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环火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4886发布日期:2018-09-04 21:26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燃烧器术领域,尤其涉及到缝隙火孔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现有大气式燃烧器的火孔大致有:圆火孔、方火孔、条形火孔几种。圆火孔和条形火孔均由机加工而成,为保证火孔热强度,单个火盖上需要几十个火孔,存在着生产效率较低、大量材料浪费、加工成本高等问题;方火孔一般采用锻压而成,但由于火孔较多且有公差要求,对模具精度要求高,模具复杂且寿命短。此外,上述火孔均是独立的小孔,存在着以下问题:1、堵塞后不易清洁的痛点;2、存在着火焰分布不均匀,导致加热不均匀;3、根据火焰传播及燃烧稳定理论可知,独立火孔因尺寸小,脱火极限低,易脱火,为了克服离焰,需增加辅助火孔来提高防止脱火的能力,而辅助火孔会导致烟气上升,热效率降低,易黄焰,不利于除离焰的其他燃烧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环燃烧器,能够克服火孔式燃烧器带来的难清洁和加热不均匀的技术问题。

一种多环火燃烧器,包括分火器和外火盖,所述外火盖与所述分火器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与分火器之间设有出火缝隙。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外火盖与分火器之间出火缝隙出火,较之从独立火孔中出火,缝隙出火为连续式火孔,出火面积为现有独立火孔面积的几十倍,解决了现有独立火孔因尺寸小易离焰、火焰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其次出火缝隙较之独立的火孔清洁起来难度小,最后出火缝隙无需后期加工,生产效率高,且减少了材料浪费和加工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外火盖为中空环形,所述分火器包括上盖和下盖,所述下盖套接在上盖中,所述上盖和下盖均包括内环和外环,所述上盖的内环与外环之间设有连接通道,所述下盖的内环与外环之间也设有连接通道,在所述外火盖与下盖的外环之间设有环形出火缝隙,在所述外火盖与下盖的外环之间也设有环形出火缝隙。环形出火缝隙形成的环形火焰分布更加均匀,气流更加稳定,从而使火焰温度更加,利于热效率的提升。另外,形成环形出火缝隙较为简单,环形火焰能够给大多数锅具进行均匀加热。出火缝隙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如条形的出火缝隙。分火器的上盖和下盖可通过螺钉或铆钉等连接。

所述外火盖设置在分火器的上盖和下盖的之间,所述外火盖上设有第一凸出部。在所述外火盖上设有第一凸出部,使得外火盖与分火器的上盖和下盖的之间能形成两道出火缝隙。第一凸出部也可以设置在所述分火器的上盖和/或下盖的外环上设有第一凸出部,如此也能在外火盖与分火器的上盖和下盖的之间能形成两道出火缝隙。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外环上等角度间隔设有4个凸出部。第一凸出部数量不能太少因为要保证外火盖与分火器接触稳定性,也不能过多,过多会使缝隙出火被分割成多段火,影响加热均匀性,且也能增大清洁的难度。本技术方案第一凸出部为4个能平衡下外火盖与分火器接触稳定性和加热要求。4个第一凸出部等角度间隔设置能进一步保证加热的均匀性和接触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所述外火盖的上设有凹槽。凹槽用于减小外火盖的壁厚和自重。

进一步的,还包括内火盖,所述内火盖与所述分火器接触,所述内火盖与所述分火器上盖内环之间设有出火缝隙。在内火盖与所述分火器上盖内环之间设有出火缝隙可以使得燃烧器能够进行不同火力调节,在本技术方案中燃烧器在火力最高时有三道环形火焰,能够充分保障加热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内火盖为呈圆台形,所述内火盖与所述分火器上盖内环之间设有环形出火缝隙。环形出火缝隙形成的环形火焰具有加热面积大,燃烧稳定和加热均匀等优点。

所述内火盖或者所述分火器上盖内环之间设有第二凸出部。由于第二凸出部的存在,在所述内火盖与所述分火器上盖内环之间就形成了环形出火缝隙。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内环上等角度间隔设有4个第二凸出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燃气器采用环形缝隙出火,较之独立火孔出火,具有加热面积大、加热均匀、易清洁和加工成本低的优点。

