺纹紧固力、凸轮机构(例如与杆动作连动的机构)以及电动机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来施加该力即可。
71.第二楔形部件26b具备:与第一模具11的第二侧面11b相接的第二模具接触面261b;以及与以相对于第二侧面11b以规定角度倾斜并相对的方式设置在第一母模20上的第二母模面27b相接的第二母模接触面262b。即,第二模具接触面261b是朝向左侧的面。而且,第二模具接触面261b与第二母模接触面262b之间的距离在上侧端部最小。即,第二楔形部件26b具有向上逐渐前端变细的构造的楔形形状。而且,第二楔形部件26b在第二模具接触面261b与第二母模接触面262b之间的距离长的一侧的端部(下侧端部)连结有在上下方向上具有轴向的第二连结轴23b。
72.第二施力部25b施加使第二楔形部件26b在第二楔形部件26b的长边方向上、且第二模具接触面261b与第二母模接触面262b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向(上方向)移动的力。具体而言,设置在第一母模20的下侧面的第二杆28b经由第二连结轴23b与第二楔形部件26b连结。第二杆28b能够在图9所示的姿态和图10所示的姿态之间切换姿态,由此,能够使第二楔形部件26b在与第二模具接触面261b平行的方向(上下方向)上移动。切换可以由操作员进行,但不限于此。
73.进一步对第二杆28b进行说明,第二杆28b具有偏心结构,通过变更姿态,能够使第二连结轴23b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处于图9所示的第二杆28b的姿态时,第二杆28b的中心位于靠上的位置。相反,在处于图10所示的第二杆28b的姿态时,第二杆28b的中心位于靠下的位置。在此,当第二杆28b从图10所示的姿态变化到图9所示的姿态时,第二杆28b的中心向上移动,第二连结轴23b随之向上移动。于是,第二楔形部件26b被向上按压,第二楔形部件26b的第二模具接触面261b相对于第二侧面11b向上方滑动。另外,伴随于此,第二母模接触面262b相对于第二母模面27b向上方滑动,但由于这些面如上所述地倾斜,因此,其结果是第二楔形部件26b向左上方向移动。从凹部21整体来看,第二楔形部件26b向左按压第一模具11的第二侧面11b。
74.更详细地对第二施力部25b进行说明,在第二连结轴23b的第二楔形部件26b侧配置有第二弹簧29b。第二弹簧29b始终对第二楔形部件26b向上施力。具体而言,第二弹簧29b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伸缩,下端与第一母模20抵接,上端与第二楔形部件26b的下侧端部抵接。在第二弹簧29b上贯通设置有第二连结轴23b,第二连结轴23b的右端与第二楔形部件26b连结。第二连结轴23b在图10所示的非锁止状态下,将第二楔形部件26b向下拉住,第二弹簧29b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在第一母模20与第二楔形部件26b的下侧端部之间。另一方面,当成为图9所示的锁止状态时,通过变更第二杆28b的姿态,第二连结轴23b在上端伸长,释放第二弹簧29b的压缩。由此,第二楔形部件26b被第二弹簧29b的恢复力向上按压。
75.以上是第二施力部25b的结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施加使第二楔形部件26b如上述那样向上方移动的力的结构即可,只要通过弹簧的压缩力、空气压、油压、螺纹紧固力、凸轮机构(例如与杆动作连动的机构)以及电动机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来施加该力即可。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按压第一楔形部件26a及第二楔形部件26b。
76.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直接承受固定部件2的按压的更换式模具10
的第一侧面11a及第二侧面11b的变形(注射时的压力引起的变形)。另外,除此之外,由于固定部件2从两个方向将更换式模具10推压在第一母模20上,因此能够通过第一母模20有效地抑制更换式模具10的变形。即,通过固定部件2有效地抑制更换式模具10的变形,因此无需使更换式模具10自身具备用于抑制变形的结构。由此,能够实现更换式模具10的小型化。
77.另外,通过第一楔形部件26a的楔形结构,能够利用第一施力部25a的较小的力,对更换式模具10的第一侧面11a施加在面上均匀的较大的力。同样,通过第二楔形部件26b的楔形结构,能够利用第二施力部25b的较小的力,对更换式模具10的第二侧面11b施加在面上均匀的较大的力。本发明也可以是不具有楔形结构,例如具有第一模具接触面261a与第一母模接触面262a平行的台虎钳结构,并具备向下按压第一母模接触面262a的施力部的结构。但是,在这样的台虎钳结构的情况下,施加紧固力的部位的按压力比其以外的部位大,难以实现均匀的按压。为了实现均匀的按压,需要将与第一侧面11a抵接的结构在上下方向上构成得较厚。因此,使母模大型化。另一方面,若是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具有楔形结构的方式,则通过采用楔形结构,能够实现小型且能够均匀地按压的机构。
78.作为一例,假设第一固定部件2a的结构,在将第一弹簧29a的弹力设为f的情况下,在楔的角度(第一模具接触面261a与第一母模接触面262a所成的角度)为1.5
°
时,保持力(第一楔形部件26a向下按压第一模具11的第一侧面11a的力)为f的约20倍。如果是这样的保持力,则能够发挥与将模具压入母模进行固定的类型同等的模具固定性能。
