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发明属于胶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胶辊修复设备。
背景技术:2.在胶辊行业中,经常需要使用胶辊造纸、印染、印刷等。
3.目前在传统的胶辊成型中,由于注胶的作用,会使一部分气体混入胶辊,使得成型后的胶辊出现表面凸起或者内部有孔的现象,从而减少了胶与胶之间的粘合度,并且影响胶辊的使用寿命,同时为操作者带来不便与额外的工作量。
4.现有的设备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因此需要进行设计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能够将胶辊中气体抽离并且修复的胶辊修复设备。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胶辊修复设备,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一侧固设有第一支撑板,所述底板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一电磁滑槽与第二电磁滑槽,所述第一电磁滑槽相对第二电磁滑槽远离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电磁滑槽内部滑动设有第一电磁滑板,所述第二电磁滑槽内部滑动设有第二电磁滑板,所述底板位于第一支撑板与第二电磁滑板之间的位置固设有壳体,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一电磁滑板相向的一侧分别设有动轴外壳,两个所述动轴外壳对接后能够实现密封,每个所述动轴外壳的外部密封滑动设有模具外壳,一个所述模具外壳和壳体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模具外壳与第二电磁滑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动轴外壳的内部转动设置有动轴,两根所述动轴相向的一侧穿入壳体内并分别固设有触头,所述动轴相离的一侧分别穿出第一支撑板与第一电磁滑板的外部,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一电磁滑板分别设有用于驱动该侧的动轴转动的驱动部件,所述底板上位于壳体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主伸缩缸,每个所述主伸缩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相向的一侧上固设有支架,所述支架内固定设置有排气壳,所述排气壳朝向壳体的一面上沿壳体的轴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设有多个气针,所述壳体上与每个气针相对位置处能够供气针穿过的气针通道。
7.优选的,所述底板位于壳体的中部下侧设有两个副伸缩杠,每个所述副伸缩缸的输出端穿过壳体,两个所述副伸缩缸的位于壳体内的端部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形状修整的挤压板,将胶辊破损表面及时修补的同时,进一步将胶辊的内部进行压实。
8.优选的,每个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驱动电机,两个所述驱动电机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一电磁滑板上,每个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主动轮,所述动轴靠近驱动电机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从动轮,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通过传送带驱动,使得传动更加平稳。
9.优选的,所述气针内固设有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延伸至气针的尖端,所述排气壳沿壳体的轴向方向均匀分布设有多个气针外壳,所述气针外壳内固设有通气管道外壳,
所述通气管道外壳与通气管道滑动密封连接形成通气道,所述气针外壳与气针滑动密封连接并与通气管道之间形成通液道,所述排气外壳与气针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两侧通道,能够实现将气体排除,将液体流入。
10.优选的,所述排气壳内设有副腔室,每个所述副腔室内固设有用于隔断副腔室的压力隔板,所述压力隔板内滑动密封设置有凹形滑板,所述凹形滑板与压力隔板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压力隔板将副腔室分成气腔室与液腔室,所述气腔室的出口处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气阀,所述气腔室与通气道连通。所述排气壳内设有主液腔,所述主液腔与液腔室之间通过单向阀连通,所述液腔室与通液道连通,所述气针尖端侧壁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设有多个与通液道连通的通液孔,压力隔板的设置,能够使得气体在抽离的同时,将液腔室中的液体压入通液道,通过气针头的通液孔流入胶辊内部,实现气体与液体的同步作用。
11.优选的,所述壳体内开设有过水通道,所述壳体的内部开设有多个连通至过水通道的滑动槽,每个所述滑动槽的内部滑动设置有滑板,所述滑板与滑动槽的底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所述壳体的一侧内壁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相对过水通道靠近壳体的轴心,所述移动槽内部滑动设置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槽与移动板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所述移动杆上开设有与气针通道一一对应的气针通孔,去除气针表面黏附的胶,通过过水通道将去除的胶进行刷掉,大大节省了清洗的时间。
12.优选的,所述排气壳远离壳体的一侧固设有吸附碳壳,所述气腔室通过气阀连通至吸附碳壳的内部与,所述吸附碳壳的内部设置有多层吸附碳,所述吸附碳壳的一侧开设有用于排气的通孔,能够使得气腔室中的气体得以缓存一定的时间。
13.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检测胶辊鼓包的传感器,能够使得动轴带动胶辊转动,从而实现气针通道与鼓包的精准定位。
14.有益效果
15.本发明通过设计气针,能够将刚成型胶辊中的空气进行抽离并缝合修补。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立体图;
17.图2为本发明俯视图;
