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燃烧器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4812发布日期:2021-11-17 22:4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内环燃烧器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的制作方法
内环燃烧器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1.本技术要求申请日为2021年1月8日,发明名称为“内环燃烧器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 202110022774.4的优先权。本技术引用上述中国专利申请的全文。
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环燃烧器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背景技术:

3.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燃气灶具均是由外环和内环两部分构成的,外环燃烧器和内环燃烧器上均设置有火孔,来实现增大加热范围、调节加热能力的作用。然而,由于外环燃烧器与内环燃烧器之间的间隔较大,且间隔的区域内是没有火孔的,所以,在小火量需求的时候,只开内环,导致灶具的燃烧范围太集中,对锅具的加热范围太小,不利于灶具的径向加热的均匀性。
4.为了提高在小火量情况下的径向加热均匀性及加热范围,现有的部分灶具会通过在内外环之间再设置布设有火孔的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如设置三环火的方式,另外还有采用提高内环加热面积的方式。然而,不论设置多环火还是改变加热面积,不仅会导致内部结构更加复杂,也会因为占用了内外环之间的空间而影响二次空气的补充,导致燃烧效率的降低,甚至会由于空气补充不足导致火孔处不能正常燃烧,同时也会影响到传火结构对内外环的传火成功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在提高小火量下径向加热范围及均匀性时无法保证传火成功率的缺陷,提供一种内环燃烧器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
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7.一种内环燃烧器,其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具有若干内环火孔,其特点在于,所述内环燃烧器还包括多个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设置有若干所述内环火孔,多个所述延伸部沿环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周侧面上,所述延伸部沿所述内环燃烧器的径向向外延伸设置。
8.在本方案中,该内环燃烧器通过设置了朝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扩大了径向加热范围,提高了内环燃烧器使用时对锅具的加热范围以及均匀性,并且没有完全占用内外环之间的空间,所以对二次空气的补充影响较小,此外,还通过设置在延伸部外侧表面的内环火孔能够实现向外环火孔的传火,替代传统的传火结构如传火槽,不用担心传火成功率的问题,还由于通过主燃孔传火,降低了因传统的传火孔堵塞而出现传火失败的风险,所以大大提升了传火成功率。
9.较佳地,位于所述延伸部上的所述内环火孔为第一内环火孔,至少一部分所述第
一内环火孔设置于所述延伸部的侧壁面和/或上表面,并且沿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均匀排布。内环火孔在延伸部的表面沿径向均匀排布,有利于径向的加热均匀性,从而对锅具的加热范围更大,更均匀。
10.较佳地,多个所述延伸部在所述本体部的外周面上沿环向均匀排布,保证径向加热的均匀性,同时保证了延伸部表面的各个方向的火孔能够接触到补充空气,避免影响火孔燃烧。
11.较佳地,位于所述本体部上的所述内环火孔为第二内环火孔,所述第二内环火孔沿环向设置于所述本体部的外侧壁,所述本体部的外侧壁上沿环向设置有第一传火槽,所述第一传火槽靠近于所述第二内环火孔设置。由于本体部表面间隔地设置有延伸部,所以导致本体部上的火孔不连续,所以需要在本体部的外侧壁上设置传火槽,用于对本体部上的内环火孔进行环向引燃,保证各个间隔区域的火孔实现连续传火燃烧。
12.较佳地,位于所述延伸部上的第一内环火孔设置于所述延伸部的侧壁面,所述第二内环火孔的高度不高于位于所述第一内环火孔的高度。本体部上的火孔高度不高于延伸部上的火孔高度,是为了保证本体部的火焰能够传火至延伸部上,若本体部上的火孔设置较高,则会出现传火不成功的可能。
13.较佳地,所述本体部的外侧壁上环向设置有空气出口,所述空气出口靠近所述第二内环火孔设置,所述本体部的内部形成有相互隔绝的空气腔室和燃气腔室,所述空气腔室连通所述空气出口与外界。本体部的内侧空气腔室和燃气腔室相互隔绝,避免了在内环燃烧器的内部出现扰流,影响火孔处的燃烧稳定性,另外空气腔室的开口环向设置与内环火孔附近,定向补充空气,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
