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蓄热有机废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94926发布日期:2021-05-11 14:42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式蓄热有机废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气处理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转式蓄热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机废气,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现在的处理方法多为直接燃烧,往往存在燃烧不完全,残留的有机废气积少成多,依然对环境污染造成大的危害;急需一种能有效处理有机废气对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蓄热有机废气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旋转式蓄热有机废气处理装置,包括蓄热燃烧炉、酸性气体吸收箱、干燥箱和活性炭吸附旋转筒;

蓄热燃烧炉底部设置有第一气体入口,蓄热燃烧炉下方左侧设置有燃烧器,燃烧器通过与燃烧器连接的助燃空气管路和燃料管路为燃烧器输送空气和燃料;蓄热燃烧炉顶部设置有第一气体出口,蓄热燃烧炉底部一侧设置有吹扫出口,蓄热燃烧炉顶部一侧设置有吹扫入口;

酸性气体吸收箱顶部左侧设置有第二气体入口,第二气体入口与第一气体出口相连通;第二气体入口通过导气管伸到酸性气体吸收箱底部,酸性气体吸收箱内装盛有碱液,酸性气体吸收箱顶部右侧设置有第二气体出口;

干燥箱底部设置有第三气体入口,第三气体入口连通第二气体出口,干燥箱顶部设置有第三气体出口;

活性炭吸附旋转筒包括固定外筒和旋转内筒,固定外筒左侧底部设置有第四气体入口,第四气体入口通过管道与第三气体出口相连通;旋转内筒设置在固定外筒内部,且旋转内筒内部中心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与旋转内筒顶面和底面中心固定连接,能带动旋转内筒转动,转动轴通过设置在固定外筒顶壁和底壁上的轴承座与固定外筒转动连接;旋转内筒通过设置在转动轴上的三个挡板分为三个扇形吸附分区,扇形吸附分区内填充有活性炭吸附颗粒;旋转内筒圆周面分为上圆周面和下圆周面,上圆周面和下圆周面连接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分割环,固定外筒内壁与分割环相对应位置设置有环形槽,分割环能在环形槽内转动;旋转内筒上圆周面为不能使气体通过的密封面板,旋转内筒下圆周面为能供气体通过的网状面板;旋转内筒三个扇形吸附分区顶部均开设有一个尾气出口,固定外筒顶部一侧设置有第四气体出口;

转动轴穿过固定外筒底面与旋转电机输出轴相连,旋转电机设置在基座上,固定外筒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基座上。

进一步的,蓄热燃烧炉内衬有绝热保温层。

进一步的,分割环与环形槽之间设置有密封硅油层。

进一步的,第四气体出口处连接有抽气机。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装置处理有机废气先经过燃烧,接着清除燃烧的废气和水分,然后利用活性炭吸附,且活性炭吸附时,设置有旋转内筒,使得有机气体能有效进入不同的扇形吸附分区,吸附更彻底,避免了残留的有机废气积少成多造成的环境危害。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蓄热燃烧炉、酸性气体吸收箱和干燥箱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活性炭吸附旋转筒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旋转内筒俯视图;

附图标记:1.蓄热燃烧炉、2.酸性气体吸收箱、3.干燥箱、4.活性炭吸附旋转筒、11.第一气体入口、12.燃烧器、13.第一气体出口、14.吹扫出口、15.吹扫入口、21.第二气体入口、22.导气管、23.第二气体出口、31.第三气体入口、32.第三气体出口、41.固定外筒、42.旋转内筒、411、第四气体入口、421.转动轴、422.挡板、423.上圆周面、424.下圆周面、425.分割环、426.环形槽、427.尾气出口、412.第四气体出口、43.旋转电机、44.基座上、5.抽气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参见图1-3所示,一种旋转式蓄热有机废气处理装置,包括蓄热燃烧炉1、酸性气体吸收箱2、干燥箱3和活性炭吸附旋转筒4;

