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节能环保燃气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2274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节能环保燃气炉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燃气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节能环保燃气炉。



背景技术: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节能产品和服务等;其六大领域包括: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

节能是指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数量、同样质量的产品;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比原来数量更多或数量相等质量更好的产品。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它在美国称为“环境产业”,在日本称为“生态产业”或“生态商务”。

节能环保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绿色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补齐资源环境短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为加快将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农作物秸秆是生物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中占14%,预计到本世纪中叶,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源的40%以上,如何让秸秆生物质能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科学家们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中国对生物质能源利用极为重视,己连续在四个国家五年计划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开展了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06年1月1日实施的《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质能在现代能源中的地位,并在政策上给予了巨大优惠支持。

每年我国秸秆有7亿吨以上,其中田间焚烧约1.5亿吨。每当作物收获季节,焚烧秸秆造成资源浪费、空气污染,严重时甚至影响高速公路通行和飞机起降。而一个装机3万千瓦的秸秆直燃发电厂,就可以消纳中等规模县域内的全部剩余秸秆,还可以实现为农民增收5000万元;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同等规模燃煤发电的百分之一,可减碳排放10万吨。

我国每年中小燃煤锅炉消耗燃煤约7亿吨,虽然占全国总能源消耗的比例不到20%,却排放了50%的二氧化氮,是酸雨的罪魁祸首。利用林业剩余物、秸秆、城市绿化修剪等废弃物生产生物质固体颗粒可替代煤炭和石油烧锅炉供暖,二氧化氮排放量降低95%,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99%,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燃气炉是国家标准节能型周期式作业炉,超节能结构,节能效果65%。台车采用防撞击密封砖,炉门采用弹簧式压紧机构,自动密封台车和炉门,一体化连轨,不需基础安装,放在水平地面即可使用。主要用于高铬、高锰钢铸件、球墨铸铁、轧辊、钢球、45钢、不锈钢等淬火、退火、时效以及各种机械零件热处理之用。

现有的燃气炉只是简单的燃烧给锅具通过热量,不能将对于的热量进行利用,从而使得热量的浪费,同时,现有燃气炉不具有减震装置,在移动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燃气炉发生损坏,使用具有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环保燃气炉,已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环保燃气炉,包括底座、燃气炉和热水炉;所述燃气炉和热水炉分别固定安装在底座的顶部,且燃气炉位于热水炉的左侧;所述燃气炉通过隔网分割成燃烧室和灰尘收集室,且燃烧室位于灰尘收集室的正上方;所述燃烧室内腔的顶部倾斜设置有聚热板,且有聚热板的顶部与开设在燃气炉顶部的热气出口的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灰尘收集室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灰尘收集槽,且灰尘收集槽的顶部开口与隔网固定连接;所述热水炉包括内胆和外壳,且内胆固定安装在外壳的内部;所述内胆与外壳之间形成密闭空腔,且密闭空腔的侧部通过导热管与燃烧室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热水炉右侧的底板设置有出水管,且出水管上安装有手动阀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燃气炉的正面分别通过转动铰链铰接有第一箱门和第二箱门,且第一箱门和第二箱门分别与燃烧室和灰尘收集室相对应。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的底部通过减震装置安装有万向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燃气炉和热水炉均采用保温材料制成。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减震弹簧、伸缩套管、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伸缩套管的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板与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伸缩套管的底部通过第二连接板与万向轮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套管上且位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套设有减震弹簧。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节能环保燃气炉,所述热水炉包括内胆和外壳,且内胆固定安装在外壳的内部;所述内胆与外壳之间形成密闭空腔,且密闭空腔的侧部通过导热管与燃烧室连通,燃烧炉内多余的热量能为热水炉内的冷水通过热能,达到热量的全部利用,达到节能环保效果;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减震弹簧、伸缩套管、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伸缩套管的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板与底座的底部固定连接,且伸缩套管的底部通过第二连接板与万向轮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套管上且位于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之间套设有减震弹簧,减震装置的设计,有效避免燃气炉在移动过程中因为振动而发生损坏,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约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减震装置主视图。

图中:1-底座、2-燃气炉、3-热水炉、4-燃烧室、5-灰尘收集室、6-聚热板、7-热气出口、8-灰尘收集槽、9-内胆、10-外壳、11-出水管、12-手动阀门、13-第一箱门、14-第二箱门、15-减震装置、16-万向轮、17-减震弹簧、18-伸缩套管、19-第一连接板、20-第二连接板、21-隔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节能环保燃气炉,包括底座1、燃气炉2和热水炉3;所述燃气炉2和热水炉3分别固定安装在底座1的顶部,且燃气炉2位于热水炉3的左侧;所述燃气炉2通过隔网21分割成燃烧室4和灰尘收集室5,且燃烧室4位于灰尘收集室5的正上方;所述燃烧室4内腔的顶部倾斜设置有聚热板6,且有聚热板6的顶部与开设在燃气炉2顶部的热气出口7的边缘固定连接;所述灰尘收集室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灰尘收集槽8,且灰尘收集槽8的顶部开口与隔网21固定连接;所述热水炉3包括内胆9和外壳10,且内胆9固定安装在外壳10的内部;所述内胆9与外壳10之间形成密闭空腔,且密闭空腔的侧部通过导热管与燃烧室4连通。

所述热水炉3右侧的底板设置有出水管11,且出水管11上安装有手动阀门12;所述燃气炉2的正面分别通过转动铰链铰接有第一箱门13和第二箱门14,且第一箱门13和第二箱门14分别与燃烧室4和灰尘收集室5相对应;所述底座1的底部通过减震装置15安装有万向轮16;所述减震装置15包括减震弹簧17、伸缩套管18、第一连接板19和第二连接板20;所述伸缩套管18的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板19与底座1的底部固定连接,且伸缩套管18的底部通过第二连接板20与万向轮16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套管18上且位于第一连接板19和第二连接板20之间套设有减震弹簧17;所述燃气炉2和热水炉3均采用保温材料制成。

综上所述

该节能环保燃气炉,所述热水炉3包括内胆9和外壳10,且内胆9固定安装在外壳10的内部;所述内胆9与外壳10之间形成密闭空腔,且密闭空腔的侧部通过导热管与燃烧室4连通,燃烧炉2内多余的热量能为热水炉3内的冷水通过热能,达到热量的全部利用,达到节能环保效果;所述减震装置15包括减震弹簧17、伸缩套管18、第一连接板19和第二连接板20;所述伸缩套管18的顶部通过第一连接板19与底座1的底部固定连接,且伸缩套管18的底部通过第二连接板20与万向轮16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套管18上且位于第一连接板19和第二连接板20之间套设有减震弹簧17,减震装置15的设计,有效避免燃气炉在移动过程中因为振动而发生损坏,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节约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