14.较佳地,所述空气腔室沿所述内环燃烧器的轴向上下贯通,所述内环燃烧器的顶部盖设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平行于所述内环燃烧器的上表面,并与所述内环燃烧器的上表面之间形成环形空隙,所述环形空隙形成所述空气出口。导向板的设置是实现空气腔室内部的补充空气环向流出内环燃烧器,配合环向设置在内环燃烧器表面的内环火孔,实现定向补充,增加了二次空气的补充效率。
15.较佳地,一部分所述第一内环火孔设置于所述延伸部的外端面,分别位于所述延伸部的侧壁面和外端面的距离最近的两个所述第一内环火孔之间设置有能够相互连通的第二传火槽。位于延伸部侧壁表面的内环火孔和位于延伸部外侧表面的内环火孔之间需要设置能够连通两个相互靠近的火孔的传火槽,以保证实现整个内环燃烧器的各个延伸部之间的连续传火,不会导致内环火孔的传火中断。
16.一种燃气灶具,其特点在于,所述燃气灶具包括如上所述的内环燃烧器和所述外环燃烧器,所述外环燃烧器与所述内环燃烧器同轴设置并位于所述内环燃烧器的外侧,所述延伸部上的部分所述内环火孔的出口位于外环燃烧器的外环火孔的引燃范围内。
17.在本方案中,通过将设置在延伸部外侧表面的内环火孔设置为位于外环火孔的引燃范围内的方式,使内环火孔能够实现向外环火孔的传火功能,火孔直接替代传统的传火结构如传火槽,实现接触式传火,不仅不用担心影响二次空气的补充能力,以及传火槽的设置方式和传火槽传火成功率的问题,还由于通过主燃孔传火,降低了因传统的传火孔堵塞而出现传火失败的风险,所以大大提升了传火成功率。
18.较佳地,所述外环燃烧器包括多个燃烧部,所述外环火孔设置于每个所述燃烧部
的表面,所述燃烧部沿所述燃气灶具的环向均匀布设,所述延伸部的外侧一端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燃烧部之间。延伸部的外侧一端能够延伸到外环燃烧器的两个燃烧部之间,即延伸部实现了从内环直至外环燃烧器的位置的燃烧范围,将燃烧范围扩到最大。
19.较佳地,至少一部分所述外环火孔位于所述燃烧部的外侧表面,一部分所述内环火孔设置于所述延伸部的外端面,所述延伸部的外端面平滑连接于所述燃烧部的外侧表面。延伸部的外侧表面平滑连接于外环燃烧器的外侧表面,能够使内环火孔和外环火孔之间的传火更为容易和平稳。
20.较佳地,所述燃气灶具还包括基座,所述外环燃烧器和所述内环燃烧器均设置在所述基座的上表面,所述基座内设置有进气通道,所述进气通道连通外界与所述内环燃烧器的空气腔室。空气不管是从侧面进还是底部进,都能够和烟气隔开,即实现了二次空气定向补充,增加了空气的补充效率和燃烧效率。
21.较佳地,所述进气通道位于所述延伸部的下方。进气通道设置在延伸部的下方,能够对二次空气进行预热,从而提升二次空气的燃烧效率。
22.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23.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环燃烧器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通过设置了朝向外环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沿燃气灶具的环向均匀布设,扩大了径向加热范围,提高了内环燃烧器使用时对锅具的加热均匀性,并且没有完全占用内外环之间的空间,所以对二次空气的补充影响较小,此外,还通过设置在延伸部外侧表面的内环火孔实现了向外环火孔的传火,火孔直接替代传统的传火结构如传火槽,实现接触式传火,不仅不用担心内外环之间无法传火,还由于通过主燃孔传火,降低了因传统的传火孔堵塞而出现传火失败的风险,所以大大提升了传火成功率。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外环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燃气灶具的内环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外环燃烧器1
31.外环火孔10
32.燃烧部11
33.分隔槽12
34.内环燃烧器2
35.第一内环火孔20a
36.第二内环火孔20b
37.本体部21
38.空气腔室21a
39.燃气腔室21b
40.导向板21c
41.空气出口21d
42.延伸部22
43.第一传火槽23
44.第二传火槽24
45.基座3
46.进气通道31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通过一较佳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48.如图1

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内环燃烧器2及包括其的燃气灶具,该内环燃烧器2包括本体部21,本体部21上具有若干内环火孔。该内环燃烧器2还包括多个延伸部22,延伸部22上设置有若干内环火孔,多个延伸部22沿环向间隔设置于本体部21的外周侧面上,并且延伸部22沿内环燃烧器2的径向向外延伸设置。
49.该内环燃烧器2通过设置了朝向外环延伸的延伸部22,延伸部22沿燃气灶具的环向均匀布设,扩大了径向加热范围,提高了内环燃烧器2使用时对锅具的加热均匀性,并且没有完全占用内外环之间的空间,所以对二次空气的补充影响较小,此外,还通过设置在延伸部22外侧表面的内环火孔实现了向外环火孔10的传火,火孔直接替代传统的传火结构如传火槽23,实现接触式传火,不仅不用担心内外环之间无法传火,还由于通过主燃孔传火,降低了因传统的传火孔堵塞而出现传火失败的风险,所以大大提升了传火成功率。
50.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延伸部22的数量设置为四个,并沿该燃气灶具的轴向中心对称式排布。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为其他的数量,只要保证延伸部22本身提高径向范围加热均匀性并且成功传火的作用即可。
