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29614发布日期:2022-11-03 01:09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色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色模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双色模具可将两种不同特性或不同颜色的树脂,成为单一的双色产品,可减少成型品的组立和后处理工程。节省连接与印刷的成本,增加产品的美观视觉效果,提升产品的档次和附加价值。不仅具有防滑、增加摩擦力的功能,不同塑胶材质的结合使产品更加符合人体工学,手感更好。双色注塑产品品质稳定性高,产品变形易控制,成型周期短产量高。
3.但是,现有的双色模具,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耐用性差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耐用性好的双色模具。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双色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之间界定有适于成型工件的型腔,所述双色模具还包括芯块调整机构和芯块,所述芯块可进出地设置于所述型腔中,所述芯块调整机构适于驱动所述芯块进入或退出所述型腔;
7.当所述芯块进入所述型腔时,所述芯块与所述型腔的内壁配合形成一次型腔,所述一次型腔适于进行一次成型并形成所述工件上的一次成型部;随后所述芯块调整机构驱动所述芯块退出所述型腔,所述一次成型部的外壁与所述型腔的内壁配合形成二次型腔,所述二次型腔适于进行二次成型并形成所述工件上的二次成型部。
8.双色模具主要用于成型双色工件,双色指的是使用两种不同类型(或不同颜色)的塑胶进入模具的型腔,并形成单一的工件。成型后的工件上分别有对应以上两种不同类型(或不同颜色)的塑胶的一次成型部和二次成型部,由于塑胶的特性,一次成型部和二次成型部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固。在注塑生产的过程中,注塑机的注塑成型工序可以分为一次成型工序和二次成型工序,其中一次成型适于生产工件上的一次成型部,二次成型适于生产工件上的二次成型部。
9.传统的双色模具通常采用动模平移或者动模旋转的方法来生产双色模具,以一出一的产品为例,需要两个相同的动模仁和两个不同的定模仁,通过改变动模仁的位置,与不同的定模仁配合实现一次型腔和二次型腔。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传统的双色模具体积较大(至少拥有两个不同的型腔),如果对双色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扩大,增需要增加双倍的型腔来保证双色生产的需要。(即如果需要一出四的产品,则需要八个相同的动模仁配合八个不同的定模仁形成八个型腔)
10.并且传统的双色注塑,在每次成型过程中,多个动模仁和多个定模仁配合同时形成多个一次型腔和二次型腔,并同时进行一次成型和二次成型,因此在每次成型完成后,都
需要进行开模工序,即将动模仁和定模仁分离,从而实现动模仁的旋转或者平移,以实现一次型腔与二次型腔的切换,并且还需要配合机械手或者人工取出已经成型完毕的产品。以一出一的产品和动模旋转为例,左右两个相同的动模仁配合左右两个不同的定模仁形成一次型腔和二次型腔,在每次成型过程中,注塑机同时往一次型腔和二次型腔内注射不同的塑胶材料,并形成工件上的一次成型部和二次成型部,随后进行开模工序,取出右侧型腔中已经拥有二次成型部的工件,并将动模进行旋转,使具有一次成型部的工件从左侧型腔进入右侧型腔中,而对应的右侧型腔中由于取出了工件为空型腔,随后关模进行重复操作。另外,采用凸模平移的双色模具其生产效率更低,此处不做赘述。
11.而本技术的发明人开发了一种双色模具,其采用了定模、动模、芯块调整机构和芯块,在一次成型时,利用芯块调整机构驱动芯块进入型腔,使芯块配合型腔的内壁形成一次型腔,并用来成型一次成型部,随后再次利用芯块调整机构调整芯块的位置,使之与型腔的内壁形成二次型腔,从而成型二次成型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双色模具的体积,一出一的双色模具只需要一个动模仁和一个定模仁,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值得一提的是,模具制造的大部分成本集中在模仁的材料及加工,减少了动模仁和定模仁的数量就可以大幅度减少模芯的数量,并且减少了模仁的加工成本,成本降低率在40%以上。
12.并且采用本技术的双色模具,其生产周期也会大幅度降低,在一次成型完成后,不需要进行开模等操作,只需要直接利用芯块调整机构调整芯块的位置,从而配合形成二次型腔,并直接进行二次成型工序,减少了开关模、取出产品的次数,从而降低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值得一提的是,采用传统方案的双色模具其在生产时,由于动模仁需要移动,因此其冷却水管处需要采用额外的强化结构以防止漏水,但采用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由于动模仁的位置不需要改变,因此冷却水管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进一步降低,并且增加了模具的耐用性,防止其出现漏水等现象。
