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54556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空调器绝大部分只有一个出风口。不论空调器处于什么模式,风只能从这个出风口吹出。在上述空调器中,可以通过驱动机构控制出风口边缘的导风板转动以达到改变出风方向的目的。但是,此种空调器的送风模式单一、灵活性不强,从而导致空调器的舒适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送风模式单一、灵活性不强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风道的一个出风口被分隔为至少两个子出风口,且所有子出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挡风切换机构,挡风切换机构活动设置在风道的出风口处以使所有子出风口均处于送风状态,或者,使至少一个子出风口处于闭合状态、并使其余的子出风口处于送风状态。

进一步地,挡风切换机构包括挡板。

进一步地,挡风切换机构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

进一步地,子出风口为两个,两个子出风口包括第一子出风口和第二子出风口,挡风切换机构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挡风切换机构具有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以及第三工作位置,其中,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一子出风口并打开第二子出风口;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二子出风口并打开第一子出风口;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挡风切换机构位于风道的中部并打开第一子出风口和第二子出风口。

进一步地,风道包括相对设置的蜗壳和蜗舌,挡板包括面向蜗舌的第一导风面以及面向蜗壳的第二导风面,挡板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板的搭接侧搭接在蜗壳上,且第一导风面与蜗壳光滑过渡配合,第一导风面和蜗舌之间形成与第二子出风口连通的第一通道;挡板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挡板的搭接侧搭接在蜗舌上,且第二导风面与蜗舌光滑过渡配合,第二导风面和蜗壳之间形成与第一子出风口连通的第二通道;挡板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挡板的搭接侧位于风道的中部并形成自由端,蜗舌和第一导风面之间形成与第二子出风口连通的第三通道,蜗壳和第二导风面之间形成与第一子出风口连通的第四通道。

进一步地,挡板的第一导风面呈平面。

进一步地,挡板的第二导风面呈弧面。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面具有位于中部的导风凹部。

进一步地,第一子出风口的送风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子出风口的送风方向为水平方向。

进一步地,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使空调器的挡风切换机构运动至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或者第三工作位置;其中,挡风切换机构运动至第一工作位置,空调器的至少两个子出风口中位于最下方的子出风口处于闭合状态,其余的子出风口处于送风状态,此时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挡风切换机构运动至第二工作位置,空调器的至少两个子出风口中位于最上方的子出风口处于闭合状态,其余的子出风口处于送风状态,此时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挡风切换机构运动至第三工作位置,空调器的所有子出风口均处于送风状态,此时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

进一步地,控制方法还包括: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根据子出风口的出风量的要求调整挡风切换机构的位置。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风道的出风口处设置挡风切换机构。通过上述挡风切换机构自身的动作变换可以改变子出风口的使用状态,即能够使子出风口处于闭合状态或送风状态,从而改变空调器的送风方向,并使空调器的送风模式更加多样化,增强了空调器的使用灵活性,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了空调器的舒适性以及用户体验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空调器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1的空调器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风道;11、第一子出风口;12、第二子出风口;13、蜗壳;14、蜗舌;20、底壳;30、挡板;31、第一导风面;32、第二导风面;33、搭接凹部;34、搭接侧;40、面板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风道10和挡风切换机构。其中,风道10的具有一个出风口,该出风口被分隔为两个子出风口,且两个子出风口的送风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挡风切换机构活动设置在风道10的出风口处以使两个子出风口均处于送风状态,或者,使一个子出风口处于闭合状态、并使另一个子出风口处于送风状态。

应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在风道10的出风口处设置挡风切换机构。通过上述挡风切换机构自身的动作变换可以改变子出风口的使用状态,即能够使子出风口处于闭合状态或送风状态,从而改变空调器的送风方向,并使空调器的送风模式更加多样化,增强了空调器的使用灵活性,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提高了空调器的舒适性以及用户体验度。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挡风切换机构包括挡板30。优选地,上述挡风切换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挡板30的电机。该电机可以固定在空调器底壳20的侧边上并与挡板30的转轴连接以驱动挡板30转动。上述电机控制的挡板30简单易装。当然,挡风切换机构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挡风切换机构可以为能够实现改变子出风口使用状态的其他具体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挡风切换机构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在本实施例中,将上述挡风切换机构可枢转地安装在出风口处,可以使挡风切换机构具有易调节、可控性好的特点,在保证空调器具有多种送风模式的同时,又能保证空调器的正常运行。需要说明的是,挡风切换机构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挡风切换机构可以为能够实现改变子出风口使用状态的其他设置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两个子出风口包括第一子出风口11和第二子出风口12。挡风切换机构可枢转地设置在出风口处。挡风切换机构具有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以及第三工作位置。其中,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一子出风口11并打开第二子出风口12。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挡风切换机构遮挡第二子出风口12并打开第一子出风口11。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挡风切换机构位于风道10的中部并打开第一子出风口11和第二子出风口12。在本实施例中,电机驱动挡风切换机构转动,并在上述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以及第三工作位置之间移动。当上述挡风切换机构转动到第一工作位置和第二工作位置时,可以遮挡一个子出风口而打开另一个子出风口,使两个子出风口交替送风,当上述挡风切换机构转动到第三工作位置时,两个子出风口均打开,可以同时送风,并且用户还可以调整挡风切换机构的位置,从而改变两个子出风口的出风量,以此来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上述结构使空调器具有三种送风模式,提高了空调器的送风多样化以及使用灵活性。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风道10包括相对设置的蜗壳13和蜗舌14。挡板30包括面向蜗舌14的第一导风面31以及面向蜗壳13的第二导风面32。挡板30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板30的搭接侧34搭接在蜗壳13上,且第一导风面31与蜗壳13光滑过渡 配合,第一导风面31和蜗舌14之间形成与第二子出风口12连通的第一通道。挡板30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挡板30的搭接侧34搭接在蜗舌14上,且第二导风面32与蜗舌14光滑过渡配合第二导风面32和蜗壳13之间形成与第一子出风口11连通的第二通道。挡板30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挡板30的搭接侧34位于风道10的中部并形成自由端,蜗舌14和第一导风面31之间形成与第二子出风口12连通的第三通道,蜗壳13和第二导风面32之间形成与第一子出风口11连通的第四通道。