(2)本实用新型的燃气器具有三道环形出火间隙,能形成三道环形火焰,能保证加热效果。

(3)本实用新型的分火器包括下盖和上盖,外火盖与下盖和上盖形成两道出火缝隙,该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主视图;

图4为图3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分火器上盖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分火器上盖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分火器下盖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外火盖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内火盖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标记:1-燃烧器,10-分火器下盖,101-分火器下盖外环, 102-分火器下盖内环,103-连接通道下盖,11-外火盖,110-通气槽,12-内火盖,13-分火器上盖,130-分火器上盖外环,131-第一凸出部,132-分火器上盖内环,133-第二凸出部,134-连接通道上盖,135-通气孔,14-内出火缝隙,15- 中出火缝隙,16-外出火缝隙。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4,一种多环火燃烧器1包括分火器、外火盖11和内火盖12,分火器由分火器下盖10和分火器上盖13组成,分火器下盖10和分火器上盖13 可通过螺钉或者铆钉连接。参见图5-7,分火器下盖10包括分火器下盖外环101,与分火器下盖外环101同轴设置的分火器下盖内环102,在分火器下盖外环101 与分火器下盖内环102之间设有连接通道下盖103。分火器上盖13包括分火器上盖外环130、与分火器上盖外环130同轴设置的分火器上盖内环132,在分火器上盖外环130和分火器上盖内环132之间连接通道上盖134,在分火器上盖 13上还设有通气孔135,燃气经由通气孔135进入内出火缝隙14。分火器下盖外环101和分火器上盖外环130配合形成分火器的外环,分火器下盖内环102 和分火器上盖内环132配合形成分火器的内环,连接通道下盖103和连接通道上盖134配合形成分火器的连接通道。本实施例中分火器的内环和外环之间设有四个等角度间距的连接通道,以便燃气从内环进入外环,最终进入内出火缝隙14和外出火缝隙16。在分火器上盖外环130的外侧面上设有四个等角度间距的第一凸出部131,第一凸出部131的工作面为斜面,也就是与外火盖11接触的面,由于外火盖11的内侧面为斜面(参见图8和9),所以为了与更好的与外火盖11接触,也将第一凸出部131的工作面设计为斜面,提高两者的贴合度。同理,在分火器上盖内环132设有四个等角度间距的第二凸出部133,第二凸出部133的工作面为斜面,这也是因为内火盖12内侧面为斜面(参见图10),为了匹配内火盖12,所以将第二凸出部133的工作面设计为斜面。总之,第一凸出部131和第二凸出部133的工作面与外火盖11和内火盖12的内侧面相配合。

再来参见图2和4,图4中带箭头粗实线表示燃气的流向。分火器下盖10 和分火器上盖13组成分火器,分火器下盖10的外环101和分火器上盖13的外环130的高度(外环130的轴线方向)相同。外火盖11搁置分火器上盖13上,具体的外火盖11搁置在四个第一凸出部131上,由于四个第一凸出部131的存在,外火盖11与分火器下盖外环101之间形成四段弧形外出火缝隙16,这四段弧形外出火缝隙16组成最外层的环形出火缝隙。外火盖11与分火器上盖外环 130之间形成四段弧形中出火缝隙15,这四段弧形中出火缝隙16组成中间的环形出火缝隙。燃气从引射管(图中未显示)进入分火器的内环,经由连接通道,进入分火器的外环,再进入外出火缝隙16组成最外层的环形出火缝隙和中出火缝隙16组成中间的环形出火缝隙,被点燃后形成两道环形火焰。为了让减少外火盖11的壁厚和自重,在外火盖11上设置凹槽10。内火盖12搁置分火器上盖 13上,具体的内火盖12搁置在四个第二凸出部133上,由于四个第二凸出部 133的存在,内火盖12与分火器上盖内环132之间四段弧形内出火缝隙14,这四段弧形内出火缝隙14组成内层的环形出火缝隙。燃气进入从引射管(图中未显示)进入分火器的内环,经由通气孔135,再进入内出火缝隙14组成内层的环形出火缝隙,被点燃后形成一道环形火焰。本实用新型采用缝隙出火相比于传统的独立出火有加热面积大、加热均匀且易清洗的有益效果。

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最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则范围内所做的任何修改、补充和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