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26535发布日期:2020-06-23 22:24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物料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料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热解技术是,采用在热解目标的下方设置热源对热解目标进行加热,使其在缺氧或无氧条件下受热分解,其中的部分物质会转化为气态或液态,形成热解产物,对其进行回收再利用,热解后的残留物作废料处理。通过上述过程实现了对热解目标进行热解处理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热解目标在不同的热解温度下分离出的物质不同,因此,现有技术中,根据需求的不同会对热解目标加热到不同的问题,以获得需要的物质。一般热解可以分为高温热解、中温热解和低温热解,根据热解目标的不同,高温、中温和低温的划分温度可以不同,通常热解的温度在100摄氏度到1000摄氏度之间,一些特殊的热解目标的热解温度可能在1000摄氏度之上。

由于在热解处理过程时,一些热解产物会在重力等的作用下靠近热源或者落入热源中而燃烧,导致热解产物被燃烧损耗,且热解产物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会污染热源燃烧的烟气,使得烟气处理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物料处理设备,以解决前述的部分或全部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物料处理设备,其包括:主体,主体中设置有热量发生部和热量使用部,热量发生部设置在热量使用部上方,热量发生部中产生的热量向下传输至热量使用部中,使热量使用部中的物料受热并至少分解出气体和/或液体,热量使用部的下方设置有集料口;收集器,收集器与集料口连接,并至少收集从集料口流出的气体和/或液体。

可选地,物料处理设备还包括输送器,输送器设置在主体内,并由下至上运送物料。

可选地,输送器还用于将热量使用部分解出的至少部分固体连续地或周期性地输送至热量发生部中燃烧以产生热量。

可选地,物料处理设备还包括输送器驱动件,输送器驱动件设置在主体外,并与输送器连接,驱动输送器转动。

可选地,输送器驱动件设置在主体的上端,上端为远离热量使用部的一端。

可选地,输送器为螺旋输送器,螺旋输送器包括:安装轴,安装轴可转动地设置在主体内;螺旋输送结构,螺旋输送结构设置在安装轴上,并随安装轴转动,以推动物料在主体内由下至上运动。

可选地,螺旋输送结构包括一体式螺旋叶片;或者,螺旋输送结构包括多个叶片,多个叶片沿螺旋线依次固定在安装轴上,且相邻两个叶片之间具有流通用间隙。

可选地,热量发生部中包括沿第一方向流动到热量使用部的热量输送介质,第一方向与重力方向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取值范围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90°。

可选地,第一夹角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60°。

可选地,物料处理设备还包括风机,风机与主体连通,用于使热量发生部中的热量输送介质沿第一方向流动,以携带热量进入热量使用部。

可选地,主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二壳体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第二壳体包括热量发生部和热量使用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冷却介质的介质腔。

可选地,物料处理设备还包括进气组件,进气组件包括与热量发生部连接的第一进气支路,或者,进气组件包括与热量发生部连接的第一进气支路、和连接介质腔与热量发生部的第二进气支路。

