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火盖及包含其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2.通常燃烧器的上部具有火盖,燃气自混气室经过火盖上的火孔流出,并被点燃以形成火焰。一旦火孔堵塞,则会影响火焰的燃烧。现有的旋火燃烧器火盖,其火孔是对外开放式的条形或槽形火孔,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很大。比如火焰燃烧时极易受外界风吹影响而被吸熄,或者被溢出的汤液堵住火孔而导致无法正常使用。
3.另外,由于现有的旋火孔是条形或槽形结构,其火孔与燃烧室腔气的气路壁厚较薄,燃气压力波动适应性也较差。当燃气压力波动较大时,极易出现回火或离焰等问题,影响火焰燃烧。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火盖上的火焰易受外界风吹影响而被吸熄或者被溢出的汤液堵住火孔而导致无法正常使用的缺陷,提供一种火盖及包含其的燃烧器。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6.一种火盖,所述火盖具有上旋火孔和下旋火孔,所述上旋火孔和所述下旋火孔的火孔通道封闭地形成于所述火盖本体的内部,所述上旋火孔的出口连通于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所述下旋火孔的进口连通于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所述下旋火孔的出口与所述上旋火孔的进口直接或间接相连通。
7.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使火孔通道不会受到外界的风吹或溢液的影响,并且解决了火孔易堵的问题,提升了火盖火焰的抗干扰能力。
8.较佳地,所述上旋火孔与所述下旋火孔关于所述火盖的中心自下而上旋转延伸,且所述上旋火孔与所述下旋火孔之间的连接处具有转折点。
9.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在上旋火孔与下旋火孔的连接处增加转折点,使燃气流在转折点处发生冲撞进而达到减速的效果,防止火焰回火。
10.较佳地,所述上旋火孔与所述下旋火孔的旋向相反。
11.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使上旋火孔和下旋火孔的连接处的转折角度进一步增大,缓速效果更好。
12.较佳地,所述上旋火孔的通道自所述火盖内侧向外侧逐渐延伸,所述上旋火孔的出口斜向上设置。
13.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使燃气从上旋火孔流出时的方向斜向上旋转,便于形成环绕火盖中心的稳定火焰。
14.较佳地,所述上旋火孔的内径大于所述下旋火孔的内径。
15.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将下旋火孔等同文丘里管结构,使燃气从下
旋火孔流入大直径的上旋火孔时的流速减小。
16.较佳地,所述上旋火孔的出口下方还具有稳焰缝,所述稳焰缝内还具有稳焰孔,所述稳焰缝为环绕所述火盖本体的条形开口,所述稳焰孔的出口位于所述稳焰缝内,所述稳焰孔的通道形成于所述火盖本体内。
17.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在火盖本体的周圈都设有稳焰缝,使稳焰的效果更佳均匀,并且不受风吹和溢液的影响。
18.较佳地,所述稳焰缝朝向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敞开且斜向下设置。
19.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使稳焰缝的开口向下,防止溢液进入或堵塞稳焰缝。
20.较佳地,所述稳焰孔的出口斜向上设置,所述稳焰孔的出口靠近所述上旋火孔的进口设置,所述稳焰孔的出口与所述下旋火孔的出口相邻且一一对应。
21.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使稳焰孔流出的燃气能够对进入上旋火孔的燃气流起到一定的缓速效果。
22.较佳地,所述稳焰孔与所述上旋火孔的旋向相反。
23.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使稳焰孔流出的燃气的缓速效果进一步提升。
24.较佳地,所述上旋火孔的上方具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所述上旋火孔的出口和所述稳焰缝。
25.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有效地防止溢液进入火盖本体侧面的上旋火孔和稳焰缝的开口。
26.较佳地,所述火盖本体的内壁具有小平面,所述小平面与水平方向之间具有倾角,所述下旋火孔形成于所述小平面上,所述下旋火孔的进口的轴线与所述小平面垂直。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使火盖内侧的下旋火孔更容易加工,显著降低了火盖的制造难度,同时也能提高火孔的加工精度,节省部分火盖的材料,降低成本。
28.一种燃烧器,其包含如上所述的火盖。