13.进一步优选,如图8所示,芯块包括同轴设置的中心轴芯块和外层轴芯块,芯块调整机构适于驱动中心轴芯块和外层轴芯块进入型腔中,并与型腔的内壁配合成型工件上的一次旋转轴部,其中,中心轴芯块套设在一次旋转轴部的内侧,并适于成型一次旋转轴部上的旋转轴孔,外层轴芯块套设在一次旋转轴部的外侧,并适于成型一次旋转轴部的外壁;随后芯块调整机构驱动中心轴芯块和/或所述外层轴芯块部分退出所述型腔中,并使所述型腔的内壁与所述一次旋转轴部的外壁配合并成型所述工件上的二次旋转轴部。
14.对于某些造型复杂的工件而言,特别是具有包覆要求的产品,即另一种塑胶材料需要包覆在第一种塑胶材料,比如拥有一次旋转轴部的双色工件来说,需要将另一种塑料成型的二次旋转轴部包覆在一次旋转轴部的外侧,对于这种工件既不能采用动模旋转的方法进行制造,也不能使用动模平移的方法进行制造,其原因在于,无法通过平移或旋转的方法仅通过同一动模配合不同的定模,形成可以包覆一次旋转轴部的二次型腔。而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包胶工艺进行生产,即先通过一台注塑机进行一次成型,并且从一副模具的一次型腔中取出已经具有一次成型部和一次旋转轴部的工件;随后将此工件放入另一幅模具中,并配合另一幅模具中的二次型腔来成型工件上的二次旋转轴部和二次成型部。因此采用包胶工艺的方法生产,需要至少两台注塑机,配合两幅不同的模具来生产,其制造成本更高、生产效率更低。并且需要将一次成型后的工件取出并放入二次型腔中,需要在二次型腔中设置另外的定位机构,进一步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并且降低了成品率。
15.本技术的发明人采用了同轴设置的中心轴芯块和外层轴芯块,并配合其他芯块实现一次型腔和二次型腔的切换,值得一提的是,双色模具上需要设置有两个射胶通道,两个射胶通道分别连通工件上的第一水口和第二水口,两个射胶通道分别用来往一次型腔和二次型腔中注射不同的塑胶材料,第一水口和第二水口分别设置在一次成型部上和二次成型部上,并且塑胶材料适于通过第二水口流经二次型腔并进入二次旋转轴型腔中。这种设置方法可以避免干涉,并且最大化的减小该双色模具的体积和制造成本。利用中心轴芯块和外层轴芯块的运动,使其进入或退出型腔,并配合形成一次旋转轴部和二次旋转轴部,减少了需要更换模具、更换注塑机、取出一次成型后的产品的工序,直接形成二次成型后的产品,减少了周期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
16.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利用中心轴芯块进入型腔,并在一次旋转轴部上形成的旋转轴孔,在一次成型后,中心轴芯块安装在旋转轴孔内,且中心轴芯块抵触旋转轴孔的内壁,因此可以对旋转轴孔起到定位、定心的作用,从而实现对一次成型后的工件的定位和固定,方便后续对工件进行二次成型并配合其他芯块的运动,从而使二次成型部能包覆在一次成型部上,因此这种方法也减少了额外加装定位结构的需要,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17.进一步优选,所述芯块调整机构包括抽芯机构和外层芯块调整机构,所述外层芯块调整机构相对设置在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上,所述外层轴芯块包括第一外层轴芯块和第二外层轴芯块,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二外层轴芯块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上;当进行所述一次成型时,所述抽芯机构适于驱动所述中心轴芯块沿所述工件的轴向进入所述型腔中,所述外层芯块调整机构适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二外层轴芯块进入所述型腔,并使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的顶部抵触所述第二外层轴芯块的顶部,且此时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的头部和所述第二外层轴芯块的头部之间界定有一次旋转轴型腔,所述一次旋转轴型腔适于和所述中心轴芯块配合并成型所述一次旋转轴部;当进行所述二次成型时,所述外层芯块调整机构适于调整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二外层轴芯块的位置,并通过所述外层轴芯块的头部、所述一次旋转轴部的外壁和所述型腔的内壁配合并适于形成二次旋转轴型腔,所述二次旋转轴型腔适于成型二次旋转轴部。
18.进一步优选,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上沿上下方向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二外层轴芯块匹配的滑槽,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二外层轴芯块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滑槽内,所述外层芯块调整机构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上的平移调芯组件,所述平移调芯组件适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二外层轴芯块在所述滑槽内滑动。
