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蒸汽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77503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新型蒸汽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蒸汽热交换器的形式,一般采用锅炉的形式。锅炉的容积较大(大于30升),属于特种设备,在使用时危险性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蒸汽热交换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危险性较低的新型蒸汽热交换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新型蒸汽热交换器,包括水箱,所述水箱的上部具有蒸汽暂容腔,所述的蒸汽暂容腔与出蒸汽管联通,所述的水箱与进水机构连接,所述的水箱中设有加热室,所述的加热室中设有燃气燃烧加热装置,所述的加热室内设有用于增加传热面积的导热机构。

进一步,所述的进水机构包括若干层过水腔,各过水腔依次连接,首位的过水腔连接进水管,末位的过水腔连接出水管,所述的出水管与所述的水箱联通。

进一步,所述的过水腔上下层叠在所述水箱的上方;所述的过水腔中设有若干挡流柱,从而在所述的过水腔中形成曲折的流道。

进一步,所述加热室的内壁设有沟槽,所述的沟槽形成所述的导热机构。

进一步,所述加热室的下端开口,所述的水箱外还套有一余热筒,所述余热筒与所述的水箱之间形成余热通道;上下层叠的过水腔集中在过水筒内,所述的过水筒亦位于所述余热筒的上方,燃气燃烧加热装置产生的部分热量从所述的余热通道上升传递至所述的过水筒内。

进一步,所述的加热室包括若干层上下层叠的加热分层,所述的加热分层包括加热筒圈和围绕在所述加热筒圈外的传热柱筒,相邻的加热分层之间通过中空的传热室联通,所述的燃气燃烧加热装置由下往上塞入所述的加热筒圈中。

进一步,所述水箱将最下端加热分层的传热筒柱的下端封闭、所述的燃气燃烧加热装置装入所述的加热筒圈后将最下端加热分层的加热筒圈封闭,所述加热室的上端未封闭;上下层叠的过水腔集中在过水筒内,所述的过水筒亦位于所述水箱的上方,燃气燃烧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亦向上传送至所述的过水筒内。

进一步,所述的传热室由上面板、下面板、左面板、右面板、前面板、后面板围成,所述的上面板、下面板向内延伸至加热筒圈的边缘位置,所述的传热筒柱位于所述的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传热筒柱使上下两层的传热室联通。

进一步,所述的水箱还设有用于探测水箱内水位的水位探测机构。

进一步,所述的出水管上设有用于通断该出水的开关阀、使得水只能流入水箱而不能从水箱返流的单向阀。

本发明在使用时,加热室通常采用导热率高的铝合金,燃气燃烧装置在加热室内燃烧,通过加热室将热量传导至水箱中的水,将水烧开后产生蒸汽,蒸汽容纳在蒸汽暂容腔中,再从出蒸汽管喷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在水箱中设加热室,同时加热室内设有用于增加传热面积的导热机构,既减小了水箱的容积,又增加了传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外形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例二的外形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二中加热室的外形图。

图6是实施例二中加热室的另一角度外形图。

图7是实施例二中加热室的剖视图。

图8是过水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过水腔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图2、图8、图9,新型蒸汽热交换器,包括水箱1,所述水箱1的上部具有蒸汽暂容腔2,所述的蒸汽暂容腔2与出蒸汽管3联通,所述的水箱1与进水机构连接。本实施例中,进水机构所述的进水机构包括若干层过水腔4,各过水腔4依次连接,首位的过水腔连接进水管5,末位的过水腔连接出水管6,所述的出水管6与所述的水箱1联通。所述的过水腔4上下层叠在所述水箱1的上方,所述的过水腔4中设有若干挡流柱7,从而在所述的过水腔4中形成曲折的流道。水从进水管5进入到首位的过水腔中,在过水腔中由于挡流柱7的阻挡,水在曲折的流道中流动,至末位的过水腔的出水管6流入到水箱1中。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的进水机构,例如直接采用进水管等。

所述的水箱中设有加热室8,所述的加热室8中设有燃气燃烧加热装置9,所述的加热室8内设有用于增加传热面积的导热机构,增加传热效率。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室的内壁设有沟槽10,所述的沟槽10形成所述的导热机构,沟槽10极大的扩展了受热面积,从而极大的提高了传热效率。

燃气燃烧加热装置可以采用燃烧棒的形式,在燃烧棒上包裹有由耐火耐热材料编织成的网格布,然后通向网格布再从网格布的网格中扩散出来,扩散均匀,燃烧效率更好。上述耐火耐热材料可选用碳纤维丝等。

在使用时,加热室8通常采用导热率高的铝合金,燃气燃烧装置在加热室8内燃烧,通过加热室8将热量传导至水箱中的水,将水烧开后产生蒸汽,蒸汽容纳在蒸汽暂容腔中2,再从出蒸汽管3喷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室8的下端开口,所述的水箱1外还套有一余热筒11,所述余热筒11与所述的水箱1之间形成余热通道12;上下层叠的过水腔4集中在过水筒13内,所述的过水筒13亦位于所述余热筒11的上方,燃气燃烧加热装置产生的部分热量从所述的余热通道12上升传递至所述的过水筒13内,从而利于余热将过水筒13中的过水腔4进行加热,使得通入的冷水得到一定程度的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热利用效率,使得水进入水箱1之前已经一定程度的加热。