可选地,主体的上部设置有与热量发生部连接的卸灰口。

可选地,卸灰口上设置有控制卸灰口开度的第一锁气器。

可选地,主体的下部设置有与热量使用部连接的下料口。

可选地,下料口上设置有控制下料口开度的第二锁气器。

可选地,收集器上设置有供气体排出的排气口和供液体排出的油水出口,油水出口位于排气口的下方。

可选地,热量发生部用于供燃料燃烧并产生热量,热量发生部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燃烧段、第二燃烧段和第三燃烧段,第一燃烧段、第二燃烧段和第三燃烧段的氧气浓度逐渐降低;或者,热量使用部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高温受热分解段、低温受热分解段和干燥段,高温受热分解段、低温受热分解段和干燥段的热量逐渐减少。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物料处理设备中的主体用于处理物料,收集器用于收集物料分解出的气体和/或液体。其中,热量发生部用于产生热量,该热量向下传输至热量使用部,使热量使用部中的物料受热分解,物料至少分解出气体和/或液体,这些气体和/或液体可以通过热量使用部下方的集料口排出,并流入收集器中被收集。由于热量发生部位于热量使用部的上方,而集料口位于热量使用部的下方,使得分解出的气体和/或液体排出的过程中不会进入热量发生部中,从而不会受热造成烧损,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分解出的气体和/或液体被损耗,提高回收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由于烧损导致的排气被污染的情况,降低了后续对排气的处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一的物料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二的物料处理设备的输送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主体;13、第一壳体;131、集料口;14、第二壳体;15、介质腔;16、盛料斗;161、第二锁气器;17、卸灰管;171、第一锁气器;18、介质入口;21、输送器驱动件;22、输送器;221、安装轴;222、螺旋输送结构;241、输送链条;242、料斗;30、收集器;31、排气口;32、油水出口;33、第二排污口;41、第一进气支路;42、第二进气支路;50、第一排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具体实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一,物料处理设备包括主体10和收集器30,主体10中设置有热量发生部和热量使用部,热量发生部设置在热量使用部上方,热量发生部中产生的热量向下传输至热量使用部中,使热量使用部中的物料受热并至少分解出气体和/或液体,热量使用部的下方设置有集料口131;收集器30与集料口131连接,并至少收集从集料口131流出的气体和/或液体。

该物料处理设备中的主体10用于处理物料,收集器30用于收集物料分解出的气体和/或液体。其中,热量发生部用于产生热量,该热量向下传输至热量使用部,使热量使用部中的物料受热分解,物料至少分解出气体和/或液体,这些气体和/或液体可以通过热量使用部下方的集料口131排出,并流入收集器30中被收集。由于热量发生部位于热量使用部的上方,而集料口131位于热量使用部的下方,使得分解出的气体和/或液体排出的过程中不会进入热量发生部中,从而不会受热造成烧损,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分解出的气体和/或液体被损耗,提高回收率,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由于烧损导致的排气被污染的情况,降低了后续对排气的处理成本。

本实施例中,该物料处理设备可以是干馏设备,用于对煤、油页岩等进行干馏处理。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物料处理设备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适当的场景中,满足使用需求,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以其是干馏设备为例,该物料处理设备革新性地将热量发生部(例如燃烧热源)设置在了热量使用部(例如热解腔)的上方,从而克服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了五十年之久的下部燃烧方案存在干馏二次损耗大、烟气污染严重、能源成本高的问题。

下面对本申请的物料处理装置的各部分结构和作用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一的物料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热量发生部采用燃烧燃料的方式产生热量。例如,热量发生部可以是位于主体10内的供燃料燃烧的空间。该燃料可以与热解的物料相同,也可以与热解的物料不同。例如,在用于煤干馏时,热解的物料可以是煤原料,燃烧的物料也可以是煤原料,或者是其他燃料。

热量使用部可以是用于供物料进行受热分解的空间。在本实施例中,热量发生部与热量使用部之间是连通的,两者可以是一个内腔的两部分,或者其他适当的结构,只要保证热量发生部产生的热量可以向下传输至热量使用部即可。热量使用部与热量发生部连通的好处在于结构更加简单,且有助于热量的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主要通过使热量输送介质(如气体和/或液体)由热量发生部向热量使用部流动,并携带热量的方式使热量快速地传输到热量使用部中,进而使热量使用部中的物料能够受热分解。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热量可以主要通过其他方式由热量发生部传输到热量使用部中,例如,通过热对流的方式或者热辐射的方式。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虽然主要通过使流体形式的热量输送介质流动携带热量的方式使热量快速传输到热量使用部,但不限于只采用这一种方式,其可以同时伴随热辐射和/或热对流的方式进行热量传递。

由于热量发生部中燃料会进行燃烧,为了保证燃烧的顺利进行,物料处理设备还包括进气组件,进气组件包括与热量发生部连接的第一进气支路41。第一进气支路41用于向热量发生部和热量使用部输送反应需要的气体,例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可以用于满足热量发生部中燃料进行燃烧的需求,也可以用于对热量使用部中的热解反应进行催化。根据需要的不同可以通过第一进气支路41输入不同的气体,输入的气体可以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支路41设置在主体10的上部,以使进入的气体可以由上到下通过整个热量发生部,使其能够被充分利用。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主体10的温度适宜,避免温度过高造成损坏,主体10包括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第二壳体14设置在第一壳体13内,第二壳体14包括热量发生部和热量使用部,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之间设置有用于容纳冷却介质的介质腔15。