18.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19.图4为图3中b-b处的剖视图;
20.图5为图3中d处局部放大图;
21.图6为图4中e处局部放大图;
22.图7为图4中f处局部放大图;
23.图8为气针的立体图;
24.图9为气针的俯视图;
25.图10为图9中c-c处的剖视图。
26.图中:底板7,第一支撑板29,第一电磁滑槽6,第二电磁滑槽5,第一电磁滑板22,第二电磁滑板9,壳体25,动轴外壳21,模具外壳23,动轴20,触头33,主伸缩缸36,固定块34,支架30,排气壳31,气针40,副伸缩杠26,挤压板28,驱动电机1,主动轮2,从动轮4,传送带3,通气管道44,气针外壳50,通气管道外壳53,通气道52,通液道51,第一弹簧54,副腔室70,压力
隔板78,凹形滑板80,第二弹簧79,气腔室77,液腔室81,气阀76,主液腔72,单向阀71,通液孔41,过水通道15,滑动槽60,滑板62,第三弹簧61,移动槽63,移动板16,第四弹簧64,气针通孔65,气针通道66,吸附碳壳32,吸附碳74,通孔75。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结合附图1-10,一种胶辊修复设备,包括底板7,底板7的一侧固设有第一支撑板29,底板7的另一侧开设有第一电磁滑槽6与第二电磁滑槽5,第一电磁滑槽6相对第二电磁滑槽5远离第一支撑板29,第一电磁滑槽6内部滑动设有第一电磁滑板22,第二电磁滑槽5内部滑动设有第二电磁滑板9,底板7位于第一支撑板29与第二电磁滑板9之间的位置固设有壳体25,第一支撑板29与第一电磁滑板22相向的一侧分别设有动轴外壳21,两个动轴外壳21对接后能够实现密封,每个动轴外壳21的外部密封滑动设有模具外壳23,一个模具外壳23和壳体25固定连接,另一个模具外壳23与第二电磁滑板9固定连接,两个动轴外壳21的内部转动设置有动轴20,两根动轴20相向的一侧穿入壳体25内并分别固设有触头33,动轴20相离的一侧分别穿出第一支撑板29与第一电磁滑板22的外部,第一支撑板29与第一电磁滑板22分别设有用于驱动该侧的动轴20转动的驱动部件,底板7上位于壳体25的两侧对称设置有主伸缩缸36,每个主伸缩缸3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固定块34,两个固定块34相向的一侧上固设有支架30,支架30内固定设置有排气壳31,排气壳31朝向壳体25的一面上沿壳体25的轴向方向均匀间隔分布设有多个气针40,壳体25上与每个气针40相对位置处能够供气针40穿过的气针通道66。
30.进一步的,底板7位于壳体25的中部下侧设有两个副伸缩杠26,每个副伸缩缸26的输出端穿过壳体25,两个副伸缩缸26的位于壳体25内的端部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形状修整的挤压板28。
31.进一步的,每个驱动部件包括驱动电机1,两个驱动电机1分别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板29和第一电磁滑板22上,每个驱动电机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主动轮2,动轴20靠近驱动电机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从动轮4,主动轮2与从动轮4之间通过传送带3驱动。
32.进一步的,气针40内固设有通气管道44,通气管道44延伸至气针40的尖端,排气壳31沿壳体25的轴向方向均匀分布设有多个气针外壳50,气针外壳50内固设有通气管道外壳53,通气管道外壳53与通气管道44滑动密封连接形成通气道52,气针外壳50与气针40滑动密封连接并与通气管道53之间形成通液道51,排气外壳50与气针40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54。
33.进一步的,排气壳31内设有副腔室70,每个副腔室70内固设有用于隔断副腔室70的压力隔板78,压力隔板78内滑动密封设置有凹形滑板80,凹形滑板80与压力隔板78之间
连接有第二弹簧79,压力隔板78将副腔室70分成气腔室77与液腔室81,气腔室77的出口处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气阀76,气腔室77与通气道52连通。排气壳31内设有主液腔72,主液腔72与液腔室81之间通过单向阀71连通,液腔室81与通液道51连通。
34.进一步的,气针40尖端侧壁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设有多个与通液道51连通的通液孔41。
35.进一步的,壳体25内开设有过水通道15,壳体25的内部开设有多个连通至过水通道的滑动槽60,每个滑动槽60的内部滑动设置有滑板62,滑板62与滑动槽60的底壁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61,壳体25的一侧内壁开设有移动槽63,移动槽63相对过水通道15靠近壳体25的轴心,移动槽63内部滑动设置有移动板16,移动槽63与移动板16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64,移动杆16上开设有与气针通道66一一对应的气针通孔65。
36.进一步的,排气壳31远离壳体25的一侧固设有吸附碳壳32,气腔室77通过气阀76连通至吸附碳壳32的内部与,吸附碳壳32的内部设置有多层吸附碳74,吸附碳壳32的一侧开设有用于排气的通孔75。
37.进一步的,壳体25内设有用于检测胶辊鼓包的传感器。
38.工作原理:
39.当胶辊出现鼓包时,启动第一电磁滑槽6移动第一电磁滑板22打开,将胶辊刚入模具外壳23,使胶辊的一端与触头33卡紧,再次启动第一电磁滑槽6移动第一电磁滑板22,将胶辊推入壳体25,使得触头33与胶辊密封对接,传感器检测到鼓包,驱动电机1带动动轴20转动,触头33转动,从而带动胶辊转动,此时,鼓包位置与气针通道66一一对应,启动副伸缩杠26,使得支架30靠近壳体25移动,气针40进入气针通道66,向内滑动壳体25一侧的移动板16,打开闭合的气针通道66,气针40依次经过滑板62、气针通孔65后到达壳体25的内部。
40.当气针40戳到胶辊上的鼓包时,鼓包内的气体被吸入至通气管道44,进入气腔室77内,由于气腔室77内压力的作用,气体挤压压力隔板78向液腔室81移动,挤压液腔室81中的液体,由于单向阀71的作用,阻止液体从液腔室81回流到主液腔72,液体流经通液道51,通过气针40头的通液孔41流入至鼓包内进行粘合,此时,随着气腔室77中的气压增强,气阀76打开,气体通过上部的气阀76流入到吸附碳壳32内,与吸附碳74接触吸收,从吸附碳壳32的上侧通孔75排出。
41.当胶辊需要压平时,第二电磁滑板9通过第二电磁滑槽5驱动,使得动轴外壳21密封对接,动轴外壳21与挤压板28密封对接,驱动电机1启动,带动动轴20转动,触头33转动,从而带动胶辊转动,同时,副伸缩杠26驱动挤压板28向上挤压,在挤压与转动的作用下,用于胶辊的形状修正,使得胶辊的鼓包处挤压粘合。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