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天线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缩管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2.天线是一种变换器,它把传输线上传播的导行波,变换成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电磁波,或者进行相反的变换。在无线电设备中用来发射或接收电磁波的部件。市面上的天线包括壳体,及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依次连接的天线振子、电容和电线,所述电容包括两个金属条、绝缘介质和绝缘防护层,所述绝缘介质设置在所述两个金属条的端部之间,所述绝缘介质套设在所述绝缘介质外并延伸到两个金属条的端部,所述绝缘介质套与金属条过盈配合。所述绝缘介质套通常由热缩套管制成,所述热缩套管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其在加热后由玻璃态转化为高弹态,扩张力消失发生回缩,从而实现连接和过盈套合。
3.然而采用热风枪进行热缩套管加热软化这一步骤通常有大量热量随热风散发到空气中,热传递效率低,其生产方式的效率较低。同时,通过热风加热通常只能对热缩套管进行单方向加热,需要在加热过程中进行转动从而保证热缩套管受热均匀。但是由于大量热量散发到加热区域外部,若由工人对天线进行转动,容易造成烫伤,而配套自动化设备又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缩管加热装置,其具有结构简单、热损耗小且可对热缩管进行局部加热的优点。
5.一种热缩管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底板、第二底板和两组加热组件,所述第一底板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底板的侧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底板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底板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中分别设置有所述加热组件,所述两组加热组件沿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相对滑动方向设置在同一直线上。
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热缩管加热装置,结构简单,便于移动。该装置通过加热组件对热缩管进行直接加热,减少热传递过程中的热量损耗,避免热风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同时通过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的相互滑动,对加热组件的位置进行调整,适应不同长度、使用环境情况下热缩管的加热需求,针对重点区域进行加热,减少热量的消耗。
7.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加热块和弹性件,所述加热块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或第二限位槽中并在竖直方向上滑动,所述加热块的顶面突出于所述第一底板或第二底板,所述加热块的底面设置有凸缘,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开口处分别设置有限位凸台,当所述加热块移动到最高位时,所述凸缘与所述限位凸台抵触,所述弹性件预压缩设置,其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或第二限位槽的底面,另一端与所述加热块抵触。所述加热组件可通过按压实现对加热块在高度方向上的调整,对不规则形状区域进行同时加热,保证热缩效果。
8.进一步地,所述加热块顶面包括左顶面和右顶面,所述左顶面和右顶面倾斜设置,
呈v字形,所述顶面内设置有加热电阻丝。所述电阻丝对热缩管进行直接加热,减少热量损耗。
9.进一步地,所述左顶面和右顶面为向内凹陷的圆弧面。所述圆弧面进一步提高热缩管与加热块的接触面积,提升热缩效率。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一侧开设有容纳槽,所述第一底板上还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位于所述容纳槽的两侧并与所述容纳槽连通,所述第二底板滑动设置在所述容纳槽中。所述结构便于进行调节。
11.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通过螺纹配合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上,所述固定件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抵触,另一端设置有便于旋转的螺帽。所述固定件实现对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相对位置的锁定,以便对同批次的多条热缩管进行加热。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上还设置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设置在所述两组加热组件的一侧,所述支撑台与所述两组加热组件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支撑台上设有定位槽。所述支撑台对天线非加热部分进行支撑,并对人手和加热组件进行阻隔,避免烫伤。
13.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热传感器,所述热传感器分别对加热块的温度进行监测。实现对加热温度进行检测,在加热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及时对温度进行调整。
14.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隔热板,所述隔热板包括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设置在所述限位凸台与所述加热块接触的接触面上,所述第二隔热板设置在所述支撑台外侧。所述隔热板对热量进行阻隔,防止热量传递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上,避免高温烫伤。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底部设置有防滑胶垫,所述防滑胶垫均匀排布。所述防滑胶垫防止装置在操作过程中滑动。