蓄热燃烧炉1底部设置有第一气体入口11,蓄热燃烧炉1下方左侧设置有燃烧器12,燃烧器12通过与燃烧器12连接的助燃空气管路和燃料管路为燃烧器12输送空气和燃料;蓄热燃烧炉1顶部设置有第一气体出口13,蓄热燃烧炉1底部一侧设置有吹扫出口14,蓄热燃烧炉1顶部一侧设置有吹扫入口15;

酸性气体吸收箱2顶部左侧设置有第二气体入口21,第二气体入口21与第一气体出口13相连通;第二气体入口21通过导气管22伸到酸性气体吸收箱2底部,酸性气体吸收箱2内装盛有碱液,酸性气体吸收箱2顶部右侧设置有第二气体出口23;

干燥箱3底部设置有第三气体入口31,第三气体入口31连通第二气体出口23,干燥箱3顶部设置有第三气体出口32;

活性炭吸附旋转筒4包括固定外筒41和旋转内筒42,固定外筒41左侧底部设置有第四气体入口411,第四气体入口411通过管道与第三气体出口32相连通;旋转内筒42设置在固定外筒41内部,且旋转内筒42内部中心设置有转动轴421,转动轴421与旋转内筒42顶面和底面中心固定连接,能带动旋转内筒42转动,转动轴421通过设置在固定外筒41顶壁和底壁上的轴承座与固定外筒41转动连接;旋转内筒42通过设置在转动轴421上的三个挡板422分为三个扇形吸附分区,扇形吸附分区内填充有活性炭吸附颗粒;旋转内筒42圆周面分为上圆周面423和下圆周面424,上圆周面423和下圆周面424连接处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分割环425,固定外筒41内壁与分割环425相对应位置设置有环形槽426,分割环425能在环形槽426内转动;旋转内筒42上圆周面423为不能使气体通过的密封面板,旋转内筒42下圆周面424为能供气体通过的网状面板;旋转内筒42三个扇形吸附分区顶部均开设有一个尾气出口427,固定外筒41顶部一侧设置有第四气体出口412;

转动轴421穿过固定外筒41底面与旋转电机43输出轴相连,旋转电机43设置在基座44上,固定外筒41通过支撑架固定在基座44上。

进一步的,蓄热燃烧炉1内衬有绝热保温层。

进一步的,分割环425与环形槽426之间设置有密封硅油层。

进一步的,第四气体出口412处连接有抽气机5。

使用时,有机废气经第一气体入口11进入蓄热燃烧炉1,经过蓄热燃烧炉1燃烧掉大部分有机废气,经过燃烧后生成一部分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燃烧后的气体从第一气体出口13排出经第二气体入口21进入酸性气体吸收箱2,经碱液吸收掉酸性气体后,经第二气体出口23排出后经第三气体入口31进入干燥箱3,吸附掉气体中的水分后,经第三气体出口32排出,接着从第四气体入口411进入固定外筒41内,因设置有分割环425,有机废气只能从旋转内筒42下圆周面424穿过,进入扇形吸附分区,有机废气被吸附,合格的剩余废气从扇形吸附分区顶部开设的尾气出口427流出,在抽气机5的抽动作用下,从固定外筒41顶部一侧设置的第四气体出口412外排;期间,旋转电机43带动旋转内筒42转动,使得三个散形吸附分区内活性炭颗粒均被有效利用,有机废气吸附效果好,避免了有机废气总从一个位置进入吸附装置,影响有机废气的消除效果。设备检修,需要对蓄热燃烧炉1进行清扫时,打开吹扫入口15和吹扫出口14处阀门,从吹扫入口15通入高压空气,对蓄热燃烧炉1内粉尘进行吹扫,粉尘从吹扫出口14流出;如何更换活性炭颗粒,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属于常规知识,比如可以将固定外筒41和旋转内筒42的上下底面设置成与其圆周面螺纹连接,需要更换活性炭颗粒时,先打开固定外筒41底面和旋转内筒42底面,取出使用过的活性炭颗粒,接着安装上固定外筒41底面和旋转内筒42底面,打开固定外筒41顶面和旋转内筒42顶面,填充新的活性炭颗粒后,回装好设备即可,不再详述。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