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循环水冷炉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7089发布日期:2020-05-12 18:52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循环水冷炉排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化炉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在炉篦内部设置水路结构的内循环水冷炉排结构。



背景技术:

生物质气化炉产生燃气的原料为农作物秸秆、林木废弃物等,这种燃气是一种绿色新能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排炉渣装置是生物质气化炉种非常关键的一个部件,直接关系到原料裂解和排炉渣情况,现有的排炉渣装置是一种平面式的,即原料或炉渣与排炉渣装置平面接触,因此排炉渣装置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原料或炉渣与排炉渣装置接触面积小,导致原料不易裂解或者裂解不充分;炉渣不易破碎,很难排出炉体;需要定期排渣,且排渣时需要停炉;因此,塔式炉排应运而生。

中国专利201420512629.x公开了一种塔式排炉渣装置,包括炉体,位于炉体正下方的除灰装置和驱动除灰装置旋转的驱动系统,除灰装置内侧支撑有塔形炉排,炉体的底部与除灰装置之间存在间隙,且炉体的底部与除灰装置之间通过液体密封,塔形炉排伸入炉体内且与炉体侧壁存在间隙,还包括鼓入空气于塔形炉排内的风机。上述现有技术中,冷却不彻底,容易造成炉排工作温度较高而出现被烧穿的现象。

申请人之前提出了一种水冷用于固定床的水冷炉排(申请号201620175011.8),其包括凸台、灰盆、风帽、送风系统和水冷系统;其中,凸台位于灰盆之内,风帽设置于凸台上,风帽上设置有若干出风口;送风系统包括进风管,进风管自下而上穿过灰盆和凸台,并与出风口连通;水冷系统包括进水管、冷却管、排水管;冷却管位于风帽之内,冷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水管和排水管;该技术方案采用水冷进行炉排的冷却,但是这种方式采用的是管壁接触式冷却,不能直接对炉栅表面进行冷却,效率还有提升空间。

申请人又提出了一种用于固定床气化炉的塔式水冷炉排(申请号201721356134.2),其包括:旋转式炉排座,包括台座和灰盆,台座设在灰盆内;炉蓖,其设置在台座上,炉蓖包括若干炉排片,若干炉排片依次相连的、且从下到上半径依次减小,每一炉排片上均设有出风口;送风系统,包括进风管,进风管自下而上穿过灰盆和台座,并与出风口连通;水冷系统,包括进水通道、出水通道,出水通道设置在炉蓖的顶部,进水通道连接出水通道。这种方式冷却水直接流过炉排片的表面,冷却效率高,但是适用于湿式排渣的方式,存在冷却水需要过滤后才能循环使用的缺陷。

基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在炉篦内部设置水路结构的内循环水冷炉排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循环水冷炉排结构,通过设置内循环式水冷系统,增大冷媒与炉篦外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递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循环水冷炉排结构,包括:台座、设置在台座上的炉篦、以及水冷系统;

其中炉篦包括多个炉栅,多个炉栅由上至下呈塔式结构,炉栅的内部具有用于容纳冷媒的冷却室;

水冷系统包括设在炉篦内的进水管道、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炉栅内部冷却室的疏水管道、以及设置在台座内的出水管道,冷媒从进水管道流至位于上方的炉栅,接着依次穿过疏水管道后,流至台座,并从出水管道流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台座可以是固定式台座,也可以是旋转式台座,其中位于最下层的炉栅固定在台座上,多个炉栅由上至下呈塔式结构分布,使得炉排支撑位于其上方的物料以实现物料的充分燃烧。

进一步的,在燃烧的过程中,水冷系统对炉栅进行持续的冷却,本实用新型中的水冷系统是一种内循环式水冷结构,整个水路均设置在内部,其中进水管道设置在炉篦内,相邻的两个炉栅之间设有疏水管道,冷媒依次从上至下流动,充分对炉排热进行散热后,流至台座,并从台座上的出水管道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冷却室中的冷媒能够充分接触炉栅的主要区域,尤其是外侧燃烧的主要区域;其中,冷媒可以选择为冷水,或者是添加有例如醇类化学试剂的冷却液。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疏水管道竖直设置,以便于外部设备进行补水。

优选的,连接同一炉栅的两个疏水管道分别位于进水管道的两侧,冷媒在冷却室内流动的过程中,充分在冷却室内流动,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冷媒的利用率,提高散热的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位于下方的多个炉栅中的冷却室呈环形设置,并在炉栅中央形成通槽,进水管道穿过通槽设置;环形冷却腔的结构一方面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以放置物料,另一方面便于组装,此外还可以增加冷媒与炉栅的接触面积,提高散热的效率。

进一步的,位于最上方的炉栅设置有聚水槽,进水管道的出水口伸入聚水槽内。

优选的,聚水槽固定至位于顶部的炉栅上且下端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多个炉栅中的通槽由上至下呈塔式结构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炉篦还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炉栅的环形连接板。

具体的,环形连接板上设置有若干与炉篦内部相同的气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竖直方向上,多个炉栅的高度尺寸相同或者不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位于最上方的炉栅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凸点,一方面增加炉篦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避免最上方的炉栅表面结渣。

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内循环式水冷结构,增多了冷媒用量,增大冷媒与炉篦外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递效率;

2、冷媒与炉篦直接接触,散热效率高;

3、水冷系统中的冷媒不会与炉渣接触,冷媒可以循环使用;

4、本实用新型的水冷炉排,尤其适用于干式出渣的生物质气化炉中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冷炉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水冷炉排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1中,单个炉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内循环水冷炉排结构,包括台座1、设置在台座1上的炉篦2以及水冷系统3;

其中,炉篦2包括多个炉栅21,例如图1中示出的5个炉栅21,最下方的炉栅21固定在台座1上;具体的,多个炉栅21由上至下呈塔式结构,每个炉栅21的内部均具有用于容纳冷媒的冷却室22。

水冷系统3包括进水管道31、多个疏水管道32和出水管道33。

本实用新型中位于下方的多个炉栅21中的冷却室22呈环形设置,并在炉栅21中央形成通槽23,且多个炉栅21中的通槽23由上至下呈塔式结构分布,如图3、图4所示,进水管道31穿过通槽23设置,进一步的,疏水管道32竖直设置,以便于外部设备进行补水。

疏水管道32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炉栅21之间,用于连通相邻两个炉栅21的冷却室22,优选的,连接同一炉栅21的两个疏水管道32分别位于进水管道31的两侧,冷媒在冷却室22内流动的过程中,充分与冷却室22的侧壁接触,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冷媒的利用率,提高散热的效率。

出水管道33设置在台座1上,用于将流至台座1内部的冷媒排出、或者通过例如循环管路再次充入进水管道31,其中,在冷媒经过循环管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冷却处理。

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冷媒的循环路径是进水管道——位于最上方炉栅的冷却室a——疏水管道——位于下方炉栅的冷却室b——疏水管道············最下方炉栅的冷却室c——疏水管道——台座——出水管道。

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进水管道31中的水充分流入炉排内部,在位于最上方的炉栅21还设置有聚水槽4,进水管道31的出水口伸入聚水槽4内,其中,聚水槽4固定至位于顶部的炉栅21上且其下端开口。

本实用新型中,相邻两个炉栅21之间通过环形连接板5进行连接,具体的,环形连接板5上设置有若干与炉篦2内部相同的气孔51,用于补充空气以进行气化炉的燃烧。

本实用新型中,位于最上方的炉栅21的表面还可以设置有若干凸点6,一方面增加炉篦2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避免最上方的炉排表面结渣。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改进,即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所做的同等改进,应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