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缆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缆挤塑预处理刮油模。
背景技术:2.塑料电线电缆的主要绝缘材料和护层材料是塑料,热塑性塑料性能优越,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能,尤其是用于电线电缆挤制绝缘层和护层生产时工艺简便,电线电缆塑料绝缘层和护层生产的基本方式是采用单螺杆挤出机连续挤压进行的,由于挤出机具有连续挤出的特点,所以塑料绝缘和护套的生产过程也是连续进行的;
3.申请号(cn214983001u)的中国授权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中心管式光缆护套的一体式挤塑成型模具,包括模芯和模套,将模芯的外圆面预制为依次连接的第一锥面、台阶面、第二锥面和定位面,在台阶面外加设了环形凸台,在环形凸台上预加工外螺纹,在模套内壁加工内螺纹,使模芯和模套之间采用螺纹连接,可将模芯与模套定位精确,模套再与挤塑机机头连接,保证了模套与模芯安装时中心定位精确、快速方便,免除了光缆护套偏心调节的环节,降低了护套料的浪费,提高了光缆护套的圆整度和外观美观性;
4.虽然上述方案解决了模芯和模套之间采用螺纹连接,中心定位精确和快速方便问题,但是存在着模芯与模套之间需要特定装配尺寸,不同模芯与模套之间无法装配连接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线缆挤塑预处理刮油模。
技术实现要素: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线缆挤塑预处理刮油模,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挤塑预处理刮油模,包括连接基板,所述连接基板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横向加强筋,两个横向加强筋在连接基板中心线对称排布设置,连接基板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侧向连接基板,连接基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插接卡槽,两个插接卡槽的内部均卡接有连接组件,两个连接组件相互靠近一侧设有刮油模,所述刮油模的内部开设有脱油槽,脱油槽由刮油口和涂油口一体成型组成,刮油口的横截面直径由外至内逐次减少,涂油口的半径尺寸与刮油口最小半径尺寸相等,刮油口的内圆周面固定安装有刮油机构,所述涂油口的内圆周面固定安装有布油机构,连接基板一端固定安装预热机构。
7.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插接在插接卡槽内部的竖向支撑主板和分别固定安装在竖向支撑主板两侧的侧支撑板一和侧支撑板二,所述侧支撑板一的上表面与刮油模的表面相接触,两个连接组件相互远离一侧侧支撑板二的上表面分别固定安装有接油盒二和接油盒一,所述插接卡槽一侧通过螺栓与刮油模相连接,侧支撑板二上表面通过螺栓与连接基板螺纹连接。
8.优选的:所述刮油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刮油口内圆周面的若干个导油板和固定安装在若干个导油板相互靠近一端内圆周面的导油环,所述导油环与刮油口为同心设置,若
干个导油板以刮油口轴心线等间距圆周排布设置。
9.优选的:所述布油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涂油口内圆周面的若干个弧形布油条和开设有在弧形布油条外圆周面的若干个布油口,所述布油口的截面为弧形凹槽结构,若干个弧形布油条以涂油口轴心线等间距圆周排布设置,所述预热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连接基板一端的预热基盒、开设有在预热基盒内部的加热腔、固定安装在加热腔内部的电加热管以及开设有在预热基盒内圆周面的若干个传热口。
10.优选的:所述预热基盒与脱油槽为同心设置,若干个传热口以预热基盒的轴心线等间距圆周排布设置。
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导油环能够对穿过的线缆表面过多的油层进行刮除,被导油环刮除的油体可沿着导油环滑动至导油环的底端,并通过与导油环底端相连接的多个导油板进行导流,并最终留到刮油口内表面,并沿着刮油口流入到接油盒一的内部对刮除的多余油量进行收集。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油口和弧形布油条,能够对经过刮油的线缆会经过涂油口,与此同时线缆外表面能够与弧形布油条相接触,并通过线缆与弧形布油条的相对移动,实现对线缆表面油体的均匀涂布。
14.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立体结构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立体结构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立体结构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a处结构图。
