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2.常用的偏心炉头不锈钢火盖定位固定方式,对火盖定位尺寸精度要求比较苛刻,实际量产时很难控制,装配时很容易出现火盖晃动和火盖卡死的情况,导致装配难度高,装配效率低,而且,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外火盖容易晃动和卡死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燃气灶,包括:
6.炉头,包括外环出气管;
7.支撑件,其具有若干个支撑部,每个支撑部的顶端面均具有定位部;
8.外火盖,其内部形成有腔体,在所述外火盖的底部形成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进气口;在所述外火盖的底端面上形成有若干个定位凹槽;所述若干个定位凹槽与若干个定位部一一对应;
9.所述支撑件放置在盛液盘上,所述外环出气管的出气口穿过盛液盘插入到所述外火盖的进气口内,且所述外环出气管的出气口与所述外火盖的进气口间隙配合,所述定位部位于对应的定位凹槽内。
10.进一步的,所述外环出气管的出气口与所述外火盖的进气口之间的单边间隙<0.3mm。
11.又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与对应的定位凹槽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
12.更进一步的,所述外火盖的底部进气口处具有向下伸出的延伸管,所述延伸管的中轴线与进气口的中轴线重合,所述延伸管与进气口连通,所述外环出气管的出气口穿过延伸管与进气口连通;所述延伸管的内径与外火盖的进气口的直径相等;
13.或者,所述延伸管的外径与外火盖的进气口的直径相等,所述延伸管的一端位于进气口内,所述延伸管的另一端向下延伸,位于进气口的下方。
14.再进一步的,在其中一个所述的定位部上形成有配合孔,与该定位部对应的定位凹槽的槽底开设有所述的进气口;当该定位部位于该定位凹槽内时,所述延伸管穿过所述配合孔与外环出气管的出气口间隙配合。
15.进一步的,在所述腔体内正对进气口处安装有分流片。
16.又进一步的,所述分流片包括孔板以及若干个支撑柱;所述孔板位于进气口的正上方,且所述孔板的直径大于等于进气口的直径;所述支撑柱的一端与孔板的底端固定,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与腔体的底壁固定。
17.更进一步的,所述若干个定位凹槽绕外火盖的中轴线周向且等间隔布设,相适配的,所述若干个定位部围绕外火盖的中轴线周向且等间隔布设。
18.再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的底端面上的支脚与外火盖底部边缘的距离小于设定距离。
1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包括中心环形部,所述若干个支撑部围绕中心环形部间隔布设,所述支撑部的一端的顶端面形成所述的定位部,所述支撑部的一端的底端面形成有支脚;所述支撑部的另一端与中心环形部连接;所述中心环形部的中轴线、外火盖的中轴线、内火盖的中轴线重合;所述中心环形部具有中心孔,所述炉头的内环出气管穿过所述的中心孔;在其中一个定位部上形成有配合孔,所述外环出气管穿过所述的配合孔。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燃气灶,通过设计外环出气管的出气口插入到外火盖的进气口内,外环出气管的出气口与外火盖的进气口间隙配合,限制了外火盖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外火盖不易晃动也不会卡死;而且,外火盖放置在支撑件上,支撑件的定位部位于对应的定位凹槽内,定位部与定位凹槽槽底的配合限制了外火盖的轴向移动,定位部与定位凹槽侧壁的配合限制了外火盖的水平转动;从而使得外火盖的安装稳定可靠;进而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21.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燃气灶的一种实施例的爆炸图;
24.图2是图1的外火盖的爆炸图;
25.图3是图2中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图1中炉头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图1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
29.1、外火盖;11、上盖;12、下盖;121、定位凹槽;122、进气口;
30.13、分流片;14、延伸管;
31.2、内火盖;
32.3、支撑件;
33.31、中心环形部;311、中心孔;
