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拉索加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塑料滑块与拉索套管压铆工艺。
背景技术:2.拉索是一种用于稳定钢结构件的钢索,常用于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的刹车、油门或换挡等部位。
3.汽车用拉索端部通常包覆有圆环状的套管,且拉索套管上套设有圆柱状的塑料滑块,塑料滑块上同轴开设有供套管滑动穿设的通孔,且塑料滑块一侧设置有用于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片。塑料滑块与套管的固定通常是先将塑料滑块套设于套管上,再将套管与塑料滑块放入压铆机中进行压铆固定。
4.相关技术中的压铆机,参照图1,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置有机架2,机架2上设置有开口朝上的下压块3,且机架2上下活动连接有开口朝下的上压块4,上压块4位于下压块3的上方,上压块4的开口与下压块3的开口相对,上压块4与下压块3开口内壁均设置有凸起5,且上压块4与下压块3内均具有能够发热的电热丝。塑料滑块放置于下压块3上后,上压块4向靠近下压块3移动对塑料滑块进行压铆,开启电源使电热丝发热,电热丝将热量从上压块4与下压块3上传递给塑料滑块,上压块4对塑料滑块进行压铆的过程中凸起5将塑料滑块与套管一同变形。
5.针对上述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经过压铆后的塑料滑块与拉索套管由于变形作用可能不易从远处将下压块中拉出,需要靠近下压块将塑料滑块拿出,但刚经过加热的下压块与塑料滑块温度较高,直接靠近下压块拿取塑料滑块容易烫伤。
技术实现要素:6.为了便于将压铆后的塑料滑块取出,本技术提供一种塑料滑块与拉索套管压铆工艺。
7.本技术提供一种塑料滑块与拉索套管压铆工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塑料滑块与拉索套管压铆工艺,该工艺步骤如下:步骤一:将塑料滑块与连接片一体注塑成型;步骤二:将塑料滑块放置于压铆机上;步骤三:将拉索穿过塑料滑块以使塑料滑块套设在套管上;步骤四:启动压铆机对塑料滑块与套管进行压铆;其中,所述压铆机包括底座以及设置于底座上的机架,所述底座上设置有下压块,所述机架上下移动连接有与下压块相对的上压块,且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上压块移动的动力源,所述上压块与下压块相对的一面均设置有容置腔;所述上压块相对的两端均连接有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活动架、两个沿垂直于拉索进料方向移动连接于活动架上的夹持手,以及用于驱动两个夹持手向相互靠近或
相互远离方向移动的驱动件,当两个所述夹持手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时,两个所述夹持手能够共同夹持套管,当两个所述夹持手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时,两个所述夹持手之间的距离能够大于套管外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件驱动夹持手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使得夹持手能够对套管进行夹持,从而上压块向上移动时能够带动塑料滑块与套管向上和下压块分离,再驱动夹持手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即能够取出压铆好的塑料滑块与套管,从而能够在无需靠近下压块的情况下将下压块与塑料滑块分离,从而便于将压铆后的塑料滑块取出。
9.可选的,所述驱动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活动架上的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上具有螺纹反向的正旋部与反旋部,两个所述夹持手分别螺纹连接于正旋部与反旋部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向螺杆转动能够带动分别螺纹连接于正选部与反旋部上的两个夹持手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11.