79.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部件2a向下按压第一模具11的侧面,第二固定部件2b向左按压第一模具11的侧面,但只要按压的方向相互正交,则不限定2个固定部件的按压方向。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在本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具备向上按压第一模具11的侧面的第三固定部件及向右按压第一模具11的侧面的第四固定部件中的至少一方。
8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施力部25a位于第一楔形部件26a的左侧,施加向右按压第一楔形部件26a的力。但是,本发明的一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施加使第一楔形部件26a向右移动的力,则也可以将位于第一楔形部件26a的右侧的、将第一楔形部件26a向右牵拉(拉近)的施力部连接在第一楔形部件26a的右侧来代替第一施力部25a。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施力部25b位于第二楔形部件26b的下侧,施加向上推压第二楔形部件26b的力。但是,本发明的一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施加使第二楔形部件26b向上移动的力,也可以将位于第二楔形部件26b的上侧的、将第二楔形部件26b向上牵拉(拉近)的施力部连接在第二楔形部件26b的上侧来代替第二施力部25b。
81.另外,如上所述,在中间母模50上也设有固定部件2。结构及机构与第一母模20的固定部件2相同,对于收纳在中间母模50的贯通孔51中的第二模具12,与设置在贯通孔51中的第一楔形部件26a和第二楔形部件26b相同的结构将第二模具12向下及向左按压而固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母模20的固定部件2和中间母模50的固定部件2按压更换式模具10的相同侧面,但不限于该方式。例如,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一母模20的固定部件2按压更换式模具10的向上和向右的侧面(第一侧面11a、第二侧面11b),与此相对,中间母模50的固定部件2也可以按压更换式模具10的向下和向左的侧面。
8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1个第一母模20及1个中间母模50收纳有1个更换式模具10。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对1个第一母模20及1个中间母模50收纳多
个更换式模具10。在该情况下,能够成为在各收纳部位,固定部件2从两个方向按压更换式模具10的方式。
83.另外,关于收纳多个更换式模具10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在图1、图8~图10所示的第一母模20的凹部21的左侧的区域20l及右侧的区域20r的至少一方设置收纳其他的更换式模具的空间。例如,如果是在凹部21的左侧的区域20l的空间中收纳其他的更换式模具的方式,则也可以在第一母模20的左侧面设置与该空间连通的开口,使该其他的更换式模具从该开口滑动而收纳在该空间中。右侧的区域20r也同样。
8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成形装置100用于树脂的注射成形。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成形装置100也可以用于冲压成形。
85.另外,本发明的一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请求项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86.(总结)
87.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模具更换装置具备:更换式模具,其具备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在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之间进行成形;母模,其保持所述更换式模具;按压部,其在成形时以使所述第一模具与所述第二模具相互推压的方式进行按压;固定部件,通过从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按压所述更换式模具的侧面,将所述更换式模具固定到所述母模上。
88.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固定部件有效地抑制更换式模具的变形,因此,无需使更换式模具自身具备用于抑制变形的结构,能够实现更换式模具的小型化。
89.具体而言,根据上述结构,设置有从与推压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的按压方向(即合模/开模方向)垂直的方向且至少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按压更换式模具的侧面的固定部件。由此,能够抑制承受固定部件的按压的更换式模具的侧面的变形(注射时的压力引起的变形)。另外,除此之外,由于固定部件从至少两个方向将更换式模具推压到母模上,因此能够通过母模有效地抑制更换式模具的变形。