19.另一种优选,所述外层芯块调整机构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上的旋转调芯组件,所述旋转调芯组件上可转动地设置有固定板,所述旋转调芯组件适于驱动所述固定板正向或反向转动;所述外层轴芯块包括第一外层轴芯块、第二外层轴芯块、第三外层轴芯块和第四外层轴芯块,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三外层轴芯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定模上的所述固定板上,所述第二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四外层轴芯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动模上的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上分别设置有与供所述外层轴芯块活动的活动槽,当进行所述一次成型时,所述旋转调芯组件驱动所述固定板正向转动,使所述第三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四外层轴芯块退出所述型腔,并使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二外层轴
芯块进入所述型腔,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二外层轴芯块的头部相对设置并界定所述一次旋转轴型腔;当进行所述二次成型时,所述旋转调芯组件驱动所述固定板反向转动,并使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二外层轴芯块退出所述型腔,同时使所述第三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四外层轴芯块进入所述型腔,所述第三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四外层轴芯块的头部相对设置并界定所述二次旋转轴型腔。
20.进一步优选,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上相对设置有模仁模板和固定模板,相对设置的所述模仁模板之间界定所述型腔,所述固定模板设置在所述模仁模板的外部并适于分别固定所述定模与注塑机和所述动模与所述注塑机,所述模仁模板与所述固定模板可滑动地连接,所述旋转调芯组件固定安装在固定模板上,当开模时,所述模仁模板与所述固定模板分离,且所述外层轴芯块逐渐脱离所述活动槽,所述旋转调芯组件适于驱动所述固定板正向或反向转动;当关模时,所述外层轴芯块逐渐侵入所述活动槽,所述模仁模板逐渐抵触所述固定模板。
21.进一步优选,所述固定模板的内侧设置有强化模板,所述强化模板上设置有供所述旋转调芯组件和所述外层轴芯块安装与活动的让位槽,当开模时,所述模仁模板与所述强化模板分离,且所述外层轴芯块逐渐脱离所述活动槽,当关模时,所述外层轴芯块逐渐侵入所述活动槽,所述强化模板的内侧逐渐抵触所述模仁模板外侧,所述强化模板适于控制所述模仁模板受到的锁模力。
22.另一种优选,所述固定模板和所述模仁模板之间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触所述模仁模板的外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抵触所述固定模板的内侧,当关模时,所述弹簧在锁模力的作用下被压缩并产生弹性形变;当开模时,所述弹簧恢复弹性形变,并驱动所述模仁模板向内运动,从而分离所述模仁模板与所述固定模板。
23.进一步优选,所述活动槽包括平移槽,所述平移槽沿上下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上,当开模时,所述弹簧恢复弹性形变并驱动所述模仁模板向内运动,从而使所述外层轴芯块沿所述平移槽向外运动;当关模时,所述外层轴芯块逐渐侵入所述平移槽,并沿所述平移槽向内运动,所述弹簧在所述锁模力的作用下被压紧。
24.进一步优选,所述活动槽包括旋转槽,所述旋转槽对向设置在所述定模和所述动模上,所述外层轴芯块适于在所述旋转槽内转动,当进行所述一次成型时,所述旋转调芯组件适于驱动所述外层轴芯块在所述旋转槽内转动,并使所述第一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二外层轴芯块相对设置;当进行所述二次成型时,所述旋转调芯组件适于驱动所述外层轴芯块在所述旋转槽内转动,并使所述第三外层轴芯块和所述第四外层轴芯块相对设置。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26.(1)降低了双色模具的制造成本,使用芯块调整机构来控制芯块的位置,从而使芯块进入型腔并配合形成一次型腔,随后控制芯块调整机构使芯块退出型腔,并配合工件上的一次成型部和型腔的内壁撇和形成二次型腔并形成二次成型部,从而减少了动模和定模的数量的需要,可以使用一套定模和动模实现双色产品的制造;
27.(2)大幅度降低了生产周期,减少了开关模的次数,在生产过程中,在不开模的情况下,仅通过芯块调整机构控制芯块位置的变化,从而依次进行一次成型和二次成型。并且减少了模具上控制动模旋转或者平移的装置,减少了防漏水结构,使本发明的双色模具的结构更加简单,制造、加工成本更加低。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展示了定模、动模和工件;