51.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燃气灶具,其包括外环燃烧器1和上述的内环燃烧器2,延伸部22上的部分内环火孔的出口位于外环燃烧器1的外环火孔10的引燃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也就是位于延伸部22的外侧表面的内环火孔靠近外环燃烧器1的外环火孔10设置。
52.该处所指的外环火孔10的引燃范围,即靠近于外环火孔10的部分内环火孔,其与外环火孔的距离较近,使内环火孔在燃烧时,外环火孔处有燃气泄出,能够通过内环火孔的火焰将燃气点燃,进而引燃外环火孔。具体地,该引燃范围的具体数值根据不同的灶具会有轻微的改变,但均被现有技术公开,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53.进一步地,位于延伸部上的内环火孔为第一内环火孔20a,至少一部分第一内环火孔20a设置于延伸部的侧壁面和/或上表面,并且第一内环火孔20a沿延伸部22的延伸方向均匀排布。第一内环火孔20a在延伸部22的表面沿径向均匀排布,有利于径向的加热均匀性,从而对锅具的加热范围更大,更均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环火孔20a设置在延伸部22的侧壁面,便于传火,同时也避免溢液堵塞影响燃烧器的正常燃烧。
54.另外,本体部21的侧壁上沿环向也设置有若干内环火孔,为第二内环火孔20b,并
且本体部21上的第二内环火孔20b的高度不高于延伸部22上的第一内环火孔20a的高度。内环燃烧器2的本体部21上的火孔沿环向均匀排布,保证本体部21所在的位置对锅具实现内环燃烧器2的正常加热,本体部21上的火孔高度不高于延伸部22上的火孔高度,是为了保证本体部21的火焰能够传火至延伸部22上,若本体部21上的火孔设置较高,则会出现传火不成功的可能。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21上的火孔高度与延伸部22侧壁面上的火孔高度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只满足两侧壁上的火孔相互靠近即可。
55.本体部21的侧壁上沿环向设置有第一传火槽23,第一传火槽23靠近位于本体部21上的第二内环火孔20b设置。由于本体部21表面间隔地设置有延伸部22,所以导致本体部21上的火孔不连续,所以需要设置第一传火槽23,用于对本体部21上的第二内环火孔20b进行环向引燃,保证各个间隔区域的火孔实现传火。
56.进一步地,本体部21的外侧壁上还环向设置有空气出口21d,空气出口21d靠近第二内环火孔20b设置。在此基础上,本体部21的内部设置有相互隔绝的空气腔室21a和燃气腔室21b,空气腔室21a连通空气出口21d与外界。进气通道31连通至空气腔室21a,内环火孔连通燃气腔室21b与外界,本体部21的内侧的空气腔室21a和燃气腔室21b相互隔绝,避免了在内环燃烧器2的内部出现扰流,影响火孔处的燃烧稳定性,另外空气腔室21a的开口环向设置于第二内环火孔20b附近,定向补充空气,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
57.空气腔室21a沿内环燃烧器2的轴向上下贯通,空气腔室21a的位于内环燃烧器2的顶部的一端上方盖设有导向板21c,导向板21c平行于内环燃烧器2的上表面,导向板21c与内环燃烧器2的上表面之间具有环形空隙,环形空隙连通外界与空气腔室21a。导向板21c的设置是实现空气腔室21a内部的补充空气环向流出内环燃烧器2,配合环向设置在内环燃烧器2表面的内环火孔,实现定向补充,增加了二次空气的补充效率。
58.为了保证内环燃烧器2上本体部21与延伸部22沿环向表面能够顺利传火,本实施例中在靠近延伸部22的外侧表面的内环火孔与位于延伸部22的外侧表面的内环火孔之间设置有能够连通两个火孔的第二传火槽2。位于外环燃烧器1内侧的延伸部22表面的内环火孔和位于延伸部22外侧表面的内环火孔之间需要设置能够连通两个相互靠近的火孔的第二传火槽2,以保证实现整个内环燃烧器2的各个延伸部22之间的连续传火,不会导致内环火孔的传火中断。
59.进一步地,外环燃烧器1包括若干燃烧部11,燃烧部11沿燃气灶具的环向均匀布设,外环火孔10设置于燃烧部11的表面,延伸部22的外侧一端位于两个相邻的燃烧部11之间。延伸部22的外侧一端能够延伸到外环燃烧器1的两个燃烧部11之间,即延伸部22实现了从内环直至外环燃烧器1的位置的燃烧范围,将燃烧范围扩到最大。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燃烧部11之间还设置有分隔槽12,延伸部22的外侧一端置于分隔槽12内,并且延伸部22的外侧表面平滑连接于外环燃烧器1的外侧表面。分隔槽12用于支撑延伸部22的外侧一端,延伸部22的外侧表面平滑连接于外环燃烧器1的外侧表面,能够使内环火孔和外环火孔10之间的传火更为容易和平稳。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延伸部也可延伸至其他任意长度,如外环火盖的内侧,或超出外环火盖的范围等。
60.进一步地,该燃气灶具还包括基座3,基座3上设置有进气通道31,进气通道31连通外界与内环燃烧器2的内部。进气通道31的设置保证了对内环燃烧器2的空气补充,避免仅从上方进行空气补充导致补充不充分,影响燃烧效率。
61.优选地,进气通道31位于延伸部22的下方。进气通道31设置在延伸部22的下方,能够对进气通道31形成一定的保护,隔绝了烟气和空气,实现定向补充,增加了二次空气补充效率。同时能够对二次空气进行加热,进一步提高空气的燃烧效率。
62.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