通过这种方式主体10形成双层结构,而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之间的间隙形成的介质腔15可以容纳冷却介质,从而使冷却介质可以吸收一部分热量发生部产生的热量,以此将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的温度维持在适当的温度范围,从而保证物料处理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根据使用需求的不同,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可以采用相同的材质制作,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制作。例如,由于第二壳体14的耐热性需求比第一壳体13的耐热性需求高,因此,第二壳体14可以采用耐热性更好的材质制作,第一壳体13可以采用耐热性相对较低的材质制作。

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一壳体13和第二壳体14可以为圆柱状、棱柱状、或塔型等。其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长方形、六边形等。两者的形状相同更加便于加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需要不同,冷却介质可以选用合适的材料,如液体介质、气体介质和固体介质等。为了在满足冷却需求的情况下,降低成本且保护环境避免污染,本实施例中的冷却介质为水。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却介质还可以是空气、液氮、矿物油、吸热砂等。

可选地,在第一壳体13的上部设置有介质入口18,用于向介质腔15中注入冷却介质,该介质入口18与介质腔15连通。通过将介质入口18设置在上部,使得冷却介质可以更加方便地在重力作用下运动,以便更快速地注入冷却介质。

可选地,在介质入口18上还可以连接介质注入管。为了便于控制,保证运行的安全性,可以在介质注入管上设置介质控制阀,以在需要时打开介质控制阀,使冷却介质注入,在不使用时关闭介质控制阀,防止泄漏。

由于冷却介质会吸收热量发生部产生的热量,因此,液态的冷却介质可能会发生相变产生气体,为了使气体能够从介质腔15排出。

优选地,物料处理设备包括进气组件,该进气组件包括第二进气支路42,其用于连接介质腔15与热量发生部。通过第二进气支路42,液体的冷却介质由于吸热产生的气体可以进入到热量发生部,后续可以通过热量发生部流经热量使用部后从集料口131排出。

这样不仅解决了介质腔15中的气体外排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使冷却介质吸收的热量被循环带到热量使用部中供使用,充分利用了热量。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液态的冷却介质的循环,当介质腔15中的冷却介质减少时,可以通过介质入口18补入新的冷却介质,以此保证冷却效果。

若冷却介质为气体也可以采用与液体相同的方式实现循环。若冷却介质为固体,则可以通过在第一壳体13上设置介质出口的方式实现冷却介质的循环。

可选地,为了保证介质腔15中的清洁度,避免污垢沉积等影响循环或者腐蚀设备,在第一壳体13的下部设置有第一排污口50,用于供将介质腔15中的固体颗粒、杂质和污垢等排出。此外,该第一排污口50也可以用于在需要时快速放出介质腔15中的冷却介质,以满足需求。

由于第二壳体14中包括热量发生部和热量使用部,为了便于将物料和/或燃料加入第二壳体14内,主体10的上部设置有与热量发生部连接的卸灰口。该卸灰口用于供热量发生部中的燃料燃烧后的残渣排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卸灰口在主体10上的位置可以适当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优选地,卸灰口朝下设置,以便于残渣通过重力下落,提升卸灰可靠性,避免堵塞。如图1所示,具体地,卸灰口通过穿过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14连接的卸灰管17形成,以将残渣导出主体10。

可选地,卸灰口上设置有控制卸灰口开度的第一锁气器171。第一锁气器171用于在需要时防止气体外泄。具体地,第一锁气器171设置在卸灰管17上,通过控制第一锁气器171的打开程度,可以控制卸灰口的开度。

第一锁气器171的结构可以根据需要确定。例如,第一锁气器171包括多个可转动地设置在卸灰管17上的隔板,通过调节隔板的角度可以控制打开程度。隔板的角度可以手动调节或者通过电机驱动进行调节等。

可选地,主体10的下部设置有与热量使用部连接的下料口。该下料口用于向热量使用部中添加物料。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下料口在主体10上的位置可以适当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优选地,下料口可以朝上设置,以使在从下料口上方添加物料时,其可以更容易地落入热量使用部内。如图1所示,具体地,下料口通过穿过第一壳体13、与第二壳体14连接的下料管形成,以将物料导入。

