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沥液回喷系统及回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978091发布日期:2022-08-02 23:53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渗沥液回喷系统及回喷方法与流程

1.本技术涉及渗沥液处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渗沥液回喷系统及回喷方法。


背景技术:

2.渗沥液是垃圾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在垃圾焚烧过程中通常利用渗沥液回喷焚烧炉,一方面可控制焚烧炉的温度,另一方面可解决额外处理渗沥液成本高的问题。
3.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渗沥液回喷系统包括储罐及焚烧炉,储罐内部设置有过滤板,储罐的底部与焚烧炉之间连通有输送管路。使用时,将垃圾堆放在过滤板上方,渗沥液在过滤板作用下滴落至储罐底部,需要回喷时,利用输送管路将渗沥液输送至焚烧炉内实现回喷。
4.在实现上述相关技术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当过滤板上方的垃圾所含有的渗沥液分离完毕时,需先将该部分垃圾完全取出后才能添加新的垃圾,该过程耗时较长,易降低渗沥液的积蓄速度,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渗沥液的积蓄速度受取、放垃圾时间影响较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渗沥液回喷系统及回喷方法。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渗沥液回喷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渗沥液回喷系统,包括储罐及焚烧炉,所述储罐内部设置有过滤板,所述储罐的底部与焚烧炉之间连通有输送管路,所述储罐内壁固定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过滤板上方,所述隔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止升板及止落板;所述止升板、隔板及止落板将过滤板上方的空间分为以下三个区域:所述止升板上方为渗前区,用于存储待沥水的垃圾;所述止升板及止落板下方为渗中区,用于存储正在沥水的垃圾;所述止落板上方为渗后区,用于存储沥水完毕的垃圾;所述止升板贯穿设置有止升孔,所述止升孔内设置有用于限制垃圾自渗中区向渗前区输送的止升组件;所述止落板贯穿设置有止落孔,所述止落孔内设置有用于限制垃圾自渗后区向渗中区输送的止落组件;所述储罐位于渗中区处且靠近渗前区的一侧的侧壁贯穿设置有滑孔,所述滑孔内适配插设有滑块,所述储罐还连接有用于驱使滑块沿滑孔轴向滑动的驱动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垃圾自渗前区放入储罐,渗前区的垃圾自止升孔输送至渗中区,以进行沥水;当渗中区的垃圾沥水完毕后,通过驱动件驱使滑块朝向渗后区下方滑动,渗中区的垃圾挤压至渗后区下方并最终自止落孔输送至渗后区;通过驱动件驱使滑块沿远离渗后区下方的方向滑动直至滑块不再位于止升孔下方,此后渗前区的垃圾自止升孔输送至渗中区以进行沥水;通过驱动件驱使滑块往复滑动,并持续将渗后区的垃圾取出,
且持续向渗前区补充垃圾即可维持渗沥液回喷系统的持续运转;当焚烧炉内需要降温时利用输送管路将过滤板下方的渗沥液抽送至焚烧炉内进行回喷。垃圾的补充及取出均可实现各自操作,互不影响,因此垃圾沥水的整体效率更高。
8.可选的,所述止升孔的底端连通设置有止升下孔,所述止升组件包括用于封盖止升孔底部开口处的止升下板,所述止升下板靠近滑孔的一端与止升下孔内壁转动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状态下,驱动件驱使滑块朝远离渗后区的方向滑动直至滑块不位于止升孔的正下方,此状态下止升下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转,使得止升孔及止升下孔处于畅通状态,进而渗前区的垃圾可自止升孔及止升下孔输送至渗中区。当渗中区的垃圾沥水完毕后,通过驱动件驱使滑块朝向渗后区下方滑动,此过程中滑块推动止升下板向上翻转,直至止升下板封盖止升孔,以使得止升孔转为封闭状态,从而限制垃圾返流至渗前区。当渗中区沥水完毕后的垃圾大部分均输送至渗后区后,驱动件驱使滑块复位,当滑块不再位于止升孔下方后,止升板向下翻转,恢复止升孔的畅通状态,渗前区的垃圾可自止升孔自然下落至渗中区以进行沥水。综上,止升下板在滑块支撑与否的作用下可实现止升孔启闭的调节。