29.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工件的示意图,展示了一次成型部和二次成型部;
30.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的工件的示意图,展示了一次成型部和二次成型部分离时的状态;
31.图4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展示了芯块调整机构控制芯块形成一次型腔;
32.图5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的局部放大图,展示了一次型腔;
33.图6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一种实施例的示意图,展示了芯块调整机构控制芯块形成二次型腔;
34.图7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一种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展示了二次型腔;
35.图8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展示了中心轴芯块和外层轴芯块;
36.图9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实施例1的示意图,展示了中心轴芯块和外层轴芯块形成二次旋转轴型腔;
37.图10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实施例2的示意图,展示了第一外层轴芯块和第二外层轴芯块;
38.图11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实施例2的示意图,展示了其形成二次旋转轴型腔;
39.图12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实施例2的局部放大图,展示了外层轴芯块;
40.图13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实施例2的示意图,展示了二次限位部;
41.图14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一种实施例的合模状态下的示意图;
42.图15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一种实施例的开模状态下的示意图;
43.图16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一种实施例的开模状态下的正视图;
44.图17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一种实施例的合模状态下的正视图;
45.图18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实施例3的示意图,展示了第一外层轴芯块和第二外层轴芯块互相抵触;
46.图19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实施例3的示意图,展示了外层轴芯块退出平移槽;
47.图20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实施例3的示意图,展示了旋转调芯组件切换正对的外层轴芯块;
48.图21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实施例3的示意图,展示了外层轴芯块再次进入平移槽;
49.图22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实施例3的局部放大图,展示了二次旋转轴型腔;
50.图23为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的实施例4的示意图,展示了旋转槽。
51.图中:1、定模;11、定模仁;2、动模;21、动模仁;3、型腔;31、一次型腔;32、二次型腔;33、一次旋转轴型腔;34、二次旋转轴型腔;4、芯块调整机构;41、抽芯机构;42、外层芯块调整机构;421、平移调芯组件;422、旋转调芯组件;4221、固定板;5、芯块;51、中心轴芯块;52、外层轴芯块;521、第一外层轴芯块;522、第二外层轴芯块;523、第三外层轴芯块;524、第四外层轴芯块;6、滑槽;7、活动槽;71、平移槽;72、旋转槽;8、模仁模板;9、固定模板;91、强化模板;92、让位槽;93、弹簧;94、弹簧固定轴;941、模板限位部;100、工件;101、一次成型部;102、二次成型部;103、一次旋转轴部;1031、旋转轴孔;1032、限位部;104、二次旋转轴
部;1041、二次限位部;105、第一水口;106、第二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52.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5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5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55.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56.双色模具主要用于成型双色工件100,双色指的是使用两种不同类型(或不同颜色)的塑胶进入模具的型腔3,并形成单一的工件100。成型后的工件100上分别有对应以上两种不同类型(或不同颜色)的塑胶的一次成型部101和二次成型部102,由于塑胶的特性,一次成型部101和二次成型部102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固。在注塑生产的过程中,注塑机的注塑成型工序可以分为一次成型工序和二次成型工序,其中一次成型适于生产工件100上的一次成型部101,二次成型适于生产工件100上的二次成型部102。