21.附图标记:1、连接基板;2、横向加强筋;3、侧向连接基板;4、插接卡槽;5、竖向支撑主板;6、侧支撑板一;7、侧支撑板二;8、刮油模;9、脱油槽;10、导油板;11、导油环;12、弧形布油条;13、布油口;14、接油盒一;15、预热基盒;16、加热腔;17、电加热管;18、传热口;19、接油盒二。
具体实施方式
22.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24.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挤塑预处理刮油模,包括连接基板1,连接基板1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横向加强筋2,两个横向加强筋2在连接基板1中心线对称排布设置,两个横向加强筋2能够增强连接基板1整体的结构强度,连接基板1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侧向连接基板3,侧向连接基板3可用于将连接基板1与外接连接安装使用,连接基板1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插接卡槽4,两个插接卡槽4的内部均卡接有连接组件,两个连接组件相互靠近一侧设有刮油模8,连接组件可与插接卡槽4相插接,连接组件包括插接在插接卡槽4内部的竖向支撑主板5和分别固定安装在竖向支撑主板5两侧的侧支撑板一6和侧支撑板二7,侧支撑板一6的上表面与刮油模8 的表面相接触,两个连接组件相互远离一侧侧支撑板二7的上表面分别固定安装有接油盒二19和接油盒一14,插接卡槽4一侧通过螺栓与刮油模8相连接,侧支撑板二7上表面通过螺栓与连接基板1螺纹连接,并能够将连接基板1与刮油模8进行连接安装使用,刮油模8的内部开设有脱油槽9,脱油槽9由刮油口和涂油口一体成型组成,刮油口的横截面直径由外至内逐次减少,涂油口的半径尺寸与刮油口最小半径尺寸相等,脱油槽9能够对电缆表面多余的油层进行刮除,刮油口的内圆周面固定安装有刮油机构,刮油机构,能够对进入脱油槽9内部的电缆表面进行刮油使用,减少电缆表面多余部分的油量,涂油口的内圆周面固定安装有布油机构,布油机构可对线缆表面油层进行均匀涂布使用,使得线缆表面油层均匀分布,连接基板1一端固定安装预热机构,预热机构可对线缆表层油层进行加热提高线缆表层油层的流动性,便后后期除去多余油量使用。
25.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刮油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刮油口内圆周面的若干个导油板10和固定安装在若干个导油板10相互靠近一端内圆周面的导油环11,导油环11与刮油口为同心设置,若干个导油板10以刮油口轴心线等间距圆周排布设置,导油环11能够对穿过的线缆表面过多的油层进行刮除,被导油环11 刮除的油体可沿着导油环11滑动至导油环11的底端,并通过与导油环11底端相连接的多个导油板10进行导流,并最终留到刮油口内表面,并沿着刮油口流入到接油盒一14的内部对刮除的多余油量进行收集。
26.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布油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涂油口内圆周面的若干个弧形布油条12和开设有在弧形布油条12外圆周面的若干个布油口13,布油口 13的截面为弧形凹槽结构,若干个弧形布油条12以涂油口轴心线等间距圆周排布设置,经过刮油的线缆会经过涂油口,与此同时线缆外表面能够与弧形布油条12相接触,并通过线缆与弧形布油条12的相对移动,实现对线缆表面油体的均匀涂布。
27.本实施例中,具体的:预热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连接基板1一端的预热基盒15、开设有在预热基盒15内部的加热腔16、固定安装在加热腔16内部的电加热管17以及开设有在预热基盒15内圆周面的若干个传热口18,预热基盒15 与脱油槽9为同心设置,若干个传热口18以预热基盒15的轴心线等间距圆周排布设置,通过设置电加热管17能够对加热加热腔16的内部,并将热量通过传热口18传递给穿过的预热基盒15内部的线缆,通过热量的传递将线缆表面的油体进行软化,使得油体流动性提高,便于后期对线缆表面多余的油体进行刮除和后期线缆油层的均匀涂布使用。
28.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首先,将表面涂抹有油层的线缆一端依次穿过预热基盒15和脱油槽9,并在借助设置在加热腔16内部的电加热管17对加热腔16 加热,并将热量通过
传热口18传递给穿过的预热基盒15内部的线缆,通过热量的传递将线缆表面的油体进行软化,使得油体流动性提高;
29.接着,线缆表层油层经过初步加热后会先进入到脱油槽9内部刮油口,并通过导油环11能够对穿过的线缆表面过多的油层进行刮除,被导油环11刮除的油体可沿着导油环11滑动至导油环11的底端,并通过与导油环11底端相连接的多个导油板10进行导流,并最终留到刮油口内表面,并沿着刮油口流入到接油盒一14的内部对刮除的多余油量进行收集;
30.接着,脱去过多油体的线缆会进入到涂油口内部,并借助涂油口内部的弧形布油条12,并通过与弧形布油条12相接触,实现线缆与弧形布油条12的相对移动,实现对线缆表面油体的均匀涂布,均匀涂布过程中流出的油体可通过接油盒二19进行收集使用。
3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