10.可选的,所述止落孔的顶端连通设置有止落上孔,所述止落组件包括用于封盖止落孔顶部开口处的止落上板,所述止落上板的端部与止落上孔内壁转动连接,所述止落组件还包括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止落上孔内壁固定连接且限位杆位于止落上板远离止落孔的一侧,当所述止落上板转动至与限位杆相贴合时,所述止落上板与止落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朝向渗后区下方滑动的过程中可将渗中区的垃圾挤压至渗后区下方,渗后区下方的垃圾将推动止落上板向上翻转直至止落上板与限位杆相抵,此时止落孔处于畅通状态,进而实现渗中区的垃圾输送至渗后区。当渗中区沥水完毕后的垃圾大部分均输送至渗后区后,驱动件驱使滑块复位,此过程中渗后区会有部分位于止落板至止落孔之间的垃圾下落至渗中区,但随着该部分的垃圾的下落,止落板向下翻转至封闭止落孔,此后即可使得渗后区的垃圾不再下落至渗中区。综上,止落上板可在垃圾的推动或下压作用下实现自动启闭。
12.可选的,所述过滤板包括平直段及圆弧段,所述圆弧段位于平直段远离滑孔的一侧,所述圆弧段的凹面向上设置;所述滑块靠近圆弧段的端面转动连接有举升板,所述滑块还连接有用于驱使举升板上下翻转以将圆弧段处的垃圾朝向止落板处推动的举升组件。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块滑动至圆弧段处时,利用举升组件驱使举升板向上翻转,即可将圆弧段处的垃圾朝向渗后区推动,从而可使得更多的沥水完毕后的垃圾能够被输送至渗后区。当滑块复位时,可利用举升组件驱使举升板复位,此后滑块滑离止升下板下方时,举升板不会影响止升下板向下翻转。
14.可选的,所述举升组件包括举升齿轮及举升齿条,所述举升齿轮与滑块转动连接,所述举升板通过与举升齿轮固定连接以实现举升板与滑块的转动连接,所述举升齿条与储罐固定连接,且所述举升齿轮与举升齿条相啮合。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块滑动至举升齿轮与举升齿条相接触后,继续滑动滑块即可使得举升齿轮与举升齿条相啮合,此后随着滑块的继续滑动,举升齿条可使得举
升齿轮及举升板整体自动向上翻转,以将圆弧段处的垃圾朝向渗后区推动,从而可使得更多的沥水完毕后的垃圾能够被输送至渗后区。当滑块复位时,举升齿条使得举升齿轮及举升板整体向下翻转,直至举升板恢复至竖直状态,与此同时举升齿轮与举升齿条分离。综上,滑块滑动至圆弧段处时,举升板可自动向上翻转,滑块滑离圆弧段处时,举升板可自动向下翻转。
16.可选的,所述止落板与储罐内壁滑动连接且所述储罐内壁固定连接有用于支撑止落板的支撑条,所述止落板顶壁固定连接有两端均开口的止落管,所述止落管与止落板组成开口向上的箱体结构,所述储罐顶壁滑动连接有压杆,所述止落管的顶壁与压杆底壁相抵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垃圾朝向渗后区输送的过程中,压杆可使得垃圾不易将止落板及止落管整体顶至向上偏移,稳定性更高。而当垃圾在渗后区积蓄较多后可滑动压杆,将压杆滑离止落管正上方,此后即可将止落管及止落板整体取出,更便于对渗后区的垃圾进行转运。
18.可选的,所述止落管内侧壁的底部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与止落板顶壁平行,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滑杆的端部与压杆可拆卸地相连。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止落管及止落板整体取出之前,可先滑动压杆,滑杆随压杆滑动的过程中可将止落管底部的止落上板下压,从而促进止落上板向下翻转,直至止落上板封盖止落孔。此后再将连接杆与压杆进行拆卸,并将连接杆及滑杆整体取出止落管,随后再进一步滑动压杆,使得压杆不再位于止落管正上方,此后即可将止落管及止落板取出,从而便于实现对渗后区的垃圾的转运。
20.可选的,所述滑块底壁沿其滑动方向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壁靠近止落板的端部固定设置有刮板,所述刮板远离容置槽的端部与过滤板顶部相抵接,所述容置槽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对过滤板顶壁刷扫的清理刷。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滑动的过程中刮板可对过滤板顶壁进行刮扫,清理刷可对过滤板顶壁进行刷扫,因此可在滑块往复滑动的过程中对过滤板表面进行清理并对过滤板预制的孔、洞等进行清理,使得过滤板不易堵塞。