57.传统的双色模具通常采用动模2平移或者动模2旋转的方法进行制造旋转的方法来生产双色模具,以一出一的产品为例,需要两个相同的动模仁21和两个不同的定模仁11,通过改变动模仁21的位置,与不同的定模仁11配合实现一次型腔31和二次型腔32。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传统的双色模具体积较大(至少拥有两个不同的型腔3),如果对双色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扩大,增需要增加双倍的型腔3来保证双色生产的需要。(即如果需要一出四的产品,则需要八个相同的动模仁21配合八个不同的定模仁11形成八个型腔3)
58.并且传统的双色注塑,在每次成型过程中,多个动模仁21和多个定模仁11配合同时形成多个一次型腔31和二次型腔32,并同时进行一次成型和二次成型,因此在每次成型完成后,都需要进行开模工序,即将动模仁21和定模仁11分离,从而实现动模仁21的旋转或者平移,以实现一次型腔31与二次型腔32的切换,并且还需要配合机械手或者人工取出已经成型完毕的产品。以一出一的产品和动模2旋转为例,左右两个相同的动模仁21配合左右两个不同的定模仁11形成一次型腔31和二次型腔32,在每次成型过程中,注塑机同时往一次型腔31和二次型腔32内注射不同的塑胶材料,并形成工件100上的一次成型部101和二次成型部102,随后进行开模工序,取出右侧型腔3中已经拥有二次成型部102的工件100,并将动模2进行旋转,使具有一次成型部101的工件100从左侧型腔3进入右侧型腔3中,而对应的右侧型腔3中由于取出了工件100为空型腔3,随后关模进行重复操作。另外,采用凸模平移的双色模具其生产效率更低,此处不做赘述。
59.据此,本技术的发明人开发了一种双色模具,其实施例如图1至图23所示,包括定模1和动模2,定模1和动模2之间界定有适于成型工件100的型腔3,双色模具还包括芯块调整机构4和芯块5,芯块5可进出地设置于型腔3中,芯块调整机构4适于驱动芯块5进入或退出型腔3;
60.当芯块5进入型腔3时,芯块5与型腔3的内壁配合形成一次型腔31,一次型腔31适于进行一次成型并形成工件100上的一次成型部101;随后芯块调整机构4驱动芯块5退出型腔3,一次成型部101的外壁与型腔3的内壁配合形成二次型腔32,二次型腔32适于进行二次成型并形成工件100上的二次成型部102。
61.本技术的发明人开发了一种双色模具,其采用了定模1、动模2、芯块调整机构4和芯块5,在一次成型时,利用芯块调整机构4驱动芯块5进入型腔3,使芯块5配合型腔3的内壁形成一次型腔31,并用来成型一次成型部101,随后再次利用芯块调整机构4调整芯块5的位置,使之与型腔3的内壁形成二次型腔32,从而成型二次成型部102。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双色模具的体积,一出一的双色模具只需要一个动模仁21和一个定模仁11,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值得一提的是,模具制造的大部分成本集中在模仁的材料及加工,减少了动模仁21和定模仁11的数量就可以大幅度减少模仁的数量,并且减少了模仁的加工成本,成本降低率在40%以上。
62.在这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设置在芯块调整机构4顶部的芯块5,并且在定模1和动模2上开设有供其通过的通道,使芯块调整机构4驱动芯块5上下移动而移动。当进行一次成型时,芯块调整机构4推动芯块5进入型腔3,并于型腔3的内壁配合形成一次型腔31如图5所示,随后通过注塑机注射第一种塑胶材料并成型一次成型部101如图6和图7所示;随后使芯块调整机构4驱动芯块5沿如图4箭头方向运动,使芯块调整机构4控制芯块5退出型腔3,并利用芯块5的头部、型腔3内壁和一次成型部101的外壁形成二次型腔32,二次型腔32是用来成型二次成型部102的,随后开模取出经过二次成型的工件100,接下来重复进行以上步骤,即使芯块调整机构4驱动芯块5沿如图6箭头方向再次进入型腔3。值得一提的是,芯块调整机构4可以有多种常用手段,比如芯块调整机构4可以利用液压驱动活塞杆的方式实现对芯块5的控制从而实现芯块5的位移,也可以利用丝杆传动的方式实现芯块5的位移。另外,芯块5除了本实施例中举例的上下平移方式进入或退出型腔3的方式外,还可以利用伸缩、左右平移等方式实现其进入或退出型腔3,实现在型腔3内形成一次型腔31和二次型腔32。
63.并且采用本技术的双色模具,其生产周期也会大幅度降低,在一次成型完成后,不需要进行开模等操作,只需要直接利用芯块调整机构4调整芯块5的位置,从而配合形成二次型腔32,并直接进行二次成型工序,减少了开关模、取出产品的次数,从而降低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值得一提的是,采用传统方案的双色模具其在生产时,由于动模2需要移动,因此其冷却水管处需要采用额外的强化结构以防止漏水,但采用本技术的双色模具,由于动模2的位置不需要改变,因此冷却水管结构较为简单,成本进一步降低,并且增加了模具的耐用性,防止其出现漏水等现象。
