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26946发布日期:2022-07-13 01:50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的制作方法

1.一种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属于吹膜机配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吹膜机风环是吹膜生产线重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吹膜产量和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不断提高的产能和更小的薄膜中心厚度都是吹膜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吹膜机风环冷却效率和控制精度是评判风环性能的重要指标。多年来,在国内外众多工程师的不断努力下,吹膜机风环从最早的单风道吹风升级为双风道、三风道和四风道等,风环对厚度控制的模式从不可调整升级为风环出风口局部风量大小控制和局部温度高低控制等方式。但是,在风环性能提升的同时,风环的设计越来越复杂,风环内部零件繁多,加工难度和创造费用越来越高,市场售价也随之升高,对下游的设备使用方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获取更高的性能和降低成本,吹膜机风环仍然需要不断改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备良好的冷却效率和控制精度,同时制作简单,成本较低的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环主体,环绕风环主体设置有气雾混合腔以及冷风腔,气雾混合腔和冷风腔沿风环主体的轴向依次设置,风环主体上设置有与冷风腔连通的上进风口以及与气雾混合腔连通的下进气口,气雾混合腔与风环主体的膜泡通道的中部和下部相连通,冷风腔与膜泡通道的顶部相连通,冷风腔内设置有加热元件,气雾混合腔内设置有干雾喷头。
5.优选的,所述的气雾混合腔和冷风腔均环绕膜泡通道设置。
6.优选的,所述的气雾混合腔与膜泡通道之间设置有平吹孔、下斜吹孔以及上吹孔,平吹孔、下斜吹孔以及上吹孔由下至上依次设置,且平吹孔沿风环主体的径向设置,上吹孔沿风环主体的轴向设置,下斜吹孔为由下至上逐渐靠近风环主体中部的倾斜状。
7.优选的,所述的冷风腔与膜泡通道之间设置有上斜吹孔,上斜吹孔为由下至上逐渐靠近风环主体中部的倾斜状。
8.优选的,环绕所述的膜泡通道内壁设置有凸台,凸台为中部外凸的弧形,冷风腔和气雾混合腔分别与凸台上下两侧的膜泡通道连通。由气雾混合腔进入到膜泡通道内的气雾,经过凸台后,产生文丘里效应,弧面位置附近形成负压,膜泡扩展张大,进一步提升冷却效率。
9.优选的,所述的加热元件上设置有若干通道。
10.优选的,环绕冷风腔设置有若干加热元件。
11.优选的,环绕所述的气雾混合腔并排且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干雾喷头。
12.优选的,所述的下进风口和上进风口均环绕风环主体间隔设置有若干个。
13.优选的,还包括用于对上进风口和下进风口封闭的封闭装置,封闭装置安装在风
环主体上。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5.本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的通过加热元件能够调节冷风腔的温度,进而调节膜泡通道流过的气体问题,从而能够精确控制冷却效率和冷却的精确度,吹膜机生产需要提供更大的风量时候,通过提高外部风机送风量来实现。在检测到局部膜厚偏厚或者偏薄时候,加热元件在对应的厚点位置升高温度,延长膜扩展拉伸时间,从而令该位置变薄;反之,则降低温度,且本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16.图1为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的主视示意图。
17.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8.图3为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的俯视示意图。
19.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20.图5为加热元件的俯视示意图。
21.图6为封闭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22.图7为内齿圈与外安装环连接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23.图8为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24.图中:1、下进风口 2、上进风口 3、气雾混合腔 4、冷风腔 5、干雾喷头 6、加热元件 601、通道 7、温控风腔 8、平吹孔 9、下斜吹孔 10、上吹孔 11、凸台 12、上斜吹孔 13、内风环 14、中风环 15、下风环 16、膜泡通道 17、外安装环 1701、外滑槽 1702、安装槽 18、内安装环 1801、内滑槽 19、齿条 20、齿轮 21、挡板 22、内齿圈 23、限位辊。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熟悉本领域的人们应当了解,在这里结合附图给出的详细说明是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的结构必然超出了有限的这些实施例,而对于一些等同替换方案或常见手段,本文不再做详细叙述,但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6.