22.可选的,所述滑块底壁沿垂直于其滑动路径的方向设置有安装槽,所述清理刷包括相连的刷柄及刷毛,所述刷柄位于安装槽内并与安装槽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刷毛伸出安装槽且与过滤板相抵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清理刷进行更换时,先利用驱动件将滑块具有安装槽的部分滑出滑孔,此后即可将刷柄滑出安装槽,即可实现清理刷的更换,操作方便。
24.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渗沥液回喷系统的回喷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渗沥液回喷系统的回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垃圾自渗前区放入储罐,渗前区的垃圾自止升孔输送至渗中区,以进行沥水;s2、当渗中区的垃圾沥水完毕后,通过驱动件驱使滑块朝向渗后区下方滑动,渗中区的垃圾挤压至渗后区下方并最终自止落孔输送至渗后区;
s3、通过驱动件驱使滑块沿远离渗后区下方的方向滑动直至滑块不再位于止升孔下方,此后渗前区的垃圾自止升孔输送至渗中区以进行沥水;s4、重复步骤s2及s3,并持续将渗后区的垃圾取出,且持续向渗前区补充垃圾即可维持渗沥液回喷系统的持续运转;当焚烧炉内需要降温时利用输送管路将过滤板下方的渗沥液抽送至焚烧炉内进行回喷。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垃圾可自动地依次流经渗前区、渗中区及渗后区,只需持续往渗前区补充新的垃圾,并持续将渗后区沥水完毕的垃圾取出即可实现垃圾的自动沥水。且垃圾的补充及取出均可实现各自操作,互不影响,因此垃圾沥水的整体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该状态下止升孔封闭、止落孔畅通;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2沿a-a方向的剖视图,用于体现渗前区、渗中区及渗后区的位置关系;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用于体现止落组件与止落板的连接关系;图5为图3中c处的放大图,用于体现止升组件与止升板的连接关系;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该状态下止升孔畅通、止落孔封闭;图7为图6沿d-d方向的剖视图,用于体现渗前区、渗中区及渗后区的位置关系。
27.图中:1、储罐;11、焚烧炉;12、输送管路;13、隔板;14、支撑条;15、渗前区;16、渗中区;17、渗后区;2、过滤板;21、平直段;22、圆弧段;3、止升板;30、止升孔;300、止升下孔;31、止升组件;311、止升下板;4、止落板;40、止落孔;400、止落上孔;41、止落组件;411、止落上板;412、限位杆;42、止落管;43、滑套;44、压杆;45、连接杆;46、滑杆;460、滑槽;5、滑块;50、滑孔;51、驱动件;52、举升板;53、举升组件;531、举升齿轮;532、举升齿条;54、刮板;540、容置槽;55、清理刷;550、安装槽;551、刷柄;552、刷毛。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渗沥液回喷系统。参照图1,渗沥液回喷系统包括储罐1及焚烧炉11,储罐1用于存储垃圾、对垃圾进行沥水,且渗沥液存储在储罐1的底部,焚烧炉11用于对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储罐1的底部与焚烧炉11顶部之间连通设置有输送管路12,当焚烧炉11需要降温时,可通过输送管路12配合水泵将储罐1底部的渗沥液泵送至焚烧炉11内,以实现渗沥液的回喷处理。
30.参照图2及图3,储罐1内部设置有过滤板2、隔板13、止升板3及止落板4,隔板13竖直固定在储罐1内壁的顶部位置,过滤板2位于隔板13的下方且隔板13底部与过滤板2顶壁之间留有供垃圾通过的空间,止升板3及止落板4分别位于隔板13的两侧且水平设置。止升板3、止落板4及隔板13将过滤板2上方的空间分为以下三个区域:止升板3上方为渗前区15,
用于存储待沥水的垃圾。止升板3及止落板4下方为渗中区16,用于存储正在沥水的垃圾。止落板4下方为渗后区17,用于存储沥水完毕的垃圾。
31.参照图3,止升板3与储罐1内壁固定连接且止升板3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止升孔30,止升孔30内设置有用于限制垃圾自渗中区16向渗前区15输送的止升组件31。止落板4插设至储罐1内并可沿竖直方向滑动,储罐1内壁固定设置有支撑条14以供止落板4底壁支撑,止落板4顶壁一体成型有竖直设置的止落管42,止落板4与止落管42组成顶部开口处的箱体结构以用于存储垃圾。止落板4沿竖直方向贯穿设置有止落孔40,止落孔40内设置有用于限制垃圾自渗后区17向渗中区16输送的止落组件41。