64.对于某些造型复杂的工件100而言,特别是具有包覆要求的产品,即另一种塑胶材料需要包覆在第一种塑胶材料,比如拥有一次旋转轴部103的双色工件100来说,需要将另一种塑料成型的二次旋转轴部104包覆在一次旋转轴部103的外侧,对于这种工件100既不
能采用动模2旋转的方法进行制造,也不能使用动模平移的方法进行制造,其原因在于,无法通过平移或旋转的方法仅通过同一动模仁21配合不同的定模仁11,形成可以包覆一次旋转轴部103的二次型腔32。而传统的方法是通过包胶工艺进行生产,即先通过一台注塑机进行一次成型,并且从一副模具的一次型腔31中取出已经具有一次成型部101和一次旋转轴部103的工件100;随后将此工件100放入另一幅模具中,并配合另一幅模具中的二次型腔32来成型工件100上的二次旋转轴部104和二次成型部102。因此采用包胶工艺的方法生产,需要至少两台注塑机,配合两幅不同的模具来生产,其制造成本更高、生产效率更低。并且需要将一次成型后的工件100取出并放入二次型腔32中,需要在二次型腔32中设置另外的定位机构,进一步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并且降低了成品率。
65.因此,发明人据此提出了实施例1:如图8所示,芯块5包括同轴设置的中心轴芯块51和外层轴芯块52,芯块调整机构4适于驱动中心轴芯块51和外层轴芯块52进入型腔3中,并与型腔3的内壁配合成型工件100上的一次旋转轴部103,其中,中心轴芯块51套设在一次旋转轴部103的内侧,并适于成型一次旋转轴部103上的旋转轴孔1031,外层轴芯块52套设在一次旋转轴部103的外侧,并适于成型一次旋转轴部103的外壁;随后芯块调整机构4驱动中心轴芯块51和/或外层轴芯块52部分退出型腔3,并使型腔3的内壁与一次旋转轴部103的外壁配合并成型工件100上的二次旋转轴部104。如图8所示,在一次成型时,通过中心轴芯块51、外层轴芯块52形成一次旋转轴型腔33适于成型工件100上的一次旋转轴部103,并且中心轴芯块51还可以成型旋转轴孔1031;当一次成型完成后,按照如图8所示方向使芯块调整机构4驱动芯块5运动,从而使外层轴芯块52和中心轴芯块51部分退出型腔3,并通过一次旋转轴部103、型腔3的内壁以及外层轴芯块52的头部形成二次旋转轴型腔34,适于成型二次旋转轴部104。
66.在这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该工件100为汽车使用的空调风板,工件100的两端具有同轴设置的一次旋转轴部103和二次旋转轴部104,并且二次旋转轴部104套设在一次旋转轴部103的外部,并且二次旋转轴部104的材料和一次旋转轴部103的材料不一致。与一次旋转轴部103同轴设置的旋转轴孔1031既可以充当后续二次成型过程中的定位装置,可以方便其作为空调风板使用时的安装。另外,当一次成型完成后,需要控制控制中心轴芯块51和/或外层轴芯块52部分退出型腔3,如果完全退出型腔3,会造成两个后果,其一是工件100的两端失去支撑,使无法固定安装在型腔3的确定位置中,方便其进行后续的二次成型;其二是二次成型过程中,由于工件100的旋转轴孔1031失去了所有支撑,容易出现变形等问题,造成成品的尺寸不达标等缺陷。
67.而本技术的发明人采用了同轴设置的中心轴芯块51和外层轴芯块52,并配合其他芯块5实现一次型腔31和二次型腔32的切换,值得一提的是,双色模具上需要设置有两个射胶通道,两个射胶通道分别连通工件100上的第一水口105和第二水口106,两个射胶通道分别用来往一次型腔31和二次型腔32中注射不同的塑胶材料,第一水口105和第二水口106分别设置在一次成型部101上和二次成型部102上,并且塑胶材料适于通过第二水口106流经二次型腔32并进入二次旋转轴型腔34中。这种设置方法可以避免干涉,并且最大化的减小该双色模具的体积和制造成本。利用中心轴芯块51和外层轴芯块52的运动,使其进入或退出型腔3,并配合形成一次旋转轴部103和二次旋转轴部104,减少了需要更换模具、更换注塑机、取出一次成型后的产品的工序,直接形成二次成型后的产品,减少了周期时间,降低
了生产成本。
68.值得一提的是,利用中心轴芯块51进入型腔3,并配合一次旋转轴部103形成旋转轴孔1031,在一次成型后,中心轴芯块51安装在旋转轴孔1031内,且中心轴芯块51抵触旋转轴孔1031的内壁,因此可以对旋转轴孔1031起到定位、定心的作用,从而实现对一次成型后的工件100的定位和固定,方便后续对工件100进行二次成型并配合其他芯块5的运动,从而使二次成型部102能包覆在一次成型部101上,因此这种方法也减少了额外加装定位结构的需要,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69.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采用实施例1的结构生产的双色工件100,其包覆在一次旋转轴部103上的二次旋转轴部104容易脱落,究其原因是为避免干涉,中心轴芯块51和外层轴芯块52同轴设置,其限制了二次旋转轴型腔34的外形,从而造成其成型的二次旋转轴部104与一次旋转轴部103的结合面积较小,结合的稳定性较差,造成容易脱落的后果。
70.因此,发明人进一步优化,提出了实施例2:如图3所示,工件100上设置有限位部1032,限位部1032设置在一次旋转轴部103的尾部,当二次成型后,二次旋转轴部103的尾部抵触限位部1032的头部,限位部1032适于限制二次旋转轴部104,并防止其脱离一次旋转轴部103。