可选的,所述底座沿拉索进料方向设置有用于支撑拉索套管的支撑架,所述活动架包括横杆、设置于横杆相对两端的竖杆,以及上下滑动连接于两个竖杆上的同一个活动盒,所述竖杆下端向下超出上压块,所述活动盒与支撑架一一对应,且所述活动架向下移动能够带动活动盒与支撑架抵接,所述双向螺杆转动连接于活动盒内,且所述双向螺杆上同轴设置有齿轮,所述竖杆沿竖直方向设置有与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上压块向下移动能够带动竖杆相对于与支撑架抵接的活动盒向下移动,当所述活动盒向靠近横杆移动时,两个所述夹持手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且所述活动盒与横杆之间具有驱动活动盒向远离横杆方向移动的复位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压块向下移动带动活动盒向下与支撑架抵接,与支撑架相抵的活动盒不能够继续向下移动,而上压块继续向下移动带动竖杆相对活动盒向下移动,从而齿条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双向螺杆转动,而双向螺杆转动带动两个夹持手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而夹持套管,从而上压块压铆后向上移动时能够带动塑料滑块向上移动与下压块分离,复位件使得活动盒相对竖杆向上移动,从而双向螺杆带动两个夹持手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使得塑料滑块能够下料。
13.可选的,所述复位件包括设置于活动盒与横杆之间的复位气缸,所述复位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连接有缓冲板。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位气缸能够带动活动盒与横杆之间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活动盒复位。
15.可选的,所述竖杆上设置有截面呈燕尾状的限位条,所述活动盒上设置有供限位条上下滑动穿设过活动盒的限位孔。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条与限位孔配合能够对竖杆的移动方向进行导向,提高竖杆移动时的稳定性。
17.可选的,所述上压块上表面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活动架之间连接有滑移架,所述滑移架包括与连接板连接的滑移套以及与活动架连接的滑移块,所述滑移块上下滑动连接于滑移套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块在滑移套上滑动使得滑移架的高度发生变化,使得夹持手夹持套管并向上移动时,套管能够与上压块分离。
19.可选的,所述滑移块上表面设置有止脱板,所述止脱板横截面积大于滑移块横截
面积,所述滑移套内设置有供止脱板上下滑动的止脱槽,且所述滑移套下表面设置有与止脱槽连通并供滑移块穿设的滑移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止脱板与止脱槽的配合使得滑移套与滑移块滑动以改变滑移架高度的同时,滑移块不能够完全与滑移套分离。
20.可选的,所述底座在下压块远离进料方向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块,所述第一块上螺纹穿设有移动螺杆,所述移动螺杆靠近下压块的一端转动连接有供套管端部抵接的第二块。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螺杆在第一块上螺纹移动能够调节第二块与下压块之间的距离,从而限定塑料滑块与套管的压铆位置。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1.通过夹持手对压铆完成后的套管进行夹持,上压块向上移动时将套管与塑料滑块带离下压头,从而便于将压铆后的塑料滑块取出;2.通过活动盒。支撑架以及竖杆的配合,使得上压块向下移动与下压块抵接的过程中,夹持手能够自动夹持套管。
附图说明
23.图1是相关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压铆机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压铆机的剖视图;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3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压铆机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压铆机处于第三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压铆机处于第四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机架;3、下压块;4、上压块;5、凸起;6、驱动气缸;7、容置腔;8、缺口;9、活动架;91、横杆;92、竖杆;93、活动盒;10、夹持手;11、驱动件;111、双向螺杆;12、正旋部;13、反旋部;14、螺纹块;15、支撑架;16、让位槽;17、活动腔;18、穿孔;19、齿轮;20、齿条;21、复位气缸;22、缓冲板;23、限位条;24、限位孔;25、连接板;26、滑移架;261、滑移套;262、滑移块;27、止脱板;28、止脱槽;29、滑移槽;30、第一块;31、移动螺杆;32、第二块;33、连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2-9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塑料滑块与拉索套管压铆工艺,该工艺步骤如下:步骤一:将塑料滑块与连接片33一体注塑成型,使塑料滑块长度小于套管长度;步骤二:将塑料滑块放置于压铆机上;步骤三:将拉索穿过塑料滑块以使塑料滑块套设在套管上;步骤四:启动压铆机对塑料滑块与套管进行压铆;