32.参照图1及图3,储罐1位于渗中区16处且靠近渗前区15的一侧的侧壁沿水平方向贯穿设置有滑孔50,滑孔50内适配插设有滑块5。储罐1还固定连接有驱动件51,驱动件51为气缸、液压缸等直线往复机构,用于驱使滑块5沿滑孔50轴向滑动,以将渗中区16的垃圾朝向渗后区17推动并复位。
33.参照图3,基于上述分区,使用时,将垃圾自渗前区15放入储罐1,渗前区15的垃圾自止升孔30输送至渗中区16,以进行沥水。当渗中区16的垃圾沥水完毕后,通过驱动件51驱使滑块5朝向渗后区17下方滑动,渗中区16的垃圾挤压至渗后区17下方并最终自止落孔40输送至渗后区17。此过程中止升组件31可限制垃圾进入渗前区15,因此可保障垃圾自渗中区16朝向渗后区17输送过程中的稳定性。
34.当渗中区16沥水完毕后的垃圾输送至渗后区17后,驱动件51驱使滑块5复位,直至滑块5不再位于止升孔30下方,此后渗前区15的垃圾自止升孔30自然下落至渗中区16以进行沥水。此过程中止落组件41可限制渗后区17的垃圾下落至渗中区16,因此可保障垃圾自渗前区15向渗中区16输送的稳定性。
35.参照图3,滑块5的底壁沿其长度方向贯穿开设有容置槽540,滑块5的底壁沿其宽度方向贯穿开设有若干安装槽550,且若干安装槽550沿滑块5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滑块5的底部设置有若干清理刷55,若干清理刷55与若干安装槽550一一对应。清理刷55包括刷柄551及刷毛552,刷柄551的截面为t形且适配插设至安装槽550内。刷毛552粘固在刷柄551底部且位于容置槽540内,当滑块5滑动时刷毛552底部可对过滤板2顶壁进行刷扫。容置槽540内壁远离滑孔50的端部通过胶粘固定有刮板54,刮板54为橡胶材质且刮板54远离与容置槽540相连的一端朝远离滑孔50的方向倾斜设置。当滑块5朝向圆弧段22滑动的过程中刮板54可将过滤板2顶壁进行刮扫。
36.参照图3,过滤板2包括平直段21和圆弧段22,平直段21和圆弧段22均固定设置在储罐1内部。圆弧段22位于平直段21远离滑孔50的一侧,圆弧段22的截面为1/4圆弧且凹面向上设置。
37.参照图3及图4,滑块5靠近圆弧段22的端面的顶部转动连接有举升板52,举升板52绕转动点上下翻转的过程中举升板52的底部与圆弧段22的凹面相贴合。滑块5还设置有用于驱使举升板52上下翻转的举升组件53,举升组件53包括举升齿轮531及举升齿条532,举升齿轮531与滑块5靠近圆弧段22的端面的顶部转动连接,举升板52与举升齿轮531固定连接且举升板52所在平面经过举升齿轮531的中轴线。举升齿条532与储罐1内侧壁固定连接且举升齿条532水平设置。当滑块5朝向渗后区17下方滑动的过程中,举升齿轮531与举升齿条532相接触,随后继续滑动滑块5即可使得举升齿轮531与举升齿条532相啮合,此后举升
齿条532可使得举升齿轮531及举升板52整体自动向上翻转,以将圆弧段22处的垃圾朝向渗后区17推动,从而可使得更多的沥水完毕后的垃圾能够被输送至渗后区17。
38.参照图3及图4,止落孔40的顶端连通设置有止落上孔400,止落上孔400的宽度大于止落孔40的宽度,止落组件41包括止落上板411及限位杆412,止落上板411与止落上孔400内壁转动连接且连接处位于止落上孔400内壁靠近隔板13的一端。限位杆412与止落上孔400内壁固定连接且限位杆412位于止落上板411上方。当止落板4下方的垃圾向上输送时,垃圾将止落上板411向上推动直至止落上板411与限位杆412相抵,且此时止落上板411与止落板4的夹角为锐角,本实施例中为60
°
。该状态下止落孔40及止落上孔400为可流通状态,垃圾可向上输送。当不再有垃圾向上推动止落上板411后,位于止落上板411上方的垃圾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下沉,从而带动止落上板411向下翻转复位,直至止落上板411重新封盖止落孔40,此后即可限制止落板4上方的垃圾自止落孔40及止落上孔400处下落。
39.参照图3孔图4,储罐1及隔板13顶壁均固定设置有滑套43,滑套43内插设有压杆44且压杆44可沿滑套43轴向滑动。压杆44的底壁与止落管42的顶壁相贴合,以使得垃圾自渗中区16朝向渗后区17输送的过程中不易将止落板4及止落管42顶出储罐1。压杆44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连接有连接杆45,连接杆45竖直设置且底部固定设置有滑杆46,滑杆46水平设置,止落管42内壁的底部沿水平方向设置有滑槽460,滑杆46的端部伸至滑槽460内,当压杆44沿滑套43滑动时,滑杆46可依次推动若干止落板4向下翻转,以促进止落板4封盖止落孔40。当渗后区17内的垃圾存储至一定量后,可先将连接杆45与压杆44进行拆卸,随后滑动压杆44使得压杆44不再位于止落管42正上方,此后即可将止落管42及止落板4整体以及装载的垃圾进行取出,更为便捷。