所述的出水管上设有用于通断该出水的开关阀14、使得水只能流入水箱而不能从水箱返流的单向阀15。通过开关阀14可实现水的通断,而设置单向阀15的意义在于:水箱1内的水被加热后,热的水容易通过出水管6返流,因此设置单向阀15阻止水箱1内水的返流。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水箱1还设有用于探测水箱内水位的水位探测机构,用于控制水位,具体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在水箱1一侧设置水位水位探测腔16,水位探测腔16与水箱1在下部联通,水位探测腔16内其上不设有水位探测头17。

实施例二

参照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新型蒸汽热交换器,包括水箱1,所述水箱1的上部具有蒸汽暂容腔2,所述的蒸汽暂容腔2与出蒸汽管3联通,所述的水箱1与进水机构连接。本实施例中,进水机构所述的进水机构包括若干层过水腔4,各过水腔4依次连接,首位的过水腔连接进水管5,末位的过水腔连接出水管6,所述的出水管6与所述的水箱1联通。所述的过水腔4上下层叠在所述水箱1的上方,所述的过水腔4中设有若干挡流柱7,从而在所述的过水腔4中形成曲折的流道。水从进水管5进入到首位的过水腔中,在过水腔中由于挡流柱7的阻挡,水在曲折的流道中流动,至末位的过水腔的出水管6流入到水箱1中。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的进水机构,例如直接采用进水管等。

所述的水箱中设有加热室8,所述的加热室8中设有燃气燃烧加热装置9,所述的加热室8内设有用于增加传热面积的导热机构,增加传热效率。

燃气燃烧加热装置可以采用燃烧棒的形式,在燃烧棒上包裹有由耐火耐热材料编织成的网格布,然后通向网格布再从网格布的网格中扩散出来,扩散均匀,燃烧效率更好。上述耐火耐热材料可选用碳纤维丝等。

在使用时,加热室8通常采用导热率高的铝合金,燃气燃烧装置在加热室8内燃烧,通过加热室8将热量传导至水箱中的水,将水烧开后产生蒸汽,蒸汽容纳在蒸汽暂容腔中2,再从出蒸汽管3喷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室包括若干层上下层叠的加热分层,所述的加热分层包括加热筒圈18和围绕在所述加热筒圈18外的传热柱筒19,相邻的加热分层之间通过中空的传热室联通20,从而使加热室形成一个自下而上贯通的联通体,所述的燃气燃烧加热装置9由下往上塞入所述的加热筒圈18中。在加热筒圈18的内壁设有沟槽。加热筒圈18内壁的沟槽、传热筒柱19以及传热室20形成了所述的导热机构:加热筒圈18内壁的沟槽极大的增加了传热面积,燃气燃烧装置产生的热量在通过传热室20、传热筒柱19和加热筒圈18在加热室内四散流动分布,从而极大的增加了传热面积、提高了传热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水箱1将最下端加热分层的传热筒柱的下端封闭、所述的燃气燃烧加热装置9装入所述的加热筒圈后将最下端加热分层的加热筒圈封闭,所述加热室8的上端未封闭;上下层叠的过水腔4集中在过水筒13内,所述的过水筒13亦位于所述水箱1的上方,燃气燃烧加热装置9产生的热量亦向上传送至所述的过水筒13内。下端封闭的加热室使得加热产生的热量都集中在水箱1内,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燃烧产生的热量,同时加热室的上端未封闭使得加热产生的热量可向上传递至过水筒13内,利于余热将过水筒13中的过水腔4进行加热,使得通入的冷水得到一定程度的加热,从而进一步提高热利用效率,使得水进入水箱1之前已经一定程度的加热。本实施例中,加热室8一直向上延伸至蒸汽暂容腔2中,对过水筒13中的过水腔的加热作用更加明显。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传热室20由上面板21、下面板22、左面板、右面板、前面板、后面板围成,所述的上面板21、下面板22向内延伸至加热筒圈的边缘位置,所述的传热筒柱19位于所述的上面板21和下面板22之间,传热筒柱19使上下两层的传热室20联通,从而保持加热室的整体上下通畅联通。

所述的出水管上设有用于通断该出水的开关阀14、使得水只能流入水箱而不能从水箱返流的单向阀15。通过开关阀14可实现水的通断,而设置单向阀15的意义在于:水箱1内的水被加热后,热的水容易通过出水管6返流,因此设置单向阀15阻止水箱1内水的返流。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水箱1还设有用于探测水箱内水位的水位探测机构,用于控制水位,具体的设置方式可以是:在水箱1一侧设置水位水位探测腔16,水位探测腔16与水箱1在下部联通,水位探测腔16内其上不设有水位探测头17。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