同时,挡板30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第一导风面31可以成为第一通道的导风壁面,挡板30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第二导风面32可以成为第二通道的导风壁面,挡板30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第一导风面31可以成为第三通道的导风壁面,第二导风面32可以成为第四通道的导风壁面。因此,挡板30具有挡风功能的同时还对打开的子出风口起到导引风向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噪音和振动,从而保证了空调器的出风可靠性。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空调器还包括底壳20和设置在底壳20前侧的面板体40。面板体40与底壳20之间具有风道10,挡板30可枢转地设置在底壳20上并位于出风口处。挡板30的远离搭接侧34的一侧与底壳20枢转连接。此时,出风口由底壳20的下端板的侧边沿与面板体40的下边沿之间的缺口形成,并且上述出风口在挡板30的分隔下形成第一子出风口11和第二子出风口12。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挡板30的第一导风面31呈平面。呈平面的第一导风面31作为第二风道的出风侧内壁面的延伸段使用,以便导引出风。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挡板30的第二导风面32呈弧面。呈弧面的第二导风面32能够使送风吹到挡板30的第二导风面32后能够顺利导引至第一子出风口11,从而保证了空调器的送风可靠性。

优选地,挡板30的搭接侧34具有与蜗舌14的侧壁搭接配合的搭接凹部33。由于设置有搭接凹部33,因而使得挡板30在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能够与蜗舌14光滑过渡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第二导风面32具有位于中部的导风凹部。考虑到风道10的型线需要满足一定的设计要求,本实施例的第二导风面32为具有上述导风凹部的弧面,这是根据风道10的型线优化处理后得到的。因此,采用上述挡板30作为挡风、导风的部件,可以满足空调器的使用要求,并能够保证送风过程中空调器具有噪音低、振动小的特点。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第一子出风口11的送风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子出风口12的送风方向为水平方向。当然,第一子出风口11和第二子出风口12的送风方向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出风口11和第二子出风口12的送风方向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

此外,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子出风口11处设置有第一导风板,第二子出风口12处设置有第二导风板。当第一子出风口11开启时,第一导风板处于打开状态,当 第二子出风口12开启时,第二导风板处于打开状态。上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对风起到导流作用。同时,第二导风板还可以延长向上的导风距,避免冷风近距离落地。

在本实施例的空调器中,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器(图中未示出)。由于壁挂式空调器的一个出风口被分隔为具有不同送风方向的多个子出风口,因而壁挂式空调器具有送风量大、送风角度方位广、送风面积大、换热效果好的特点。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空调器还可以为柜式空调器、中央空调器等。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包括:

使空调器的挡风切换机构运动至第一工作位置、第二工作位置或者第三工作位置;

其中,挡风切换机构运动至第一工作位置,空调器的第一子出风口11处于闭合状态,第二子出风口12处于送风状态,此时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挡风切换机构运动至第二工作位置,空调器的第二子出风口12处于闭合状态,第一子出风口11处于送风状态,此时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挡风切换机构运动至第三工作位置,空调器的第一子出风口11和第二子出风口12均处于送风状态,此时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

具体地,如图1所示,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挡板30与蜗壳13搭接在一起以开启第二子出风口12,实现水平方向出风。蜗壳13、挡板30和蜗舌14形成完整的风道,空调器内形成的风(如贯流风叶吹出的风)沿着蜗壳13和挡板30向水平方向吹出。此时,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在制冷状态下,冷风可以向水平方向吹,避免直接吹到人体。

如图2所示,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挡板30与蜗舌14搭接在一起以开启第一子出风口11,实现竖直方向出风。空调器内形成的风(如贯流风叶吹出的风)经过蜗壳13导流吹向挡板30,再经过挡板30导流,沿着第二导风面32向竖直方向吹出。此时,空调器处于制热状态。在制热状况下,热风可以向竖直方向吹,使热风尽可能地近距离落地。

如图3所示,当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挡板30位于风道10的中部,此时,第一子出风口11和第二子出风口12均打开,实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同时出风。空调器内形成的风(如贯流风叶吹出的风)经过蜗壳13或蜗舌14导流吹向挡板30,再经过挡板30导流,沿着第二导风面32或第一导风面31吹出。此时,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或制热状态。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中,第一子出风口11的送风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子出风口12的送风方向为水平方向。当然,第一子出风口11和第二子出风口12的送风方向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出风口11和第二子出风口12的送风方向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中,控制方法还包括:

挡风切换机构处于第三工作位置时,根据子出风口的出风量的要求调整挡风切换机构的位置,从而提高空调器的舒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