40.参照图3及图5,止升孔30的底端连通设置有止升下孔300,止升下孔300的宽度大于止升孔30的宽度,止升组件31包括止升下板311,止升下板311靠近滑孔50的一端与止升下孔300内壁转动连接且止升下板311与止升下孔300的连接处位于止升下孔300靠近滑孔50的一侧。当滑块5朝向渗后区17下方滑动时,滑块5端部推动止升下板311向上翻转直至止升下板311封盖止升孔30底部开口处且滑块5顶壁、止升下板311底壁及止升板3底壁均位于同一平面内,从而可限制渗中区16的垃圾在该过程中源源不断的被挤入渗前区15。而当滑块5远离渗后区17下方滑动的过程中,滑块5不再支撑止升下板311,此时止升下板31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转,从而止升孔30及止升下孔300恢复至流通状态,渗前区15的垃圾可自止升孔30及止升下孔300处自行下落至渗中区16。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渗沥液回喷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初始状态下,驱动件51驱使滑块5朝远离渗后区17的方向滑动直至滑块5不位于止升孔30的正下方,此状态下止升下板31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转,使得止升孔30及止升下孔300处于畅通状态;止落上板41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封盖止落孔40,使得止落孔40及止落上孔400处于封闭状态。使用前,将垃圾自渗前区15放入储罐1,渗前区15的垃圾自止升孔30输送至渗中区16,以进行沥水。
42.第一阶段,参照图2及图3:当渗中区16的垃圾沥水完毕后,通过驱动件51驱使滑块5朝向渗后区17下方滑动,此过程中滑块5推动止升下板311向上翻转,直至止升下板311封盖止升孔30,以使得止升孔30转为封闭状态,从而限制垃圾返流至渗前区15。此外,滑块5朝向渗后区17下方滑动的过程中可将渗中区16的垃圾挤压至渗后区17下方,渗后区17下方的
垃圾将推动止落上板411向上翻转,从而使得止落孔40处于畅通状态,进而实现渗中区16的垃圾输送至渗后区17。当滑块5滑动至举升齿轮531与举升齿条532相接触后,继续滑动滑块5即可使得举升齿轮531与举升齿条532相啮合,此后随着滑块5的继续滑动,举升齿条532可使得举升齿轮531及举升板52整体自动向上翻转,以将圆弧段22处的垃圾朝向渗后区17推动,从而可使得更多的沥水完毕后的垃圾能够被输送至渗后区17。
43.第二阶段,参照图6及图7:当渗中区16沥水完毕后的垃圾大部分均输送至渗后区17后,驱动件51驱使滑块5复位,此过程中举升齿条532使得举升齿轮531及举升板52整体向下翻转,直至举升板52恢复至竖直状态。此过程中渗后区17会有部分位于止落板4至止落孔40之间的垃圾下落至渗中区16,但随着该部分的垃圾的下落,止落板4向下翻转至封闭止落孔40,此后即可使得渗后区17的垃圾不再下落至渗中区16。滑块5继续朝远离渗后区17的反向滑动,直至滑块5不再位于止升孔30下方,此时止升板3向下翻转,渗前区15的垃圾自止升孔30自然下落至渗中区16以进行沥水。
44.重复进行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的步骤即可实现垃圾在渗前区15、渗中区16及渗后区17的自动运转,只需定期向渗前区15补充垃圾,定期将渗后区17的垃圾取出即可实现垃圾的自动化沥水及输送,效率更高。
45.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基于渗沥液回喷系统的回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垃圾自渗前区15放入储罐1,渗前区15的垃圾自止升孔30输送至渗中区16,以进行沥水;s2、当渗中区16的垃圾沥水完毕后,通过驱动件51驱使滑块5朝向渗后区17下方滑动,渗中区16的垃圾挤压至渗后区17下方并最终自止落孔40输送至渗后区17;s3、通过驱动件51驱使滑块5沿远离渗后区17下方的方向滑动直至滑块5不再位于止升孔30下方,此后渗前区15的垃圾自止升孔30输送至渗中区16以进行沥水;s4、重复步骤s2及s3,并持续将渗后区17的垃圾取出,且持续向渗前区15补充垃圾即可维持渗沥液回喷系统的持续运转;当焚烧炉11内需要降温时利用输送管路12将过滤板2下方的渗沥液抽送至焚烧炉11内进行回喷。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