可选地,下料口上设置有控制下料口开度的第二锁气器161。第二锁气器161用于在需要时防止气体外泄。具体地,第二锁气器161设置在下料管上,通过控制第二锁气器161的打开程度,可以控制下料口的开度,进而控制填料速度。

第二锁气器161的结构可以与第一锁气器171的结构相同或不同。本实施例中,第二锁气器161的结构与第一锁气器171结构相同,故而不再赘述。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物料处理设备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下料管上连接有锥形盛料斗16,物料可以放置在锥形盛料斗16内,在需要时,打开第二锁气器161,使锥形盛料斗16中的物料下落,以此实现自动进料。

可选地,为了提升自动化程度,物料处理设备还包括输送器22,输送器22设置在主体10内,并由下至上运送物料。由于输送器22设置在主体10内,一方面可以使物料处理设备的结构整体更加紧凑,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自动在主体10内输送物料(该物料既可以是热解用物料,也可以是燃料),此外,还可以使物料在主体10内分布更加均匀,有助于充分燃烧和充分热解。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物料输送器22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主体10外,只要能够将物料由下至上运送即可。

根据需要输送器22可以连续地输送物料,或者周期性地输送物料,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优选地,由于物料在热量使用部中受热分解时,不仅可以产生气体和/或液体(可以是冷凝油等),而且还可能产生固体,而通常这些固体是可燃物,为了避免资源浪费,降低耗能,减少废物排放,输送器22还用于将热量使用部分解出的至少部分固体连续地或周期性地输送至热量发生部中燃烧以产生热量。

例如,在使用物料处理设备进行煤干馏过程中,煤分解出气体和冷凝油外,还会残留下碳,而由于输送器22是由下到上的输送物料,而热量使用部位于热量发生部下方,因此,物料会在热量使用部受热分解而产生碳,这些碳可以被输送器22从主体10内部直接输送到热量发生部,作为燃料燃烧产生热量,这样一方面实现了将热量使用部中热解产生的固体排出热量使用部,为新的物料腾出空间,保证可以进行连续热解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物料(例如有机物)热解产生的碳进行二次燃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物料热解需要一定时间,因此,输送器22可以周期性地将热解产生的至少部分固体排出热量使用部,送到热量发生部,依然可以保证热量使用部内物料连续进行热解,而不中断。

当然,输送器22也可以连续地将热解产生的至少部分固体排出热量使用部,只要根据物料热解速度调整输送器22到适当的输送速度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输送速度,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以输送器22连续地将热解产生的至少部分固体输送至热量发生部为例进行说明。输送器22的输送速度可以是每小时物料输送距离为10cm到100cm。根据热解的物料不同,可以调整到不同的输送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物料处理设备还包括输送器驱动件21,输送器驱动件21设置在主体10外,并与输送器22连接,驱动输送器22转动。通过将输送器驱动件21设置在主体10外可以减少其受高温的影响,有助于提升使用寿命和运行安全性。通过输送器驱动件21可以使输送器22转动,并带动物料移动,实现物料输送。

此外,可以通过控制输送器驱动件21的工作或停止控制控制输送器22输送或者停止输送物料和/或热解产生的至少部分固体。在本实施例中,输送器驱动件21可以是电机或液压马达等。

优选地,输送器驱动件21设置在主体10的上端,上端为远离热量使用部的一端。通过将输送器驱动件21上置,解决了输送器驱动件21上连接的传动机构(该传动机构用于连接输送器驱动件21和输送器22)密封对热量使用部中的热解反应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输送器22为螺旋输送器,以通过输送器22的转动将物料和/或热解产生的至少部分固体由下向上输送,且使结构整体较为紧凑,且可靠性更好。当然,其他实施例中,输送器22可以为其他结构。使用螺旋输送器不仅可以实现输送,且在输送过程中可以充分搅动物料和/或热解产生的至少部分固体,从而使物料受热更加均匀充分,以此保证热解的效果。

具体地,螺旋输送器包括安装轴221和螺旋输送结构222。其中,安装轴221可转动地设置在主体10内。螺旋输送结构222设置在安装轴221上,并随安装轴221转动,以推动物料在主体10内由下至上运动。