71.并且也在双色模具上进行了对应改良,如图10和图11所示,芯块调整机构4包括抽芯机构41和外层芯块调整机构42,外层芯块调整机构42相对设置在定模1和动模2上,在这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即分别设置在定模仁11和动模仁21上,外层轴芯块52包括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分别相对设置在定模1和动模2上,并且在这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定模1和动模2上沿上下方向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匹配的滑槽6,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可滑动地安装在滑槽6内,外层芯块调整机构42包括相对设置在定模1和动模2上的平移调芯组件421,平移调芯组件421适于分别驱动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在滑槽6内滑动。平移调芯组件421可以为丝杆装置,也可以为液压驱动的活塞装置,也可以为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实现能控制外层轴芯块52实现平移运动的装置。
72.如图10至图12所示,当进行一次成型时,抽芯机构41适于驱动中心轴芯块51沿工件100的轴向进入型腔3中,外层芯块调整机构42适于分别驱动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进入型腔3,并使第一外层轴芯块521的顶部抵触第二外层轴芯块522的顶部,且此时第一外层轴芯块521的头部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的头部之间界定有一次旋转轴型腔33,一次旋转轴型腔33适于和中心轴芯块51配合并成型一次旋转轴部103;当进行二次成型时,外层芯块调整机构42适于调整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的位置,在这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通过平移调心组件431使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安装如图8所示箭头在滑槽6内运动,最终通过外层轴芯块52的头部、一次旋转轴部103的外壁和型腔3的内壁配合并适于形成二次旋转轴型腔34,二次旋转轴型腔34适于成型二次旋转轴部104。在具体实施例2中,在一次成型和二次成型过程中,中心轴芯块51在抽芯机构41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在型腔3内,即保证双色工件100的尺寸满足使用需要,也可以作为后续二次成型中,对工件100的定位,当生产完成后,通过抽芯机构41带动中心轴芯块51沿轴向向外运动,从而实现工件100的脱模。抽芯机构41的动力源可以注塑生产常用的液压驱动方式。
73.如图12所示,由于平移调芯组件421的运动方式限制,二次旋转轴型腔34的内外两侧内壁(一侧内壁为一次旋转轴部103的外壁,另一侧内壁为第一外层轴芯块521的头部)必须互相平行,因此成型的二次旋转轴部104的形状也因此受限,在这个实施例中一次旋转轴部103的尾部形成径向向外扩张的裙型限位部1032,二次旋转轴部104的尾部也会形成形状相似的径向向外扩张的裙型二次限位部1041,因此限位部1032对二次旋转轴部104的限制作用变小,其耐用性仍然需要提升。
74.另一种优选,如图18至图23所示,外层芯块调整机构42包括相对设置在定模1和动模2上的旋转调芯组件422,旋转调芯组件422上可转动地设置有固定板4221,旋转调芯组件422适于驱动固定板4221正向或反向转动,在这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旋转调芯组件422包括电机和电机轴,电机轴上固定设置有固定板4221,电机轴带动固定板4221转动;外层轴芯块52包括第一外层轴芯块521、第二外层轴芯块522、第三外层轴芯块523和第四外层轴芯块524,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三外层轴芯块523固定设置在定模1上的固定板4221上,第二外层轴芯块522和第四外层轴芯块524固定设置在动模2上的固定板4221上,定模1和动模2上分别设置有与供外层轴芯块52活动的活动槽7,当进行一次成型时,旋转调芯组件422驱动固定板4221正向转动,使第三外层轴芯块523和第四外层轴芯块524退出型腔3,并使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进入型腔3,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的头部相对设置并界定一次旋转轴型腔33;当进行二次成型时,旋转调芯组件422驱动固定板4221反向转动,并使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退出型腔3,同时使第三外层轴芯块523和第四外层轴芯块524进入型腔3,第三外层轴芯块523和第四外层轴芯块524的头部相对设置并界定二次旋转轴型腔34。
75.采用可以变更的外层轴芯块52的头部,即使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界定一次旋转轴型腔33,利用第三外层轴芯块523和第四外层轴芯块524界定二次旋转轴型腔34从而解除外层芯块调整机构42对二次旋转轴部104的限制,即外层芯块调整机构42驱动芯块5平移运动的方式,造成二次旋转部104内外壁的形状限制,从而提升一次旋转轴部103和二次旋转轴部104的连接强度,使成型后的工件100耐用性更高。
