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体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17431发布日期:2022-11-25 18:05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壳体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壳体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2.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但现有的模具不能较好的对成型后的物料进行顶出工作,在物料成型后需要使用者借助工具从物料边缘撬起物料,使物料与模具分离,在撬物料过程中极易出现物料边缘破损的情况,降低了模具取料的便捷性和成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成型模具,具备了便于取料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模具不能较好的对成型后的物料进行顶出工作,在物料成型后需要使用者借助工具从物料边缘撬起物料,使物料与模具分离,在撬物料过程中极易出现物料边缘破损的情况,降低了模具取料的便捷性和成品质量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壳体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具、下模具和注料槽,所述下模具设置在上模具的底部,所述注料槽开设在下模具的顶部,所述下模具的内部开设有位于注料槽外侧的顶料槽,所述顶料槽呈环型设置,所述顶料槽内壁的底部活动连接有顶料框,所述顶料框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顶杆,所述顶杆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个顶杆呈环形等距离分布,所述顶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片,所述顶片呈框型设置,所述顶片配合注料槽使用。
5.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顶料槽内壁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位于顶片底部的定位条,所述定位条的顶部与顶片的底部接触,所述定位条配合顶片使用。
6.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下模具两侧的前侧与后侧均开设有活动孔,所述活动孔与顶料槽相连通,所述活动孔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呈l型设置,所述活动杆的内侧与顶料框的外侧固定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活动孔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底部与活动杆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簧配合活动杆使用。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上模具两侧底部的前侧与后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筒,所述活动杆的顶部位于连接筒的内部,所述连接筒与活动杆活动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连接筒的前侧与后侧和活动杆的表面均开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个调节孔呈等距离分布,所述连接筒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通过调节孔贯穿连接筒与活动杆。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稳定性好,通过设置顶料槽和顶料框配合顶片对物料进行
顶升分离工作,大大提高了物料顶出的效率,实现物料与模具的快速分离,有效避免出现物料边缘破损的情况,提高了模具取料的便捷性,使成型后的壳体质量更稳定。
12.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调节孔和调节杆,调节孔为调节杆提供多个定位点,调节杆配合调节孔便于使用者根据使用需求对活动杆与上模具之间的连接距离进行调节,提高了活动杆与上模具连接的灵活性。
13.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弹簧,能够有效的实现顶片在顶料槽内部时,通过活动杆与顶杆对其施加向下的推力,避免顶片未完全进入顶料槽内部导致注料槽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提高了顶片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是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18.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壳体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具1、下模具2和注料槽3,下模具2设置在上模具1的底部,注料槽3开设在下模具2的顶部,下模具2的内部开设有位于注料槽3外侧的顶料槽4,顶料槽4呈环型设置,顶料槽4内壁的底部活动连接有顶料框5,顶料框5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顶杆6,顶杆6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个顶杆6呈环形等距离分布,顶杆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片7,顶片7呈框型设置,顶片7配合注料槽3使用。
19.参考图2和图3,顶料槽4内壁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位于顶片7底部的定位条8,定位条8的顶部与顶片7的底部接触,定位条8配合顶片7使用。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定位条8,能够有效的在顶片7下降过程中对其进行定位工作,避免顶片7过度下降导致物料溶液进入顶料槽4内部的情况,提高了顶片7的定位效果。
21.参考图2和图3,下模具2两侧的前侧与后侧均开设有活动孔9,活动孔9与顶料槽4相连通,活动口孔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活动杆10,活动杆10呈l型设置,活动杆10的内侧与顶料框5的外侧固定连接。
2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活动孔9和活动杆10,活动孔9为活动杆10提供活动空间,活动杆10配合活动孔9对顶料框5与上模具1进行连接工作,避免顶料框5无法配合上模具1使用的情况,提高了顶料框5与上模具1的连接效果。
23.参考图2和图3,活动孔9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弹簧11,弹簧11的底部与活动杆10顶部固定连接,弹簧11配合活动杆10使用。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弹簧11,能够有效的在顶片7在顶料槽4内部时,通过活动杆10与顶杆6对其施加向下的推力,避免顶片7未完全进入顶料槽4
内部导致注料槽3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提高了顶片7的使用效果。
25.参考图2和图3,上模具1两侧底部的前侧与后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筒12,活动杆10的顶部位于连接筒12的内部,连接筒12与活动杆10活动连接。
2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连接筒12,能够有效的在活动杆10配合上模具1工作过程中为其提供连接空间,避免活动杆10工作过程中出现无法与上模具1连接的情况,提高了活动杆10与上模具1的连接效果。
27.参考图2和图3,连接筒12的前侧与后侧和活动杆10的表面均开设有调节孔13,调节孔13设置有若干个,且若干个调节孔13呈等距离分布,连接筒12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调节杆14,调节杆14通过调节孔13贯穿连接筒12与活动杆10。
2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设置调节孔13和调节杆14,调节孔13为调节杆14提供多个定位点,调节杆14配合调节孔13便于使用者根据使用需求对活动杆10与上模具1之间的连接距离,提高了活动杆10与上模具1连接的灵活性。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根据使用需求通过调节杆14与调节孔13对活动杆10与连接筒12之间的连接距离进行调节工作,在物料成型后活动杆10跟随上模具1上升,此时顶料框5通过顶杆6带动顶片7上升顶起物料,使物料与下模具2分离,在上模具1与下模具2闭合时,定位条8对顶片7的下降距离进行定位工作,避免顶片7过度下降导致物料溶液进入顶料槽4内部的情况,同时弹簧11通过活动杆10与顶杆6对其施加向下的推力,避免顶片7未完全进入顶料槽4内部导致注料槽3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以此实现便于将物料与下模具2分离的功能,提高了模具取料的便捷性和成品质量。
3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稳定性好,通过设置顶料槽和顶料框配合顶片对物料进行顶升分离工作,大大提高了物料顶出的效率,实现物料与模具的快速分离,有效避免出现物料边缘破损的情况,提高了模具取料的便捷性,使成型后的壳体质量更稳定。
31.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