通过安装轴221承载螺旋输送结构222可以使其结构可靠,进而可以保证能够可靠地输送物料和/或热解产生的至少部分固体。

可选地,螺旋输送结构222包括一体式螺旋叶片。此种一体式的螺旋输送结构222加工简单。

或者,螺旋输送结构222包括多个叶片,多个叶片沿螺旋线依次固定在安装轴221上,且相邻两个叶片之间具有流通用间隙。这样使得叶片形成层片结构,可以使流体形式的热量输送介质的流动更加方便,从而减少流动阻力。

或者,螺旋输送结构222的一部分是一体式螺旋叶片,另一部分是由多个叶片沿螺旋线设置形成的。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流体形式的热量输送介质来携带热量,通过热量输送介质的流动来实现热量快速由热量发生部传输到热量使用部,充分保证了热量的输送效果和输送效率,进而保证热量使用部的温度能够维持在使物料能够热解的温度,确保热解的可靠性,也保证物料在热量使用部中能够进行充分的热解,防止物料浪费。

在本实施例中,热量输送介质包括下列至少之一:在热量发生部的燃料燃烧产生的气体、至少部分液体和通过第二进气支路42进入的气态的冷却介质等。当然,根据需要的不同,热量输送介质可以不同,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热量发生部中包括沿第一方向流动到热量使用部的热量输送介质,第一方向与重力方向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取值范围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90°。其中,该第一方向为朝向集料口131的方向,由于热量输送介质的流动方向朝向集料口131,因此其还会迫使物料热解产生的气体和/或液体随之朝向集料口131运动,从而防止热解产生的气体和/或液体进入热量发生部,而发生二次烧损。

优选地,第一夹角的取值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60°。这一范围内的角度,使热解产生的液体受重力影响更大,更容易朝向集料口131运动,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热解产生的气体和/或液体二次烧损的问题。

当然,第一夹角的取值范围也可以是60°等。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热量输送介质能够沿第一方向流动,主体10平行于第一方向设置。例如,若第一方向与重力方向具有60°的夹角,则可以将主体10相较于竖直面倾斜60°设置,这样热量输送介质在主体10内流动时,其流动方向(即第一方向)自然与重力方向具有需要角度的第一夹角。

优选地,为了确保热量输送介质的流动方向,物料处理设备还包括风机,风机与主体10连通,用于使热量发生部中的热量输送介质沿第一方向流动,以携带热量进入热量使用部。通过风机的抽吸作用或者是吹气作用,均可以使热量输送介质沿第一方向流动。根据需要的不同,可以控制风机功率的大小,以调节热量输送介质运动速度,从而调整热量输送速度。

在本实施例中,收集器30设置在主体10的下方,以与集料口131连接,并至少收集从集料口131排出的热解产生的气体和/或液体。该收集器30还可以收集热量输送介质(该热量输送介质包括下列至少之一:燃烧产生的气体和/或液体、气态的冷却介质、通过第一进气支路41流入的气体)。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收集器30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只要保证其与主体10的集料口131连接,能够至少收集从集料口131排出的热解产生的气体和/或液体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收集器30上设置有供气体排出的排气口31和供液体排出的油水出口32,油水出口32位于排气口31的下方。这样可以方便地将气体与液态分离,使其能够顺利排出。

在收集器30上还设置有用于将收集器30中的污垢、固体杂质等排出的第二排污口33。第二排污口33位于油水出口32的下方。

可选地,前述的风机可以通过收集器30的排气口31与主体10实现连通,从而实现使热量输送介质从热量发生部运动到热量使用部,并迫使热解产生的气体和/或液体向下运动的目的。而且这种结构连接更加简单,结构更加精简。

下面结合图1,对物料处理设备的工作过程描述如下:

初始时,打开第二锁气器161,通过下料口进料,使物料进入主体10内的热量使用部中,同时输送器22将物料逐渐向上输送,直至主体10内的物料量满足需求,例如,填满主体10的热量使用部和热量发生部。关闭第二锁气器161,通过第一进气支路41向热量发生部中通入气体。向介质腔15中通入冷却介质。将热量发生部中的物料点燃(该物料即作为燃料使用),使其开始燃烧,同时风机工作,开始抽气,热量发生部中的热量输送介质在压力作用下沿着第一方向流动,并携带着燃烧产生的热量向下传输。

