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饰板复合压装生产线的内饰板等离子处理用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22842发布日期:2023-01-13 23:45阅读:31来源:国知局
汽车饰板复合压装生产线的内饰板等离子处理用定位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定位机构,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饰板复合压装生产线的内饰板等离子处理用定位机构。


背景技术:

2.汽车饰板一般包括外饰板和内饰板,外饰板起装饰作用,内饰板起连接作用,内饰板的一侧与外饰板粘接固定。内饰板和外饰板在粘接之前,需要对两者的对接粘接面分别进行等离子处理,通过等离子处理将饰板粘接面上因注塑制造带出的脱模剂去除掉,并去除粘接面上可能存在的灰尘和杂质,然后再进行涂胶,以提高粘接活性。
3.目前针对外饰板和内饰板复合压装用的生产线,常规只有针对外饰板的等离子处理工序,即将外饰板放置在生产线的下靠模上,通过传送带将放置有外饰板的下靠模传送到涂胶工位,通过等离子处理机器人对外饰板的粘接面进行等离子处理,而针对内饰板的等离子处理,要么就是直接忽略,要么就是脱离生产线在其他地方进行,再运送到生产线上。不止效率低下,且需要使用到至少两台等离子处理设备,导致生产成本也较高。基于上述问题,有人提出在该生产线的涂胶工位的后方设置用于放置内饰板的上靠模,实现用一台等离子处理设备即可实现对外饰板和内饰板的等离子处理,内饰板也不需要从其他地方另外运送过来,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受限于空间以及机械手抓取方便性的问题,上靠模的设置位置不能太高,且要求内饰板的粘接面最好是朝下与下靠模上的外饰板的粘接面相对的,那么给等离子处理设备留出的可操作空间就非常小,导致操作不便或者难以操作,同样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的汽车饰板复合压装生产线的内饰板等离子处理用定位机构。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汽车饰板复合压装生产线的内饰板等离子处理用定位机构,包括支撑架和定位框,所述的支撑架竖向固定设置在所述的生产线的涂胶工位的后方,所述的定位框上设置有上下贯通的供等离子处理设备对准内饰板的粘接面进行等离子处理的处理区域,所述的定位框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内饰板装夹固定的夹具,所述的定位框与所述的支撑架之间通过一翻转机构相连接;初始状态下,所述的定位框处于水平设置状态,当需要对内饰板进行等离子处理时,通过所述的翻转机构实现所述的定位框发生向上的竖向翻转。
7.所述的定位框的后方设置有与所述的定位框相垂直的支撑框,所述的支撑框的后端横向固定穿接有一转轴,所述的支撑架上对应所述的转轴的两个端头的位置上分别向前凸起设置有转轴安装座,所述的转轴的两个端头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对应的所述的转轴安装座上。通过转轴和转轴安装座的配合一来实现支撑框与定位框在支撑架上的稳定安装,二来实现支撑框和定位框可在翻转机构的带动下顺利发生翻转。
8.所述的翻转机构包括可上下活动地设置在所述的支撑架上的驱动板,所述的驱动板的前端面设置有后转动连接座,所述的支撑框的后端设置有与所述的后转动连接座相配合的前转动连接座,所述的后转动连接座和前转动连接座之间通过一转动连接杆相连接,所述的转动连接杆的前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的前转动连接座上,所述的转动连接杆的后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的后转动连接座上。上述翻转机构结构简单,成本低,且使用稳定,通过驱动板上下活动,带动转动连接杆发生转动,配合转轴实现支撑框带着定位框发生向上的竖向翻转。
9.所述的前转动连接座具有供所述的转动连接杆的前端伸入安装的前转动安装口,所述的前转动安装口内架设有一前连接轴,所述的转动连接杆的前端可转动地穿接安装在所述的前连接轴上,所述的后转动连接座具有供所述的转动连接杆的后端伸入安装的后转动安装口,所述的前转动安装口和所述的后转动安装口正对设置,所述的前转动安装口内架设有一后连接轴,所述的转动连接杆的后端可转动地穿接安装在所述的后连接轴上。上述用于实现转动连接杆可转动安装的结构简单,有效确保驱动板在上下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稳定地带着支撑框以及定位框发生向上的竖向翻转。
10.所述的支撑框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所述的前转动连接座,所述的支撑架上对应设置有两个相配合的所述的后转动连接座,正对设置的前转动连接座和所述的后转动连接座之间通过一所述的转动连接杆相连接。实现更为稳定的连接和支撑,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11.所述的驱动板与所述的支撑架之间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的驱动板的上下活动方向起导向作用的导向机构。通过导向机构对驱动板的上下活动方向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12.所述的导向机构为竖向设置在所述的支撑架上的直线导轨,所述的直线导轨上可上下活动地设置有导向滑块,所述的导向滑块固定安装在所述的驱动板的后端面上。上述导向机构结构简单,且导向稳定。
13.所述的支撑架上竖向并列且间隔设置有两根所述的直线导轨,每根所述的直线导轨上分别可上下活动地设置有所述的导向滑块,所述的导向滑块固定安装在所述的驱动板的后端面上。实现对驱动板的更为稳定的支撑和导向。
14.所述的驱动板通过气缸带动上下活动,所述的气缸的缸体固定安装在所述的支撑架上,所述的气缸的驱动杆的下端固定设置在所述的驱动板上。通过气缸给驱动板的上下活动提供动力。
15.所述的气缸为两个,两个所述的气缸的驱动杆的下端分别固定安装在所述的驱动板的两端。两个气缸实现更为稳定的驱动。