76.进一步优选,如图15所示,定模1和动模2上相对设置有模仁模板8和固定模板9,相对设置的模仁模板8之间界定型腔3,固定模板9设置在模仁模板8的外部并适于分别固定定模1与注塑机和动模2与注塑机,模仁模板8与固定模板9沿模具轴向可滑动地连接,旋转调芯组件422固定安装在固定模板9上,当开模时,模仁模板8与固定模板9分离,且外层轴芯块52逐渐脱离活动槽7,旋转调芯组件422适于驱动固定板4221正向或反向转动;当关模时,外层轴芯块52逐渐侵入活动槽7,模仁模板8逐渐抵触固定模板9。
77.通过开模时分离模仁模板8和固定模板9实现固定在固定模板9上的旋转调芯组件422与模仁模板8的分离,从而实现固定在旋转调芯组件422上的外层轴芯块52与型腔3的分离,这种做法能做大程度的减少模板上开设活动槽7的深度,减少模具的变形,防止由于模具变形程度过大,造成产品合格率低,无法生产高精密度产品的结果。
78.进一步优选,如图15所示,固定模板9的内侧设置有强化模板91,强化模板91上设置有供旋转调芯组件422和外层轴芯块52安装与活动的让位槽92,当开模时,模仁模板8与强化模板91分离,且外层轴芯块52逐渐脱离活动槽7,当关模时,外层轴芯块52逐渐侵入活动槽7,强化模板91的内侧逐渐抵触模仁模板8外侧,强化模板91适于控制模仁模板8受到的
锁模力。
79.在双色注塑过程中,需要考虑较高的锁模力、注射压力对最终成品的影响,由于在模具上设置了旋转调芯组件422,其挤占了一部分模具空间,因此需要减少其对模具强度的影响,加设强化模板91,并在强化模板91上开设供旋转调芯组件422和外层轴芯块52安装与活动的让位槽92,使强化模板91能够抵触模仁模板8的外侧,从而使模具的整体强度进一步提升。
80.另一种优选,如图16和图17所示,固定模板9和模仁模板8之间安装有弹簧93,弹簧93的一端抵触模仁模板8的外侧,弹簧93的另一端抵触固定模板9的内侧,当关模时,弹簧93在锁模力的作用下被压缩并产生弹性形变;当开模时,弹簧93恢复弹性形变,并驱动模仁模板8向内运动,从而分离模仁模板8与固定模板9。
81.利用弹簧93分离模仁模板8和固定模板9可以使固定在固定模板9上的旋转调芯组件422随之分离,从而实现外层轴芯块52脱离型腔3,并最大程度的减少旋转调芯组件422旋转时需要的空间,减少模具空间的浪费,在保证模具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模具的体积。值得一提的是,弹簧93套设在弹簧固定轴94上,弹簧固定轴94的末端设置有径向向外突出的模板限位部941,模板限位部941用来限制开模时,弹簧93恢复弹性形变时,模仁模板8与固定模板9之间的最大移动距离,另外定模1和动模2上的弹簧固定轴94错位设置,防止其出现干涉。如图16箭头方向所示,定模1和动模2同时向内侧运动并进行合模。
82.实施例3:活动槽7包括平移槽71,平移槽71沿上下方向分别设置在定模1和动模2上,当开模时,弹簧93恢复弹性形变并驱动模仁模板8向内运动,从而使外层轴芯块52沿平移槽71向外运动;当关模时,外层轴芯块52逐渐侵入平移槽71,并沿平移槽71向内运动,弹簧93在锁模力的作用下被压紧。
83.一次成型时,旋转调芯组件422控制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相对设置如图18所示,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之间既定有一次旋转轴型腔33,并且其他芯块5在芯块调整机构4的作用下配合形成一次型腔31,随后进行一次成型并形成一次旋转轴部;随后如图18方向进行开模,从而分离定模1和动模2,并且在弹簧93的弹力作用下,模仁模板8和固定模板9分离,并使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沿平移槽71向外运动如图19所示;随后如图19所示,按照箭头所示方向控制旋转调芯组件422进行正向或反向旋转,使第三外层轴芯块523和第四外层轴芯块524相对设置如图20所示;接着按照如图20箭头所示方向进行合模,第三外层轴芯块523和第四外层轴芯块524逐渐侵入平移槽71,并最终其头部互相抵触形成二次旋转轴型腔34用来成型二次旋转轴部104。
84.直接在定模1和动模2上沿上下放下开设平移槽71,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槽7的开设对模具强度的影响,防止在较大的锁模压力下出现变形等情况,造成最终工件100的成品率低等现象。
85.实施例4:如图23所示,活动槽7包括平移槽71和旋转槽72,旋转槽72对向设置在定模1和动模2上,外层轴芯块52适于在旋转槽72内转动,当进行一次成型时,旋转调芯组件422适于驱动外层轴芯块52在旋转槽72内转动,并使第一外层轴芯块521和第二外层轴芯块522相对设置;当进行二次成型时,旋转调芯组件422适于驱动外层轴芯块52在旋转槽72内转动,并使第三外层轴芯块523和第四外层轴芯块524相对设置。
86.在实施例4中,同时具有平移槽71和旋转槽72,在开模过程中,固定模板9和模仁模
板8在弹簧93的作用下分离,从而使外层轴芯块52沿逐渐退出平移槽71,随后使其在旋转槽72内转动,从而实现多种外层轴芯块52的变更。同时在定模1和动模2上设置平移槽71和旋转槽72,是为了减小固定模板9和模仁模板8分离的距离,并配合强化模板91,增加模具的强度,较少其在锁模力作用下的变形量,并且节约了模具体积。
87.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