当热量输送介质进入热量使用部时,热量使用部的温度升高,物料受热分解,并产生热解产物(该热解产物至少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一个)。其中,热解产物中的至少部分固体会被输送器22向上输送,而气体和/或液体由于风机抽气的压力作用会随着热量输送介质向下流动,并从集料口131流出,被收集器30收集。

而热解产物中的固体和未热解的物料会随着输送器22的输送逐渐向上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物料逐渐热解,直至进入热量发生部,开始进行燃烧,且在燃烧过程中依然会被输送器22继续向上输送,直至到达顶部的卸灰口,被排出。在此过程中,输送器22可以持续转动,也可以周期性转动。下料口和卸灰口可以根据需要以一定频率打开,两者可以同步开闭或者不同步开闭。

在上述工作过程中,由于燃料燃烧需要耗氧,而第一进气支路41又设置在主体10的上部,因此会使通过第一进气支路41进入的气体由上到下逐渐运动的过程中,氧气逐渐耗尽,从而使得当气体到热量使用部的时候,氧气量不足以使物料燃烧,而使物料受热分解。

此外,这样会使热量发生部由上到下依次形成第一燃烧段、第二燃烧段和第三燃烧段,第一燃烧段、第二燃烧段和第三燃烧段的氧气浓度逐渐降低,即第一燃烧段进行富氧燃烧,第二燃烧段进行缺氧燃烧,第三燃烧段进行绝氧燃烧。而由于物料和/或热解产生的固体是由下向上输送的,因此,可以保证其在逐渐向上的过程逐渐被充分燃烧,避免资源浪费。

同理,由于热量输送介质由上向下运动,而热解反应需要吸热,因此,使得热量使用部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高温受热分解段、低温受热分解段和干燥段,高温受热分解段、低温受热分解段和干燥段的热量逐渐减少,这样也可以使物料在输送过程中充分热解。

通过上述过程,不仅可以使物料进行连续热解,不需要停止热解更换物料,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防止热解出的气体和/或液体出现二次烧损,充分保证了回收率,还可以充分利用有机物热解产生的碳二次燃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物料处理设备与实施例一物料处理设备的区别在于,输送器22采用带式输送器22,其他结构均可以采用实施例一中对应的结构,并具有相应的效果,故而不再赘述。下面对带式输送器22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该带式输送结构包括输送链条241和设置在输送链条241上的料斗242。料斗242中用于盛放物料,随着输送链条241的转动,带动料斗242在主体10内移动,从而使物料和/或热解产生的固体由下至上运动。

料斗242可以设置均在链条的一个侧面上,也可以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料斗242。在料斗242的表面设置有供流体流出料斗242的孔,从而使热解出的流体流出。

此种结构的物料处理设备的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一中的工作过程类型,故在此仅对其进行简述如下:

初始时,输送链条241间歇性转动,使各个料斗242中依次装入物料,随着输送链条241的转动,物料被由下至上输送,直至链条一侧的所有料斗242装满物料。之后点燃热量发生空间中的物料,使其作为燃料燃烧,并产生热量。进而热量被热量输送介质携带向下传输到热量使用部,其中的物料受热分解出热解产物。热解产物中的气体和/或液体向下运动,并从集料口131流出。热解产物中的固体被逐渐向上输送到热量发生部,进行燃烧。

通过上述过程,不仅可以使物料进行连续热解,不需要停止热解更换物料,提升了工业生产效率,而且可以防止热解出的气体和/或液体出现二次烧损,充分保证了回收率,还可以充分利用有机物热解产生的碳二次燃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当然,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任一技术方案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优点。

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表述“第一”、“第二”、“所述第一”或“所述第二”可修饰各种部件而与顺序和/或重要性无关,但是这些表述不限制相应部件。以上表述仅用于将元件与其它元件区分开的目的。例如,第一用户放射治疗设备和第二用户放射治疗设备表示不同的用户放射治疗设备,虽然两者均是用户放射治疗设备。例如,在不背离本公开的范围的前提下,第一元件可称作第二元件,类似地,第二元件可称作第一元件。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