其中,参照图2和图3,压铆机包括底座1以及固定于底座1上表面的机架2,底座1上表面还固定有下压块3,机架2上下移动连接有连接板25,连且机架2上设置有用于驱动连接板25上下移动的动力源,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源包括固定于安装于机架2上端的两个驱动气缸6,驱动气缸6的活塞杆与连接板25上表面固定。连接板25下表面固定有与下压块3相对的上压块4,上压块4与下压块3相对的一面均开设有用于共同围合塑料滑块的容置腔7,容置腔7呈圆弧状,且容置腔7的内径与塑料滑块外径相当,上压块4与下压块3的沿容置腔7轴线方向延伸,且上压块4与下压块3的长度均大于塑料滑块长度。容置腔7内壁上阵列固定有多个凸起5,上压块4、下压块3与凸起5均为导热材质。上压块4与下压块3背离机架2的一侧上均开设有用于共同对连接片33进行让位的缺口8,且上压块4与下压块3内部均具有能够进行发热的电热丝(未在图中示出)。
27.当驱动气缸6驱动上压块4向下移动至与下压块3抵接时,塑料滑块受到加热作用变软,凸起5将塑料滑块向靠近套管挤压,使塑料滑块和套管一同发生与凸起5配合的变形,从而使塑料滑块与套管相固定。
28.参照图2和图3,底座1沿下压块3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均固定有支撑架15,支撑架15上表面开设有用于供套管抵接的让位槽16,当套管与放置于下压块3上的塑料滑块配合使,支撑架15上表面向上超出套管的最高点,当上压块4与下压块3相抵时,套管与让位槽16内壁抵接。
29.参照图2和图4,连接板25的相对的两端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分别延伸出上压块4的两端,且连接板25延伸出上压块4的两端下表面均固定有滑移架26。具体的,滑移架26包括呈方形结构的滑移套261,以及呈方形结构的滑移块262,滑移块262上表面固定有呈方形结构的止脱板27,止脱板27的横截面面积大于滑移块262的横截面面积。滑移套261内开设有供止脱板27上下滑动的止脱槽28,滑移块262下表面开设有供滑移块262上下滑动穿设的滑移槽29,滑移槽29与止脱槽28连通,当止脱板27下表面与止脱槽28底壁抵接时,滑移块262下端脱出滑移套261,此时滑移块262下表面与连接板25上表面垂直直线距离最长,且在无其余外力的作用下,滑移块262与止脱板27受自身重力作用向下移动至滑移套261底端。为了便于状态,滑移套261由对半拼接而成参照图2,每个滑移块262下端均连接有夹持装置,且连接板25两端的夹持装置沿连接板25的竖向中线镜像对称。每个夹持装置包括与滑移块262下端连接的活动架9、两个沿水平且垂直于上压块4长度延伸方向移动连接于活动架9上的夹持手10,以及用于驱动两个夹持手10向相互远离或相互靠近方向移动的驱动件11,同个夹持装置上的两个夹持手10下端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倾斜。
30.参照图2和图5,具体的,活动架9包括与滑移块262下表面固定并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横杆91,横杆91的长度延伸方向同时垂直于上压块4的长度延伸方向。活动架9还包括分别一体成型于横杆91相互远离的两端上的竖杆92,竖杆92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且竖杆92下端向下超出上压块4下表面,横杆91与两个竖杆92一同形成开口朝下的u型结构。当上压块4与下压块3相抵时,竖杆92下表面靠近底座1上表面。
31.参照图5和图6,活动架9还包括同时上下滑动连接于两个竖杆92上的同一个活动盒93,活动盒93呈方形结构,活动盒93内部具有活动腔17,且活动腔17贯通活动盒93下表面。活动盒93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供两个竖杆92穿设的穿孔18,穿孔18与竖杆92一一对应,
且穿孔18与活动腔17连通。