16.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热缩管加热装置的结构图;
18.图2为所述加热组件的截面安装示意图;
19.图3为所述顶面的展开图;
20.图4为对热缩管进行加热的安装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底板;11、容纳槽;12、滑槽;13、第一限位槽;14、支撑台;15、定位槽;2、第二底板;21、第二限位槽;3、加热组件;31、加热块;311、凸缘;312、左顶面;313、右顶面;314、加热电阻丝;315、限位凸台;32、弹性件;4、固定件;51、第一隔热板;52、第二隔热板;6、热缩管。
具体实施方式
22.请参阅图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热缩管加热装置的结构图;图2为所述加热组件的截面安装示意图;图3为所述顶面的展开图;图4为对热缩管进行加热的安装示意图。本使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缩管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底板1、第二底板2和两组加热组件3。所述第一底板1的侧面与所述第二底板2的侧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的相对滑
动形式可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1一侧开设有容纳槽11,所述第一底板1上还开设有滑槽12,所述滑槽12位于所述容纳槽11的两侧并与所述容纳槽11连通,所述第二底板2滑动设置在所述容纳槽11中。所述第一底板1上开设有第一限位槽13,所述第二底板2上开设有第二限位槽21,所述第一限位槽13和第二限位槽21中分别设置有所述加热组件3,所述两组加热组件3沿所述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的相对滑动方向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底板1上还设置有支撑台14,所述支撑台14设置在所述两组加热组件3的一侧,所述支撑台14与所述两组加热组件3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支撑台14上设有定位槽15。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的底部设置有防滑胶垫,所述防滑胶垫均匀排布。所述第一底板1和第二底板2内还开设有散热通道。
23.所述加热组件3包括加热块31和弹性件32。所述加热块31活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13或第二限位槽21中并在竖直方向上滑动。所述加热块31的顶面突出于所述第一底板1或第二底板2,所述加热块31的底面设置有凸缘311,所述第一限位槽13和所述第二限位槽21的开口处分别设置有限位凸台315,当所述加热块31移动到最高位时,所述凸缘311与所述限位凸台315抵触。所述弹性件32预压缩设置,其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13或第二限位槽21的底面,另一端与所述加热块31抵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32为弹簧,所述弹簧可根据需要进行位置和数量上的选择。所述加热块31顶面包括左顶面312和右顶面313,所述左顶面312和右顶面313倾斜设置,呈v字形。所述顶面内设置有加热电阻丝314,所述加热电阻丝314嵌设在顶面。所述左顶面312和右顶面313为向内凹陷的圆弧面。
24.所述装置还包括固定件4,所述固定件4通过螺纹配合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板1上,所述固定件4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底板1与第二底板2抵触,另一端设置有便于旋转的螺帽。所述第二底板2上可间隔开设多个卡槽,所述固定件4可与所述卡槽对应抵触。
25.所述装置还包括热传感器,所述热传感器分别对加热块31的温度进行监测。
26.所述装置还包括隔热板,所述隔热板包括第一隔热板51和第二隔热板52,所述第一隔热板51设置在所述限位凸台315与所述加热块31接触的接触面上,所述第二隔热板52设置在所述支撑台14外侧。
27.以天线为例,对本热缩管加热装置的使用过程进行举例。使用时,操作工人先将热缩管套设在绝缘介质外侧,并使热缩管的两端与所述金属条对应。根据热缩管的长度对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的滑动距离进行调整。此时操作工人握住天线的另一端并将天线放置到支撑台的定位槽中,此时以定位槽为支点使天线套设有热缩管的一侧下压并与两组加热组件接触。由于热缩管在此处用于独处绝缘介质进行套合保护,实际并不需要保证热缩管整体与绝缘介质紧密贴合,但需要保证热缩管两端与金属条紧密贴合,因此所述接触的方式可以为两组加热组件分别与两个金属条接触,通过金属条导热对热缩管进行加热收缩,或两组加热组件分别与热缩管的两端接触,使其热缩后分别与两个金属条紧密贴合。由于两个金属条的截面尺寸会有差别,在加热过程中,随着热缩管收缩,热缩管在两端的管径发生变化且其中一端的管径大于另一端的管径,此时加热块在弹性件的作用下高度发生变化,保证对热缩管或金属条的接触。与此同时,操作工人可对天线进行翻转,使得热缩管均匀收缩。当热缩管收缩完成后,操作工人即可将天线拿起,并对另一根天线进行上述操作。
2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热缩管加热装置,结构简单,便于移动。该装置通过加热组件对热缩管进行直接加热,减少热传递过程中的热量损耗,避免热风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同时通过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的相互滑动,对加热组件的位置进行调整,适应不同长度、使用环境情况下热缩管的加热需求,针对重点区域进行加热,减少热量的消耗。
2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