34.32、支撑部;321、定位部;322、支脚;323、配合孔;
35.4、炉头;
36.41、炉腔;411、外环出气管;412、内环出气管;
37.42、引射管;421、外引射管;422、内引射管;
38.5、盛液盘;
39.6、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2.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
“ꢀ
安装”、
“ꢀ
相连”、
“ꢀ
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3.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燃气灶,主要包括外火盖1、内火盖2、支撑件3、炉头4、盛液盘5、锅支架6、点火针、热电偶等,参见图1至图5所示。
44.炉头4主要包括炉腔41和引射管42,炉腔41包括外环出气管411和内环出气管412,引射管42包括外引射管421和内引射管422;外引射管421和外环出气管411连通,内引射管422和内环出气管412连通。在炉头4上还形成有若干个螺钉孔,用于固定盛液盘5。在本实施例中,炉头4为铸件。
45.在盛液盘5上形成有若干个螺钉孔,与炉头4上的若干个螺钉孔位置对应,并通过若干个螺钉实现盛液盘5和炉头4的固定连接。在盛液盘5上形成有若干个上下贯通的穿孔,分别用于穿设外环出气管411、内环出气管412、点火针、热电偶。
46.支撑件3具有若干个支撑部32,每个支撑部32的顶端面均具有定位部321;支撑件3放置在盛液盘4上,用于支撑限位外火盖1。
47.在外火盖1的内部形成有腔体,在外火盖1的底部形成有进气口122,进气口122与外火盖1的腔体连通。在外火盖1的外周面上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外出火孔,外出火孔与腔体连通,由于外火盖1的进气口122与外环出气管411的出气口连通,因此,外环出气管411排出的混合气经其出气口进入外火盖1的进气口122,进而进入腔体,然后经外出火孔排出。
48.在外火盖1的底端面上形成有若干个定位凹槽121,若干个定位凹槽121与支撑件3的若干个定位部321一一对应。支撑件3放置在盛液盘4上,外火盖1放置在支撑件3上,支撑件3的定位部321位于对应的定位凹槽121内,外环出气管411的出气口穿过盛液盘4插入到外火盖1的进气口122内,外环出气管411的出气口与外火盖1的进气口122间隙配合。
49.在内火盖2的内部形成有中心腔体,在内火盖2的底部形成有内进气口,内进气口与中心腔体连通,在内火盖2的外周面上沿周向形成有若干个间隔布设的内出火孔,内出火孔与中心腔体连通,内进气口与内环出气管412的出气口连通;内环出气管412排出的混合
气经其出气口进入内火盖2的内进气口,进而进入中心腔体,然后经内出火孔排出。
50.外火盖1围设在内火盖2的外围,内火盖2与外火盖1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内火盖2与外火盖1之间的空间没有遮挡,可以用于充分补充二次空气,以使得内火盖2排出的燃气燃烧的更加充分,烟气更低。锅支架6用于支撑锅具。
51.本实施例的燃气灶,通过设计外环出气管411的出气口插入到外火盖1的进气口122内,外环出气管411的出气口与外火盖1的进气口122间隙配合,限制了外火盖1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外火盖1不易晃动也不会卡死;而且,外火盖1放置在支撑件3上,支撑件3的定位部321位于对应的定位凹槽121内,定位部321与定位凹槽121槽底的配合限制了外火盖1的轴向移动,定位部321与定位凹槽121侧壁的配合限制了外火盖1的水平转动;从而使得外火盖1的安装稳定可靠;进而降低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52.在本实施例中,外环出气管411的出气口与外火盖1的进气口122之间的单边间隙<0.3mm。如果二者间隙过大,容易导致漏气;如果二者没有间隙,容易导致外火盖1卡死。因此,选择上述间隙范围,既能保证外环出气管411的出气口与外火盖1的进气口122的密封性,避免漏气;又避免外火盖1卡死。
53.支撑件3的定位部321与对应的定位凹槽121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即外火盖1可小位移转动,因此,对外火盖1和炉头4相应的位置尺寸精度要求不高,加工难度更低,更适合大批量生产;同时,定位部321与定位凹槽121之间的间隙可以保证外火盖1不会卡死。外火盖1本身无对应的位置尺寸,无论怎样安装,不存在外火盖卡死的情况。