90.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模具更换装置,也可以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使所述更换式模具的所述侧面具有相对于所述两个方向中的一方向垂直的第一侧面和相对于另一方向垂直的第二侧面,所述固定部件具有:第一楔形部件,其具有与以相对于所述第一侧面以规定角度倾斜并相对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母模上的第一母模面相接触的第一母模接触面;第一施力部,其施加使所述第一楔形部件在所述第一楔形部件的长边方向、且所述第一模具接触面与所述第一母模接触面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向移动的力;第二楔形部件,其具有与以相对于所述第二侧面以规定的角度倾斜并相对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母模上的第二母模面相接触的第二母模接触面;以及第二施力部,其施加使所述第二楔形部件在所述第二楔形部件的长边方向、且所述第二模具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母模接触面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向移动的力。
91.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所述第一楔形部件向第一模具接触面与第一母模接触面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向移动,第一模具接触面能够均匀地按压第一金属面。另外,通过使第二楔形部件向第二模具接触面与第二母模接触面之间的距离变小的方向移动,第二模具接触面能够均匀地按压第二金属面。通过使用这样的第一楔形部件及第二楔形部件,能够从所述2个方向按压更换式模具的侧面。因此,例如,与将所述第一模具接触面及第二模具接触
面从相对于这些面垂直的方向按出而按压所述第一侧面及所述第二侧面的方式相比,能够使所述固定部件小型化。
92.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模具更换装置也可以在所述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施力部从所述第一楔形部件的长边方向的端部、且所述第一模具接触面与所述第一母模接触面之间的距离长的一方的端部侧按压该第一楔形部件,所述第二施力部从所述第二楔形部件的长边方向的端部、且所述第二模具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母模接触面之间的距离长的一方的端部一侧按压该第二楔形部件,所述第一施力部及所述第二施力部也可以通过弹簧的压缩力、空气压、油压、螺纹紧固力、凸轮机构及电动机中的至少任一个来施加力。
93.根据上述结构,若使用弹簧的压缩力、空气压、油压、螺纹紧固力、凸轮机构以及电动机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如上所述地按压第一楔形部件及第二楔形部件,则第一楔形部件及第二楔形部件能够按压更换式模具的侧面。
94.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模具更换装置也可以在所述结构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施力部从所述第一楔形部件的长边方向的端部、且所述第一模具接触面与所述第一母模接触面之间的距离短的一方的端部一侧牵拉该第一楔形部件,所述第二施力部从所述第二楔形部件的长边方向的端部、且所述第二模具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母模接触面之间的距离短的一方的端部一侧牵拉该第二楔形部件,第一施力部及第二施力部施力部也可以通过弹簧的压缩力、空气压、油压、螺纹紧固力、凸轮机构及电动机中的至少任一个来施加所述力。
95.根据上述结构,若使用弹簧的压缩力、空气压、油压、螺纹紧固力、凸轮机构以及电动机中的至少任意一个如上所述地牵拉第一楔形部件以及第二楔形部件,则第一楔形部件及第二楔形部件能够按压更换式模具的侧面。
96.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成形装置优选具备所述模具更换装置。
97.符号说明
98.1:模具更换装置
99.2:固定部件
100.2a:第一固定部件
101.2b:第二固定部件
102.10:更换式模具
103.11:第一模具
104.11a:第一侧面
105.11b:第二侧面
106.12:第二模具
107.13:锁止销
108.20:第一母模
109.21:凹部
110.23a:第一连结轴(第一施力部)
111.23b:第二连结轴(第二施力部)
112.25a:第一施力部
113.25b:第二施力部
114.26a:第一楔形部件
115.26b:第二楔形部件
116.27a:第一母模面
117.27b:第二母模面
118.28a:第一杆(第一施力部)
119.28b:第二杆(第二施力部)
120.29a:第一弹簧(第一施力部)
121.29b:第二弹簧(第二施力部)
122.30:第二母模(按压部)
123.50:中间母模(母模)
124.100:成形装置
125.261a:第一模具接触面
126.261b:第二模具接触面
127.262a:第一母模接触面
128.262b:第二母模接触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