29.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结构形式,使该燃烧器同样不会受到外界的风吹或溢液的影响,并且解决了火孔易堵的问题,提升了燃烧器的火焰的抗干扰能力。
30.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火盖及包含其的燃烧器使火孔通道不会受到外界的风吹或溢液的影响,并且解决了火孔易堵的问题,提升了火盖火焰的抗干扰能力。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火盖的整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32.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火盖的内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33.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稳焰缝内部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34.图4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火盖的内壁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36.附图标记说明:
37.火盖本体1
38.上旋火孔2
39.下旋火孔3
40.火孔通道4
41.上旋火孔的火孔通道42
42.下旋火孔的火孔通道43
43.转折点5
44.稳焰缝6
45.稳焰孔7
46.凸出部8
47.小平台9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举一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49.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火盖及包含其的燃烧器。如图1
‑
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燃烧器的上部设有火盖,火盖本体1的内侧为燃烧器的混气室,火盖本体1的外侧与大气相连通。
50.如图1
‑
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火盖具有上旋火孔2和下旋火孔3,火孔通道4,包括上旋火孔2的火孔通道42和下旋火孔3的火孔通道43,封闭地形成于火盖本体1的内部,上旋火孔2的出口连通于火盖本体1的外侧,下旋火孔3的进口连通于火盖本体1的内侧,下旋火孔3的出口与上旋火孔2的进口直接相连通。
51.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上旋火孔2和下旋火孔3受到风吹和溢液的影响,将上旋火孔2的火孔通道42和下旋火孔3的火孔通道43封闭地形成于火盖本体1的内部。具体地,除了上旋火孔2的出口连通于火盖本体1的外侧、下旋火孔3的进口连通于火盖本体1的内侧以外,上旋火孔2和下旋火孔3的其他部分以及上旋火孔2和下旋火孔3之间的部分都形成于火盖本体1的内部。
52.本实施例中,上旋火孔2和下旋火孔3之间直接连接,具体地,下旋火孔3的出口与上旋火孔2的进口对准。但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上旋火孔2和下旋火孔3之间可以通过转接头、阀门等方式间接地相连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方式仅是本实施例中的举例说明,并不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53.如图1
‑
5所示,上旋火孔2与下旋火孔3关于火盖的中心自下而上旋转延伸,且上旋火孔2与下旋火孔3之间的连接处具有转折点5。
5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上旋火孔2与下旋火孔3的连接处增加转折点5,燃气流在转折点5发生冲撞后反射沿上旋火孔2匀速流出,冲撞后燃气流的动量损失,进而达到减速的效果。
55.如图1
‑
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旋火孔2与下旋火孔3的旋向相反。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下旋火孔3是右旋向上的,上旋火孔2是左旋向上的,上旋火孔2和下旋火孔3具有相反的旋向,能使上旋火孔2和下旋火孔3的连接处的转折角度进一步增大,缓速效果更好。
56.在本实施例中,上旋火孔2与下旋火孔3的旋向相反,但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上旋火孔2与下旋火孔3的旋向可以相同。具体地,在上旋火孔2与下旋火孔3之间的连接处具有转折点5的前提下,即使上旋火孔2与下旋火孔3的旋向相同,也能够通过调节上旋火孔2与下旋火孔3的角度,从而增强转折点5的缓冲效果。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上述方式仅是本实施例中的举例说明,并不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局限于此。
