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可调的火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6292发布日期:2019-04-30 18:38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火力可调的火盖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灶具燃烧器用火盖,尤其设计一种火力能调节变换的火盖。



背景技术:

现有目前市场上的传统火盖不管是孔型还是槽型,火孔形状都是固定的,也意味着一台燃气灶的火焰形式也是固定的;有的灶具火力集中适合爆炒但均匀性较差,有的灶具火焰分散均匀性好但爆炒感较差,而用户唯一能做的就是调节阀体,但调节阀体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若一台灶具的火孔形式可以随用户自己喜好调整,既有火力集中的爆炒火,又有火力均匀的煎炸火,对于用户烹饪体验会非常有帮助。

为此,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改进结构,见专利号为zl201410719979.8的中国发明专利《燃烧器及具有其的燃气灶》(授权公告号为cn104456558b),该专利中外环火盖和分火器相互配合,使得外环火盖具有内聚火孔与外喷火孔相连通的第一状态和断开的第二状态,使得火焰可以内聚也可以外喷,满足了多种燃烧需求。但该专利中外环火盖是通过电机来驱动的,结构设计较为繁琐,而且,中心火盖没法实现变换,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另外提供一种通过上下盖体变换而实现两种不同燃烧加热方式的火力可调的火盖。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另外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操作便捷的火力可调的火盖。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火力可调的火盖,其特征在于该火盖包括下盖体及位置能转换地设于下盖体上的上盖体,前述下盖体的外周开设有多个下火孔和多个通气孔,前述的下火孔和通气孔间隔布置,前述上盖体的外周开设有多个出火槽;

前述上盖体处于第一位置状态下,前述的出火槽与下火孔连通而能燃烧,前述的通气孔阻断;

前述上盖体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前述的出火槽与通气孔连通而能燃烧,并且,前述的下火孔保持通气而能燃烧。

所述上盖体的外周径向向外延伸设置有多个挡片,所述上盖体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前述的挡片位于下火孔上沿。挡片可以让火焰扩展开来,燃烧范围更大,利于均匀加热锅底。同时挡片还可以阻止汤汁进入下火孔,从而杜绝堵塞。

进一步,所述下盖体具有上端面及与上端面垂直的竖直面,所述的通气孔开设于上端面上,所述的下火孔则开设于上端面与竖直面交叉处。

进一步,所述上盖体的向下延伸设置有定位针,对应地,所述下盖体上端面具有与前述定位针配合的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结构简单,操作简便。

所述出火槽倾斜布置而使火焰斜向射出,并且,所述上盖体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所述通气孔的通气截面大于出火槽的通气截面。出火截面减少,可以实现喷射状态,利于集中加热。

作为优选,所述的火盖包括外环火盖及设于外环火盖中部的中心火盖,前述的外环火盖包括第一下盖体及位置能转换地设于第一下盖体上的第一上盖体;

前述第一下盖体的外周开设有多个第一下火孔和多个第一通气孔,前述的第一下火孔和第一通气孔间隔布置,前述第一上盖体的外周开设有多个第一出火槽;

前述第一上盖体处于第一位置状态下,前述的第一出火槽与第一下火孔连通而能燃烧,前述的第一通气孔阻断;

前述第一上盖体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前述的第一出火槽与第一通气孔连通而能燃烧,并且,前述的第一下火孔保持通气而能燃烧;

前述的中心火盖包括第二下盖体及位置能转换地设于第二下盖体上的第二上盖体;

前述第二下盖体的外周开设有多个第二下火孔和多个第二通气孔,前述的第二下火孔和第二通气孔间隔布置,前述第二上盖体的外周开设有多个第二出火槽;

前述第二上盖体处于第一位置状态下,前述的第二出火槽与第二下火孔连通而能燃烧,前述的第二通气孔阻断;

前述第二上盖体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前述的第二出火槽与第二通气孔连通而能燃烧,并且,前述的第二下火孔保持通气而能燃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火盖分体结构结合齿形设计,可以使火盖可以在两种燃烧方式切换,一种是火孔数量较少,但火孔面积大,火焰粗壮有力,直喷形,让火焰笔直加热锅底,加热更集中,热损失少,火力大,效率高,适合爆炒。另一种,火孔数量加倍,且上下分开,原先一圈火分为上下两圈,错位布置,可以让火焰环数增多、火焰覆盖范围更广,加热锅底面更大更均匀,适合煎炸等对均匀性要求较高的烹饪。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立体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分解图。

图4为图1另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5为为实施例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火力可调的火盖包括外环火盖2和中心火盖3,中心火盖3设于外环火盖2中部。

外环火盖2包括第一下盖体21及位置能转换地设于第一下盖体21上的第一上盖体22;中心火盖3包括第二下盖体31及位置能转换地设于第二下盖体31上的第二上盖体32。

第一下盖体21的外周开设有多个第一下火孔212和多个第一通气孔211,第一下火孔212和第一通气孔211间隔布置,第一上盖体22的外周开设有多个第一出火槽222。

第二下盖体31的外周开设有多个第二下火孔312和多个第二通气孔311,第二下火孔312和第二通气孔311间隔布置,第二上盖体32的外周开设有多个第二出火槽322。

第一上盖体22的外周径向向外延伸设置有多个挡片221,第一上盖体22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挡片221位于第一下火孔212上沿,可以使第一下火孔212的出火向外展开。

第一下盖体21具有上端面及与上端面垂直的竖直面,第一通气孔211开设于上端面上,第一下火孔212则开设于上端面与竖直面交叉处。

第一上盖体22的向下延伸设置有定位针223,对应地,第一下盖体21上端面具有与定位针223配合的第一定位孔214和第二定位孔215。

第一出火槽222倾斜布置而使火焰斜向射出,并且,第一上盖体22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第一通气孔211的通气截面大于第一出火槽222的通气截面。

同样的,第二上盖体32上也设有挡片321和定位针323,对应地,第二下盖体31上端面具有与定位针323配合的第一定位孔314和第二定位孔315。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上盖体22处于第一位置状态下,定位针223插设于第一定位孔214内,第一出火槽222与第一下火孔212连通而能燃烧,即第一出火槽222与第一下火孔212组成大火孔1a,第一通气孔211阻断。这时火孔数量较少,但火孔面积大,火焰粗壮有力,且60°倾斜出火角度,让火焰笔直加热锅底,加热更集中,热损失少,火力大,效率高,适合爆炒。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上盖体22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定位针223插设于定位孔215上,第一出火槽222与第一通气孔211连通而能燃烧,并且,第一下火孔212保持通气而能燃烧;火孔数量加倍,且上下分开,原先一圈火分为上下两圈;错位布置,第一下火孔212由于挡片221作用,让火焰扩散范围更大;通过以上设计,可以让火焰环数增多、火焰覆盖范围更广,加热锅底面更大更均匀,适合煎炸等对均匀性要求较高的烹饪。同时挡片221还可以阻止汤汁进入第一下火孔212,从而杜绝堵塞。

第一上盖体22和第一下盖体21这种分体设计,结合齿状的火孔特点,清理时,只要打开即可,火孔内的堵塞物就能被轻易处理掉,消除堵塞。

类似的,第二上盖体32处于第一位置状态下,第二出火槽322与第二下火孔312连通而能燃烧,即第二出火槽322与第二下火孔312组成大火孔1b,第二通气孔311阻断;第二上盖体32处于第二位置状态下,第二出火槽322与第二通气孔311连通而能燃烧,并且,第二下火孔312保持通气而能燃烧。

具体可以参考第一上盖体22和第一下盖体21的配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