16.所述的支撑架的前端面向前凸起设置有支撑立柱,所述的支撑立柱与所述的支撑架相垂直,初始状态下,所述的定位框的后端抵靠在所述的支撑立柱上以维持所述的定位框的水平设置。通过支撑立柱,给定位框的水平设置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避免其因用力作用而发生下垂的情况发生,此时就不需要气缸提供额外的支撑力,节能减排。
17.所述的支撑立柱为两根,两根所述的支撑立柱间隔设置,初始状态下,两根所述的支撑立柱分别抵设在所述的定位框的两端的后部。实现更为稳定的支撑。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定位框上的夹具用于对内饰板进行装夹,使内饰板的粘接面正对所述的处理区域,通过翻转机构带动定位框发生向上翻转,使内饰板的粘接面朝前,通过等离子处理设备对准相应的处理区域对内饰板的粘接面进行
等离子处理;结构简单,充分利用生产线上的可利用空间,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19.图1为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饰板复合压装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水平设置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翻转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4.如图所示,汽车饰板复合压装生产线的内饰板等离子处理用定位机构,包括支撑架1和定位框2,支撑架1竖向固定设置在生产线的涂胶工位c的后方,定位框2上设置有上下贯通的供等离子处理设备对准内饰板a的粘接面进行等离子处理的处理区域21,定位框2上设置有用于实现内饰板a装夹固定的夹具3,定位框2与支撑架1之间通过一翻转机构相连接;初始状态下,定位框2处于水平设置状态,当需要对内饰板a进行等离子处理时,通过翻转机构实现定位框2发生向上的竖向翻转。
25.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定位框2的后方设置有与定位框2相垂直的支撑框4,支撑框4的后端横向固定穿接有一转轴41,支撑架1上对应转轴41的两个端头的位置上分别向前凸起设置有转轴安装座5,转轴41的两个端头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对应的转轴安装座5上。通过转轴41和转轴安装座5的配合一来实现支撑框4与定位框2在支撑架1上的稳定安装,二来实现支撑框4和定位框2可在翻转机构的带动下顺利发生翻转。
26.在此具体实施例中,翻转机构包括可上下活动地设置在支撑架1上的驱动板6,驱动板6的前端面设置有后转动连接座61,支撑框4的后端设置有与后转动连接座61相配合的前转动连接座42,后转动连接座61和前转动连接座42之间通过一转动连接杆7相连接,转动连接杆7的前端可转动地安装在前转动连接座42上,转动连接杆7的后端可转动地安装在后转动连接座61上。上述翻转机构结构简单,成本低,且使用稳定,通过驱动板6上下活动,带动转动连接杆7发生转动,配合转轴41实现支撑框4带着定位框2发生向上的竖向翻转。
27.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前转动连接座42具有供转动连接杆7的前端伸入安装的前转动安装口(图中未显示),前转动安装口内架设有一前连接轴(图中未显示),转动连接杆7的前端可转动地穿接安装在前连接轴上,后转动连接座61具有供转动连接杆7的后端伸入安装的后转动安装口(图中未显示),前转动安装口和后转动安装口正对设置,前转动安装口内架设有一后连接轴(图中未显示),转动连接杆7的后端可转动地穿接安装在后连接轴上。上述用于实现转动连接杆7可转动安装的结构简单,有效确保驱动板6在上下活动的过程中能够稳定地带着支撑框4以及定位框2发生向上的竖向翻转。
28.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支撑框4上间隔设置有两个前转动连接座42,支撑架1上对应设置有两个相配合的后转动连接座61,正对设置的前转动连接座42和后转动连接座61之间通过一转动连接杆7相连接。实现更为稳定的连接和支撑,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29.在此具体实施例中,驱动板6与支撑架1之间设置有用于对驱动板6的上下活动方
向起导向作用的导向机构。通过导向机构对驱动板6的上下活动方向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
30.在此具体实施例中,导向机构为竖向设置在支撑架1上的直线导轨8,直线导轨8上可上下活动地设置有导向滑块81,导向滑块81固定安装在驱动板6的后端面上。上述导向机构结构简单,且导向稳定。
31.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支撑架1上竖向并列且间隔设置有两根直线导轨8,每根直线导轨8上分别可上下活动地设置有导向滑块81,导向滑块81固定安装在驱动板6的后端面上。实现对驱动板6的更为稳定的支撑和导向。
32.在此具体实施例中,驱动板6通过气缸9带动上下活动,气缸9的缸体固定安装在支撑架1上,气缸9的驱动杆91的下端固定设置在驱动板6上。通过气缸9给驱动板6的上下活动提供动力。
33.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气缸9为两个,两个气缸9的驱动杆91的下端分别固定安装在驱动板6的两端。两个气缸9实现更为稳定的驱动。
34.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支撑架1的前端面向前凸起设置有支撑立柱11,支撑立柱11与支撑架1相垂直,初始状态下,定位框2的后端抵靠在支撑立柱11上以维持定位框2的水平设置。通过支撑立柱11,给定位框2的水平设置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撑,避免其因用力作用而发生下垂的情况发生,此时就不需要气缸9提供额外的支撑力,节能减排。
35.在此具体实施例中,支撑立柱11为两根,两根支撑立柱11间隔设置,初始状态下,两根支撑立柱11分别抵设在定位框2的两端的后部。实现更为稳定的支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