57.进一步地,当燃气压力偏低,火焰燃烧速度大于燃气出气速度时,会出现回火的情形。此时由于上旋火孔2与燃烧室的燃气腔体并不直接连通,而是由与上旋火孔2反旋向的下旋火孔3与燃气腔体连通的,当火焰要回火时,上旋火孔2和下旋火孔3之间的转折点5对回火进行了阻挡,因而防止了火焰向燃气腔体内缩而形成回火。
58.因此,如上所述,基于本实施例中取得的较好的缓速效果,能够有效地提升火盖燃气压力波动适应性范围,并且能够防止火焰回火。
59.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施例中的上旋火孔的火孔通道42和下旋火孔的火孔通道43虽然是连通的,但由于两者之间具有转折点5,两者并不是一个整体结构,也不能等同于一个整体结构。
60.如图1
‑
5所示,上旋火孔2的通道自火盖内侧向外侧逐渐延伸,上旋火孔2的出口斜向上设置。
61.在本实施例中,上旋火孔2自下而上、自内而外地关于火盖的中心旋转延伸,燃气在火孔通道4中流动形成旋转的燃气流。结合斜向上设置的上旋火孔2的出口,能够在火盖外侧获得均匀稳定的燃气流,点燃之后即可形成稳定的火焰。
62.如图1
‑
5所示,上旋火孔2的内径大于下旋火孔3的内径。具体地,上旋火孔2的内径为下旋火孔3的内径的1.2倍。
63.在本实施例中,将下旋火孔3等同文丘里管结构,使燃气从下旋火孔3流入大直径的上旋火孔2时的流速减小,利用火孔通道4本身的结构来获取进一步的缓速效果。而在本实施例中,经过多次模拟实验,综合考虑制造难度和结构强度,将上旋火孔2的内径设定为下旋火孔3的内径的1.2倍。
64.如图1
‑
5所示,上旋火孔2的出口下方还具有稳焰缝6,稳焰缝6内还具有稳焰孔7,稳焰缝6为环绕火盖本体1的条形开口,稳焰孔7的出口位于稳焰缝6内,稳焰孔7的通道形成于火盖本体1内。
6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火焰燃烧更加稳定,在火盖本体1的周圈设有稳焰缝6,使稳焰的效果更佳均匀。进一步地,将稳焰孔7设置于稳焰缝6内部,并且同样形成于火盖本体1内,使其不受风吹和溢液的影响。即使由于风吹和溢液意外导致部分稳焰暂时熄灭,也能够及时从相邻的稳焰孔7流出燃气补充稳焰燃烧。
66.如图1
‑
5所示,稳焰缝6朝向火盖本体1的外侧敞开且斜向下设置。
67.在本实施例中,使稳焰缝6的开口向下,能够有效防止溢液或油污进入或堵塞稳焰缝6。即使溢液收到气流影响到达稳焰缝6的开口处,也会被燃气流冲离稳焰缝6。
68.如图1
‑
5所示,稳焰孔7的出口斜向上设置,稳焰孔7的出口靠近上旋火孔2的进口设置,稳焰孔7的出口与下旋火孔3的出口相邻且一一对应,且稳焰孔7与上旋火孔2的旋向相反。
69.在本实施例中,稳焰缝6中的稳焰孔7设置于稳焰缝6的下侧内表面上,并且靠近上旋火孔2的进口。这样一来,稳焰孔7中流出的燃气流在形成稳焰的同时,还能够对进入上旋火孔2的燃气流起到一定的缓速效果。
70.进一步地,稳焰孔7的出口靠近上旋火孔2的进口。本实施例中,稳焰孔7左旋向上,上旋火孔2右旋向上,两者旋向相反。当燃气压力波动时,可以对上旋火孔2的燃气流速进行
调节,防止回火或离焰。
71.具体地,调节如下:当燃气压力过大时,稳焰孔7中的反向燃气流可以对上旋火孔2的进口的燃气流起到一个减速作用,不易离焰;当燃气压力较小时,稳焰孔7可以间接对上旋火孔2的进口补充气体,不易回火。
72.如图1
‑
5所示,上旋火孔2的上方具有凸出部8,凸出部8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上旋火孔2的出口和稳焰缝6。
73.在本实施例中,在上旋火孔2的上方,即火盖本体1的上部设有凸出部8具体地,凸出部8具有一段延伸长度,其能够使凸出部8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覆盖上旋火孔2的出口和稳焰口,从而使火盖本体1上方的溢液无法直接到达上旋火孔2的出口和稳焰口。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防止溢液进入火盖本体1侧面的上旋火孔2和稳焰缝6的开口,使火盖能够持续地正常工作。
74.在凸出部8和稳焰缝6斜向下的开口的共同作用下,本实施例中的火盖结构能够有效防止溢液或油污阻塞稳焰缝6。
75.如图1
‑
5所示,火盖本体1的内壁具有小平面9,小平面9与水平方向之间具有倾角,下旋火孔3形成于小平面9上,下旋火孔3的进口的轴线与小平面9垂直。
76.由于火盖本体1的内侧为燃烧器的混气室,火盖本体1的内壁是内径有限的圆形侧壁,因此加工下旋火孔3的难度相比于加工上旋火孔2的难度高得多。在本实施例中,预先在火盖本体1的内壁上加工出与水平方向之间具有倾角的小平面9,进一步地,在小平面9上垂直地进行二次加工以形成下旋火孔3,方便钻头定位,从而使火盖内侧的下旋火孔3更容易加工,显著降低了火盖的制造难度,同时也能提高火孔的加工精度,节省部分火盖的材料,降低成本。
77.与此同时,如图1
‑
5所示,稳焰孔7形成于小平面9外侧,稳焰孔7与下旋火孔3相邻设置且一一对应。这样设置能够在两者不相互干扰的前提下,使火盖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节约用料。
78.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