54.外火盖1的底部进气口122处具有向下伸出的延伸管14,延伸管14的中轴线与进气口122的中轴线重合,延伸管14与进气口122连通,延伸管14的内径与进气口122的直径相等;外环出气管411的出气口穿过延伸管14与进气口122连通。延伸管14作为进气口122的延伸,其作用是变相延长了进气口122的长度,进而延长了外环出气管411的出气口伸入外火盖1的长度,进一步避免外环出气管411漏气。在本实施例中,延伸管14的内径与进气口122的直径相等,延伸管14没有插入到进气口122内,延伸管14的顶端面与进气口122的底端面焊接固定,即延伸管14与进气口122对接起来。
55.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设计方案,延伸管的外径与外火盖1的进气口122的直径相等,延伸管的一端位于进气口122内,即延伸管的一端的管外壁与进气口的内侧壁贴合。延伸管的另一端向下延伸,位于进气口122的下方。即,延伸管的一端位于进气口122内,另一端位于进气口122下方,变相延长了进气口122的长度,避免外环出气管411漏气。
56.在本实施例中,在支撑件3的其中一个定位部321上形成有配合孔323,与该定位部321对应的定位凹槽121的槽底开设有所述的进气口122;当外火盖1放置在支撑件3上时,该定位部321位于该定位凹槽121内时,且延伸管14穿过配合孔323与外环出气管411的出气口间隙配合。即,在配合孔323处,外环出气管411的出气口穿过配合孔323,延伸管14穿过配合孔323,外环出气管411的出气口插入延伸管14内与进气口122连通,因此,通过配合孔323、延伸管14、外环出气管411的配合,限制了支撑件3在水平方向的移动。
57.在外火盖1的腔体内正对进气口122处安装有分流片13,用于对经进气口122进入腔体内的混合气进行止挡分流,起到缓冲以及均流的作用,提高进入腔体内的混合气体的均匀性。
58.在本实施例中,分流片13包括孔板以及若干个支撑柱;孔板位于进气口122的正上
方,孔板的直径大于等于进气口122的直径;支撑柱的一端与孔板的底端固定,支撑柱的另一端与腔体的底壁固定。支撑柱用于支撑固定孔板,使得孔板能稳定地位于进气口122的正上方。上述结构设计的分流片13,结构合理,不占用多余空间,可以对进入腔体的混合气进行有效地缓冲和均流。
59.在本实施例中,外火盖1的若干个定位凹槽121绕外火盖1的中轴线周向且等间隔布设在外火盖1的底端面上,相适配的,支撑件3的若干个定位部321围绕外火盖1的中轴线周向且等间隔布设,从而使得外火盖1受到的支撑力比较均匀,外火盖1更稳定,不容易晃动。例如,定位凹槽121设计有四个,四个定位凹槽121绕外火盖1的中轴线周向且等间隔布设;相适配的,支撑部32设计有四个,进而定位部321也设计有四个,四个定位部321围绕外火盖1的中轴线周向且等间隔布设。
60.支撑件3的每个支撑部32的底端面上均设置有支脚322,支脚322的底面与盛液盘的顶端面接触。外火盖1放置在支撑件3上,支脚322与外火盖1底部边缘的距离小于设定距离,例如,设定距离为10mm,即支脚322比较靠近外火盖1底部边缘,远离外火盖1的重心,可以使得外火盖更稳定,不易晃动。而且,定位部321的面积较大,与外火盖1的定位凹槽121的配合面较大,因此,外火盖1受力更加均匀,更稳定,不易晃动。
61.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示,支撑件3还包括中心环形部31,若干个支撑部32围绕中心环形部31间隔布设,支撑部32的一端的顶端面形成所述的定位部321,支撑部32的一端的底端面形成有支脚322;支撑部32的另一端与中心环形部31连接;中心环形部31的中轴线、外火盖1的中轴线、内火盖2的中轴线重合。中心环形部31具有中心孔311,内环出气管412穿过中心孔311与内火盖2的内进气口连通。在其中一个定位部321上形成配合孔323,外环出气管411穿过配合孔323与外火盖1的进气口连通。因此,支撑件3、外环出气管411、内环出气管412相互配合,限制了支撑件3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同时也提高了整个炉头4的结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3为钣金冲压件。
62.在本实施例中,外火盖1包括环形上盖11和环形下盖12,环形上盖11和环形下盖12围成所述的腔体,所述腔体为环形腔体;在环形下盖11的底部形成进气口122,在环形下盖12的底端面上形成所述的定位凹槽121,分流片13的支撑柱与下盖12的内表面(即腔体的底壁)固定。分流片13的支撑柱焊接在下盖12的内表面,使得孔板位于进气口122正上方。
63.环形上盖11、环形下盖12、分流片13、延伸管14均为钣金件,环形上盖11和环形下盖12铆接在一起,分流片13、延伸管14均焊接到下盖12上。上述结构设计的外火盖1,不仅便于生产制造,而且拆装方便。
6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个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