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56588发布日期:2021-04-13 21:09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汽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汽发生器。


背景技术:

2.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处理某些食品时需要先将食物放入蒸箱,然后将蒸汽发生器产生的蒸汽通入蒸箱内,利用蒸汽蒸熟食品。然而,目前的蒸汽发生器由于电热管布置不合理,效率低下,导致蒸汽发生器所需体积较大,不仅造成蒸箱设备整体体积过于庞大,而且制造成本较高。此外,目前蒸汽发生器的壳体强度不足,在高温条件下工作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局部变形,壳体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电热管组件布置合理,整体体积小,产生蒸汽的效率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设有水腔的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电热管组件,所述电热管组件包括相连接的发热管体和通电端,通电端位于发热管体两端;所述发热管体埋设在外壳的水腔底部,发热管体的中部弯曲且两端对折,发热管体两端的通电端伸出至外壳外并位于外壳的同一侧;外壳上设有进水口和出气口。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热管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条,各电热管组件的发热管体由外壳的中部向外间隔排列;各电热管组件的通电端均位于外壳的同一侧。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的水腔底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设置在由位于外壳中部的发热管体围成的空间内侧。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各所述发热管体位于同一平面上。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的水腔内侧壁上设有多条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上下延伸且分布在水腔侧壁的转角处和侧壁中部;第一加强筋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外壳的水腔上、下端面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的水腔内侧壁上设有多条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上下延伸且分布在水腔的侧壁处;第二加强筋的下端与水腔的下端面连接,第二加强筋的上端低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上端。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的底部设有多条纵横交错的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之间围成凹腔;所述凹腔位于所述发热管体的下方且两者相邻布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包括上下扣合的盖体和下壳体,所述水腔位于下壳体的内侧,所述电热管组件设置在下壳体上。
12.有益效果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蒸汽发生器的优点为:
14.1、由于发热管体的中部弯曲且两端对折,不仅有利于缩小蒸汽发生器的水腔空间,装水容量小,而且工作时热量更为集中,大幅提高了发热管体功率,产生的温度高,水体
进入水腔后立即产生高温蒸汽。
15.2、电热管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条,各电热管组件的发热管体由外壳的中部向外间隔排列,可让外壳的水腔底部发热面积更大,单位时间产生更多的蒸汽。
16.3、水腔底部的凹槽设置在由位于外壳中部的发热管体围成的空间内侧。位于凹槽内的水体离中部发热管体两对折段的距离均较近,则凹槽内水体单位时间吸热量大,产生蒸汽的效率更高。
17.4、第一加强筋上下延伸且分布在水腔侧壁的转角处和侧壁中部,第二加强筋上下延伸且分布在水腔的侧壁处,可提高外壳的力学强度,避免外壳在高温作用下变形,延长其使用寿命。
18.5、外壳的底部设有多条纵横交错的第三加强筋,第三加强筋之间围成凹腔。在外壳底部设置凹腔有利于减少材料用量,实现外壳的轻量化。而第三加强筋的设置能确保外壳底部有足够的强度。
19.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蒸汽发生器的立体图之一;
22.图2为蒸汽发生器除去盖体的俯视局部剖视图;
23.图3为蒸汽发生器的仰视图;
24.图4为蒸汽发生器的立体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25.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26.实施例
27.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蒸汽发生器,包括设有水腔的外壳1,外壳1上设有电热管组件5。电热管组件5包括相连接的发热管体52和通电端51,通电端51位于发热管体52两端。发热管体52埋设在外壳1的水腔底部,发热管体52的中部弯曲且两端对折,发热管体52两端的通电端51伸出至外壳1外并位于外壳1的同一侧。外壳1上设有进水口2和出气口3。外壳1呈方体,包括上下扣合的盖体12和下壳体11,水腔位于下壳体11的内侧,电热管组件5设置在下壳体11上。其中,进水口2的高度低于出气口3,两者分别位于下壳体11的两个侧壁上。进水口2与电热管组件5的通电端51均位于下壳体11的同一侧壁上。
28.电热管组件5的数量为至少两条,各电热管组件5的发热管体52由外壳1的中部向外间隔排列。本实施例中,电热管组件5的数量为三条。各电热管组件5的通电端51均位于外壳1的同一侧。各发热管体52位于同一平面上。本实施例中,各发热管体52均呈u形。
29.外壳1的水腔底部设有条形的凹槽13。凹槽13设置在由位于外壳1中部的发热管体52围成的空间内侧。凹槽13的底面低于发热管体52的最高处。
30.外壳1的水腔内侧壁上设有多条第一加强筋7。第一加强筋7上下延伸且分布在水腔侧壁的转角处和侧壁中部。第一加强筋7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外壳1的水腔上、下端面连接。盖体12和下壳体11扣合后,两者通过螺钉连接,具体为螺钉穿过盖体12后从第一加强筋7的上端面穿入并与第一加强筋7螺纹配合。
31.外壳1的水腔内侧壁上还设有多条第二加强筋8。第二加强筋8上下延伸且分布在水腔的侧壁处。第二加强筋8的下端与水腔的下端面连接,第二加强筋8的上端低于第一加强筋7的上端。水体进入外壳1后会冲刷底部加热部分,因此外壳1的下部同时通过第一加强筋7和第二加强筋8加强。而外壳1上部是蒸汽层,其承受压力稍轻,只需第一加强筋7的上部进行加强即可,从而在确保外壳1强度足够的前提下实现外壳1的轻量化,降低重量和成本。
32.外壳1的底部设有多条纵横交错的第三加强筋4,第三加强筋4之间围成凹腔6。凹腔6位于发热管体52的下方且两者相邻布置。第三加强筋4能增加外壳1底部对蒸汽的承受强度。
33.该蒸汽发生器的容积约160毫升,发热管体52的功率在4kw-6kw,单位产生蒸汽量为每小时10kg。其装水容量小,而且工作时热量更为集中,大幅提高了发热管体功率,产生的温度高,水体进入水腔后立即产生高温蒸汽。
34.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