32.参照图2和图6,驱动件11包括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活动腔17内壁上的双向螺杆111,双向螺杆111的轴线方向平行于横杆91的长度方向,且双向螺杆111位于竖杆92靠近上压块4的一侧,双向螺杆111沿自身中点处分别向两端设置有螺纹反向的正旋部12与反旋部13。夹持手10上固定有螺纹块14,同个活动架9上两个夹持手10的螺纹块14分别螺纹套设于正旋部12与反旋部13上,螺纹块14下表面与活动盒93下表面齐平,夹持手10固定于螺纹块14下表面,且螺纹块14相对的两侧分别与活动腔17相对的两侧相抵,使得双向螺杆111转动时能够带动两个夹持手10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33.参照图5和图6,为了驱动双向螺杆111转动,双向螺杆111与竖杆92相对的位置上通过轴承同轴转动套设有齿轮19,竖杆92靠近双向螺杆111的一侧外壁上沿竖直方向固定有与齿轮19啮合的齿条20,齿轮19与齿条20一一对应,当活动盒93在竖杆92上向上或向下移动时,带动齿轮19转动,从而带动双向螺杆111转动。竖杆92、齿条20与夹持手10与同端的支撑架15错位,并位于支撑架15远离下压块3的一侧,且活动盒93靠近上压块4的一侧在竖直方向上与支撑架15部分重合,上压块4向下移动时能够带动活动盒93下表面与同端支撑架15的上表面相抵。螺纹块14和双向螺杆111之间的螺纹作用力大于活动盒93以及活动盒93内各零部件的重力,在无外力的作用下,齿轮19与齿条20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34.参照图2和图3,当驱动气缸6驱动上压块4向上移动与下压块3分离时,压铆机处于第一状态,此时止脱板27下表面下表面与止脱槽28底壁抵接,活动盒93在竖直方向上向下超出上压块4下表面,活动盒93上的两个夹持手10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套管外径,且活动盒93与竖杆92之间相对静止。
35.参照图7,当驱动气缸6驱动连接板25向下移动至活动盒93下表面与支撑架15上表面相抵,且滑移块262收纳至滑移套261内时,压铆机处于第二状态,此时套管位于活动盒93的两个夹持手10之间,且上压块与下压块3仍处于分离状态。
36.参照图8,在驱动气缸6继续驱动连接板25向下移动使上压块与下压块3相抵的过程中,连接板25带动竖杆92向下移动,且活动盒93受支撑架15的阻力作用静止,使得竖杆92与活动盒93之间发生相对移动,齿条20带动齿轮19转动,且与双向螺杆111相连的两个夹持手10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对套管进行夹持,此时压铆机处于第三状态。
37.参照图9,当压铆完成,驱动气缸6重新驱动上压块向上移动与下压块3分离时,压铆机处于第四状态,此时活动盒93与竖杆92之间相对静止,套管受到夹持手10的夹持随活动架9一同移动至下压块3的上方,且滑移块262受重力作用向移动超出滑移套261,带动塑料滑块向下与上压块分离。
38.参照图2和图5,横杆91与活动盒93之间设置有驱动活动盒93向远离横杆91方向移动的复位件。具体的,复位件包括固定于活动盒93上表面的两个复位气缸21,复位气缸21位于两个竖杆92之间,且两个复位气缸21的分布方向平行于横杆91的长度延伸方向,复位气缸21的活塞杆朝向横杆91,且两个复位气缸21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有一个与横杆91下表面相对的缓冲板22。
39.当压铆机处于第二状态、第三状态与第四状态时,复位气缸21的活塞杆处于回缩状态,当要取下压铆好的拉索时,启动复位气缸21使复位气缸21的活塞杆向上伸出再回缩一个行程,复位气缸21伸出的活塞杆带动缓冲板22抵接横杆91下表面,且随着活塞杆的伸
出,带动活动盒93相对横杆91向下移动,从而带动双向螺杆111转动,使得双向螺杆111上的两个夹持手10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以使得压铆机回到第一状态,从而能够将拉索从夹持手10之间取出。
40.参照图2和图5,进一步的,竖杆92背离齿条20的一侧外壁上沿竖直方向固定有限位条23,限位条23的横截面呈向远离上压块方向逐渐变宽的燕尾形,活动盒93在穿孔18内壁上开设有供限位条23沿竖直方向上下滑动穿设过活动盒93的限位孔24,使得活动盒93在竖杆92上移动的更加稳定。
41.参照图2,底座1上在下压块3的一端固定有第一块30,第一块30上沿下压块3长度延伸方向螺纹穿设有移动螺杆31,移动螺杆31靠近下压块3的一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下表面与底座1上表面相抵的第二块32,第二块32位于支撑架15背离下压块3的一侧,且第二块32与支撑架15之间具有供夹持手10移动的空间。当塑料滑块放置于下压块3上后,将拉索从下压块3远离第二块32的一端送料,穿设过塑料滑块的套管端部抵接于第二块32上,从而能够限定塑料滑块与套管之间的压铆位置。
4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塑料滑块与拉索套管压铆工艺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将塑料滑块与连接片33一体注塑成型,将成型后的塑料滑块放置于压铆机的下压块3上,将拉索穿设过塑料滑块使套管端壁抵接于第二块32上,然后开启电热丝加热的电源使上压块4与下压块3开始加热。之后启动第一气缸带动上压块4向下抵接下压块3进行压铆,压铆时套管受到夹持手10的夹持,压铆完成后夹持手10带动塑料滑块与拉索向上脱离下压块3,塑料滑块悬空散热后启动复位气缸21,使夹持手10放开套管,最后取出塑料滑块与拉索。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