图1~8是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1~8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27.一种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包括风环主体,环绕风环主体设置有气雾混合腔3以及冷风腔4,气雾混合腔3和冷风腔4沿风环主体的轴向依次设置,风环主体上设置有与冷风腔4连通的上进风口2以及与气雾混合腔3连通的下进气口1,气雾混合腔3与风环主体的膜泡通道16的中部和下部相连通,冷风腔4与膜泡通道16的顶部相连通,冷风腔4内设置有加热元件6,气雾混合腔3内设置有干雾喷头5。本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的通过加热元件6能够调节冷风腔4的温度,进而调节膜泡通道16流过的气体问题,从而能够精确控制冷却效率和冷却的精确度,吹膜机生产需要提供更大的风量时候,通过提高外部风机送风量来实现。在检测到局部膜厚偏厚或者偏薄时候,加热元件在对应的厚点位置升高温度,延长膜扩展拉伸时间,从而令该位置变薄;反之,则降低温度,且本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结构简单。
28.具体的:如图1~4所示:风环主体包括内筒、外筒、内风环13、中风环14以及下风环
15,内筒同轴套设在外筒外,内筒与外筒间隔设置,内筒为上部的直径大于下部直径的阶梯状,外筒为上部直径小于下部直径的阶梯状。内风环13、中风环14和下风环15均设置在内筒和外筒之间,内风环13将内筒和外筒的顶部封闭,中风环14设置在外筒的肩部的下侧,且中风环14与内筒的肩部正对,中风环14与内筒和外筒均密封连接,下风环15设置在内筒和外筒的底部,并将内筒和外筒的底部封闭,并在内筒和外筒之间形成气雾混合腔3以及冷风腔4,其中气雾混合腔3位于冷风腔4的上侧,在内筒内形成膜泡通道16。
29.在外筒的上部与内筒的上部之间形成温控风腔7,温控风腔7设置在外筒的肩部上侧,且温控风腔7的底部与冷风腔4相连通。加热元件6安装在外筒的上部,加热元件6的加热部伸至温控风腔7内,加热元件6的加热部上设置有若干通道601,加热元件6环绕温控风腔7并排设置有若干个。
30.环绕内筒的上部内壁设置有凸台11,凸台11为中部外凸的弧形,凸台11高于加热元件6设置。内风环13为由上至下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形,内风环13设置在凸台11的上侧。在内风环13上设置有将温控风腔7和膜泡通道16连通的上斜吹孔12,上斜吹孔12为由下至上逐渐靠近膜泡通道16的倾斜状。上斜吹孔12环绕内风环13间隔设置有若干个。
31.内筒内壁设置有将气雾混合腔3与膜泡通道16连通的平吹孔8、下斜吹孔9以及上吹孔10,平吹孔8和下斜吹孔9均设置在内筒的下部,平吹孔8设置在下斜吹孔9的下侧,内筒的下部为由下至上直径逐渐增大的锥形,平吹孔8环绕内筒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平吹孔8沿膜泡通道16的径向设置,下斜吹孔9为由下至上逐渐靠近膜泡通道16的倾斜状,下斜吹孔9环绕内筒间隔设置有若干个。上吹孔10设置在内筒的肩部,上吹孔10沿膜泡通道16的轴向设置,上吹孔10环绕内筒间隔设置有若干个。
32.干雾喷头5安装在下风环15上,干雾喷头15的顶部伸入到气雾混合腔3内,干雾喷头5环绕下风环15间隔设置有如干个。
33.外筒的肩部设置有与冷风腔4相连通的上进风口2,上进风口2环绕外筒间隔均布有若干个。下风环15上设置有与气雾混合腔3连通的下进风口1,下进风口1也环绕下风环15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在本实施例中,上进风口2和下进风口1一一对应,下进风口1设置在对应的上进风口2的正下方。
34.如图5所示:加热元件6为长方体,加热元件6内设置有若干电热丝,加热元件6上设置有若干通道601,形成加热部,加热部伸至温控风腔7的底部,使冷风腔4内的冷风通过通道601进入到温控风腔7内,从而能够精确控制进入到温控风腔7内的风的温度。
35.如图6~8所示:本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还包括封闭装置,本气雾混合多微孔式出风吹膜机风环的两端均设置有封闭装置,上端的封闭装置能够对上进风口2封闭或打开,下端的封闭装置能够对下进风口1封闭或打开。
36.上进风口2对应的封闭装置和下进风口1对应的封闭装置的结构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以下进风口1对应的封闭装置的结构为例,来对封闭装置的结构进行阐述。
37.封闭装置包括挡板21、齿条19、齿轮20、内齿圈22、内安装环18以及外安装环17,内安装环18和外安装环17均安装在风环主体上,内安装环18和外安装环17同轴且间隔设置,下进风口1设置在内安装环18和外安装环17之间。各下进风口1均对应设置有将其封闭的挡板21,各挡板21均连接有齿条19,齿条19沿外安装环17的径向设置,外安装环17上设置有外滑槽1701,内安装环18上设置有内滑槽1801,齿条19一端可滑动的安装在外滑槽1701内,另
一端可滑动的设置在内滑槽1801内,推板21随对应的齿条19同步运动,以将对应的下进风口1打开或封闭。齿轮20可转动的安装在外安装环17上,齿轮20与对应的齿条19相啮合,内齿圈22同轴安装在外安装环17内侧,内齿圈22与各齿轮20相啮合,转动内齿圈22即可使各推板21同步动作,进而将各下进风口1同步打开或关闭。
38.环绕外安装环17内壁设置有安装槽1702,安装槽1702的顶部和底部均可转动的安装有若干限位辊23,限位辊23沿外安装环17的径向设置,内齿圈22的外侧设置在安装槽1702上下两侧的限位辊23之间,从而实现了内齿圈23在轴向的限位。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