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焚烧炉污泥回喷掺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5085发布日期:2021-07-23 21:09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焚烧炉污泥回喷掺烧系统,该污泥回喷掺烧系统通过供泥装置(2)与污泥仓(1)连接,其特征在于:该污泥回喷掺烧系统包括与焚烧炉(3)内部连通的给料组件(4),所述给料组件(4)包括设置在焚烧炉(3)上的给料件(41)和连接在给料件(41)上的给料管(42),给料管(42)与供泥装置(2)连接,给料件(41)的出料端与焚烧炉(3)内部连通,且给料件(41)的出料端固接有限流板(43),限流板(43)上开设有多个出泥口(4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焚烧炉污泥回喷掺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料件(41)的出料端位于焚烧炉(3)内的顶部,且出料端位于炉排(31)的燃烧段(312)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焚烧炉污泥回喷掺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612)的直径为8~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焚烧炉污泥回喷掺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料件(41)有多个,给料件(41)上分别设置有控泥阀(415),用于对给料件(41)进行开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焚烧炉污泥回喷掺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料件(41)上连接有用于对污泥进行加压的加压组件(5),且加压组件(5)连接在给料件(41)上的位置位于控泥阀(415)朝向限流板(43)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焚烧炉污泥回喷掺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料件(41)包括连接在给料管(42)上的连通管(412)和与连通管(412)可拆卸连接的给料嘴(413),给料嘴(413)端部伸入焚烧炉(3)内,所述限流板(43)固定在给料嘴(413)位于焚烧炉(3)内的端部;所述控泥阀(415)设置在连通管(412)上,且加压组件(5)与连通管(41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焚烧炉污泥回喷掺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料嘴(413)上端固接有定位耳板(414),焚烧炉(3)上端面上固接有定位柱(32),定位耳板(414)与定位柱(32)固接;所述连通管(412)朝向给料管(42)的一端连接有调节管(411),调节管(411)连接在给料管(42)上,调节管(411)为柔性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焚烧炉污泥回喷掺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料管(42)与供泥装置(2)之间设置有细滤组件(6),细滤组件(6)包括安装壳(61)和设置在安装中的过滤件(62),安装壳(61)上设有与供泥装置(2)连接的进料口(611)和与给料管(42)连接的出料口(6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焚烧炉污泥回喷掺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件(62)包括上端设为开口的过滤筒(621)、固定在过滤筒(621)上端开口处的盖板(622)和固定在盖板(622)上的吊件(623);所述过滤筒(621)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6211),过滤筒(621)与安装壳(61)内壁之间存在储泥腔(63);进料口(611)与过滤筒(621)内部连通,出料口(612)与储泥腔(63)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焚烧炉污泥回喷掺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611)位于安装壳(61)底部,进料口(611)处固接有转接管(64),转接管(64)下端与供泥装置(2)连接,转接管(64)上端位于安装壳(61)内部,过滤筒(621)底部开设有供转接管(64)穿过的通孔(6212)。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垃圾焚烧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焚烧炉污泥回喷掺烧系统,该污泥回喷掺烧系统通过供泥装置与污泥仓连接,该污泥回喷掺烧系统包括与焚烧炉内部连通的给料组件,所述给料组件包括设置在焚烧炉上的给料件和连接在给料件上的给料管,给料管与供泥装置连接,给料件的出料端与焚烧炉内部连通,且给料件的出料端固接有限流板,限流板上开设有多个出泥口;给料件上连接有用于对污泥进行加压的加压组件。本申请具有提升对污泥进行处理的能力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炳胜;万玮;曾庆余;高丙寅;杨春生;高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高安屯垃圾焚烧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30
技术公布日:2021.07.23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